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社大山難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2012-05 - 台灣走透透也說明:最近為了維持體力,週末都特意安排一些稍有難度的中級山來爬,體力果真慢 ... 在大雨當中爬完後尖山,對明天的水社大山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下了山之後 ...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陳宗文所指導 李昕甯的 山上起人巢/潮:台灣駐在所、避難小屋、住宿山莊的社會學考察 (2019),提出水社大山難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登山旅遊、山屋、基礎設施、物質政治。

最後網站[南投縣信義鄉&魚池鄉] 水社大山登山步道 - 權哥&真真的 ...則補充:社大山 (H2059M/2-1134、亦稱水社山)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德化社,位於魚池鄉日月潭日月村(德化社)為魚池鄉與信義鄉兩鄉的分界點。標高2,059M,舊小百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社大山難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山上起人巢/潮:台灣駐在所、避難小屋、住宿山莊的社會學考察

為了解決水社大山難度的問題,作者李昕甯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台灣山屋作為登山旅遊的基礎設施,經歷了什麼樣的演變,以及如何形構登山活動的發展。本文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與田野觀察,分析駐在所、避難小屋、住宿山莊三種山屋的設計及運轉,有以下發現:首先,日治時期的駐在所構成了支撐大眾登山活動興起的物質基底。除了提供住宿,駐在所也兼具收取許可證、甚至通報搜救的功能,搭起登山治理的安全網。再者,戰後隨著登山旅遊復甦而作為社會建設出現的避難小屋,從初時營造簡單避難空間,經過創新及淘汰漸漸演變出標準化配備,最後形成以設施容量設定登山許可申請名額的管理制度,展現持續修改的動態軌跡,並逐漸位移到登山治理框架的核心。最後,2010年後開展的住宿山莊改建工程

,經由腳本的寫入,將安全、機能、素養等社會期待銘刻於設施中,具有形塑登山文化的潛力。仿照外國設計的工程所遭遇的種種困境,也牽涉台灣登山產業如何界定自身特色的定位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