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蘗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水稻分蘗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應星寫的 圖解天工開物(彩繪圖解經典重製版) 和宋應星,許汝紘的 圖解天工開物(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滋出版 和華滋出版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土壤環境科學系所 申雍所指導 張郁婕的 利用無人機遙測影像推估水稻的氮含量 (2019),提出水稻分蘗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人機、遙測、水稻、氮含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農藝學系所 陳宗禮所指導 廖君達的 水稻種原對瘤野螟抗性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水稻、瘤野螟、防禦特性、寄主抗生性、誘發防禦、幼蟲表現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稻分蘗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稻分蘗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天工開物(彩繪圖解經典重製版)

為了解決水稻分蘗期的問題,作者宋應星 這樣論述:

【圖解彩繪.經典重現】 據《天工開物》原典編寫,並將百餘幅附圖上色重製,精緻詳實,再現經典。   ◆圖解經典:生動真實   本書圖文並茂、經典詳解,詳實呈現《天工開物》之內容,完整解析影響世界的中國古代農工技術,詳細領略食衣住行的千百年傳承,一窺在西學大量湧入中國以前,華人農工科技的卓越成就。   ◆精緻彩繪:清新美感   本書將古典插圖細膩上色,並依隨文重新彩繪縮製,畫面生動、渾然天成,兼具清新美感與復古之風情,絕非一板一眼之圖文排版,百年古代百科,脫俗再現。   ◆由淺入深:流暢閱讀   本書依據《天工開物》原典編譯,保留古本中的分類與標題,加以微調,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並以淺顯

的現代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   《天工開物》成書近四百年,是一部古代中國農業、工業、手工業的集大成,收錄了迄於明代為止的古代中國重要的農工業知識。   其從科學技術的角度把農業和手工業中的穀物栽培、農產品加工、農具和水利、紡織與染色、金屬與合金的冶煉鑄造、陶瓷、造車船、火藥與火器、顏料與製墨等十幾大項的技術一起研究,把明代以前幾千年來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經驗加以系統化,成立體系。此外,其依照觀察所得,繪製操作圖,詳實展示勞動者的形象跟各種技術運用的姿態,展示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生活。   英國學者李約瑟,將宋應星與十八世紀主編《百科全書》的啟蒙

思想家狄德羅相比,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天工開物》不啻也是一部「中國的百科全書」。  

利用無人機遙測影像推估水稻的氮含量

為了解決水稻分蘗期的問題,作者張郁婕 這樣論述:

水稻生育初期追肥的精準施用是水稻整體精準肥培管理中重要的環節。本研究應用遙測技術具有快速且全面調查的優勢,利用無人機影像推估田間稻株在分蘗期氮含量的空間分佈。首先分別於2018年二期作和2019年一期作的分蘗期,使用無人機空拍植株,收集四種氮肥用量(0,45,90和180 kg N Image)的水稻植被反射光譜的動態變化,並同步在地面進行量測,取得葉片SPAD與全氮TN(%)的關係。並將由植被反射多光譜值計算的植生指數與氮指數(以不施肥的植株實際含氮量為基準,計算的氮含量倍率)進行迴歸統計,篩選最適植生指數組合,建立由植生指數推估氮指數的模型如下: N Index = 0.7010 + 0

.0170(MSAVI) -0.0209(ExG),決定係數可達0.6027,且驗證組數據皆集中於建模組的趨勢線上,表示兩者數據無較大誤差,以此確認模式之準確度。2020年一期作期間再以三種不同肥料型態(寶效、黑旺、硫酸銨)且總氮相同(180kg/ha)處理的水稻田區為例,說明所建立的遙測技術如何於田間應用。結果顯示,經由模式推估所產生的氮含量分佈圖與採樣分析的結果相符,水稻氮含量與乾重由大到小皆為硫酸銨>寶效≈黑旺,表示本論文建立的遙測技術可推估田間植體氮含量的空間分佈,有助於快速獲得田間水稻營養狀況的分佈資訊,進而可利用此空間分佈圖探討不同肥料型態的效果。

圖解天工開物(再版)

為了解決水稻分蘗期的問題,作者宋應星,許汝紘 這樣論述:

  ★ 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圖解版】古今百餘幅彩圖,以淺顯有趣的圖文方式,精闢剖析農工業製造過程。   《天工開物》討論了農業和手工業兩大領域內的三十項生產技術,可說是古今跨時代的農工業代表作。這本書雖不是專門的技術指導書籍,但卻為當時普遍的傳統生產技術留下了頗為完整的紀錄。   ◆ 圖文解說:生動和真實  作者長途跋涉獲取實際經歷,對各種錯誤觀念持有批判態度,注重實踐並以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試驗從事寫作,絕對不會盲目依從古書,因而書中內容具有生動和真實的特點。   ◆ 由淺入深:輕鬆閱讀  我們保留了原典中的分類與標題,但先後順序加以稍微重新調整,從農業到手工業到

大型製造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並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的,可以輕鬆閱讀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   ◆ 百幅製圖:精闢剖析  這本書雖然是在明代才刊行,但在這些百餘幅圖的生產紀錄裡,不論是食品、成衣、鑄造工業,有很多是已經傳承千百年的技術知識,在西學大量湧入中國以前,這是一本綜合當代以及古代傳統科技的科技百科全書。   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或許也只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具有技術百科全書的水準。所以英國的學者李約瑟把宋應星跟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之一,

主編「百科全書」的狄德羅相比,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 作者簡介 許汝紘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出版集團社長兼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經典歌劇》……等暢銷書籍,以及藝術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歐洲的建築設計與藝術風格》……等暢銷書籍。

水稻種原對瘤野螟抗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水稻分蘗期的問題,作者廖君達 這樣論述:

水稻 (Oryza sativa L.) 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國內栽培面積最廣的作物。瘤野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是水稻第二期作重要的害蟲,幼蟲會將水稻營養葉及劍葉縱捲成苞,隱匿內部取食上表皮及葉肉組織,造成產量的損失。強化作物抗性品種的選育,是對環境友善安全的策略。而在發展抗性水稻品種 (系) 時,瞭解寄主所具備的抗性機制及尋找作為抗性標誌的植物形態或化學防禦特性等,均成為抗性育種的研究方向。本試驗先進行大樣本水稻種原的田間檢定,依據檢定結果建立小樣本的抗 / 感等級水稻種原各 6 個,提供研究抗性機制的材料。接續探討水稻的形態及化

學組成特性與瘤野螟危害程度的相互關係,並由瘤野螟雌成蛾產卵偏好與幼蟲取食表現等面向來釐清水稻對瘤野螟的抗性機制。 選擇瘤野螟好發的水稻第 2 期作,連續 2 年種植 240 個 (2011年) 及 270 個 (2012年) 水稻種原供瘤野螟自然產卵及取食危害,分別於水稻分蘗期及乳熟期進行種原對瘤野螟的抗感性檢定。據以選擇清流、Prasanna、白殼晚、TKM 6、Xian Biao 3 及笹錦等 6 個抗等級水稻種原,台稉 9 號、Mochidawara、高雄 145 號、台稉 10 號、3141-2 及台北 177 號等 6 個感等級的水稻種原。 調查水稻種原植株的形態特性,包

括葉長 (LL)、葉寬 (LW)、葉厚 (LT)、SPAD 值、株高 (PH)、每叢分蘗數 (TN)、葉面積指數 (LAI)、植冠未被攔截散射光比 (DIFN)、平均葉面傾斜角度 (MTA) 及葉面積密度 (LAD) 等 10 項。240 / 270 個水稻種原於水稻分蘗期,抗性種原具有較薄 LT、較低 DIFN、較小 MTA、TN、LAI 及 LAD 等形態防禦特性;於水稻乳熟期,較長 LL、較多 TN、較低 DIFN、較小 MTA 及 LAI 等的水稻種原對瘤野螟危害呈現抗性。選定的 12 個水稻種原於分蘗期,抗等級種原具有較長 LL、較窄 LW 及較薄 LT 的葉片、淡的葉色、PH 較高

及 TN 較多等形態防禦特性;於水稻乳熟期,淡的葉色、PH 較高、TN 較多及 MTA 小等的水稻種原對瘤野螟危害呈現抗性。水稻在面對瘤野螟的危害,抗等級水稻種原同時具備抗性及耐受性的防禦策略。 調查不同水稻種原的化學組成特性,包括葉片的水分 (WC)、氮 (N)、磷 (P)、鉀 (K)、鈣 (Ca)、鎂 (Mg)、蛋白質 (PN)、總可溶性糖 (Su)、澱粉 (St) 及總酚含量 (TP) 等 10 項。應用逆向高效能液相層析儀分析水稻葉片酚酸,包括沒食子酸、對羥基苯甲酸、咖啡酸、丁香酸、對香豆酸、芥子酸、阿魏酸、水楊酸及肉桂酸等 9 個,瞭解總酚及個別酚酸於瘤野螟幼蟲取食前後的差異。

水稻種原於分蘗期,抗等級種原葉片具有較低的 WC、P、K 含量及較高的 TP 含量等;於水稻乳熟期,較低的 N 及 K 含量等的水稻種原對瘤野螟危害呈現抗性。由於 N、P、K 及 Mg 等屬於作物的礦物元素,TP 為作物的二次代謝物,顯示水稻在面對瘤野螟的危害,抗等級水稻種原同時具備低食物營養品質及蓄積毒性物質的防禦策略。有關酚類化合物,抗等級種原葉片具有較高的 TP、對香豆酸及肉桂酸含量,屬於固有防禦的層次。當瘤野螟幼蟲取食危害,總酚類及個別酚酸含量的變化,以清流、白殼晚及 TKM 6 有突出的誘發表現。而且,多數的感等級種原於幼蟲取食前後均未能檢出對香豆酸,顯示對香豆酸可作為水稻抗性種原篩

選的標誌。 瘤野螟雌成蛾產卵數量於不同水稻種原間有顯著性差異,但同時會在抗等級及感等級種原葉片產下較多的卵。而且,初孵化幼蟲於抗等級感等級水稻種原的移動偏好性,未具顯著差異性。於水稻分蘗期及乳熟期,幼蟲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於抗等級種原葉片進行葉片選擇及完成初次捲葉。有關寄主抗生性試驗,幼蟲取食抗等級種原,有較高的幼蟲死亡率、蛹死亡率及較低的蛹重量等。顯示瘤野螟幼蟲需要較多的時間來完成捲葉及寄主抗生性是水稻重要的防禦機制。 瘤野螟成蛾對不同水稻種原的產卵偏好及初齡幼蟲移動偏好,可能沒有顯著性差異。當幼蟲開始捲葉時,抗性種原的形態特性可能影響幼蟲捲葉所需的時間,使得幼蟲增加暴露在外的風險

。當幼蟲開始取食水稻葉片時,食物的營養品質及固有 / 誘發的毒性物質可能會影響幼蟲的生長及發育。而且,抗等級水稻種原具有較多的每叢分蘗數,藉由較高的生長勢來補償幼蟲危害所造成的損失等。綜合而言,水稻面對瘤野螟的攻擊,會執行一系列的防禦以降低傷害的威脅及產量的損失。水稻具備的形態及化學防禦特性會參與避免、降低或限制瘤野螟危害的負面衝擊,協助水稻來執行抗性及耐受性的策略。這些防禦特性及抗性機制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未來水稻抗瘤野螟品種的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