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長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水稻生長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波音寫的 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 和章琦 主編的 水稻白葉枯病抗性的遺傳及改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水稻 - 中文百科知識也說明:原產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就種植水稻。 水稻按稻穀類型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還有其它分類,按是否無土栽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林正平所指導 許竣翔的 氣候變遷對台南地區水稻需水量及灌溉用水量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水稻生長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氣候變遷、需水量、灌溉用水量、TaiWAP。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農藝學系研究所 莊愷瑋所指導 許翰庭的 土壤添加有機質對再生水稻吸收砷的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水稻、砷、土壤孔隙水、鐵膜、宿根稻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稻生長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水稻 - 華人百科則補充:世界上近一半人口,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 ... 此外,在水稻分類學上,根據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長期內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稻生長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

為了解決水稻生長期的問題,作者波音 這樣論述:

  小麥才是文景之治真正的幕後推手  食鹽是華夏民族誕生的催化劑  紙幣是撂倒三大王朝的凶手  鄭和七下西洋的秘密任務是「找錢」  鄭氏家族是東亞版「加勒比海盜」   「金錢」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歷史真相  歷史不僅是人民創造的,它還是「人民幣」創造的。   銅錢,外圓內方,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代中國的歷史似乎也濃縮在了小小的銅錢之上。   中國上下五千年,是什麼導致了王朝更迭?  什麼決定了三國勝敗?  鹽巴有多重要?  長城圍住了什麼?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大宋不缺錢缺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都和「金錢」有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人們往往忽視這個基礎,更

多地強調帝王將相的成敗,卻對影響他們行為的經濟狀況語焉不詳。   正因為如此,本書選擇從經濟角度看待歷史,用詼諧逗趣的語言,講述一樁樁歷史大事件,透過金錢描繪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揭開歷史的面紗,零距離感受歷史真相的魅力。 作者簡介 波音   1999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家,獨立學者。現任《大科技》雜誌社總編助理兼編輯部主任,經濟專欄主筆。著有《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所寫經濟類、歷史類、科學類文章發表於中國內地多家知名媒體。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臺灣版序:寫給用繁體字的朋友□原序: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第一篇 三千年的糧倉保衛戰用狗尾巴草填飽肚子小麥小麥我愛你

有多少小麥可以重來水稻坐上小麥的沙發感謝玉米棒子,感謝印第安人 第二篇 愛生命,愛鹽巴黃、炎合夥打劫蚩尤的鹽巴春秋戰國的幕後導演私鹽販子掀翻大唐 第三篇 長城:外面的窮鬼想進來,裡面的窮鬼想出去馬可.波羅見過長城嗎長城建在哪兒,得聽老天的秦始皇算了一筆經濟賬萬里大牆沒啥用長城被經濟學打敗了兩邊窮鬼詛咒的圍牆 第四篇 三國群雄鬥地主都怪黃巾軍掀牌桌曹孟德:出身不好,摸來個大王劉玄德:根紅苗正,卻湊不出炸彈孫仲謀:要想強,飛機帶翅膀 第五篇 要想吃飽飯,多挖運河少生娃大河向東流,不是好兆頭天上掉下個隋煬帝大運河︰一個文藝青年的驚天力作傍上大運河,京城有飯吃當皇家海軍掐住了大運河 第六篇 別說宋朝不

差錢富甲全球的大宋宋兵乙︰我曾是個無業遊民扯幾尺布就打發了北方胡人逼急了,破銅爛鐵都當錢 第七篇 早產的紙幣惹人唉從飛錢到交子︰四川人有法子大宋開始對紙幣上癮三大王朝被一沓紙幣撂倒紙幣泛濫︰穿越千年仍無解 第八篇 三個夢碎的阿土仔兩千年前,王莽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經濟學家王安石的兩大創新放牛娃皇帝的羨慕嫉妒恨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農民 第九篇 鄭和下西洋的兩個秘密任務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差錢,還是差錢嗨,聽說非洲有金子天朝之外的華商太討厭了鄭和的第三張牌沉舟側畔千帆過 第十篇 大海有多寬廣,鄭氏海盜就有多犀利木頭要了寶船的命後鄭和時代的「海商王」鄭氏家族︰東亞版「加勒比海盜」鄭成功趕跑蔗

糖救臺灣 第十一篇 白銀讓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一枚銅錢引發的走私大案美洲白銀砸中大明的頭看白銀潮來,看白銀潮去百萬兩銀子逼死崇禎帝 第十二篇 誰偷了康乾盛世的饅頭什麼康乾盛世,那都是浮雲盛世危局︰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達爾文家族砸了景德鎮的場子要人命的蠶寶寶 第十三篇 鴉片戰爭:一個煙鬼和一個茶鬼鬧翻了大英帝國被茶葉攻陷了鴉片拯救了太平洋島嶼茶鬼覺得被煙鬼侮辱了種植園裡的煙茶暗戰煙鬼在當鋪裡徹底沉淪 尾聲:錢眼裡的歷史風景 推薦序   「笨蛋,問題在經濟」!!改變歷史發展的關鍵是經濟。   在中國歷史中,歷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牧馬,其目的不外乎是對中原豐富物產的垂涎。而中原王朝面對北方牧民的南

下,其因應動作大多是迎面而擊之!幾番爭鬥的結果,獲勝的往往是中原的王朝。接著志得意滿的中原王朝開始向外擴張,在深入周邊的高原、沙漠國家之後不久被打敗,然後又退回長城,又過了沒多久,內部開始崩潰,舊王朝滅亡,新王朝興起。   北方游牧民族為了中原物產而南下,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北方牧區的經濟不足以支持牧民的生活。而中原王朝得與北方游牧民族持久作戰,並且贏得生存競爭,其根本原因則是,中原的農業經濟較北方牧區的游牧經濟更能提供穩定的後勤軍需支援。而歷來中原王朝在擴張到高原、沙漠邊緣之後,即無法再向前擴張,其原因最主要還是勞師襲遠,佔領區的經濟太落後,無法就地整補,一切需從後方的中原補給,路途遙遠,接濟不

易之故。最後,因為長期的對外征戰,消耗了過多的錢糧,國力耗盡的結果,王朝開始逐漸崩潰,終致滅亡。   北方牧民南下,其動機是經濟。中原王朝戰勝北方牧民,其原因是經濟。接著中原王朝開始擴張領土,但卻無法久佔,其原因又是經濟。最後中原王朝退回長城,並且開始崩潰,其原因依舊還是經濟。   所以說,改變歷史的重大根本因素,其實是經濟。此書--《透過錢眼看歷史》作者提供了「錢」也就是經濟這個有別於過去的政治角度來看待歷史的演變,讓歷史讀來更貼近人性,也更有親切感。是部值得推薦給厭倦了政治鬥爭歷史發展理論的讀者們閱讀的書。 台中一中 歷史科教師 王騰億 臺灣版序 寫給用繁體字的朋友   在寫這篇序的時候,

筆者使用的是簡體字。我知道,出版流程中會有一個環節,把這篇簡體字的序言轉化成繁體字,供諸位閱讀。兩岸相隔僅幾十年,文字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語音和用法也有所區別,這讓兩千年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強推「書同文」的秦始皇情何以堪!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由於各種非歷史學界因素的影響,兩岸對歷史的看法想必也有不少差異。在我讀書的時候,學校中的歷史課本的核心體系是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的社會發展史觀,人類社會在經濟進步和階級鬥爭的推動下,從原始社會線性地爬升,依次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後面更高層次的社會形態;再加上早就流傳千年的明君-昏君史觀──朝代興於明君,

亡於昏君;以及戰爭史觀──王朝更迭的原因是因為打了敗仗,不是國軍不努力,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云云……各種各樣的史觀爬進了我的腦袋,以其昭昭,使人昏昏,讓我這個歷史愛好者更加看不清歷史的本來面目了。   我對臺灣歷史教材不熟悉,但妄自揣測,當年相互炮擊的激情燃燒歲月中,教材應該或多或少也受到非歷史學界因素的影響。近些年來,大陸的歷史教材開始逐漸摒棄那些將歷史簡單化處理的各種史觀,開始展現歷史複雜性、多樣性的面貌。拭去浮塵,歷史這個小姑娘露出了她的本真,吸引了我更多的關注目光。   終於在幾年前,本著給自己的興趣一個交代,對複雜的歷史有更清晰認識的目的,我開始鑽研歷史,並著手寫作這本《透過錢眼看歷史

》(中國篇)。我選擇了從經濟的視角看待歷史,考察經濟和歷史的相互影響。這部分是由於自己青少年時所受的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觀點的影響,部分是受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視角的影響,希望能夠從歷史的一系列偶然中摸索出些許必然。   我無意於去建立一種經濟史觀。歷史是複雜的,純粹用經濟學來解釋歷史,和純粹用階級、帝王、戰爭來解釋歷史一樣,犯了把歷史簡單化的錯誤。但經濟對歷史的影響是深刻的,要對歷史真相有更深入的領悟,就無法回避經濟這個因素。   偏偏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歷代學者大都從儒家仁政暴政、修身齊家的觀點來看待朝代興衰和人物成敗,忽略了經濟視角。進入現代以來,學術界才更多地關注影響歷

史的經濟因素,可惜遺憾的是,市面上的歷史通俗讀物中,鮮有關於經濟對歷史影響的著作。   我的這本《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和今年將要付梓的姊妹篇《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暫定名)即是一種嘗試,試圖給愛好歷史的讀者提供對歷史的經濟學解讀,希望臺灣的同好們能夠喜歡。   書中想必有諸多錯漏,特別是關於臺灣島的那部分內容,懇請臺灣朋友指正,筆者電子郵箱是:[email protected]。我更希望臺灣的同好們能夠不吝賜教,告訴我寶島學者在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真知灼見,鄙人將不勝感激。   最後感謝臺灣遠流出版集團將本書引入臺灣地區,感謝所有未曾謀面卻為本書出版有貢獻的人。 波音 二○一二年七

月二十二日於北京天通苑 原序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歷史不僅是人民創造的,它還是「人民幣」創造的。   對歷史的解讀,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說法,有階級分析的,有厚黑分析的,也有戲說的、惡搞的,更有「神馬(什麼)都是浮雲」的虛無派。但根據卡爾.馬克思的說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歷史這間大房子,經濟就是它的地基。仔細傾聽大房子裡面銅錢、銀錠落地的叮噹之聲,我們會對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更清醒的認識。   我在這本書裡打破歷史朝代的局限,拂去覆蓋在歷史真相上的帝王將相、忠奸善惡的表面「塵土」,深入到歷史背後的經濟層面,從經濟學基本規律的角度,對中國歷史做了一些嶄新的解讀。   「惡搞不史實,史實不惡

搞」,在面對史實問題的時候,我尊重證據和邏輯,不妄自猜測,不用春秋筆法來虛構或戲說歷史;同時對那些不涉及史實的部分,用時尚、活潑,甚至調侃的語言敘述,展示歷史鮮活的一面。   希望你們能夠跟隨我的思路,從經濟的角度重新閱讀歷史、思考歷史。如果你們在讀完這本書後有所收穫,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感謝在從構思到出版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人們,北航社的編輯和相關製作人員,書稿素材整理者齊月珍,我的家人和朋友;同時感謝對歷史有傑出貢獻的歷朝歷代人民和「人民幣」。 波音 二○一一年三月於北京天通苑 尾聲:錢眼裡的歷史風景   古代中國,從地理上講,就是被一圈的高原、山脈圍起來的兩條東流入海的大河,以及大

河兩岸的耕地。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國家是完全相同的,而中國尤其獨特。古代印度雖然也是國土廣大的農業大國,但這個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度,東面和西面都是大海,國境線的大部分都是海岸線,中部卻又有德干高原。古代歐洲的法國也算是個農業大國,但不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比起古代中國的規模只能算是微縮景觀。今天的俄羅斯面積廣闊,但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並不是一個國家,只是到了近代,它才擴張為世界第一面積大國,卻因為國土大多靠北而嚴寒,在氣候上與古代中國不可比擬,在人口上更是稀少。   所以,當我們打量古代中國的歷史時,不能完全照方抓藥,拿其他國家崛起或衰亡的經驗教訓來套用到中國身上。古代中國從一開始,就面臨著

與其他古國不同的地理格局。王國的疆域基本上被局限在那一圈高原、山脈和東南海岸線之間,帝國內部可能會分裂、會割據,多次出現南北大對峙,比如南朝和北朝對峙,南宋和金朝對峙,但即使是統一的大王國,卻基本上無法把自己的疆域擴張到那圈高原、山脈之外。   唐朝最強盛之時,曾經向西越過亞洲之巔帕米爾高原,與興起的阿拉伯帝國鏖兵於中亞,最終敗退回高原-山脈圈以內;明朝曾經多次北伐蒙古,結果越打國力越衰,而蒙古各部卻基本毫髮無損,瓦剌一個防守反擊,竟然兵臨北京城下,差點兒要了明朝的命。元朝和清朝雖然疆域越過了高原-山脈圈,但這兩個朝代本來就是騎馬民族建的,他們的老家就在高原-山脈圈上,擴大出來的領土只能算是他

們入主中原時自帶的行李。   地理格局決定了中國只能在高原-山脈圈的內部折騰,一個由農業和大量農民支撐起來的國度,從經濟上說,並不具備翻山越嶺開疆拓土的物質條件,如果非要逞強,「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揮師數萬勞師襲遠,最後只搶來幾匹汗血寶馬,由於水土不服還都沒在中原繁殖下去,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中國雖然歷經了許多朝代,但有一個大體上的共同特點,凡是活得比較長的朝代,即使立國之初也曾四處出擊,但很快就會全面轉向國內經濟建設,尤其是農業建設,對外只是被動的防禦。這其實和「氣節、勇氣、雄心」之類的詞彙沒有關係,即使皇帝才智平庸,只要他還算有理智,就會明白攻向蒙古高原或青藏高原太浪費錢物了

,所得卻微不足道。這就是所謂的經濟理性,就像我們會在附近農貿市場買棵大白菜,而不會穿越半個中國去買大白菜一樣,經濟理性這玩意,你懂的,一般的皇帝們也都懂。   透過經濟理性鑄造的錢眼,我們觀察到了古代中國內斂的性格。所以秦始皇那樣的曠世帝王才會在席捲六國之後,壓抑下心中狂野的激情,在北方國境的山脈上默默地修建起長城,冷冷地與匈奴人對峙。這堵大牆給中國的北方邊疆立下了界碑,也在古代中國人心中築起了一堵低調的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內斂性格正是高原-山脈圈塑造的,從古代中國人的身上一直流淌到今天你我的身上。也正是這堵大牆,庇護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文明成為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   然而從

秦始皇到清朝末年,歷時兩千多年,如果古人們都只是老老實實地待在圍牆之中,循規蹈矩地種莊稼,生兒育女,那麼中國歷史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書寫的精彩了,寫來寫去不過是高原-山脈圈裡一些內容雷同的朝代相互替代,人們戴著假面具彼此厚黑對方而已。   歷史並非如此,圍牆之內,總有煩惱。古代中國不僅有築牆的人,也有破牆的人,而破牆而出,開闢一片新天地,才是歷史的精彩之處,也使得古老的中國並沒有陷入死循環之中,它其實也在不斷地調整自身,試圖突破束縛自己的圍牆,那些自然的圍牆或是人為的圍牆。   比如隋煬帝和大運河,為了整合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孕育的經濟板塊,楊廣用舉世無雙的大運河打通了中國的任督二脈,一舉彌合了高

原-山脈圈內長時間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倘若沒有楊廣這種青春飛揚的君主,沒有大運河構造的全國一盤棋,中國時不時的南北分裂是避免不了的。我們看看自從隋唐之後的歷史,除了南宋還能勉強劃江而治,支撐了一百五十多年外,任何企圖劃江而治的政權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不僅全國的經濟由大運河連成一片,南方人和北方人也被連成一片,大家都對大一統的國家有了認同感。南北分裂問題基本解決了。   但高原-山脈圈的高牆豈是隨意可以破解的,楊廣的悲劇就在於屢次頭撞北牆,非要霸王硬上弓地出擊高句麗。此後唐太宗李世民也嘗試著破牆,攻打高句麗,結果也是慘敗。由地理環境孕育的農業經濟模式,不允許中國的君主在白山黑水、雪域高原之上

肆意馳騁。破牆的任務留給了後來人。   永樂皇帝朱棣與鄭和君臣聯手,嘗試了另一種破牆的模式,那就是面向海洋,從海洋上尋找突破口。其實我們不能把破牆的創意完全歸功於臺上的帝王將相,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民間商人為了發財的夢想,已經在海洋上打拚了幾百年,這些民間無名英雄在茫茫大海中的冒險遠航,給後人突破中國的圍牆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很可惜,鄭和下西洋並沒能開闢出一條直達歐洲的貿易路線,於是中國仍然只能繼續內斂、低調。   不過,從宋朝開始出現錢荒煩惱,倒是真的從海洋方向得到了解決。美洲白銀通過一次次的倒手,源源不斷地從海外湧入了中國,激發了大明王朝後期江南的繁榮,以及後來的康乾盛世。這可以算是一

種另類的破牆方式,西班牙人以及後來的英國人幫助中國在厚厚的圍牆上鑿開了窟窿,古老中國的經濟與全球經濟開始聯通。等到清朝末年,洋務運動中各個仁人志士變法圖強的行為,則是古代中國人主觀上嘗試著破牆而出,融入世界。   綜觀中華文明三千年的歷史,築牆與破牆是永恆的主題。在大多數的歲月中,人們不斷地築牆,維持中國的穩定,但穩定的同時,中國的隱疾也會逐漸積累,直到不可收拾。比如從漢朝開始的名門望族壟斷仕途並瓜分國家稅收權的局面,就曾掀翻了兩漢一團和氣的任人唯親的牌桌,引發中國長時間的大分裂和大動盪。   不在圍牆中爆發,就在圍牆中滅亡。隋唐時期,人們用任人唯賢的科舉制改變了官僚體系的選拔機制,提高了王朝

內部的管理水平,舊牆倒掉,新牆砌起,中國繼續前行,也繼續沉淪,等待一次新的破牆行動從天而降。   銅錢,外圓內方,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代中國的歷史似乎也濃縮在了小小的銅錢之上。在四方高牆之外,是可以讓夢想自由飛翔的廣闊天地,就看炎黃的後代能不能、願不願、敢不敢突破圍牆了。 第一篇三千年的糧倉保衛戰 只有讀懂了中華大地上的糧食,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讀懂中國的古代歷史。 有了糧食,人才有了賴以生存的條件,人得以生存了,才有了經濟的發展,才有了稅收。古代中國最大的經濟秘密是,稅收大多來自農民,億萬個自耕農上交的錢糧支撐起了中央王朝。用狗尾巴草填飽肚子 要讀懂中國歷史,我們得從瞭解狗尾巴

草開始。狗尾巴草和糧食能扯上什麼關係?其實人類馴化的各種農作物,不論是麥類、粟類、稻類,還是其他糧食作物,大都屬於禾本科,而禾本科植物中還包括了大量的野草。說句玩笑話,我們現在不是在吃飯,而是在吃草。 狗尾巴草是古代中國一種重要的農作物──粟的祖本植物,中國人馴化狗尾巴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萬年前。粟,按照我們現在的通俗說法,就是穀子,我們早晨喝的香甜的小米粥就是用粟做的。反過來說,狗尾巴草是粟的野生種,也叫莠,在剛長出來的時候和粟的幼苗很難區分,所以我們的詞典裡有「良莠不分」的說法。 粟、黍和菽,是先秦時期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農作物,它們的現代說法分別是穀子、黃米和大豆。從讀音上看,這三種作物名稱

很相近,為什麼古人會如此稱呼這些農作物,是件有趣而令人費解的事情。三種作物最重要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是耐旱和耐貧瘠植物,而且生長期又比較短,非常適合中國北方旱地種植。而且,先秦時期農業技術很原始,可謂是刀耕火種,所以這三種非常皮實的作物就率先從百草中脫穎而出,被古代中國人篩選出來,作為當時的主要食物。 夏朝和商朝曾被人們稱為「粟文化」的王朝,可見這種家養狗尾巴草的重要地位。不過,當時人口還比較少,人口密度很低,天底下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澤,人們可以獲得的食物來源是相當多的。有人統計過取材先秦的詩歌集《詩經》,三○五篇詩歌中,有一四一篇四九二次提到動物,一四四篇五○五次提到植物,許多動植物都是

當時人們的食物。就拿〈關雎〉一文來說,就有「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句子。所謂「溫飽思淫欲」,吃不飽肚子,怎麼能有力氣唱歌彈琴追美女呢? 這種田園詩般的時代注定要遠逝,就像童年很美好,但終究要流逝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多,人們必須開墾更多的荒地,專門種植那些產量比較大的作物,以滿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 這其實就是有名的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的觀點,人口數量是以幾何級數上升的,1、2、4、8、16……而從環境中獲得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數量,是以算術

級數上升的,1、2、3、4、5……人口總是增長得更快,這位英國經濟學家悲觀地認為,只有戰爭和疾病才能幹掉多餘的人口,解決人口和資源之間增長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但是,如果打不贏別人,搶不到更多的地盤;又沒有爆發瘟疫導致非戰鬥減員百分之八十,人們總不能像北歐的旅鼠那樣,在鼠口爆炸的壓力下紛紛跳海自殺吧?尤其是土地變成了私人財產之後,人口和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了。除非遠遁山林,否則人們必須琢磨,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如何獲得更多的糧食,裝滿自己的糧倉。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中,人口數量的上限其實掌握在農作物的手中,農作物產量的高低,決定著人口數量的多寡。而面對一張張嗷嗷待哺的嘴,粟這種產量很低的作物已經越來越

力不從心了。小麥小麥我愛你 就在這時,小麥閃亮登場了,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穩定的產量,席捲了中國北方地區,各地農民紛紛成為小麥的狂熱粉絲,擴大小麥的種植面積,減少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 然而,小麥卻不是我國馴化的作物,它的故鄉在遙遠的西亞,那裡也是人類最早的農業起源地。距今約一萬年前,那裡的人們在平地上種小麥和大麥,在山坡上放牧山羊和綿羊。那時候的人們獲得一種新的農作物的喜悅之情,不亞於我們今天獲得一部蘋果新型掌上電腦(iPad)的感覺。此後,小麥的種子迅速地從西亞向四周蔓延。 小麥到達中國的時間不詳,不過我國境內最早的小麥遺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裡發現的,在古墓的一個草編的小簍中裝著小麥

作為隨葬品,距今已經有三千八百年的歷史。當地遺址中還發現了大型磨麥器。新疆的發現提醒我們,小麥很可能是從西亞經過新疆傳入我國北方的。史書上也曾經記載,周穆王西巡,與西王母約會的時候,沿途部落紛紛向周穆王進獻小麥,可見當時小麥已經是全亞洲人民的大眾情人。

水稻生長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是我花了150天才拍攝完成的稻米種植過程希望大家會喜歡!
即便是今年遇到了連續的風災,終於撐到割稻的日子了。
這漫長的150天生長期,從水稻幼苗期,開始用心栽培到長出稻穗....
一路陪伴著就如同自己的小孩一樣。

謝謝你-水稻,雖然讓你受盡災難.你依舊扮演好你的角色。
在今天收割後,終於演完你這短短的一生。
今年的失敗,但是卻也得到更多寶貴經驗。

明年重新開始....

加油,只要開朗面對,一切都會很美好的。
讓大家可以了解到今天的農村小劇場

[從穀粒到米粒]的故事。
歡迎大家品嚐,這篇文章的男主角喔-水稻。

http://www.luilui.com.tw/page/product/show.aspx?num=69

氣候變遷對台南地區水稻需水量及灌溉用水量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水稻生長期的問題,作者許竣翔 這樣論述:

在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的階段,農作物的生長及灌溉為農業之水資源重要議題。種植日期為影響有效雨量之重要因素,如能選擇適當的日期來種植水稻以提高有效雨量,則可節省大量的灌溉用水量,如何準確評估在不同氣候變遷情境模擬下,是否需要調整灌溉用水量及生長期距,是現階段農業之水資源評估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首先農作物之累積生長溫度以及評估有效之雨量探討水稻在短期、中期、長期不同溫度、雨量模擬情境下之第一期水稻作物及第二期水稻作物做生長期距,建立一、二期作水稻累積生長日度數,進而 Modify Blaney-Criddle 法評估台南地區短、中、長期之溫度及雨量不同情境下參考作物所需水量,依據水稻作物係數優先係數

判定分析後,選擇出較佳之水稻作物係數,再由不同情境下參考作物所需水量與較佳之水稻作物係數做評估得到水稻作物需水量,後續驗證評估水稻作物需水量與歷年溫度及水稻作物需水量是否吻合,如吻合後再以灌溉用水量推估法做用水量評估求得田間灌溉用水量。

水稻白葉枯病抗性的遺傳及改良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file_put_contents(/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038/80/CN10380292.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140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0
Function: file_put_contents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getimagesize(/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038/80/CN10380292.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2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2
Function: getimagesiz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4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4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8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8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了解決水稻生長期的問題,作者章琦 主編 這樣論述:

本書是綜合運用植物病理學、遺傳育種學和分子生物學知識,系統論述水稻品種白葉枯病抗性及其遺傳改良研究的一部專著。全書共分11章,第1章概述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流行和病原學等一般基礎知識。第2、3章探討病原菌致病力變異及其群體遺傳結構與寄主抗性基因的協同演變關系。第4章至第8章分別討論質量抗性遺傳的一般規律與主基因鑒定,數量抗性遺傳新進展,國內外稻種資源抗性評價,常規抗性育種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新進展。第9章至第11章分別論述白葉枯病病原菌無毒基因及相關調節因子,寄主抗性機理和抗性基因的克隆、結構與功能,以及分了進化等專題。每章附中、英文小結。 本書可供從事植物抗病育種、植物病理學

科研教學的大專院校師生、研究生以及生產管理、科研開發工作者等參考。 Preface by T.W.Mew(附中文) 朱立宏序 前言(附英文) 第1章 水稻白葉枯病概述 1.1 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現與分布 1.1.1 發生歷史與分布 1.1.2 中國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與危害 1.2 水稻白葉枯病的癥狀 1.2.1 典型癥狀 1.2.2 凋萎型癥狀(kresek) 1.2.3 蒼白黃葉型癥狀 1.2.4 中脈型癥狀 1.2.5 水稻白葉枯病的診斷 1.3 水稻白葉枯病的病原細菌 1.3.1 白葉枯病原細菌的命名 1.3.2 病原細菌的形態特征 1.3.3

分離和培養 1.3.4 菌種的保存 1.4 水稻白葉枯病細菌噬菌體 1.4.1 噬菌體的形態和生活圈 1.4.2 水稻白葉枯病菌噬菌體的應用 1.5 水稻白葉枯病的侵染循環 1.5.1 病原菌初侵染源 1.5.2 病原菌再侵染源 1.6 水稻白葉枯病的流行和預測 1.6.1 氣候條件 1.6.2 品種抗病性 1.6.3 病害流行的預測 1.7 發病後對產量損失的估測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水稻白葉枯病菌的致病性變異 2.1 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種 2.1.1 生理小種概念 2.1.2 生理小種的鑒定 2.2 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的演變 2.2.1 水稻白葉枯病

菌致病性專化作用的發現 2.2.2 早期關于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專化性的爭議 2.3 日本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演變 2.3.1 日本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專化作用研究 2.3.2 日本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小種分布及其時空變化 2.4 菲律賓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演變 2.4.1 菲律賓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專化作用研究 2.4.2 菲律賓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小種分布及其時空變化 2.5 亞洲國家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分化 2.6 中國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2.6.1 中國水稻抗白葉枯病致病型研究概況 2.6.2 全國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2.6.3 華南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分化 2.

6.4 雲南省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分化 2.6.5 中國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型分布 2.7 水稻白葉枯病鑒別系統的建立 2.7.1 鑒別品種的選擇 2.7.2 中國及主要稻區(省)的鑒別品種的選用 2.7.3 水稻白葉枯病鑒別系統研究的若干問題 2.7.4 建立和完善我國水稻白葉枯病鑒別系統的麗榷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水稻白葉枯病菌的群體結構和遺傳多樣性 3.1 用分子技術研究水稻白葉枯病菌群體結構和遺傳多樣性 3.1.1 分析白葉枯病菌的RFLP分子標記 3.1.2 分析白葉枯病菌的PCR分子標記 3.1.3 水稻白葉枯病菌群體結構的研究方法 3.2 病菌群體遺傳結構

系統發育與致病型譜系的對應 3.2.1 水稻白葉枯病菌分子型與致病型演變的關系 3.2.2 白葉枯病菌分子型與致病型系統發育關系 3.3 水稻白葉枯病菌在不同時空的群體遺傳多樣性 3.3.1 對白葉枯病菌群體遺傳多樣性的時空影響 3.3.2 對水稻白葉枯病菌群體結構及遺傳演變的其他影響因素 3.4 病原菌群體遺傳結構變異信息在抗性遺傳改良中的應用 3.5 中國水稻白葉枯病菌群體結構 3.5.1 白葉枯病菌分子型群體結構特點 3.5.2 不同稻區及水稻類型白葉枯病菌群體遺傳多樣性 3.5.3 白葉枯病菌分子型群體結構與致病型關系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稻種資源的白葉枯病抗性評價

第5章 水稻白葉枯病質量抗性遺傳和抗病主基因鑒定 第6章 水稻白葉枯病的數量抗性遺傳 第7章 水稻抗白葉枯病常規育種 第8章 水稻抗白葉枯病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第9章 水稻白葉枯病細菌無毒基因及相關調節因子 第10章 水稻對白葉枯病抗性的機理 第11章 水稻白葉枯病抗性基因的克隆、結構與功能和分子進化 水稻白葉枯病是世界性病害,是我國南方稻區僅次于稻瘟病的主要稻病之一,對水稻生產危害極大。20世紀60年代水稻半矮稈基因sd-1的研究利用開創的矮化育種,導致世界水稻生產的“綠色革命”,但此種對氮肥反應敏感而抗病性弱的現代高產稻的普及,激化了水稻寄主與病

原菌之間相互演化過程。自此,提高現代稻種的抗病性和監控病原菌致病性的演化,引起普遍的關注,水稻科學工作者和水稻生產面臨嚴重挑戰。 章琦先生主編的水稻白葉枯病研究專著的出版是水稻抗病研究的一項創舉,適應了我國現代水稻抗病育種研究和生產發展需要。專著內容豐富,廣泛觸及水稻白葉枯病研究的病理、生理、遺傳、育種及種群演化等各領域。理論結合實際,水稻品種抗病的遺傳機理、種質篩選評價和抗病育種是書的核心。著者深入系統地反映國內外稻白葉枯病研究發展和現狀,借鑒前人研究,精闢述評,富有啟迪。預期本書的問世,將對我國水稻抗白葉枯病遺傳機理研究,抗病基因篩選和育種,都會起理論和實際指導作用,筆者作為一位

水稻科學工作者,衷心感謝主編和參編們的辛勤勞動。 章琦先生長期從事稻白葉枯病研究,病理學與遺傳學基礎深厚。20世紀90年代她對我國稻白葉枯菌系的DNA指紋分析,有助于加深對病原菌致病性遺傳的認識和種群演化與分類研究;她通過廣泛篩測和大量抗性遺傳研究,基本理清我國水稻生產用種的抗白葉枯病遺傳性質、基因分布及淵源關系,為制訂水稻抗病育種策略、品種利用提供理論基礎和重要參考;近年她從普通野生稻發現新的抗白葉枯病基因——Xa23,為優異抗病基因發掘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她首創粳稻抗白葉枯病基因近等基因系,為開展粳稻抗病遺傳育種研究,提供重要資源和手段。章琦先生熱心于國內外合作,勤于寫作、著述豐富

,在專著中得到充分反映。有耕耘必有收獲,章琦先生曾獲得過國家重要的榮譽和獎勵,是當之無愧的。20世紀90年代筆者曾參與由她主持的旨在建立我國抗白葉枯病遺傳研究標準體系的探索,數年相處,交往頻繁,深為她誠摯共事、樂于助人、奮發進取、鍥而不舍和高度負責的精神所感染。 水稻白葉枯病研究以日本開展為早,日本水稻育種家1926年選出高農35(Kano35)雜交育成第一個抗日本白葉枯病I群菌系的農林91hl,帶抗病基因Xa1;IRRI于1969年利用印度品種TKM6和菲律賓的Tadukan育成IR20和IR22,帶抗病基因Xa4,之後育成的品種,從IR20至IR74大多數都是抗白葉枯病的。我國2

0世紀80年代前種植的主體水稻品種,尤其秈稻,多不抗白葉枯病,90年代後育成的抗白葉枯病主要品種,涉及抗源利用都與上述品種及其抗病基因有密切關系。迄今半個多世紀以來,水稻白葉枯病研究涉及病理、遺傳、育種及病原菌演化以及綜合防治等廣泛領域,經典研究與現代生物技術相互滲透,擁有大量文獻資料和寶貴的遺傳種質,成了研究和發展水稻生產珍貴的共同財富。 ……

土壤添加有機質對再生水稻吸收砷的影響

為了解決水稻生長期的問題,作者許翰庭 這樣論述:

重金屬移動性會受到土壤氧化還原變化之影響,水稻生長期間水田土壤處於湛水厭氧的環境,土壤中鐵氧化物被還原成二價鐵離子(Fe(II)),導致鐵氧化物所螯合之重金屬釋放至土壤溶液中,此外,在厭氧環境中砷主要以易移動的As(Ⅲ)存在,會提高水稻吸收砷與穀粒累積砷的風險。於湛水土壤中,添加有機質會造成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進一步降低,促使土壤中鐵氧化物的還原,雖然能夠增加土壤中二價鐵離子的含量,藉此增加水稻根圈土壤氧化鐵及根表鐵膜生成的機會,但是在造成土壤中鐵氧化物還原的同時,也會提高土壤砷被釋放的風險。本研究經由水稻盆栽試驗,以臺稉9號、臺稉16號及臺中秈17號為供試品種,再以市售化學肥料(台肥1號即溶複

合肥料)、有機質肥料(台肥生技1號有機質複合肥料)、粉碎之稻殼(有機質)做為添加處理,並進行宿根栽培,評估土壤添加有機質對於宿根水稻不同部位砷累積與分布之影響。結果顯示,添加有機質處理會明顯提高土壤孔隙水砷濃度,且抑制一穫水稻生長;而添加有機質肥料處理會提高土壤孔隙水砷濃度,增加臺稉9號及臺稉16號一穫地上部砷濃度。而持續宿根栽培後,二穫的地上部砷濃度皆高於一穫之地上部砷濃度;而且預添加有機質肥料處理會提高臺稉9號及臺稉16號二穫糙米砷濃度,但對於臺中秈17號二穫糙米砷濃度之影響較小。經本研究結果得知,於砷汙染之農地土壤進行宿根栽培並預添加有機質肥料的處理可能提高水稻植體累積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