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餘碳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永豐餘碳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珊.佛瑞柏格寫的 你吃的東西真的新鮮嗎?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6家碳權概念股評析 - 魔鬼的禮物也說明:6家碳權概念股評析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2008-04-17 綠色資產發酵,在兩岸擁有4萬公頃林地的永豐餘造紙公司16日表示,全球碳權交易市場興起,再加上木材加工市場價值升溫 ...

東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李智明所指導 許雅婷的 影響消費者購買天然家居清潔用品的關鍵因素_使用AHP方法 (2020),提出永豐餘碳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天然家居清潔用品、AHP層級分析法、關鍵因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科技管理所 劉顯仲所指導 林岑俞的 臺灣創新地圖:以1990-2016中文期刊論文為依據 (2017),提出因為有 創新、書目計量方法、共詞網絡、社會網絡分析、集群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豐餘碳權的解答。

最後網站永豐餘碳權 :: 全台第三方支付網則補充:2021年5月10日—特斯拉的金雞母,原來並非電動車或電池,而是「碳權」。2020年前三季就帶進約340億新台幣的驚人收入,到底什麼是碳權?這跟永豐餘何壽川先生創新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豐餘碳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吃的東西真的新鮮嗎?

為了解決永豐餘碳權的問題,作者蘇珊.佛瑞柏格 這樣論述:

榮獲2010年Sally Hacker Prize──最佳科技歷史類暢銷書獎《華爾街日報》《華盛頓時報》《自然期刊》《衛報》一致好評   美食當前,你是否懷疑過……  保存期限真的可靠嗎?  當來自異地的美食愈來愈風行,  當光鮮欲滴的水果愈來愈受寵,  這些經過人工美化與技術冷藏的食物,  背後其實潛藏著不為人知的保鮮弔詭!   當新鮮變成俯拾即是的廉價形容詞  你我該如何分辨真假?   十九世紀,冷藏設備成功誕生,開啟了數百萬牛隻的跨國旅程  這些來自異地的肉品,被當地屠夫視為造成失業、貶低牛價的罪魁禍首  卻也挾其低價與新鮮的雙重優勢,逐步形成「托拉斯巨頭」壟斷市場……   這些飄洋過海

,在冷藏箱裡度過了數天甚至數週的食物,曾經令社會大眾難以下嚥,為什麼卻在今天變成理所當然?   隨著我們對食物的標準日益提高──除了新鮮,還要便利、美觀又便宜,天然新鮮已逐漸不敵人工新鮮,並導致了大量消費、勞工壓迫、環境汙染與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   本書用生動、曲折又令人警醒的故事,逐一揭露我們渴求新鮮的本質與代價。 作者簡介 蘇珊.佛瑞柏格 Susanne Freidberg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學博士,現任達特茅斯學院地理學副教授。二十歲首度前往非洲時,即開始追蹤各種新鮮食物從農場到市場的過程,後來亦投入食物碳足跡的研究。另著有《法豆與食物恐懼:焦慮時代的文化與商業》(Fren

ch Beans and Food Scares: Culture and Commerce in an Anxious Age),其餘作品散見於《華盛頓郵報》等報刊。   個人網站:www.susannefreidberg.com 譯者簡介 黃薇菁   專職譯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德遜分校動物學碩士,興趣為動物行為、訓練及翻譯。譯作包括《從0到99歲腦的奇蹟》、《好心情瘦身飲食法》、《真的不會老》、《別跟狗爭老大》、《別斃了那隻狗》等書。 推薦序 重新權衡全球化貿易下的新鮮 何奕佳 推薦序 斷裂消弭的人地關係     葉怡蘭 推薦序 珍惜食物更勝於嘗鮮     謝忠弼 前 言 新鮮的弔詭

新鮮究竟是什麼?何以這個曾經定義為「天然狀態」的辭彙, 會在工業資本主義的薰陶下,讓現代人陷入「放愈久愈新鮮」的矛盾困局? 第一章 低溫革命 當前視為家戶必需品的冰箱,在十九世紀竟掀起一波「冷藏恐慌」! 在天然冰塊與化學冷媒的戰爭中,電冰箱又該如何勝出? 第二章 牛肉托拉斯 冷藏肉品運輸克服了技術的挑戰,還須攻進社會文化築起的堡壘。 隨著肉商壟斷供應鏈的整個環節,也助長了資本主義的氣焰…… 第三章 壞蛋的威脅 蛋腐壞後的致命特質加上難以辨識的外觀,讓人長期對冷儲蛋敬而遠之; 直到雷射標示系統揭露了蛋的個人履歷,才終於雪洗清白…… 第四章 水果的外貌戰爭 外貌至上的迷思橫行水果市場,光潔無瑕成了

辨識鮮度的唯一判準; 殊不知這些歷經「人工整容」後的新鮮果實,已離天然愈來愈遠…… 第五章 蔬菜血汗工廠 營養學的風行讓綠色蔬菜的地位水漲船高, 然而這種看似最易於烹調的主婦最愛,卻曾是千百血汗勞工的最痛! 第六章 來自邊境的乳白色甘泉 乳牛難以住進擁擠的城市,鮮奶卻也難以度過長時的儲存; 兩種矛盾一度形成了「牛奶饑荒」,然而,與食物來源比鄰而居真的保證新鮮嗎? 第七章 人工野味 人類對於新鮮的欲望無窮無盡:發明養殖技術突破野生魚種的地域限制; 買賣活魚滿足消費者對生命力的期待;下一個市場新寵又是什麼? 結 語 在地飲食的正義 降低食物里程是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的重要訴求。 放棄冷藏與運輸科技,回

到過去的在地飲食,不是倒退,而是一種進步! 推薦序 重新權衡全球化貿易下的新鮮何奕佳   幾個月前,我為了學習如何用傳統的古法醃菜,去請教新竹北埔的一位莊媽媽關於製作醃菜的訣竅以及客家飲食的傳統。當時我曾經問了莊媽媽一個問題,客家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醃菜,不多吃點新鮮蔬菜?她笑著說:「我們沒有不喜歡吃新鮮蔬菜啊!只是新鮮蔬菜不是一年到頭天天都有,台灣總是年年都有颱風,菜收不成的時候,我們就會拿福菜來燒肉、拿蘿蔔錢來煮湯啊!」她這樣的回答,使我頓時覺得自己有點可笑。   是啊!我們現在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應該每天供應在超市及菜市場的貨架上。每年為了避免新鮮蔬菜的供應受到影響,

我們農場就得把大量蔬菜種在溫室中,因為現代消費者不能忍受沒有新鮮蔬菜的日子。每年台灣如果因為風雨使農作物受損,人民就會要求政府穩定蔬菜價格,保證新鮮蔬菜的供應。這時大量的進口蔬菜也會湧進台灣市場來平衡供需,但很少人知道這些蔬菜從美國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就需要三個禮拜的時間,加上從港口清關到上架又需要好幾天,甚至更久。但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擁有傲人的保鮮技術,透過預冷、特殊包裝及全程冷藏的技術,即使蔬菜離採收期已超過一個多月,在架上看起來一樣新鮮。而根莖類產品如紅蘿蔔甚至離採收期已經六個月以上,因為已浸泡過抑芽劑,即使在炎熱的常溫中也不會發芽,表面看起來永遠那麼新鮮、亮麗、光滑。   你也許會覺得這聽起

來就像是欺騙,但其實這個市場只是竭盡所能地在我們想要的價格內,供應我們想要的各式「新鮮」商品。以我的經驗來說,現在大部分消費者對食物的期待都是「新鮮」、「當令」、「在地」,不再希望食物是工業化、反季節的商品。但很少人知道,單一農場很難生產出非常多樣化的蔬菜水果,如果天天吃完全在地及當令的產品,一般人會覺得枯燥到不能忍受。就算農場可以產出各式各樣的蔬果,也會因為經濟規模小及環境不夠適應而貴到不能接受。比如說台灣人最喜歡吃的凱薩沙拉的蘿蔓生菜是台灣的氣候種不起來的,但我們在飯店及自助餐不知要消費掉多少。其他的生菜、番茄也都不是夏季作物,只有冬季可以生產,但連便利商店,速食店、生機飲食店都是全年供應

。大多數人以為農場只要養雞就可以天天生蛋,養乳牛就可以天天擠奶,其實台灣嚴酷的夏季很難生出蛋、擠出奶。因此我們所享受的所有穩定供應、便宜的價格及方便性都來自工業化生產、保鮮及全球化貿易。如果捨棄長期保存、運輸的產品,可能連最簡單的鹽、糖及醬油都得漲上數倍。如果沒有冷藏技術,也許女性到現在都無法出門工作,還待在廚房中整天採菜、殺雞、殺豬、醃菜、醃肉腸呢!   看完本書可以讓我們對食物保鮮的技術更為了解,雖然有些技術會讓你對「新鮮」兩字有不同的觀點,甚至有點失望或驚訝,但你可以想想這些技術在生活上帶來的好處,並在權衡之後重新選擇願意吃及不願意吃的食物。 (本文作者為永豐餘生技總經理) 推薦序斷裂消

弭的人地關係葉怡蘭   發人深省的一本書。細細述說了,人類飲食因生活型態、飲食需求與營養觀點的變遷,儲存、運輸以及養殖與捕獵科技的演進,加之龐大商業利益和廣告行銷手法的推波助瀾,在近兩百年來所產生的種種變化。   影響所及,「新鮮」的定義不僅越來越曖昧不明;過往人與自然、與環境、與土地、與在地傳統透過食物的產製而千百年深厚建立的緊密聯繫與共生共榮關係,自此,也逐步斷裂、消弭。讀之令人嘆息。 (本文作者為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創辦人) 推薦序珍惜食物更勝於嘗鮮謝忠弼   看到本書的書名──《你吃的東西真的新鮮嗎?》,再看到文中將新鮮分為「天然新鮮」與「人工新鮮」,心中不由五味雜

陳、百感交集。   原書的書名為《Fresh:A Perishable History》,原作者希望探討食品保鮮(尤其是冷藏)技術對人類飲食的影響,以及有關食品腐敗的觀念演變。雖然譯文已忠實傳達原文的信息,但對從事食品科技與食品安全的專業人員而言,有些話不得不說。   食物具有容易腐敗(perishable)的特性,有些甚至還有季節性。所以過去在盛產期,總要想方設法保存得來不易的食物,老祖宗總結出燒烤、煙燻、乾燥、浸泡醋 / 酒、以及鹽 / 糖醃漬等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對先民而言,新鮮固然難得,保存更是珍貴。   食物保鮮技術的發展是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因素。大約兩百年前,人們發展出大量乾燥

、冷藏以及製罐等食物保存與製造技術,加上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使食物得以由農村流向城市、從後方運往前線、甚至跨越洲際達到遠距離流通。尤其冷藏技術(配合現代的環境氣體調整與生理控制等保鮮技術)讓食物得以保有原來面貌,以濟不時之需、以易他地之物。沒有食物保存技術,現今的全球化與飲食多樣化根本無法實現!所以不管天然新鮮或者人工新鮮,只要能延長食物保存期限、提升食物附加價值,相對於因無法保存而讓食物腐敗,都更具有意義。   近年許多媒體經常使用「黑心食物」一詞,用以指稱一些以不當、非法甚或不人道的方式生產或製造的食品。然而事實上,只有黑心商人、沒有黑心食品。食物無罪,不管新鮮與否,只要能食用,都是

上天的恩賜。   本文總結指出在地飲食的正義,揭示降低食物里程是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的重要訴求。放棄冷藏與運輸科技,回到過去的在地飲食,不是倒退,而是一種進步!這是近年來對過度全球化的反思,對環保理念的訴求,對新鮮、有機、樂活(LOHAS)、慢食(slow food)等概念的詮釋。綜觀全書,作者並非全然否定現代科技以及其所生產製造之食物的價值,而是深切地提醒人們,在追求便利、舒適與多樣化豐富的生活背後,可能會誘發造成一些不適當的生產方式、不必要的運輸流通、不公義的勞力剝削,進而對地球的永續發展與部分地區人民的生活造成衝擊。   飲食決定人生(You are what you eat)。如果看完本書

,可以讓讀者因為省思過度追求佳餚珍饈的飲食方式與態度,進而更重視我們生活的環境、更關注本土農業與飲食文化、更珍惜而不浪費食物,那即是功德無量,本人將樂予推薦。 (本文作者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董事長) 新鮮的弔詭表面上看來,很少有食物的特性像新鮮度一樣不容置喙,但是稍加深入探討就會發現,很少特性比它更複雜也更具爭議性。基本上,新鮮的歷史顯示出我們對現代生活的不安,本書將藉由一段冰箱裡的旅程,追溯這段歷史。到底新鮮一詞有什麼特別,使得行銷人急於標示出來? 我認為,新鮮的吸引力在於工業資本主義(industrial capitalism) 及大量消費文化(culture of mass consu

mption)帶來的焦慮及困境。這種文化使我們被眾多事物包圍,卻缺乏實在或健康的東西。它使人渴望與大自然及他人產生連結,卻又因為太過忙碌而落空。最重要的是,這種文化鼓勵我們盡量消耗大自然。在我們追求的所有食物特性中,新鮮最能滿足現代人的一切欲望。現代已有許多技術可以防止食物腐壞,但我們仍不滿足,冰箱裡的生鮮史正述說著使新鮮產生需求及質疑的種種驅力。本書包含兩大主軸:首先,「新鮮」對不同食物有不同的定義,有些食物比較不易壞,有些則愈陳愈佳,這些差異背後的生物學,以及它在歷史上如何影響人類保存及運輸貴重食物的方式,則罕為人知。因此每個章節都包含一段該食材腐壞的科學原理,例如牛肉為何成為第一項全球化

的生鮮食物,以及蛋如何保持數月不壞。本書第二個主軸是,生物學並不足以解釋「新鮮」的意義。為此,我閱讀了成堆的技術指南、食譜、家政文章、婦女雜誌,農夫、商人、社會改革分子和發明家的回憶錄,研究飲食藝術、廣告和包裝,並且旅行多國訪談過上百位專業人士。人們對於新鮮食物理應如何或從何而來意見不一,但是所有資料都清楚顯示,人們賦予新鮮的價值不能只歸因於營養或味道,因此以下各章將藉各類食物的歷史和技術,探討「新鮮」的其他意義。想想冰箱隱含的基本邏輯:保持食物新鮮。數千年來人類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生鮮保存法,卻多半把食物轉變成與新鮮截然不同的狀態。十九世紀末,防腐處理愈來愈隱入幕後,也愈見爭議,消費者往往懷疑來

自遠方卻看來依舊討喜的非當季食物,究竟已經存放多久?因此消費者都希望能靠標示區分新鮮或冷儲食物。無論是否因為擔心後者的安全性,許多人都視冷儲為欺騙、投機和壟斷食物的手段,認為為了商業利益延長新鮮狀態並不道德。產品上的標籤建議我們冷藏所有想保持新鮮的食物,這不只反映出冷藏革命已從新穎罕見轉為家庭必需,也反映出新鮮不再取決於時間或距離,而是保鮮技術。在食物處理史上,這象徵著一個巨變,透過技術(如縮膜包裝和特殊光照)使我們的生鮮食物經過更久的時間或更遠的距離,看來卻新鮮依舊。永垂不朽的新鮮新鮮的意義如何改變?接下來數章將顯示,這個過程並不順遂。單靠冷藏不可能產生這種改變,換句話說,這個故事並不只是講

述人們如何接受、進而依賴低溫保鮮鏈(cold chain,亦稱冷鏈),我們還必須從冷藏對人們居住地點、生活型態及生鮮價值認知的影響,來了解這個技術轉變。健康和營養觀念的影響最為明顯,現今我們不時會被提醒「新鮮有益健康」——健康專家建議消費者到超巿生鮮區採買,採購時不但要看它含什麼(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也要看它不含什麼(多餘熱量、鈉或添加物);但是生鮮食品可能含沙門氏菌、汞或大腸桿菌的新聞,卻讓許多消費者不知如何是好。生鮮食品可殺人也可救人,牛奶和肉類可能帶有結核菌病原;不潔的蔬菜會引起腹瀉;水果過去常被怪罪引起霍亂,有些城巿甚至會禁賣。二十世紀初,發現了第一個細菌和多種維生素,新鮮食物的

科學觀念大幅改變。到了一九二○年代,消費者接收到大量訊息,指出新鮮食物有益兒童、腦力工作者和美麗女性,其中有些來自傳統的訊息來源——醫生、社會改革分子、婦女雜誌專欄,也有愈來愈多來自廣告:比如香吉士可治療情緒不佳和消化不良;結球萵苣的「神祕」維生素可以溶解脂肪、提升精力且永保青春。除了宣稱營養價值,廣告還強調純淨天然,這點對二十世紀初的消費者而言相當重要,因為五十年前茶、麵粉和牛奶等民生必需品不是骯髒、就是魚目混珠,或者兩者皆是。不過,新一代加工食品讓消費者不禁猜疑,食物在工廠裡喪失或添加了什麼。消費者與食物的生產愈來愈脫節,變得較易忽略食物豐美形象與生產過程的反差,把天然蔬果想像成如同超巿商

品般整齊完美,這使得加工業者有利可圖,把食物除劣、切片、包裝成各式冷藏食品,並以它們便利卻依舊「新鮮」來行銷。現切水果和袋裝沙拉是我們較熟悉的例子,它們有了附加價值,還免除收拾廚房殘局等等麻煩,往後的章節將述及「新鮮等於天然」的理想如何混淆了這個事實。

永豐餘碳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權值股(2330)基本上都壓回,亞泥(1102)受到山水水泥違約牽連,中華信評把亞泥長期企業信用評等由「twA+」調降為「twA」;加上今年大陸市場營運前景不被看好,外資本周以來,賣超亞泥達8千張以上,股價已經連10黑,昨日收在28.9元,是近五年來的低點。國泰金(2882)跌幅超過2%,台積電 (2330) 收低1%以上,鴻海 (2317) 鎖定裸眼3D技術,連同中視新影合作建立「微影2025移動社交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軟硬整合,不過昨天也隨著大盤走低,收盤跌幅0.24%。聯發科 (2454) 遭到外資看衰,昨日重摔2.82%,失守季線大關。面板雙虎在全球面板大廠大尺寸面板出貨排名沒有改變,群創 (3481) 第三、友達 (2409) 第四,昨天股價同步走跌。電子類股指數(TSE23)也跟著跌幅擴大。但中小型股相對活潑,電子股以太陽能族群最強,包括達能(3686)、昱晶(3514)、國碩(2406)、茂迪(6244)、新日光(3576)、中美晶(5483)都有3%以上的漲幅。尤其國碩因為本業好轉,加上轉投資的太陽能導電漿碩禾高獲利貢獻,國碩第3季EPS達0.44元,終結連四季虧損,股價從周一23.55元的低點起漲,昨日在利多加持下,盤中漲幅一度逼近9%,收盤前漲幅收斂,終場上漲6.52%以28.6元作收,成交量則爆出超過2.6萬張大量,是否代表換手成功,今、明兩日是關鍵。其他如安勤(3479)、台郡(6269)、宏捷科(8086)、微星(2377)、碩天(3617)、康舒(6282)、璟德(3152)、原相(3227)、旭準(6409)股價表現亮眼。璟德(3152)今年第3季營收、獲利均創歷史新高,受惠於智慧型手機4G元件需求強勁,第4季業績持續看好,在傳出「第4季會是今年最好的一季」好消息激勵下,昨日股價逆勢大漲超過8%,盤中還攻上漲停,三大法人全數站在買方,單日合計買超1,362張。再看到汽車零組件部分,東陽(1319)、同致(3552)、F-廣華(1338)、鼎翰(3611)、敬鵬(2355)、健和興(3003)也都獲得買盤推升。
資金大舉進入生技股(TSE31)。在現行IPO制度下,大股東與高階經理人為了支付資本利得稅必須賣股票,這就降低投資人追高IPO標的的意願,影響最大的就是生技族群,如今廢除掉了,投資氛圍可望重新活絡。生技族群先前在新藥股王浩鼎(4174)拉高穿過500元大關之後,高價股越來越多,從F-麗豐(4137)、佰研(3205)到F-康友(6452),股價都站上300元。昨天看到股價在更低位階的鐿鈦(4163)、F-合富(4745)也開始大漲。原料藥則有神隆(1789)大幅拉高,包括生泰(1777)、旭富(4119)以及永日(4102)也紛紛跟進,製藥股像生達(1720)、濟生(4111)、晟德(4123)也都加入輪漲行列,整個類股的多頭氣勢已經成形。其他像是邦特(4107)、南光(1752)、東洋(4105)、鈺緯(4153)都很強勁,似乎有中期資金介入的味道,不過專家也提醒短線量能暴增,增加拉回的機會,操作上不要追高,等拉回可選擇本益比較低的標的介入。強勢股還要看到永豐餘(1907)受惠前3季獲利年增2倍,第4季又進入旺季,加上家紙產能明年大躍進等利多支撐,昨日股價開高走高,終場大漲5.26%,收在11元,成交量3,365張,較前一個交易日爆增近14倍,跳空站上季線,並一舉突破半年線和月線。永光(1711)因為特化、碳粉及醫藥業績推進,適時減緩色料業績趨緩缺口,昨日以21.65元逆勢收紅,漲幅5.61%,成交張數4,895張,比前一個交易日增加超過2.7倍。其中,外資、自營商分別買超612張和107張,投信則賣超479張。
證所稅廢除了,但昨天盤勢卻呈現利多出盡,不過散戶對台股後市信心加溫,昨日融資餘額大增將近12億元來到1,450.18億元,創下8月24日台股自低點7,203點反彈以來的新高。

每日觀盤重點,歡迎訂閱MoneyDJ TV的粉絲團哦!
https://www.facebook.com/moneydjtv

影響消費者購買天然家居清潔用品的關鍵因素_使用AHP方法

為了解決永豐餘碳權的問題,作者許雅婷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暖化現象的溫室效應已造成生態浩劫,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災也更頻繁地發生,經濟開發對於全球環境產生嚴重破壞,如何維護環境生態,成為人們開始重視的議題。自2020年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使人們清潔消毒觀念更加提升,要遠離病症,保持身體健康,除了作息正常、經常運動外,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消費者對健康概念、環保議題等意識抬頭下,消費者的行為產生變化,消費者開始重視產品本身是否會危害身體健康及環境破壞,故在選擇家居清潔用品上,也開始注重產品是否為有機或是天然,有無過度加工或是其化學成分可能帶來的影響,因此改以選購天然家居清潔用品。本研究想了解消費者購買天

然家居清潔用品的關鍵因素,希望透過研究結果協助相關清潔用品業者,開發更加符合及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並有助業者擬定適宜的營銷方針。本研究經文獻探討,找出影響消費者購買天然家居清潔用品之決策關鍵考量,建構出具六個構面和二十三項關鍵因素的層級架構,接著進行問卷調查,並以AHP層級法來加以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消費者購買天然家居清潔用品的關鍵構面排序為「功能構面」、「產品構面」、「綠色構面」、「通路構面」、「行銷構面」、「服務構面」。二十三項關鍵因素之前四名排序為「清潔效果」、「對人體無害」、「成分」、「品質」。另外,本研究針對男性及女性受訪者之因素排序以Spearman等級相關檢定法進行差異比

較,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群體可合併進行討論。最後,本研究依問卷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給予相關清潔用品業者做為參考,以使其在開發產品時,能將消費者之關鍵因素納入產品開發之評估,以提升消費者購買之意願。關鍵字:天然家居清潔用品、AHP層級分析法、關鍵因素

臺灣創新地圖:以1990-2016中文期刊論文為依據

為了解決永豐餘碳權的問題,作者林岑俞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逐漸改變,臺灣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為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力的根源,也是我國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創新議題近年來廣為各界專家學者關注,但由於創新應用的範圍極為廣泛,不易清楚掌握其架構,故希冀藉由描繪臺灣關於創新研究之發展狀況,提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自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aiwan Citation Index)資料庫中蒐集1990年至2016年間與創新相關之期刊及專書文獻,共計2538篇。以文獻關鍵字進行共詞分析,建構成一個共詞網絡,並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行集群分析,從中找尋聚焦的議題,以及議題之間的關聯。以文獻間共用關鍵字之連結為基礎,將所有文獻分為8個聚焦

議題,分別為:「國家創新系統」、「組織創新」、「創新擴散」、「文創與服務創新」、「科技創新」、「創新經營與管理」、「社會創新」、「教學創新」。顯示出臺灣創新研究多元之分布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國內創新領域之研究文獻年產出量逐漸趨緩。但隨著產業結構變化,各界皆受到服務導向此趨勢之影響,更加重視顧客體驗與創造有價值的服務,「文創與服務創新」議題因而崛起。另外,即使不同的領域,皆會談論到「組織創新」此議題之相關概念,而「國家創新系統」此議題也因為已發展良久,各界持續定量投入研究,故此兩個議題幾乎與其他議題皆有連結。相對地,「教學創新」為獨立小眾議題,雖其盛行年份最早,可看出臺灣教育界對於教

學創新方面之持續重視程度,但由於其研究範圍較為限縮,因此與其他議題較無關聯性。  本研究提出兩點建議,提供相關學術界或產業界作為未來研究方向參考。「文創與服務創新」此類議題應仍將持續成長,建議未來研究朝個案研究之方向進行,探討不同服務導向的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之創新典範,以建立經驗分享與傳承的紀錄。其次,隨著近年來「社會企業」此新興企業型態之崛起,建議未來在「社會創新」此議題中,可以投入更多社會企業之個案研究,加深大眾對此議題的了解,以期為社會問題的解決與關懷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