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孔春花等寫的 車輛零件熱處理與修復技術 和吳宗澤等(主編)的 簡明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中國電力出版社所出版 。

東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周永泰所指導 陳阿忠的 市區公車駕駛行為對保修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客運為例 (2019),提出汽車離合器片壽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運業者、駕駛行為、低地板、數位式行車紀錄器、傳動系統、排檔拉線、離合器、來令片、煞車來令片。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吳澤松所指導 吳至詠的 機車自動怠速熄火零件耐久試驗 (2010),提出因為有 耐久性測試、怠速熄火、啟動馬達的重點而找出了 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汽車離合器片壽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車輛零件熱處理與修復技術

為了解決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問題,作者孔春花等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介紹了車輛零件熱處理基礎,軸類、曲軸、凸輪軸及其他車輛零件的熱處理生產實例,車輛零件熱處理缺陷分析和車輛零件熱處理電源、機床及工裝夾具。本書既注重原理闡述,更著眼於應用技術案例介紹,在《車輛零件熱處理技術及應用實例》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歸類。同時增加了近年來的工藝研究的案例,並配有豐富的圖表實例,實用性、針對性強,可用來指導工藝編制、生產調整等。 本書可供從事金屬材料及感應熱處理工藝、裝備設計、電氣設計的技術人員及其他有相關操作的人員閱讀,也可供大專院校金屬熱處理專業的師生參考。 第1章 車輛零件熱處理基礎1 1.1熱處理一般常識1 1.1.1熱處理常用術語1 1

.1.2金屬熱處理的工藝7 1.1.3鋼的分類14 1.1.4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15 1.1.5熱處理變形的預防16 1.2感應熱處理一般常識16 1.2.1感應熱處理原理17 1.2.2高、中、超音訊電流17 1.2.3感應淬火最常用的鋼號17 1.2.4感應淬火對用鋼的要求18 1.2.5感應淬火的工藝控制18 1.2.6感應淬火有效熱的形成與測算21 1.2.7影響感應淬火零件力學性能的因素24 第2章 軸類零件熱處理實例28 2.1驅動軸類零件33 2.1.1零件號為5127290的動力輸出從動軸33 2.1.2卡特皮勒公司零件號為147-3310的驅動軸35 2.2花鍵軸類零件(機

油泵傳動軸零件)42 2.3十字軸類零件44 2.3.1長叉軸、短叉軸所用材料及工藝44 2.3.2頻率的選擇44 2.3.3工藝方案的確定45 2.3.4結論45 2.4空心軸類零件45 2.4.1簡介46 2.4.2LF80-90主離合器軸所用材料及工藝46 2.4.3結論49 2.5細長軸類零件49 2.5.1所用材料及工藝50 2.5.2採用的淬火工藝50 2.6多臺階大變徑軸類零件53 2.6.1動力輸出從動軸55 2.6.2前驅動軸66 2.7內搖臂軸類零件70 2.7.1概述70 2.7.2淬火工藝改進71 2.7.3工藝試驗結果分析72 2.7.4金相檢驗結果72 2.8半軸類

零件72 2.8.1叉車橋半軸的熱處理工藝74 2.8.2汽車、拖拉機半軸的熱處理77 2.9機油泵主動軸零件79 2.9.1所用材料及技術要求79 2.9.2高頻淬火工藝79 2.10空心搖臂軸零件80 2.10.1所用材料及技術要求80 2.10.2高頻淬火工藝81 2.11小四輪拖拉機前橋銷軸零件81 2.11.120Cr前橋銷軸熱處理工藝81 2.11.2前橋銷軸材料及熱處理工藝改進82 2.12長杆軸零件83 2.12.1所用材料及技術要求83 2.12.2中頻淬火工藝84 2.13台車輪軸零件85 2.13.1台車輪軸技術要求85 2.13.2台車輪軸淬火工藝改進85 2.14差速

鎖板叉軸零件87 2.14.1差速鎖板叉軸零件技術要求87 2.14.2差速鎖板叉軸零件高頻淬火工藝88 2.14.3淬火結果檢驗88 2.15大輪拖驅動輪軸零件88 2.15.1國內外技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90 2.15.2專案性能指標要求及技術難點92 2.15.3驅動輪軸三種材料選擇及理化檢驗93 2.15.4七種結構驅動輪軸零件的感應淬火工藝研究98 2.15.5一種結構三種材料驅動輪軸的感應淬火工藝研究110 2.15.6工藝軸的靜扭試驗及淬火工藝113 2.15.71604驅動輪軸CAE(電腦輔助工程)分析123 2.15.8驅動輪軸零件裝車試驗研究131 2.15.9驅動輪軸鎖緊螺

紋孔承載能力試驗研究132 2.15.10成果的先進性和應用效果135 2.16動力輸出軸頭零件138 2.16.1動力輸出軸頭零件技術要求138 2.16.2動力輸出軸頭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38 2.17支架銷零件139 2.17.1支架銷零件技術要求139 2.17.2支架銷零件熱處理工藝140 2.18提升軸零件142 2.18.1提升軸零件所用材料及其工藝142 2.18.2工藝試驗結果分析143 2.18.3結論144 2.1940Cr拐軸零件144 2.19.1前言144 2.19.2工藝試驗145 2.19.3結論146 2.20銷軸零件146 2.20.1前言146 2.20.2

材料及工藝147 2.20.3金相檢驗148 2.21拖拉機半軸零件149 2.21.1工藝調試及測試結果149 2.21.2測試結果分析151 2.21.3結論153 2.22惰輪軸零件153 2.22.1惰輪軸零件技術要求153 2.22.2惰輪軸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54 2.23曲軸前後半軸零件154 2.23.1曲軸前後半軸零件技術要求154 2.23.2曲軸前後半軸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55 2.24型號為1854.37.104的主動軸零件156 2.24.1型號為1854.37.104的主動軸零件技術要求156 2.24.2型號為1854.37.104主動軸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57 2.2

5轉子軸零件158 2.25.1轉子軸零件技術要求158 2.25.2轉子軸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59 2.26E300.39.118驅動軸零件160 2.26.1E300.39.118驅動軸零件技術要求160 2.26.2E300.39.118驅動軸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60 2.27花鍵軸套(BⅡ4-051-1-75)零件161 2.27.1花鍵軸套(BⅡ4-051-1-75)零件技術要求161 2.27.2花鍵軸套(BⅡ4-051-1-75)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62 2.28Fiat長短叉軸(885142040)零件163 2.28.1Fiat長短叉軸(885142040)零件技術要求163 2.

28.2Fiat長短叉軸(885142040)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64 2.29後橋軸(54.38.610)零件165 2.29.1後橋軸(54.38.610)零件技術要求165 2.29.2後橋軸(802T.38.101)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66 2.30轉向節主銷(15.31.114)零件166 2.30.1轉向節主銷(15.31.114)零件技術要求166 2.30.2轉向節主銷(15.31.114)零件感應淬火工藝167 第3章 曲軸零件熱處理實例169 3.1曲軸的表面強化處理169 3.2曲軸用鋼及鋼質曲軸的熱處理170 3.2.1曲軸用鋼170 3.2.2鋼質曲軸的熱處理170 3

.3球墨鑄鐵曲軸的熱處理172 3.3.1球墨鑄鐵曲軸的熱處理172 3.3.2球墨鑄鐵曲軸的熔煉172 3.3.3等溫淬火球墨鑄鐵(ADI)在曲軸上的應用173 3.4不同表面強化方法對曲軸疲勞強度的影響174 3.5鍛鋼曲軸的製造技術174 3.6幾種型號曲軸的熱處理工藝175 3.6.1曲軸預冷工藝175 3.6.261500020012R曲軸正火177 3.6.3曲軸感應淬火工藝180 3.6.4一種合金鋼曲軸的熱處理工藝187 3.6.5曲軸圓角強化工藝190 3.7曲軸常用幾種感應器的結構設計案例199 3.7.1圓環感應器200 3.7.2鞍形感應器200 3.7.3靜止式曲軸感

應器(SHarP-C)201 第4章 凸輪軸零件熱處理實例202 4.1三缸凸輪軸204 4.2四缸凸輪軸208 4.3六缸凸輪軸209 4.4油泵PM凸輪軸滲碳程序控制210 4.4.1滲碳工藝研究210 4.4.2工藝調試及實驗結果211 4.4.3結論212 4.5三種凸輪軸感應器的結構設計案例212 4.5.1單圈感應器212 4.5.2雙圈感應器212 4.5.3八圈感應器213 第5章 其他車輛零件熱處理實例215 5.1齒輪類零件215 5.1.1齒輪材料215 5.1.2齒輪的熱處理216 5.1.3熱處理工藝對齒輪磨削裂紋的影響238 5.1.4大輪拖內花鍵孔零件縮孔原因

分析及復原240 5.1.5從動螺旋錐齒輪零件淬火241 5.1.6齒輪零件滲碳淬火244 5.1.7齒輪等溫正火工藝的探討246 5.1.8重型汽車後橋從動錐齒輪淬火工藝248 5.2齒圈螺母零件252 5.2.1齒圈螺母的技術要求253 5.2.2齒圈螺母淬火感應器的設計253 5.2.3齒圈螺母淬火夾具的設計253 5.2.4齒圈螺母淬火工藝254 5.2.5齒圈螺母淬火工藝數控程式設計255 5.3齒圈類零件255 5.3.1內齒圈類零件256 5.3.2外齒圈類零件263 5.3.3支承圈零件265 5.4鏟刀連接座類零件267 5.4.1鏟刀連接座凹球面高頻淬火成套關鍵技術的創新研

究267 5.4.2鏟刀連接座凹球面中頻感應淬火實驗內容303 5.5分離軸承座類零件305 5.5.1最初高頻淬火工藝306 5.5.2改進後高頻淬火工藝306 5.5.3結果分析307 5.5.4結論307 5.6內孔類零件307 5.6.1套筒類零件308 5.6.2套筒形內孔零件的高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310 5.6.3薄壁套形零件315 5.6.4旋壓薄壁筒形類焊接零件的熱處理321 5.6.5薄片帶孔零件的熱處理324 5.6.6長內孔零件的感應淬火325 5.6.7主離合器分離套筒零件326 5.7撥叉、撥塊類零件327 5.7.1換擋撥塊327 5.7.2中倒擋撥叉328 5.7

.3Ⅲ-Ⅳ擋撥叉330 5.7.4665-1702103Ⅱ-Ⅲ擋撥叉330 5.7.5大輪拖LF80-90變速撥叉333 5.7.6解決淬火裂紋的措施335 5.7.7調速叉(696-YB452)零件338 5.7.8引出裝置操縱限位元叉零件339 5.8推土機刀片類零件340 5.8.14125機型上的左主刀片340 5.8.24125機型上的右主刀片342 5.8.34125機型上的副刀片343 5.9推杆類零件343 5.9.1球頭推力杆零件344 5.9.2Fiat80-90拖拉機1.89.5138997推杆零件348 5.9.3分離杆零件349 5.10杠杆類零件350 5.10.1

1.82/5129396杠杆350 5.10.21.89/5123965力調節長立杆351 5.10.3SZ804下拉杆熱處理352 5.10.4槽口類零件感應加熱淬火354 5.11螺杆零件的感應淬火工藝355 5.11.1工藝試驗及結果分析356 5.11.2結論360 5.12東方紅-150拖拉機的轉向機蝸杆零件360 5.12.1蝸杆材料選用及技術要求361 5.12.2蝸杆的滲碳工藝361 5.12.3蝸杆滲碳後的熱處理363 5.13小型拖拉機前橋轉向節主銷熱處理工藝363 5.13.1前橋轉向節主銷原調質工藝364 5.13.2前橋轉向節主銷調質工藝改進364 5.14轉向節主銷

中頻淬火工藝改進366 5.14.1概述366 5.14.2技術要求366 5.14.3淬火工藝367 5.14.4經濟效益369 5.14.5結論369 5.15等速萬向節類零件370 5.15.1等速萬向節鐘形殼感應淬火370 5.15.2球頭銷感應淬火372 5.16活塞銷滲碳淬火工藝改進374 5.16.1技術要求374 5.16.2熱處理工藝及存在問題374 5.16.3工藝改進375 5.16.4結論376 5.17動力輸出換擋撥銷零件376 5.17.1動力輸出換擋撥銷零件技術要求376 5.17.2動力輸出換擋撥銷零件感應淬火工藝376 5.18牽引拉杆支座銷零件377 5.1

8.1牽引拉杆支座銷零件技術要求377 5.18.2牽引拉杆支座銷零件感應淬火工藝378 5.19油缸銷(5142030)零件379 5.19.1油缸銷(5142030)零件技術要求379 5.19.2油缸銷(5142030)零件感應淬火工藝379 5.20氣門搖臂零件380 5.20.1氣門搖臂零件技術要求380 5.20.2氣門搖臂零件高頻淬火工藝381 5.20.3淬火結果檢驗381 5.21犁頭零件淬火381 5.21.1簡介381 5.21.2工藝試驗382 5.21.3結論383 5.22A31-25、A31-26彈簧零件淬火383 5.22.1簡介383 5.22.2試驗方法38

3 5.22.3理論分析385 5.22.4結論385 5.23球頭螺栓零件386 5.23.1球頭螺栓零件技術要求386 5.23.2球頭螺栓零件感應淬火工藝386 5.24專用六角螺栓零件387 5.24.1專用六角螺栓零件技術要求387 5.24.2專用六角螺栓零件感應淬火工藝388 5.25曲柄零件389 5.25.1曲柄零件技術要求389 5.25.2曲柄零件感應淬火工藝389 5.26縱向旋轉加熱整體淬火法390 5.27PC鋼筋熱處理392 5.28拖拉機減磨板零件的淬火夾具的改進394 5.28.1概述394 5.28.2工藝試驗395 5.28.3工藝試驗資料結果分析396

5.28.4結論396 5.29導磁體在環缺面零件高頻加熱淬火中的應用396 5.29.1感應加熱簡介396 5.29.2導磁體的定義及作用397 5.29.3導磁體在環缺面零件上高頻淬火應用397 5.29.4結論398 5.30一種導軌的超音訊淬火工藝398 5.30.1概述398 5.30.2機床鑄鐵導軌的技術要求399 5.30.3淬火方式399 5.30.4結論401 5.31拖拉機制動器壓盤表面強化技術401 5.31.1概述401 5.31.2專案工藝技術路線及大中輪制動器壓盤現狀402 5.31.3研究思路和技術方案411 5.31.4工裝設計413 5.31.5工藝試驗413

5.31.6專案所達到的目標426 5.31.7經濟效益及其他效益分析427 5.31.8結果分析427 第6章 車輛零件熱處理缺陷分析實例429 6.1發動機連杆失效分析案例429 6.1.1簡介429 6.1.2連杆用材和生產過程431 6.1.3脫碳、熱處理缺陷對連杆失效的影響431 6.1.4材料、加工缺陷對連杆失效的影響434 6.1.5維護及使用不當對連杆失效的影響453 6.1.6連杆瓦磨損抱軸的影響457 6.1.7連杆螺栓與連杆瓦干涉的影響458 6.1.8連杆油孔裂紋造成的疲勞失效459 6.1.9相關件損壞(如拉缸)引起的影響460 6.2齒輪零件失效分析案例460

6.3發動機曲軸斷裂分析470 6.3.1曲軸的受力470 6.3.2曲軸的失效形式案例470 6.4軸類零件失效分析案例490 6.5撥叉類零件失效分析案例494 第7章 車輛零件熱處理電源、機床及工裝夾具498 7.1感應加熱電路的調節及負載匹配498 7.1.1感應加熱電路的調節498 7.1.2變壓器和阻抗匹配502 7.1.3特殊電源的負載匹配與調節504 7.2感應加熱電源508 7.2.1頻率和功率的選擇方法509 7.2.2感應加熱電源的幾種類型511 7.2.3中頻感應加熱電源的常見故障523 7.3感應加熱的輔助設備527 7.3.1設備的冷卻系統527 7.3.2計時器

531 7.4感應線圈的設計與製作532 7.4.1感應線圈設計的基本原理532 7.4.2基本線圈的設計533 7.4.3常用線圈的變形設計536 7.4.4專用線圈544 7.4.5線圈製作559 7.4.6輸出電源線564 7.5磁通集流器、遮罩器和磁化器567 7.5.1磁通集流器567 7.5.2遮罩器570 7.5.3磁化器573 7.6感應加熱用機床案例574 7.6.1淬火機床的主要組成部分574 7.6.2GCK系列通用立式淬火機床576 7.6.3數控曲軸旋轉感應淬火成套設備576 7.7感應加熱的費用計算與分析577 7.7.1感應加熱的費用組成部分577 7.7.2與其

他熱處理費用的比較579 附錄1 中頻淬火機床感應加熱淬火時有效熱的形成與測算581 附錄2 高頻淬火有效熱的形成及測算583 參考文獻585 迄今為止,在汽車、拖拉機和工程機械等行業,軸類零件的感應熱處理工藝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軸類零件採用表面感應淬火以提高其耐磨性和彎曲疲勞強度。但有些軸類零件因幾何形狀複雜,且沿零件表面輪廓均有硬度和淬硬層深度要求,採用一般的感應淬火法難以滿足要求,往往會出現淬火軟帶、裂紋等缺陷,甚至根本無法對零件實現感應淬火。 感應熱處理工藝是感應加熱技術水準的主要體現,是技術發展的基礎。先進的感應熱處理工藝技術可以有效地發揮感應加熱的特點,實現

高效、節能的局部熱處理。國內外感應熱處理新工藝主要有: (1)縱向感應加熱淬火 半軸縱向感應加熱淬火已用於汽車、拖拉機工業。半軸縱向感應加熱是一次淬火。在德國、美國有半軸一次淬火專用機床,將加熱、校正和淬火在一台機床上完成,提高了生產效率。一次淬火與連續淬火相同產量的設備占地面積各為40m2與115m2。 (2)曲軸頸圓角淬火 曲軸頸圓角淬火後,疲勞強度比正火的提高一倍,生產的康明斯與NH發動機曲軸均已採用此種工藝。 (3)低淬透性鋼齒輪淬火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進行了55DT、60DT、70DT鋼研究並取得初步成果,但因鋼的淬透性不穩定等原因,低淬鋼未繼續用於生產。1992年俄羅斯

低淬鋼創始人,K.3ЩЕПЕЛЯКОВСКЦЦ博士來中國講學,並到某一鋼廠調查冶煉低淬鋼的條件,認為該廠完全具備生產低淬鋼的條件。YB2009—1981《低淬透性含鈦優質碳素結構鋼》中對合金元素的控制與俄羅斯不同,(俄)1054—74中58(55ПП)鋼的元素含量對Mn、Cr、Ni、Cu四元素之和規定要求<0.5%(品質分數),而YB2009—1981中55Ti鋼對Cr、Ni、Cu三元素之和規定<0.5%(品質分數),這可能是關鍵所在。 俄羅斯低淬鋼及控制淬透性鋼已大量應用於汽車、拖拉機後橋齒輪、挖掘機齒輪、傳動十字軸、火車車廂用滾動軸承、汽車板簧和鐵路螺旋彈簧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4)感應電阻淬火 眾所周知,轉向齒條的齒部採用感應電阻法淬火,國內已有三台以上的進口機床在生產。英國一工廠將此工藝用於齒輪生產,發現淬火後齒輪基本不變形並可隨後進入裝配工序。 (5)曲軸軸頸固定加熱淬火 新設備稱為GrankproTM,用兩個半環形固定加熱感應器取代8字半環形旋轉加熱感應帶。此套設備能對曲軸軸頸進行淬火與回火,與老工藝相比,具有節能、占地面積小、工件變形小和感應器壽命長等優點。 近來,在感應熱處理的技術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天津高頻設備廠與日本電氣興業公司合作,生產了最新的IGBT和SIT全固態高頻電源,以及具有能量控制器的淬火設備;國內多家公司能生產性能

優良的晶閘管(可控矽整流器)中頻電源;一汽集團和其他兄弟廠家研製出一大批高效能的專用淬火機床。儘管如此,就感應熱處理技術的總體而言,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例如:在材料方面的低淬鋼、非調質鋼和可控淬透性鋼的應用;在淬火設備方面的數控技術、電腦管理及精密機械傳動技術的應用;在變頻電源方面的高品質、高可靠性的電氣元件的開發;新型水溶性淬火介質的開發和應用;精密感應器的製造技術等。為縮短這些差距,仍需國內同行付出巨大努力。 《車輛零件熱處理技術及應用實例》是2009年編寫的,當時感應熱處理工藝與裝備的水準還處於創新的中期,書中內容主要取材於拖拉機生產中(主要是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熱處理方

面的40多年的經驗,並加以總結和提高,使其具有系統性和理論性。10餘年來,隨著國內外感應加熱裝備製造業的迅猛發展,以及新產品新工藝的不斷湧現,該書的觀點及熱處理方法發現有不完善之處。為了能對正在追趕國際先進水準的國內感應熱處理界,起到橋樑、導引、推介感應熱處理國際水準新技術的作用,筆者決定編寫本書以饗廣大讀者,以期相關的內容對於國內同行有新的啟發和對國內感應熱處理技術研究提供最新借鑒。 多年來,筆者在感應熱處理領域精耕細作,通過借鑒國外資料,提煉並整理出一套自己的感應淬火工藝理論,用來指導工藝編制;利用實驗和推導的方法,整理出發電機中頻淬火設備的調諧理論,用它來指導生產調整;還整理出各種感應

淬火品質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各種設備故障的分析和檢修方法等。這些理論和方法經生產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這些內容對於參與實際工作的同志和初涉感應淬火專業的新同志來說,肯定是有幫助的,這是它的實用性。本書還用較多篇幅介紹國內外本專業的新技術,例如曲軸旋轉淬火技術、半軸縱向整體加熱淬火技術、明顯提高零件強度的轉向節半圈感應淬火技術、淬火層完全仿形分佈的球頭銷淬火技術等。這些內容對於國內同行將有新的啟發,對正在追趕國際先進水準的國內感應熱處理界,能起到橋樑和導引作用,這是它的求新性。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受到了洛陽法拉地感應設備有限公司李志強總經理的大力支持,並撰寫了新增的第7章部分。 那些被引用文

獻的作者,如劉志儒、沈慶通、林信智等老前輩、老專家,他們為本書的編寫也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工藝材料研究所蔡安克所長為本書編寫提供了很大幫助。筆者在此向對審校書稿付出艱苦勞動的諸位同志、向為本書提供幫助的諸位同志、向為本書做出貢獻的各位參考文獻的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筆者水準有限,書中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鑒諒、指正,深深祝願感應熱處理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人員多出精品,為的感應熱處理事業創造輝煌的明天,也十分期待感應熱處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盛世春天早點到來! 孔春花 2020.8

市區公車駕駛行為對保修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客運為例

為了解決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問題,作者陳阿忠 這樣論述:

本研究範圍以行駛路況變化較為多元,且行經山區、市區、鄰近濱海地區,基隆~九份、金瓜石路線及基隆~金山路線,兩條隸屬路線為研究標的,進行駕駛員行為問卷調查;並進行專家訪談,藉由資深、優良駕駛員及專業維修技工之協助,製作駕駛員行車問卷調查表,分析影響車輛行車安全與造成機件損壞之原因,研擬可事先預防之方式。 本研究以基隆汽車客運公司,金龍車型低地板系列,市區客運所做研究與管理,收集駕駛員於車輛行車前、後之檢查及駕駛對車輛性能之熟悉度與駕駛操作過程,造成輛故障所作之研究,包括油門踏板操作技巧、手排變速箱排擋換檔時機之判斷、引擎轉速與車速控制、車輛加、減速操作控制,並依數位行車紀錄器與引擎行車控

制電腦紀錄判讀故障因素與駕駛行為之關聯性。 建立駕駛安全模式,經由了解異常駕駛造成故障的原因,經過在職訓練,從而規範駕駛的行為,並評估駕駛訓練成效, 降低傳動系統:排檔拉線、傳動軸及離合器壓板、離合器片之損壞率;制動系統煞車來令片的消耗率,減少於行駛途中車輛發生途故之機率,防止交通意外發生,使行車更安全提升服務品質。所生效益除行車更安全外,延長機件使用壽命,也間接提升公司形象擴大市場商機,避免在惡性競爭的市場機制中,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帶給客運公司經營更大的助益。

簡明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第2版)

為了解決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問題,作者吳宗澤等(主編) 這樣論述:

根據我國很新頒佈國家標準和產品設計的發展情況,手冊第2版以機械製圖、螺紋連接、滾動軸承、齒輪傳動、潤滑密封、帶傳動、常用電動機等為重點,對版內容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更新並充實了大量的標準和技術內容,增加了一些例題,以便讀者參考使用。   全書共分21章,包括:1常用資料和資料;2機械結構設計標準和規範;3機械製圖;4極限與配合、形狀與位置公差和表面結構;5常用材料;6螺紋和螺紋連接;7軸轂連接;8銷和鉚釘連接;9滾動軸承;10滑動軸承;11聯軸器、離合器;12潤滑與密封;13齒輪傳動;14蝸杆傳動;15螺旋傳動;16帶傳動;17鏈傳動;18減速器;19起重零件;20彈簧;21常用電動機。   本

書可供從事機械設計及製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研究生機械類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研究、實驗及學習參考用書。 195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從事機械設計教學、科研工作,1994年退休後,除繼續參加一些教學工作以外,編寫了《機械設計教程》《機械設計手冊》《機械零件設計手冊》等一系列圖書,受到了一致好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常用資料和資料1 1.1國內外常用標準代號1 1.2法定計量單位和單位換算關係2 1.2.1法定計量單位(GB 3100— 1993)2 1.2.2常用計量單位換算3 1.3常用材料6 1.3.1黑色金

屬硬度及強度換算6 1.3.2低碳鋼硬度及強度換算8 1.3.3常用材料彈性模量及泊松比9 1.3.4常用材料的密度9 1.3.5常用材料線膨脹係數10 1.3.6常用材料的熔點、熱導率及比 熱容10 1.3.7常用材料極限強度的近似關係10 1.3.8機械傳動和軸承的效率11 1.3.9常用材料及物體的摩擦因數12 1.3.10滾動摩擦力臂13 第2章機械結構設計標準和規範14 2.1機械結構要素設計的一般標準和規範14 2.1.1標準尺寸14 2.1.2機器軸高15 2.1.3機器軸伸16 2.1.4棱體的角度與斜度系列19 2.1.5圓錐的錐度與錐角系列20 2.1.6中心孔22 2.

1.7插齒、滾齒退刀槽22 2.1.8刨切、插切越程槽23 2.1.9燕尾槽23 2.1.10弧形槽端部半徑24 2.1.11滾花24 2.1.12分度盤和尺規刻度24 2.1.13砂輪越程槽25 2.1.14齒輪滾刀外徑尺寸25 2.1.15零件倒圓與倒角26 2.1.16圓形零件自由表面過渡圓角半徑 和靜配合連接軸用倒角26 2.1.17球面半徑26 2.1.18T形槽和T形槽螺栓頭部尺寸 (GB/T 158—1996)27 2.2鑄件設計一般規範29 2.2.1鑄件最小壁厚和最小鑄孔尺寸29 2.2.2鑄造斜度30 2.2.3鑄造圓角半徑30 2.2.4鑄件壁厚的過渡與壁的連接形式 及其

尺寸31 2.2.5鑄件加強肋的尺寸33 2.2.6壓鑄件設計的基本參數33 2.3鍛件設計一般規範34 2.3.1模鍛件的鍛造斜度和最小內外 圓角半徑34 2.3.2模鍛件肋的高寬比和最小距離34 2.3.3模鍛件的凹腔和沖孔連皮尺寸35 2.3.4鍛件腹板上沖孔的限制35 2.4衝壓件設計一般規範36 2.4.1沖裁件36 2.4.2拉延伸件38 2.4.3成形件39 2.4.4彎曲件41 2.5焊接件結構設計一般規範42 2.5.1金屬材料的焊接性和適用的焊接 方法42 2.5.2鋼材焊接的坡口的形式和尺寸45 2.5.3非鐵金屬焊接坡口的形式及尺寸49 2.5.4焊縫符號和標注方法53

2.5.5焊接件結構的設計原則58 2.6塑膠件設計一般規範60 第3章機械製圖63 3.1機械製圖基本標準63 3.1.1圖紙幅面和格式63 3.1.2圖樣比例64 3.1.3標題列和明細欄(GB/T 10609.1— 2008、GB/T 10609.2—2009)64 3.1.4圖線65 3.1.5剖面符號66 3.1.6剖面區域標記法67 3.2圖樣畫法規定69 3.2.1投影法(GB/T 14692—2008)69 3.2.2圖樣簡化標記法70 3.3尺寸注法75 3.4中心孔標記法84 3.5常用零件的標記法85 3.5.1螺紋及螺紋緊固件標記法85 3.5.2花鍵標記法88 3

.5.3滾動軸承標記法89 3.5.4齒輪標記法91 3.5.5彈簧標記法92 3.5.6動密封圈標記法94 3.6機構運動簡圖圖形符號(GB/T 4460— 2013)97 第4章極限與配合、形狀與位置公差和表面 結構105 4.1極限與配合105 4.1.1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規定105 4.1.2標準公差數值106 4.1.3公差帶及其選擇106 4.1.4公差與配合的選擇108 4.1.5孔、軸的極限偏差116 4.1.6未注公差的線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 (GB/T 1804—2000)146 4.1.7圓錐公差147 4.2幾何公差形狀、方向、位置和跳動 公差149 4.2.1

形狀、方向、位置和跳動公差 標注149 4.2.2形狀、方向、位置、跳動公 差值154 4.3表面結構的標記法159 4.3.1概述159 4.3.2表面粗糙度參數及其數值159 4.3.3表面結構的圖形符號、代號及其標注 (GB/T 131—2006)160 4.3.4選用表面粗糙度評定參數值的參考 圖表167 第5章常用材料170 5.1金屬材料常用力學性能指標170 5.2鋼鐵材料(黑色金屬)171 5.2.1碳素結構鋼和低合金結構鋼牌號 和性能171 5.2.2合金結構鋼177 5.2.3特殊用途鋼183 5.2.4鋼的型材、板材、管材和線材189 5.2.5鑄鋼牌號和性能213 5

.2.6鑄鐵牌號和性能215 5.3非鐵合金220 5.3.1銅和銅合金220 5.3.2鋁和鋁合金233 5.4非金屬材料240 5.4.1橡膠240 5.4.2塑膠的分類、名稱和應用244 第6章螺紋和螺紋連接248 6.1常用螺紋248 6.1.1普通螺紋248 6.1.2小螺紋250 6.1.3梯形螺紋(GB/T 5796.1~5796.3— 2005)250 6.1.4鋸齒形(3°、30°)螺紋252 6.1.555°密封管螺紋(GB/T 7306.1— 2000)252 6.1.660°密封管螺紋(GB/T 12716— 2011)254 6.1.755°非密封管螺紋(GB/T

7307— 2001)255 6.1.8用於管路的普通螺紋系列256 6.1.980°非密封管螺紋(GB/T 29537— 2013)257 6.2螺紋緊固件的性能等級和常用材料259 6.3螺紋連接的常用標準元件260 6.3.1螺栓260 6.3.2螺柱279 6.3.3螺母281 6.3.4螺釘298 6.3.5墊圈327 6.4螺紋零件的結構要素333 6.4.1螺紋收尾、肩距、退刀槽、 倒角333 6.4.2螺釘擰入深度和鑽孔深度334 6.4.3螺栓鑽孔直徑和沉孔尺寸335 6.4.4扳手空間336 6.5軸系零件的緊固件337 第7章軸轂連接351 7.1鍵連接351 7.1.

1鍵連接的類型、尺寸、公差配合和 表面粗糙度351 7.1.2鍵的選擇和鍵連接的強度校核 計算360 7.2花鍵連接361 7.2.1花鍵連接的強度校核計算361 7.2.2矩形花鍵連接361 7.2.3漸開線花鍵連接364 7.3圓柱面過盈連接計算366 7.4脹緊連接套(GB/T 28701—2012)368 7.4.1概述368 7.4.2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369 7.4.3脹緊連接套的材料381 7.4.4按傳遞負荷選擇脹套的 計算382 7.4.5結合面公差及表面粗糙度382 第8章銷和鉚釘連接383 8.1銷連接383 8.1.1銷的選擇和銷連接的強度校核 計算383 8.1.2

銷連接的標準元件384 8.2鉚接396 8.2.1鉚縫的設計396 8.2.2鉚接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 問題398 8.2.3鉚釘399 第9章滾動軸承403 9.1滾動軸承的代號(GB/T 272— 2017)403 9.1.1基本代號403 9.1.2前置代號405 9.1.3後置代號405 9.1.4常用汽車變速箱滾動軸承分類及 代號412 9.2滾動軸承的選用412 9.2.1滾動軸承的類型選擇412 9.2.2滾動軸承的精度與遊隙選擇413 9.3滾動軸承的計算414 9.3.1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414 9.3.2滾動軸承的靜載荷計算422 9.3.3額定熱轉速423 9.4滾

動軸承的配合425 9.4.1滾動軸承公差425 9.4.2滾動軸承的配合選擇425 9.5滾動軸承的潤滑428 9.5.1脂潤滑428 9.5.2油潤滑430 9.5.3固體潤滑430 9.6滾動軸承的主要尺寸和性能431 9.6.1深溝球軸承(一)431 9.6.2深溝球軸承(二)437 9.6.3圓柱滾子軸承444 9.6.4雙列圓柱滾子軸承450 9.6.5調心球軸承451 9.6.6調心滾子軸承453 9.6.7角接觸球軸承457 9.6.8圓錐滾子軸承462 9.6.9推力球軸承471 9.6.10雙向推力球軸承473 9.7鋼球475 第10章滑動軸承476 10.1混合潤滑軸

承476 10.1.1徑向滑動軸承座476 10.1.2金屬軸套與軸瓦480 10.1.3混合潤滑軸承的選用與 驗算491 10.1.4潤滑方式和潤滑劑的選擇494 10.2含油軸承496 10.2.1軸承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497 10.2.2軸承的形式與尺寸498 10.2.3參數選擇501 10.2.4潤滑501 10.2.5使用安裝(GB/T 2688— 2012)502 10.3無潤滑軸承503 10.3.1軸承材料與性能503 10.3.2設計參數503 10.3.3承載能力503 第11章聯軸器、離合器509 11.1聯軸器509 11.1.1聯軸器的選擇計算509 11.1.

2常用聯軸器性能509 11.1.3聯軸器軸孔和連接形式與尺寸 (GB/T 3852—2017)511 11.1.4剛性聯軸器515 11.1.5無彈性元件撓性聯軸器517 11.1.6非金屬彈性元件撓性聯 軸器530 11.1.7金屬彈性元件撓性聯軸器543 11.2離合器547 11.2.1常用離合器的類型及特點547 11.2.2牙嵌離合器548 11.2.3摩擦離合器551 11.2.4電磁離合器557 11.2.5氣動離合器562 11.2.6超越離合器563 11.2.7離心離合器564 11.2.8安全離合器565 第12章潤滑與密封566 12.1潤滑劑566 12.1.1液

體潤滑劑566 12.1.2潤滑脂573 12.1.3固體潤滑劑575 12.2潤滑方式577 12.3潤滑件577 12.3.1油杯577 12.3.2油標580 12.3.3油槍583 12.4密封件583 12.4.1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583 12.4.2O形橡膠圈587 12.4.3氈圈密封593 12.4.4J形和U形無骨架橡膠油封594 12.4.5唇形密封圈595 12.4.6VD形橡膠密封圈603 第13章齒輪傳動606 13.1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606 13.1.1基本齒廓與模數系列606 13.1.2漸開線圓柱齒輪的幾何尺寸607 13.1.3漸開線圓柱齒輪的測量尺寸6

11 13.1.4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重合度 和齒輪齒條傳動的重合度614 13.1.5變位齒輪的應用和變位係數的 選擇615 13.1.6齒輪幾何計算用圖表617 13.1.7齒輪的材料621 13.1.8漸開線圓柱齒輪承載能力計算625 13.1.9圓柱齒輪的結構643 13.1.10齒輪傳動的潤滑648 13.1.11漸開線圓柱齒輪的精度649 13.1.12漸開線圓栓齒輪設計示例及零件工 作圖669 13.2圓弧圓柱齒輪傳動674 13.2.1圓弧齒輪的基本齒廓和模數 系列674 13.2.2圓弧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計算676 13.2.3圓弧齒輪測量尺寸計算677 13.2.4圓弧齒輪

傳動主要參數的選擇679 13.2.5精度等級及其選擇680 13.3漸開線錐齒輪傳動681 13.3.1標準模數系列681 13.3.2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 計算681 13.3.3正交斜齒錐齒輪傳動的幾何尺寸 計算683 13.3.4錐齒輪結構684 13.3.5錐齒輪的精度685 第14章蝸杆傳動697 14.1概述697 14.1.1蝸杆傳動的類型697 14.1.2蝸杆與蝸輪材料697 14.1.3蝸杆傳動的潤滑698 14.2普通圓柱蝸杆傳動699 14.2.1普通圓柱蝸杆傳動的參數 及尺寸699 14.2.2普通圓柱蝸杆傳動的承載能力 計算703 14.2.3圓柱蝸杆與蝸輪

的結構706 14.2.4圓柱蝸杆傳動的精度707 14.2.5圓柱蝸杆傳動的計算實例724 14.3圓弧圓柱蝸杆傳動726 14.3.1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類型726 14.3.2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主要特點726 14.3.3圓弧圓柱蝸杆傳動的參數726 第15章螺旋傳動728 15.1滑動螺旋728 15.1.1螺杆與螺母材料728 15.1.2滑動螺旋傳動的計算729 15.1.3螺旋的尺寸系列、精度與公差731 15.1.4預拉伸螺旋設計的有關問題736 15.2滾動螺旋736 15.2.1滾珠絲杠副的結構、性能與 類型736 15.2.2滾珠絲杠副的公稱直徑、公稱導 程和識別字號74

0 15.2.3滾珠絲杠副的精度741 第16章帶傳動743 16.1V帶傳動743 16.1.1基準寬度制和有效寬度制743 16.1.2尺寸規格743 16.2V帶傳動的設計746 16.3帶輪760 16.3.1帶輪材料760 16.3.2帶輪的結構760 16.3.3V帶輪圖例764 16.3.4帶輪的技術要求765 16.4同步帶765 16.4.1同步帶的類型和標記765 16.4.2梯形同步帶的規格765 16.4.3梯形同步齒形帶的性能 (GB/T 11362—2008)767 16.4.4梯形齒同步帶設計計算772 16.4.5梯形齒帶輪775 16.5曲線齒同步帶傳動(G

B/T 24619— 2009)777 16.5.1型號和標記777 16.5.2曲線齒同步帶和帶輪777 16.6圓弧齒同步帶傳動設計787 16.6.1尺寸規格787 16.6.2選型和額定功率789 16.6.3圓弧齒同步帶傳動設計計算793 16.6.4帶輪796 第17章鏈傳動800 17.1滾子鏈的基本參數和尺寸800 17.2滾子鏈傳動設計計算803 17.3潤滑範圍選擇805 17.4滾子鏈的靜強度計算805 17.5滾子鏈鏈輪806 17.5.1基本參數和主要尺寸806 17.5.2齒槽形狀806 17.5.3軸向齒廓808 17.5.4鏈輪公差809 17.5.5鏈輪材料

及熱處理809 17.5.6鏈輪結構810 17.5.7鏈輪圖例812 第18章減速器813 18.1減速器的主要類型及特點813 18.2圓柱齒輪減速器的基本參數816 18.2.1中心距816 18.2.2傳動比816 18.2.3齒寬係數a817 18.2.4減速器的傳動比分配817 18.3減速器結構設計資料818 18.3.1鑄鐵箱體的結構和尺寸818 18.3.2焊接箱體的結構和尺寸820 18.3.3減速器附件821 18.3.4減速器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825 18.4減速器典型結構圖例827 第19章起重零件844 19.1鋼絲繩844 19.1.1鋼絲繩的術語、標記和

分類 (GB/T 8706—2006)844 19.1.2一般用途鋼絲繩(GB/T 20118— 2006)845 19.1.3重要用途鋼絲繩(GB 8918— 2006)864 19.1.4電梯用鋼絲繩(GB 8903— 2005)869 19.1.5密封鋼絲繩(YB/T 5295— 2010)874 19.2繩具877 19.2.1鋼絲繩夾(GB/T 5976—2006)877 19.2.2鋼絲繩用套環(GB/T 5974.1— 2006)878 19.3滑輪的主要尺寸879 19.4捲筒881 19.4.1起重機捲筒直徑和槽形881 19.4.2起重機用鑄造捲筒形式和尺寸883 19.4

.3起重機捲筒組裝結構示例 (JB/T 9006—2013)885 19.5起重吊鉤885 19.6制動器893 第20章彈簧896 20.1圓柱螺旋彈簧896 20.1.1圓柱螺旋彈簧尺寸系列896 20.1.2圓柱螺旋壓縮彈簧897 20.1.3圓柱螺旋拉伸彈簧905 20.1.4圓柱螺旋扭轉彈簧909 20.2平面渦卷彈簧912 20.2.1平面渦卷彈簧的類型、結構和 特性912 20.2.2平面渦卷彈簧的材料和許用 應力913 20.2.3平面渦卷彈簧的技術要求913 20.3碟形彈簧914 20.3.1碟形彈簧的類型和結構914 20.3.2碟形彈簧的尺寸系列914 20.3.3碟

形彈簧的技術要求917 20.3.4碟形彈簧的典型工作圖918 第21章常用電動機919 21.1概述919 21.2電動機選擇920 21.2.1電動機型號920 21.2.2選擇電動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921 21.3交流電動機923 21.3.1非同步電動機923 21.3.2小功率非同步電動機944 21.4直流電動機949 21.4.1直流電動機常用防護形式949 21.4.2Z4系列直流電動機949 參考文獻957 第2版前言 本手冊第1版出版發行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和歡迎,表明本手冊的編寫指導思想:精選實用內容,採用最新標準,便於參考查用,注意說明解釋

是完全正確的。 在本手冊的此次修訂過程中,仍然遵循以上原則,具體做法如下:   1更新標準。近年來,大量的與機械設計有關的標準更新,本次修訂共更新標準150余項。其中第21章電動機中引用的標準除直流電動機的1個標準外,其餘標準全部更新;第9章滾動軸承中引用的標準中除圓柱滾子軸承和角接觸球軸承以外,其餘標準全部更新;螺栓標準更新2/3,螺母標準更新1/2,螺釘標準更新1/3,聯軸器標準更新1/2;脹緊連接套和蝸杆傳動標準的體系也有較大變化。 書中有些標準廢止了,但為方便讀者參考有關資訊,本次修訂中仍保留了極少部分舊標準相關的內容。 2增加新內容。根據使用情況增加了以下內容:國內外常用標準代

號;低碳鋼硬度及強度換算;用於管路的普通螺紋系列;80°非密封管螺紋;常用汽車變速箱滾動軸承分類及代號;滾動軸承額定熱轉速計算;聯軸器選擇計算;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曲線齒同步帶傳動;圓弧齒同步帶傳動。 3為方便使用,在第13章齒輪傳動和第14章蝸杆傳動中增加了設計計算實例。 4本手冊附帶的有關機械零件設計常用工具的光碟內容也做了相應的更新。 參加本手冊此次修訂的有盧頌峰 (第1、2、3、4、11、18章),冼健生(第9、10、12、13、14、15、20章),肖如鋼(第5章),張臥波 (第16、17章),楊昭 (第19章),楊小明(第21章),吳宗澤編寫其餘各章並擔任總主編。光碟內容由

高志負責編制。 由於編者的水準和能力所限,本手冊會有錯誤或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編者2018年8月

機車自動怠速熄火零件耐久試驗

為了解決汽車離合器片壽命的問題,作者吳至詠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實動機車引擎在實驗機台上反覆重覆啟動的測試方式,分析探討機車實施怠速熄火之啟動相關零件的耐久性測試,以提出零件可靠度之分析。測試重點零件為啟動馬達、啟動盤、電瓶,研究其耐久性及是否有其它相關零件在此試驗下會有影響。結果顯示機車啟動零件若長期反覆啟動下,主要會損壞的部份為啟動馬達,因啟動馬達的碳刷磨耗情況呈線性磨耗,故其使用壽命為可預測且有一定的可靠性範圍。本次使用之實動機車引擎其啟動盤之設計為濕式離合器,經實驗反覆啟動引擎160,000次後,並無明顯損壞及磨耗情況,而電瓶在經實驗後,結果顯示若應用在實際機車使用情況下,可能反而有助電瓶壽命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