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動機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汽車發動機原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韓同群寫的 汽車發動機原理(第2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興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所 盧昭暉所指導 蔡茲涵的 二行程引擎驅氣過程模擬分析 (2020),提出汽車發動機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行程引擎、驅氣過程、CFD。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李嘉塗、陳瑞仁所指導 賴靜萱的 柴油引擎發電機使用廢食用油生質柴油排氣FPM2.5及CPM上碳與PAHs特性 (2019),提出因為有 柴油引擎發電機、FPM2.5、CPM、碳成分、PAHs、NPAHs的重點而找出了 汽車發動機原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汽車發動機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汽車發動機原理(第2版)

為了解決汽車發動機原理的問題,作者韓同群 這樣論述:

韓同群編著的《汽車發動機原理》(第2版)講述汽車常用動力——點燃式和壓燃式內燃機的基本理論,兼顧新型車用動力技術,包括燃料電池和混合動力驅動技術等。全書分為4篇,共12章。緒論介紹了汽車發動機的發展簡史和發展前景。第一篇講述了與熱力發動機密切相關的熱工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第二篇在熱力學基本定律基礎上論述廣泛應用的車用發動機——往復活塞式內燃機的能量轉換以及循環充量的原理和規律,即動力輸出與能量利用問題。第三篇討論內燃機的燃燒與排放問題,包括內燃機的燃燒過程、規律與有害排放物及噪聲控制。第四篇討論了內燃機應用於汽車動力時具有重要影響的運行特性與性能調控問題。作者

根據多年來對車輛工程、交通運輸、汽車運用等非內燃機專業講授汽車發動機原理的經驗,編寫了本書內容,堅持了實用性原則,並對汽車發動機前沿技術等內容做了較大補充修改。 緒論 汽車發動機發展簡史第一篇 熱力工程基礎第1章 熱機與熱功能轉換的基本規律第2章 發動機的理論循環第3章 發動機燃料與燃燒第4章 發動機的傳熱第二篇 動力輸出與能量利用第5章 發動機實際循環與評價指標第6章 換氣過程與循環充量第7章 發動機廢氣渦輪增壓第三篇 燃燒與排放第8章 汽油機混合氣的形成和燃燒第9章 柴油機混合氣的形成和燃燒第lO章 發動機的排放與噪聲控制第四篇 運行特性與性能調控第11章 發動機運行特性

與匹配技術第12章 發動機性能與參數調控技術附錄符號說明參考文獻

汽車發動機原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汽車是借助於自身的動力裝置驅動,且具有4個或4個以上的車輪的非軌道無架線車輛。汽車壹般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等四個基本部分組成。它的傳動系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軸裝置,以及驅動橋中的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等組成。

二行程引擎驅氣過程模擬分析

為了解決汽車發動機原理的問題,作者蔡茲涵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目的是透過CFD模擬分析二行程引擎的驅氣過程,研究驅氣道的驅氣角度、驅氣口位置對氣缸內氣體殘留狀況的影響,探討二行程引擎在不同進氣速度與角度下對驅氣效果的影響,亦透過理論模式的研究計算,探討本文模擬結果與何種理論模式較為相似。驅氣過程是指新鮮油氣將上個循環的已燃氣體驅離氣缸的過程,是二行程引擎最重要的過程,會直接影響到二行程引擎的燃燒穩定性與汙染排放。驅氣過程中主要有三種現象,分別是置換(displacement),混合(mixing),與短路(short circuit)。在真實二行程引擎的驅氣過程中,這三種現象都會發生,但發生的比例則與驅氣道和排氣埠的設計有關,也與引擎轉速和負載

有關。而驅氣模式就是要找出這三種現象的正確比例,使模擬過程可以接近實際的驅氣過程。驅氣模式中有兩個主要參數,分別為置換率和驅氣效率。置換率是指氣缸內的已燃氣體被新鮮油氣置換的比率。置換率越高,代表驅氣效果越好,氣缸內新鮮油氣比例高,有助於燃燒。驅氣效率是指從驅氣口流進的新氣中,留在氣缸的比例。驅氣效率越高,代表新鮮油氣短路的量越少,引擎排氣中未燃碳氫化合物(UHC)的比例會越低,油耗也會減少。本文以CFD進行二行程引擎的驅氣過程模擬分析,模擬的引擎為HONDA CR85引擎,引擎的操作本條件為6000rpm全負載,改變的參數有固定入口速度(24.65m/s)及隨時間變化的入口速度,不同進氣角度

、不同驅氣口位置、不同轉速與不同負載。本文同時以七個理論模式來分析驅氣過程,,每一個模式都會根據不同假設來推導出置換率和驅氣效率的變化。這七個驅氣模式分別為完全置換模式、完全混合模式、完全短路與完全置換模式、Benson模式、Dang/Wallace模式、Maekawa模式和Benson/Badham模式。CFD模擬分析結果顯示,在相同負載,不同轉速下,氣缸驅氣過程置換率和驅氣效率趨勢皆相同。在相同轉速不同負載下,氣缸驅氣過程置換率和驅氣效率趨勢相同。驅氣口位置的改變會影響置換率和驅氣效率,驅氣口位置往上移動或往下移動,對置換率和驅氣效率的值變化不大,但若將兩側驅氣口往中間靠近,因為中間為驅氣

盲區,因此將驅氣口靠近驅氣盲區移動,可以減少驅氣盲區的產生,增加新氣體進入氣缸擾動的位置,進而提高氣缸氣體置換的比例。 在CFD進模擬分析與理論模式分析結果的比較方面,本研究發現在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式中,根據計算結果,6000rpm負載100%與驅氣口位置的結果與Benson/Badham模式的驅氣過程較為相似,改變進氣角度的結果與Benson模式的驅氣過程較為相似。

柴油引擎發電機使用廢食用油生質柴油排氣FPM2.5及CPM上碳與PAHs特性

為了解決汽車發動機原理的問題,作者賴靜萱 這樣論述:

以往以生質柴油為替代燃料之研究甚少探討其排氣中過濾性微粒(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簡稱FPM)及凝結性微粒(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簡稱CPM)組成特性,致無法準確地掌握柴油引擎排氣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雖已證實柴油引擎使用適當添加比例生質柴油可有效地降低其排氣中PM及傳統氣狀污染物,然有關柴油引擎排氣中非列管污染物(unregulated emissions)如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簡稱PAHs)及排氣微粒上碳成分之研究至今仍少。因此,本研究以於石化柴油中分

別添加20%及40%廢食用油生質柴油之混合油(即W20即W40)為燃料進行柴油發電機引擎排氣FPM2.5、CPM及PAHs採樣,以探討廢食用油生質柴油做為柴油引擎發電機替代燃料時排氣FPM2.5、CPM及PM上碳成分與排氣PAHs及NPAHs特徵。研究結果顯示:與D100相較,使用W20及W40時排氣FPM2.5及無機CPM濃度均有降低,而有機CPM濃度則均增加;隨生質柴油添加比提高排氣FPM2.5濃度會隨著降低,而有機CPM及總CPM濃度則均稍有增加;使用D100、W20及W40各油品時,排氣CPM濃度中約80%是由有機CPM所貢獻。與D100相較,使用W20及W40時雖均有減少排氣總PM濃

度(分別減少9.2及11.3%),且其排氣總PM濃度中CPM濃度均超過一半,且隨生質柴油添加比增加CPM佔比提高。發電機引擎使用D100、W20及W40等3種油品時排氣FPM2.5濃度中有近81% mass是由TC所貢獻,而TC中EC約佔70%;與D100相較,使用W20及W40時其排氣FPM2.5上EC及OC濃度均有降低,且隨生質柴油添加比增加,其排氣FPM2.5上EC及OC濃度亦均有些微降低。排氣CPM濃度中約有一半(49%)mass是由TC所組成,且CPM上TC mass主要存於有機CPM上,存於無機CPM上TC mass佔較小比例。排氣氣相、FPM2.5及CPM上Total-PAHs濃

度均以LMW-PAHs為主,MMW-PAHs次之,HMW-PAHs最少;與PAHs濃度不同,排氣氣相、FPM2.5及CPM上Total-BaPeq濃度則均以HMW-PAHs為主,MMW-PAHs及LMW-PAHs均佔較小比例。無論使用何種油品,排氣氣相、FPM2.5及CPM上NPAHs濃度均以1-NP為主,而排氣NPAHs之BaPeq濃度,均以1-NP濃度較高,其次為9-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