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澆太多葉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水澆太多葉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鳳春,史托瑞出版社寫的 大自然雙書套組:《醫樹的人》+《重返自然,阿公阿嬤教你的手感生活DIY》(贈送「和洋風隨身筆記本」1本) 和王浩一的 孤獨管理(二版):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柿子文化 和有鹿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澆太多葉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自然雙書套組:《醫樹的人》+《重返自然,阿公阿嬤教你的手感生活DIY》(贈送「和洋風隨身筆記本」1本)

為了解決水澆太多葉子的問題,作者詹鳳春,史托瑞出版社 這樣論述:

重返自然,找到自己   ●樹木除了提供並改善我們生活環境,也能接療癒我們的心靈。 ●在自然裡親手為生活做一點事,與土地建立起真實的連結與喜悅!     《醫樹的人》     種樹有方法,救樹有訣竅!   從補校到東大博士,她一路在夾縫中掙扎茁壯;   醫治樹木十多年,她反而被樹療癒了……   →在樹的醫病歷程中,學到以往不知道的生命知識   →在歷史的自然時空裡,人與樹的關係超乎你我想像   →從樹的生老病死,省思生物學中的生命理論   →看樹醫生成就自我的歷程,你我也學到自我肯定     ◎在歷史的自然時空裡,人與樹的關係超乎你我想像.     人類與樹木、森林之間的關係,   可以溯及

九百萬年前,當時人類以森林為生活的中心……     「樹木除了提供並改善我們生活環境,也能療癒我們的心靈。」在人與樹的互動交流中,我們看到了生命值得尊敬的面向,也從鳳春老師的生命歷程中,發現許許多多的不思議,以及從來不曾知曉的樹木見聞。     ➢什麼樣的樹會散發出奶油醬油味呢?   ➢一棵存活近五百年的老橡樹,樹冠約有60萬片樹葉,一天就可以製造出12公斤的糖、吸收約二至三戶人家所釋放的二氧化碳、蒸發400公升的水分、製造10個人一天所需的氧氣。   ➢二百多顆種子中,能成長為大樹的只有一個。   ➢「片利共生」的合體夫妻樹,有時並不互相恩愛,而是存在相互競爭,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地步。   ➢

美國紅木公園的巨樹,經歷過無數的森林大火,但這是為樹群繁衍後代的唯一方式。   ➢日本宮城縣的一處小村莊為了祈求柿子的豐收,通常會在樹幹基部像是恐嚇樹木般,拿著鐮刀輕輕劃傷樹幹,如此一來隔年就會豐收。   ➢臺灣第一條近代行道樹是出現在臺南,在當時又被稱為鳳凰新道,種滿了鳳凰木。   ➢流蘇樹的特色莫過於雌雄異株及兩性異花(同時開雄花與雌花)。再者,流蘇害怕孤單寂寞,不論公母,最好找個伴一起種植,才能促進開花生長。   ➢目前,最長壽的染井吉野位於東京都文京區小石川植物園內,有將近一百三十歲。   ➢櫻花品種之中能夠超過百年、甚至接近千年為垂櫻。最具代表性的垂櫻,位於福島縣三春町的三春垂櫻──

為彼岸櫻系統的垂櫻。   ➢行道樹的生長速度比樹林內的樹快了二至三倍,但行道樹也比一般樹木高出了兩倍的死亡率。   ➢中國自北魏時期開始就出現「嫁樹」的習俗。據說每年的正月日出之時,需用尖刀刮破樹皮,不刮則果樹只開花而不結果。     ◎在樹的醫病歷程中,學到以往不知道的生命知識     樹木有其決定生死的方法,人類能做的只有順應自然……     從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栽樹有其一套方法,但現代人,認為只要有土,就可以種樹了。為此,鳳春老師不得不疾呼:「不懂樹木,就不要種它!如果要照顧它,請多多跟樹溝通,用心理解它們。」你了解樹嗎?一起來看看吧!     ➢修剪是為了確保樹木維持健康,因此

就算是森林內的樹木,也具備斷臂機制。   ➢老樟樹樹幹基部容易出現的樹瘤,是樟樹中蓄積最多樟腦的部位,同時樹體內樟腦成分使害蟲無法攻擊,避免了因蟲害導致傷口腐朽的發生。   ➢從樹皮的皺褶狀況,就可以知道樹的受風程度。   ➢一旦發現樹木長出如同香菇般的子實體,就可以確定樹幹內部已出現腐朽的情形。   ➢種樹不是土壤愈多愈好,被深埋的樹根很可能因此無法呼吸而生長不良。   ➢移種大樹,必須實施「斷根」作業,讓樹能盡速適應新的生長環境。   ➢移植樹木不是任何時間都能進行,必須注意「移植適期」,古人甚至都是趁深夜時分進行移植的。   ➢「餵樹」的肥料必須講究,不夠熟的堆肥對樹的根系反而會造成傷害

。   ➢冬季幫松樹圍上肚兜,不是為了幫樹保暖,而是為了抓蟲!   ➢澆水是一門大學問,選擇噴灑方式,可刺激葉面生成乙烯,進而促進植物生長。   ➢櫻花樹比起其他樹種呼吸量大,樹皮因此具備許多環狀氣孔,猶如鼻子一般。壯年期氣孔多的代表呼吸能力強,但隨著老化,樹皮上的氣孔就會漸漸消失減少,這是判斷櫻花樹齡的一個方法。   ➢愈是接近樹冠頂層的葉子,其儲存水分的組織愈發達。因為樹冠頂層的葉子很難獲得從根系吸上來的水分,於是漸漸發展出從樹葉表面吸收雨水及霧氣的功能,如同生長沙漠乾燥地區植物般具備了儲水機能。     ◎從樹的生老病死,省思生物學中的生命理論     樹健康才能夠保護我們,   如果樹

生病了,就會連帶著影響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     樹是活的,每天都在動,我們愛樹的同時,也要認識樹,體認它們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面對每一棵生病的樹,鳳春老師總有許多的無奈,那每一次所看到的傷害,彷彿也在她的心裡挖出一個破洞。     ➢我們破壞了櫻花樹的生存空間,忽視了它所需的生長環境,卻一味期待櫻花能盛開。試想,我們確實不懂種樹,深深以為樹只要種下去就可以存活……   ➢若是穿插其他強健原生樹種,恐怕這些櫻花就會自我放棄!其實,這並不是水土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給它生存、生長的環境。   ➢大家誤以為只要有土,樹木便會生長良好的邏輯,應該需要顛覆。   ➢樹木醫的治療只是一個推手,

想要讓樹木健康,最重要的還是天天照顧它的人。   ➢折倒的大樹入我夢來,像個斷了腳的孩子,拖著腳一跛一跛的走著……   ➢樹木移植,也就是斷根,重新養根的概念。移植到新的生長環境,根系是否能適應、細根是否充足等,都會決定移植後的生死關鍵。   ➢所謂生態系,並不僅僅聚焦於單一種的生物,更是涵蓋了周邊的生物、空氣、土壤、水等整體環境。   ➢儘管流蘇樹是可以生長達百年的樹種,但是土壤、土質,甚至樹木所需要的生長生存空間已達極限,恐怕超過百年都會是很大問題。   ➢只要植栽環境有了改變,就算是可生長百年的樹,也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   ➢我們並沒有隨著文明的進度提升種植技術,反而是令人乍舌地倒退!

  ➢樹木不僅是靜止不動的大型植物,它具備了鮮活的生命力,能療癒需要它的人,只要你願意用心體會樹木的美,便能從中得到力量。   ➢我像是來判死刑,面對櫻花樹的垂死掙扎,又不得不替老櫻花樹完成遺願。   ➢我深信,只要多一位愛樹人,就便有助於減少更多需要治療的樹木;保護樹木的根本,還是須從建立愛護樹木意識形成而起。   ➢小黑蚊之所以氾濫,答案就是我們使用了太多的農藥,以至於蜻蜓的天敵消失,阻斷了生態的食物鏈。     ◎看樹醫生成就自我的歷程,你我也學到自我肯定     巨樹聽到我在樹下吶喊的聲音,   之後冥冥之中我也像是被安排著朝向樹木專業前進……     她曾經是一個被教育放棄的孩子,

但在橫跨文學、農學、工學三大領域後,一路走來,她的心始終如一,焦點都是——樹!這位「愛樹成痴」的女子——     ★是少數在日本取得樹醫執照的臺灣人,也是目前唯一的臺灣女樹醫。   ★是臺灣首座規劃種植約2萬3000棵喬木與灌木的垂直森林建築「陶朱隱園」的植栽顧問。   ★是罕見結合農學與工學的樹醫專家。   ★是臺灣樹木醫學人才考試教科書的主編。     由日本轉回臺灣後,她看到了這塊土地上人與樹之間的交流面貌,也從中發現了問題。為了這塊土地,為了萬物生靈長久共存的和諧,也為了心中的感謝,她決定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要將「人與樹」的故事傳承下去,履行曾經允諾的一絲希望曙光……     ➢掌握樹木

生死大權的竟然不是樹木醫,而是這些景觀設計師。   ➢如果問題不在病蟲害,而是土壤基盤,那麼找植物病蟲害專家勘查,不就像急需外科手術的病人,卻找了眼科醫師來診療一樣。   ➢人類的基因刻著對大自然的嚮往。   ➢我喜歡看著盆栽裡面的青苔和小樹,想像著它們之間微妙的連結和關係,或蹲或站,一看就是許久時間。   ➢戰戰兢兢的撿起被剪落地的根系,不時地將根系放在手心仔細觀察,我好奇根系所散發的氣味,仔細分辨每一小段根系的氣味。   ➢樹林中充斥著各種生物生態,而樹木更是與我們共生在這塊土地上,每種樹木都有著各自的名稱及特色,我也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生命力。   ➢我每天早上都會來這裡讀書到傍晚,累了就

走到植物園內看著這些樹木,從中得到一些療癒。   ➢此刻我深深體會人生的無常。回想著老師父交代的字字句句:「所做所為不留遺憾,盡力而為,一切隨緣。」   ➢記得樹木的名字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同時要有深厚的興趣,才能具備分辨的能力。   ➢摸著溫暖的纖維狀樹皮,望著這些神木,不可思議的心情湧入內心,這樣的美震撼我心。我不自覺的立誓要保護樹木,內心吶喊著,「各位樹神、巨木,有朝一日,我想成為保護樹木的一員。」   ➢大樹啊,你能不能透露一點點關於你的訊息,我多麼想了解你……   ➢樹木的入門就是認識它!感覺它!理解它並欣賞它。   ➢樹木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用獨特的方式展

現出生命力。樹木也是活的!   ➢在這個校園歷經十次的櫻花盛開,而我自一股傻勁的走入樹木的世界,也愛了樹。   ➢綠化的核心概念,不僅僅是將樹木引進人們生活的都市環境中,更是希望能讓樹木在此永續生長,與人類共生。     原來,樹——   就是你我生活的日常,就是你我生命的共同體!   強力推薦     林華慶∕林務局局長   林坤正∕臉書「台灣行道樹」粉絲團老編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插畫家   徐嘉君∕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臉書「找樹的人」粉專版主   彭文惠教授∕中原大學景觀系主任     《重返自然,阿公阿嬤教你的手感生活DIY》     ★各領域專業職人的說明教導★

  ★15,000,000冊人心所向的銷售保證★   ★入選恆今基金會(The Long Now Foundation)「文明重建圖書館」保存書籍★   ★超過300張插圖、圖表和照片,是詳細且可靠的一本實用指南★     親手為生活做一點事,   與土地建立起真實的連結與喜悅!   重現古法釀造、純手工技法,   一比一的標示、手把手的教導,   住在都市高樓裡,也能活得很鄉村、很自然!     ◎不只是自給自足的實用寶典,更是成就自我喜悅滿足的祕笈     親手為自己的生活多做一點事,掌握一項技術,增加自立自強的能力,與我們的房屋、土地、地球建立起真實的連結。這種喜悅,是我們喜歡這本書的

原因。——潘姆.亞特(Pam Art),史托瑞出版社(Storey Publishing)董事長     美國在一九七○年代的「回歸大地時期」(back to the land era),嬉皮在自己家裡從事耕種,汽油與原料的價格飆漲,回歸自然的呼喊激盪著人心,史托瑞出版社順應時情出版了一系列《鄉村智慧手冊》(Country Wisdom Bulletins),每一本手冊都提供一點點鄉村生活的必備知識、介紹簡單的技術與手工藝相關資訊。這些手冊出版了數百集,賣出一千五百多萬冊,幫助讀者探索自力更生的樂趣與成就感。     《鄉村智慧系列》很完整的呈現了關於鄉村和自給自足生活各個方面的資訊,在此一綜

合性的集合中,本書擷取了與生活工藝類相關主題的step by step指導,提供需要知道的,關於可持續性、自給自足、住宅基地和DIY生活的一切。主題包括:自製乳酪、醃製小菜;家具製作和籃子編織;製作花環、香料;自製禮物和裝飾品;戶外土地的相關建設。還有更多!     這本書有超過300張的插圖、圖表和照片,每頁都有值得信賴的建議,是同類書籍中最全面、最可靠的一本。     ◎豐富多元的好手藝,成為一個優游在自然裡的快樂現代人     ➢把好吃的做出來   除了必須的一日三餐料理,鄉野生活當然還要有特別的飲食,在這裡,我們將學會如何自製乳酪、奶油與優格、冰淇淋;食物保存、醃製、裝罐與蒸餾;好吃的

果凍、果醬與糖漬水果;醃黃瓜與開胃小菜;釀造風味醋;製作最棒的蘋果汁……     ➢用大自然來做禮物   生活小物自己來,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手工DIY,材料都來自大自然,手工蠟燭、籐籃編織、葡萄藤花環、天然香料、押花機、手工糖果、節日禮物……不求精巧,但求真心,這絕對是一份最棒的禮物!     ➢親手為住家做一點事   鄉居生活其實很容易,為居家增添一點不同的鄉野風味,做個簡易家具;試試將椅子梳理一番,為座椅重新編織;編織一條鄉村風地毯;製作特殊風格的窗簾……生活立刻會大不同唷!     ➢從戶外打造你的家園   如果你有自己的院子,或已經在鄉間有間房子,甚至還擁有一片林地,那麼你真得要動起來,

好好為自己的鄉居住所打造一番囉!這裡會教你如何做出最棒的圍籬;建造實用的石牆;建一個木柱棚架來堆放需要的薪材;簡易做堆肥;做好林地管理……   專家推薦     劉德輔,里山共學塾塾長/臺中花博四口之家永續家園策展人   讀者好評     ◎15,000,000的人心需求,實際有所得的讀者回饋   我在書中發現了一些真正的信息寶藏,並將其推薦給有興趣逃脫白痴世界並成為隱士的任何人!——蘇(Sue)     如果你想遠離喧囂的都市生活,就需要掌握生存在土地上的大多數技能。此書中蘊藏著數量驚人的信息,即使你除了都市公寓窗戶上的花盆外,從來沒有比那更靠近土壤的經驗,也可以在這裡找到有用且簡單有趣的信

息。——麥可.艾德曼(Michael J. Edelman)      對我這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完美的參考書。我把它放在早餐桌上,這樣當報紙無聊或沮喪的時候,我就能立刻學會如何讓自己的小世界變得更好、更美麗。   這本書沒有花招,這只是事實,而且編輯得很好,很有用。這裡有足够的照片和插圖來幫助讀者形象化的理解那些難以用語言解釋的東西。而且,當你準備開始一個新的項目時,這是一個可以永遠保留的東西。——琳賽.斯帕多尼(Lindsey Spadoni)     這個偉大的指南將把你放在食物鏈的頂端,如果我們的世界真的在走下坡路……——林登.加里斯(Lindon Gareis)     這本書包含有

關鄉村或回到基本生活你需要了解的所有信息,具有很高的說明性和易用性,只需閱讀本書即可……強烈推薦!——獨奏家(The soloist)     這裡有讓人變得自給自足的偉大技巧和竅門,我很期待學習製作許多家居用品啊,這些商品的製作成本很小,而且不是從主流商店購買的。——瑞安.布德羅(Ryan Boudreaux)

孤獨管理(二版):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

為了解決水澆太多葉子的問題,作者王浩一 這樣論述:

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 ★孤獨,不可豁免,但可以好好管理它 ★王浩一帶我們找出破解心境進化方程式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專文推薦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幽微卻強大地『自覺』,進而在考掘自己、理解別人、通透歷史之後,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了。」——王浩威   「如果先預覽『孤獨地圖』,然後踏上人生發現之旅……或許,這也是個趣味辦法,可以學習孤獨、喜歡孤獨、運用孤獨,甚至,可以知道如何尋求他人協助自己『有一天』的孤獨。」——王浩一   青春孤獨、失戀孤獨、中年孤獨、初老孤獨、   失業孤獨、失婚孤獨、退休孤獨、失智孤獨、   美學孤獨

、藝術孤獨、哲學孤獨、宗教孤獨…   孤獨,是一種能力,一個人孤獨,真好!   孤獨不是一種病,孤獨是人最本然的狀態;孤獨不是單身,人多不代表孤獨的美感就不存在。王浩一以數學家式的橫向思考,揉合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管理學、美學,甚至飲食學,用最全面的方式,為我們側繪孤獨物理與心靈的樣貌,為我們找到孤獨的最大公約數,為我們擘畫孤獨的心靈地圖,幫助我們勇敢迎接「第三次的出生」,找回自在人生。   第一次出生,是離開母親子宮;   第二次出生,是青春叛逆時期;   第三次出生,是學會進出孤獨!   作者簡介 王浩一   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是歷史。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

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對於文字的輸出,則像是一位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關係。   雜學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中年過動兒;寫古蹟建築,總先拭去歷史塵痕,尋訪古人的風水與文化密碼;寫食材美食,喜歡帶著筷子,用胃來上地理、歷史課;寫城市旅行,總從菜市場小農的夏瓜秋果開始,記錄古廟老街和文創小店;寫珍貴老樹,往往另闢蹊徑,探討昔日種樹人的心思;寫歷史筆記,則是把各種英雄的智慧,對照《易經》每個卦的心理情境;寫《孤獨管理》,哲學心事總在一個人的旅行之後,開始飛翔。   【推薦序】人,就是一條河 ◎王浩威 【自序】當緬梔花盛開的時候

依附在摸索的青春孤獨 獨酌的女子 在台南車站買張到青島的票 現在一個人 初老的潛孤獨 一個人的旅行 退休後,用詩心時間管理 君子樂獨 孤獨美與寂靜心 孤獨經濟   推薦序 人,就是一條河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托爾思泰(Leo Tolstoy)說:「人,就是一條河。河裡的水流到哪裡都是還是水,這是無異議的。但是,河有狹、有寬、有平靜、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濁、有溫暖等現象,而人也是一樣。」   老子《道德經》二十九章,說到世人的秉性情況各有不同,「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有積極進取或消極被動、有需要多加鼓勵或要被不斷抑制的、有要強化他或要

弱化他的、有自助助人或自誤誤人的。   王浩一是我的兄長,他對府城小吃研考、台灣文史投入甚深,對台灣各地小鎮的沿革、風土、自然、作物也愛之,書之;多年來,他亦潛心習《易》,完成著作多本,透過另一種易理的「潛智慧」與「大歷史人物」對話,試圖勾勒人類的心靈系譜、心理情境。   我們兄弟的外婆,以前在南投鄉下常常被拜託幫人「收驚」,也就是幫他人平復恐懼驚駭—那不可知的各種心靈力量和世界雜訊……。   我們彼此自笑這是隔代遺傳,這種童年成長的「草蛇灰線」,留下了一些不明顯但仍存在的恍惚線索與若有若無痕跡,應該是我們兄弟成為讀心之人的「巫覡基因」吧。   年過六十,耳順之年的浩一完成了《孤獨管理

:一個人一生最核心的課題》,從我們開始患有老人失智的母親說起,充滿了理解和溫度;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幽微卻強大地「自覺」,進而在考掘自己、理解別人、通透歷史之後,獻給每一位害怕孤獨的人,最有鼓舞力量的心靈備忘錄了……。 自序 當緬梔花盛開的時候   去年夏天,與甫回國過暑假的兒子,兩人到西門路的園藝花圃買了一株高度兩公尺多的緬梔花樹,這棵樹是要取代花盆已經枯乾多時的角徑牡丹。新樹枝幹娉婷,葉茂花美,佇立在陽台外一隅,賞心悅目。   隨著天候轉冷,幾波寒流肆虐,緬梔葉子顯得零落,簡單幾筆的樹幹成了所謂的「鹿角樹」的形象,外觀索然,與脫釉的冬季霧霾天空一樣,像是新寡的吉普賽女人。   就在

年初一月十七日新聞,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任命翠西‧克魯希(Tracey Crouch)為「孤獨大臣」(Minister of Loneliness)。這則新聞令人好奇,孤獨的人事物也可以成立行政部門?這一個創新的行政命令,政策源於考克斯孤獨基金會(Jo Cox Commission on Loneliness)在二○一七年十二月提出的報告,超過九百萬位英國民眾表示:「他們常常或總是感到孤獨。」根據維基百科二○一七年資料,英國人口約六千五百多萬。換言之,在英國已經高達十三%的國民跟孤獨為伴,這個隱行的流行病,已經在退休、死別、分離等不同人生時刻,影響各年齡層的人。「對太多人而言

,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茲事體大的社會問題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   考克斯委員會發表聲明指出:「孤獨不分長幼,一視同仁。委員會過去一整年獲知新手爸媽、身心障礙人士、看護者、難民體會的孤獨感。」這項聲明,指出過去的孤獨印象,從孤老、憂鬱和焦慮,已經外溢到「無所不在」了。   「為何英國要認命孤獨大臣?」這個新奇的官署,管理的卻是古老的心理議題。梅伊的聲明:「對太多人來說,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傷現實。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所有人,我希望面對這項挑戰並採取行動,處理老者、照顧者、失去至愛者──那些沒有人可以與他們談天或分享想法和經驗的人──所承受的孤獨。」   也是英國,經典搖滾披頭四

(The Beatles)有一首歌曲Eleanor Rigby,有人翻譯成〈看看所有孤獨之人〉,也有〈給所有孤獨者的歌〉。歌詞裡,第一段描寫了一位叫做Eleanor Rigby的老婦人,她寄宿在教堂擔任清潔工作,沒有結過婚,沒有家庭,也沒有親人,一個人煢煢孑立。她在打掃婚禮後的教堂,撿起掉在地上的米粒,那是傳統婚禮後,客人們祝福新人時往新人身上拋撒的。這樣熱鬧和歡樂的場面和Eleanor Rigby無關,她是一個徹底孤獨的人:   艾蓮娜瑞比   拾起教堂裡的米粒,婚禮剛結束   她活在夢裡   她在窗前等待   臉上掛著存放在門邊甕裡的表情   是為了誰   Eleanor Rigby

picks up the rice   In the church where a wedding has been   Lives in a dream   Waits at the window   Wearing the face that she keeps in a jar by the door   Who is it for?   第二段描寫教堂的麥肯錫老神父,雖然他主持這間教堂,但早已沒人來聽他布道撰文:   麥肯錫神父   寫著沒有人聽的講道詞   沒有人上教堂   看著他辛勤工作   夜半無人之際縫補破襪   他在意的是什麼?   Father McKenzie   

Writing the words of a sermon that no one will hear   No one comes near   Look at him working   Darning his socks in the night when there's nobody there   What does he care?   在第三段中,兩個孤獨的人終於相遇了,那是Eleanor的葬禮。神父埋葬了她後,拍了拍手中的塵土,走出墓園。如同孤獨的Eleanor,他也注定要被人遺忘。歌詞裡,披頭四哼著:   艾蓮娜瑞比   在教堂安息   孤伶伶地跟她的名字埋在一起   沒

有人為她送終   麥肯錫神父,拍拍手上的塵土   慢慢踱離她的墳墓   沒有人得到救贖   Eleanor Rigby died in the church   And was buried along with her name   Nobody came   Father McKenzie wiping the dirt   From his hands as he walks from the grave   No one was saved   第四段,則是吟唱著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而救贖只存在於想像中:   這些孤獨的人們   他們來自何方?   這些孤獨的人們   他們歸向何

處?   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come from?   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belong?   我,曾經飄過一個念頭,「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該如何挽起袖子,開始幹第一個活?先擘畫「孤獨地圖」吧!地圖裡面有哲學論述、心理分析、社會人道、醫療資源……甚至宗教力量、美學教育。這個孤獨心理工程太浩大了,先盤整所有資訊,之後分類,我的策略是「切分,再逐一擊破」。   英國的「孤獨大臣」專責解決孤寂問題,英文loneliness 傾向「寂寞、孤單」的意義,然而中文的「孤獨

」卻有「深觸內在的心理世界」意涵。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施政內容應該「寂寞+孤獨」兼具。我的「孤獨地圖」有青春的孤獨、失戀的孤獨、中年卡住了的孤獨、初老的孤獨、失業的孤獨、失婚的孤獨、退休的孤獨、失智前的孤獨……也有美學的孤獨、藝術的孤獨、哲學的孤獨、宗教的孤獨……。   《安妮霍爾》(Annie Hall)是一九七七年(第五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作品,屬浪漫喜劇類。自導自演的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影片開始時,說著一則「人性的荒謬」笑話:兩個老太太下榻在卡茨基尼山假日酒店,其中一個說道:「這裡的食物真難吃。」另一個說:「是啊,而且量還這麼少。」   「難吃、量又少」,接著伍

迪‧艾倫他說出了自己的感慨:「這跟我對人生的看法是一樣的:充滿了孤獨,悲傷,苦難和不幸……而這一切又都結束得太快了。」   所謂「難吃、量又少」的人生,「抱怨、訴苦」是其中一個態度;「不理不睬」一切隨緣亦可;「蒙昧、無知」摸著石頭過河也是辦法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積極奮發當然最好。但是,如果先預覽「孤獨地圖」,然後踏上人生發現之旅……或許,這也是個趣味辦法,可以學習孤獨、喜歡孤獨、運用孤獨,甚至,可以知道如何尋求他人協助自己「有一天」的孤獨。   今年三月下旬,有幾天東南風吹來,順心和暢,我發現陽台一株孤寥的緬梔樹,新葉紛紛冒出,鮮綠茂然,枝梢上端甚至多了不少幼嫩怯怯的花苞,在

料峭春風裡,欣欣希望又再度滋生。我勤奮地澆水,每每觀賞之際,總臆測下個月吧,當杜鵑花開始稀疏,應該就是緬梔盛開的時候。 初老的潛孤獨 我想,當退休朋友說《菜根譚》,他們已經跨入「初老」門檻 我有一些LINE的族群,有父親方面親戚的、母親方面親戚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愛喝紅酒的、愛嗑話兒的……當然也有一些工作任務編制的。沒什麼驚人的族群對話,就是使用訊息保持一些關係,交換想法等等。近兩年,有幾個年紀相仿的老同學,他們陸續退休,有一陣子總會頻頻傳LINE或長或短,那些類似長輩文的小文章,讓我多了心思: 人在世間走,本是一場空;不必處處計較,寸步不讓。有利時,要讓人;有理時,要饒人;有能時,不

要嘲笑人!再好的緣分也經不起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珍惜。想的太多,容易煩惱;在乎太多,容易困擾;追求太多,容易累倒。 每一段都是句句珠璣,但是我怎麼覺得他們都「初老」了?書寫的人開始老了,慨然同意的人開始老了,傳訊息的人也開始老了,他們感慨這些言簡意賅的小句子,我倒是感慨他們的傳訊舉動。這些耐人尋味的話語短句,年輕時,都是耳邊風;中年時,這些叮嚀都是天邊雲,抬頭看覺得爽朗好看,低頭問他們剛剛看的雲長什麼樣子?不記得了。怎麼這些名言、話語像是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這本書列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以前沒空看,即使看了也覺得「說得好,文筆佳」,僅此而已。我們也來看看,《菜根譚》的小小部分內容: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網路上也有檢視清單,當你自覺疑似有初老狀態時,有幾個日常檢查的項目:便利商店的發票變少了?開始攜帶保溫瓶出門?開始勸誡朋友少喝酒?喝茶愈來愈講究,吃飯開始變清淡?性情變得溫馴,不輕易與人發脾氣了?熟人面前話語開始叨叨絮絮談養生說保養?開始覺得江山如畫,喜歡揪團旅行?在臉書上貼出同學會踏青的照片,同時向未出席的老同學喊話:「不要固執、計較、愛面子!要及時行樂,活在當下!」「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