正新大和器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李毓中所指導 葉臻的 「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颺」─中日麝香社會生命史 (2016),提出正新大和器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麝、麝香、社會生命史、中日交流史、博物學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次澄所指導 鍾志偉的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王荊公、王安石、淑世、佛禪、仕隱、藝術、詠史、景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正新大和器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正新大和器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颺」─中日麝香社會生命史

為了解決正新大和器評價的問題,作者葉臻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物的歷史來探討麝香所呈現之博物學交流現象與歷史過程。麝香之所以值得研究,不單單只是因為此物是絕佳的藥材與香料,更多的因素乃在於自古以來市面上總是充斥著造假的麝香,迫使人們不得不深入瞭解麝香,以及麝香的本源「麝」。因此本文擬從「社會生命史」(Social life of things)的角度來討論麝這種動物與古人生活間所存在的互動關係。這部分論述之目的,主要在重建古人心目中麝這種生物所具有的價值意涵,並進而呈現這種動物何以能引發人們「博物學」興趣的原因所在。  對於非麝香產地,卻又對麝香有著極高需求的日本而言,麝香產地的差別、品質和鑑定,以及如何獲得麝香便是日本史中的一大課題。因此在

中日交流初期,絕大部分有關於麝與麝香的認知,日本皆必須仰賴中國本草學的傳入,然後再轉化成日本本土博物學知識的一部份。事實上,在轉化的過程之中,就會因為需求的不同,而關注於不同的焦點。在麝的認知部分,與中國博物學中的記載相比,日本的博物學顯然更注重麝香的品質差別以及真偽鑑定。如此一來,因為注重的焦點不同,麝的博物學,即使源頭來自於中國博物學,卻也會演變出不同的博物學認知。因此以麝與麝香的社會生命史為例,確實可以體現出中日交流史中的一環。特別是當外來的博物學知識,傳入異國之後,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或翻譯成該國可以普遍接受的方式,不僅是博物學交流史中重要的課題,更是文化交流史的主要課題之一。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為了解決正新大和器評價的問題,作者鍾志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研究王荊公詩歌,荊公政治和文學生命相終始,歷經初仕、京官、居喪、主政、隱居等身分轉換,交遊遭遇亦異,詩風數變,但是詩歌表現詩人堅持素志,以及對於全性保真之追求。為求詳人所略,略人所詳,以詩歌主題作為研究方法,梳理荊公詩人心靈與相應之文學表現。 本文包括緒論、結論共闢八章。從現實、歷史、思想、文學、審美等領域多面向討論荊公詩人生命特質與詩歌內涵,並透過宋代士人詩歌比較,凸顯荊公詩之特色。首先探討王荊公詩之淑世情懷與詩學觀,荊公博古通今,其詩以政治家眼光反映現實,議論時勢,並擘劃天下,詩學活動表現出重法度之傾向,並以杜詩風神為追慕典範,又能自出蹊徑。第二,探討荊公詩中之佛禪

修持與創作構思,考述荊公佛禪家風之事實,中年之後漸見對於《楞嚴經》、《維摩詰經》、《圓覺經》等佛典、佛理之熟稔運用,表現以佛禪思維諦視萬物,擺落煩惱,昇華自我之境界,詩歌手法襲用禪門偈頌,一反詩歌正宗,又能熔鑄佛典,深拓詩意。第三,探討荊公詩歌中之出處選擇與隱逸情致,從儒、道隱逸觀念勾勒荊公內心之矛盾與情感交集,並考察荊公深化、異化〈北山移文〉及陶潛詩文之藝術表現,重探詩人隱逸思維之深度。第四,探討荊公詩歌呈現之藝術涵養與審美觀,以涉及琴、棋、畫之詩例為範圍,探索荊公出位之思與相通之藝術精神,亦能把握荊公審美追求。第五,探討荊公懷古詠史詩之史識及評史,以荊公與宋代文人詠史之同題詩作對比,就帝王

、嬪妃、英雄、賢士及隱士五大身分類型展開討論,導出荊公懷古詠史詩之風格特色,並且歸納荊公詠史之基本動機:明道與求真。荊公藉由涵詠古事,隱現革新脈絡,目的則是照應政治現實。第六,探討荊公寫景詩中之境與情,考察荊公以記憶與想像作為藝術基礎,運用象徵與典故,對偶與鍊字,並從特殊之寫景模式與表現手法,表現意蘊豐富之心象世界。 綜言之,本文以為荊公一生具有執志、保真鮮明人格,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並且貫穿本文六大主題思想。雖然主題各自獨立,實則體現了一個典型宋代士大夫之文化生命史。藉多元視角探討荊公面對各種環境,所表現之情感、心態、人生境界與詩歌特質,並期望能為學術界開啟更多討論與延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