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鄉行政區域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水上鄉行政區域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臺灣憲兵隊寫的 臺灣憲兵隊史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行政區域 - 東河鄉公所也說明:鄉長專區; 組織架構 · 秘書室 · 主計室 · 人事室 · 民政課 · 建設課 · 社會暨財政課 · 農業暨觀光課 · 原住民行政課 · 幼兒園 · 圖書館 · 清潔隊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何義麟所指導 杜明玲的 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連動 ——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 (1908 – 2008) (2019),提出水上鄉行政區域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產業生命周期、南靖糖廠、新式製糖廠、地方發展、明治製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賴志彰所指導 林岑憶的 水上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 (2011),提出因為有 嘉義水上機場、南靖糖廠、水堀頭、水上、嘉義北回歸線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上鄉行政區域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服務量即使倍增水上鄉公所33位志工誓言守護鄉內老寶貝則補充:嘉義縣老年人口比例高居全台第一位,目前縣內通報列冊需關懷的獨居老人有1519人,但關懷服務光靠政府部門投入不夠,10年前各鄉鎮市公所動員志工隊關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上鄉行政區域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憲兵隊史

為了解決水上鄉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臺灣憲兵隊 這樣論述:

  ◇1895~1902年‧稀見史料‧完整中譯本◇   誰的血淚?誰的犧牲?   彰顯殖民者苦心經營的鎮壓歷史,今人如何解讀?   為確立臺灣成為日本帝國寶庫、南端鎖鑰,為了告慰苦心犧牲的「護國英靈」,日治時期歷任4位臺灣憲兵隊隊長,於1932年編寫完成。   ★稀見史料完整中譯本,重磅出版!   ★憲兵隊鎮壓臺灣各地反抗血淚史最具體系的一手史料!   ★了解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地方史、抗日史的重要文獻!   ☆吳密察(故宮博物院院長/臺灣史學者)專序推薦   ☆許佩賢(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近藤正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專業審訂、專文導讀  

 本書根據參與事件的親歷者體驗談、臺灣憲兵隊歷史、臺灣陸軍部備置的史料、臺灣總督府各州廳所保存的資料及其他各種史實記述而成。   從制度沿革、分隊編成、區域佈署、參與戰事、具體活動,分北、中、南三區,記載明治28至35年(1895-1902)七年間,憲兵隊鎮壓臺灣各地反抗的事蹟。   作為殖民者直接暴力展現的軍隊、憲兵、警察,日治時期的臺灣憲兵隊在臺灣活躍時期並不長,相關史料相對最少,但在明治時期對於各地「土匪」討伐、「生番」鎮壓的治安維護上,憲兵隊對統治當局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臺灣憲兵隊史》歷任出口永吉、萬喜八郎、藤井慎二、沼川佐吉四位憲兵隊長,於昭和7年(1932)蒐集編寫而

成。書中蒐集了明治35年(1902)底臺灣平地抗日事件告一段落之際,憲兵隊在臺灣各項大小行動的紀錄,完整留下各地抗日活動的具體事蹟,是目前所知有關臺灣憲兵隊最為體系性的著作,也是了解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地方史、抗日史的重要資料。   本書由原任職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宋建和先生翻譯,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許佩賢教授與臺灣大學歷史系近藤正己教授審訂,並由近藤教授撰寫專文導讀。讀者可與同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相互比對,對於日治時期各地抗日的事件將有更深層的體會。   「我們雖然想從這本由憲兵所描繪的自畫像,探尋其中登場的臺灣人實像,但那

形影畢竟是出奇地小。我相信,從擴大這小之又小的形影來俯瞰歷史的作業,將是再現武裝抗日全貌的第一步。」──〈導讀〉,近藤正己  

製糖產業與地方發展的連動 ——以水上鄉之南靖糖廠為例 (1908 – 2008)

為了解決水上鄉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杜明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首先針對日治時期糖業發展做出歷史背景的鋪陳,而後梳理戰後糖業政策透過糖廠運作對地方發展的影響,進而檢視水上鄉域的社會變遷。自1900年日本資本在臺灣開設第一所新式製糖廠開始,製糖產業就與臺灣的地方社會產生了密切的連結。然而,製糖產業的運作必需靠廣大的蔗農提供原料,是一個勞力密集的產業,從業人口眾多,與地方上的土地、環境、自然條件甚至人口結構皆有密切的連結。南靖糖廠是一座位於嘉義縣水上鄉的新式製糖工廠,該廠因近水源、有原料蔗園、土地取得糾紛較少且鄰近西部縱貫線鐵路等區位配套,促使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在該地設立新式製糖工廠,締造南靖地區以製糖產業為生活重心的百年風華。本研究導入產業生命周期的思

維並佐以國際糖價之實證,將日治時期(1908 – 1945) 私人日資配合日本本土需求的經營模式,列為產業「創建期」;戰後(1946 – 2008),臺糖公司以國營企業的方式經營臺灣的製糖產業,因應國際糖價的變動制定種種國家政策及調整經營方針,整體產業於是逐步由「成長期」( 1946 – 1965)、「成熟期」(1966 – 1984)走入「衰退期」(1985 – 2008)。製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生產體系,需要蔗作原料的供給、原料與成品在運輸上配合、適切的灌排水利設施,還有季節性的密集人力需求。本研究由這四個面向檢視糖業政策與南靖地區社會變遷的關聯,再輔以糖業公開的官方檔案與各種統治資料,說明

並印證戰後糖業政策對區域經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及其後續發展的影響。

水上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

為了解決水上鄉行政區域圖的問題,作者林岑憶 這樣論述:

水上鄉位於嘉南平原與嘉義丘陵兩地形區的的接觸地帶,為嘉義縣南方的農業大鄉。在清領初期,此地即設置了一軍屯的水堀頭汛(塘),扼守於諸羅縣城南門大路上的要衝,並發展出水堀頭市街,自古以來即為古道上一重要交通樞紐。因此,水堀頭街自古商業繁昌,商賈往來絡繹不絕。日治初期,因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在水上南靖庄設置了南靖製糖工場,加上糖鐵與縱貫鐵路的開通、水堀頭驛的設置等,使得此地的商業活動與人文色彩,都隨著日益便利的交通網絡變得更加活絡且多元。而後由於嘉南大圳的開發完成,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贍養力,因此人口不斷成長。至日治末期,因二次大戰開打而設置了水上機場,使水上鄉頓時成為一交通與軍事重地。戰後,除了原有的交

通建設外,隨著十大建設的興建完成,水上也多了一項重大交通建設,即中山高速公路,而後又有82號東西向快速道路的加持,但這些都沒有替水上鄉帶來新榮景。如今,水上市街的商業活動不僅未因交通的發達變得更加活絡,甚至有處於停滯、衰退的狀態,而嘉義水上機場同樣是不只沒有為地方帶來繁榮與進步,更成為阻礙地方發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藉由本文來瞭解並探究水上鄉長久以來區域發展的歷史變遷,循著交通易達性的脈絡,同時瞭解到水上市街受嘉義市街影響的程度與其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