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街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河北街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國淦寫的 梟雄淘盡:北洋從政實錄 和郝志東的 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昭吟所指導 王貞君的 文學童話中「道路」意象之研究─ 以《綠野仙蹤》及〈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為例 (2021),提出河北街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道路、文學童話、《綠野仙蹤》、〈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蘇敏逸所指導 黃阡嬿的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2021),提出因為有 劉以鬯、香港小說、1950、1960、1970的重點而找出了 河北街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河北街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梟雄淘盡:北洋從政實錄

為了解決河北街道的問題,作者張國淦 這樣論述:

  《北洋從政實錄》為作者張國淦歷任北洋政府各要職十六年中之所見所聞。內容記錄作者與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政府要角之談話;及期間所親歷之國內外重大政治、外交事件,如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的權勢角力、一九一七年對德奧宣戰的詳細過程等;另將該時期重要內閣的體制架構進行整理。作者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並長期與高層互動,故本書內容詳實有徵,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之重要參考文獻。一九九八年,上海書店曾出版其大部分篇章,名為《北洋述聞》。但少了〈北洋軍閥直皖系之鬥爭及其沒落〉和〈中華民國國會篇〉兩篇,今根據《張國淦文集》補上,當為最完整之版本。 本書特色   ★作者曾任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

長、農商總長等職,洞悉政局內情   ★十六年官場生涯,幾與北洋政府相始終  

河北街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元洲仔大王爺廟是香港一座廟宇,位於新界大埔區元洲仔,鄰近現時的前政務司官邸,建於清朝中葉。大王爺廟是大埔的一座水神廟,大王爺是王爺神,亦曾是昔日大埔的鶴佬漁民敬奉之鄉土神、水神。隨著地方發展,元洲仔已完全改變,再無艇戶棚屋,漁民不少已遷進高樓大廈,但鄉民仍敬神不絕。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開始(正誕在初八),為大王爺誕,在天后宮前風水廣場有神功戲賀誕,各花炮會及信眾,都會在這幾天來到戲棚神壇參拜,為大埔區的一大盛事。其中部份花炮會,為了方便村民信眾,選擇在周日舉行慶祝活動。
歷史:
大王爺的前身,為深圳河北岸的赤尾村村民,於清朝中葉期間,在元洲仔北岸豎立的一塊碑石,附近的水陸居民往往向此碑文燒香祝禱,認為十分靈驗。因此到了清朝末年,由大埔五姓漁民發起募捐(五姓分別是蘇、徐、李、鍾及石)。他們組成「僑港惠陽蘇徐李鍾石姓宗親聯會」,在現址移碑建廟。該廟在1988年曾進行重建,2014年又由大埔五姓漁民籌款重建。
神誕:
在1930年代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五、二月十五及五月初六,大王爺廟都會慶祝大王爺誕,其中五月由初六起便會搭棚演粵劇及白字劇,神棚設於汀角路「風水廣場」近大元邨,還有巡遊及抽花炮等活動,初六稱為「請神」,初八為「正誕」,直到十五早才送神回廟,是大埔區水陸居民一大盛事。
鶴佬賀誕是具特色的傳統活動。醒獅部分除了一般的龍獅外,還有鶴佬麒麟、客家麒麟、金獅和貔貅,共計三十多頭動物。其中鶴佬麒麟,舞動者隨著鑼鼓嗩吶的伴奏樂聲,大動作地不停轉動,儼如民間音樂表演。現場還有功夫表演。隊伍由集合地點的大元邨泰欣樓,遊行穿過大埔新市鎮的街道,走至風水廣場,令沿途市民都感受到節日氣氛。
另外一個節目是婦女表演傳統風俗的陸上扒龍舟。婦女穿戴著自製的頭飾服裝,在鬧市中遊行表演,亦有人放懷高歌,表演傳統鶴佬歌曲。神功戲方面,除了粵劇外,亦有潮劇地方戲曲的白字戲。但抽花炮活動不是在同日進行,而是定在農曆五月十三的神功戲中舉行。

文學童話中「道路」意象之研究─ 以《綠野仙蹤》及〈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為例

為了解決河北街道的問題,作者王貞君 這樣論述:

在文學領域裡,「道路」是時空意識的縮影,它藉由客觀的存在,進行「精神指向」的主觀舖陳或推衍。「道路」意象看似尋常,實際上,卻是文本探索中的重要符碼。 早期的童話,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人們遙不可及的願望,在那個尚無文字記錄、作者不可考的久遠年代,這些童話因而轉化成一個個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歷經人事時地物的變遷,童話的傳承起了波折,漸漸地,以民間童話為基礎,經個人蒐羅、彙整或創作的「文學童話」出現了。這種兼具意識形態與文化背景的轉折,毋寧更接近研究者的主題方向。爰以文學童話為基底,一面分析文本中「道路」意象之形塑,一面透過這些「道路」意象,探究作品中的情節與主題。將童話的空間架構聚焦於「道路

」,看道路對情節的「必然導向」,也看道路「如何導向」故事的尾聲,進而引發和鳴共振。 本論文以「文學童話」為研究類別,以「道路意象」為探討核心,以《綠野仙蹤》和〈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為範例文本。文分五章,第一章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步驟作一簡要說明;再針對「文學童話」、「意象」及實體、抽象「道路」詳加釋義;接著,就各子題與兩範例文本作相關文獻探討。第二章則統整文本中的「路」,以何種方式來結構作品,並就「情節推展」、「象徵意涵」與「主題闡述」等三方面來探究「道路意象」於文學童話中的運用及作用。第三章,以三個單元分析《綠野仙蹤》的道路書寫:第一節針對作者、故事內容和成書時代背景作介紹

;第二節從道路意象看情節推展;第三節探討道路意象下的象徵意涵與主題闡述。第四章,談〈去聖庫魯次的遙遠之路〉,以相同流程來分析文本的道路書寫。第五章則歸納總結。「道路」以實用功能走入生活、以抽象意蘊進到創作,透過「童話」這條便道,指引人們找回失落已久的童心。

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

為了解決河北街道的問題,作者郝志東 這樣論述:

  本書描述了日本入侵如何打亂了山西現代化的步伐,給中共提供了一個在廣大農村武裝建立根據地、建黨整黨的絕佳機會,而土改和除奸反特又如何將國民黨與閻錫山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使得共產黨可以充糧擴軍,並最終奪取了全國的政權。本書不光描述了抗戰、內戰、土改、除奸反特的慘烈,也探討了結構、文化與個人因素對暴力的影響,並為中共如何能夠戰勝國民黨提供了一個縣域的視角。這些歷史教訓對中國今後的政治與社會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書特色   一幅抗戰、內戰與土改的慘烈畫卷,   一個對其暴力機制的詳細分析,   一部圖文並茂、不忍卒讀卻又不得不讀的歷史社會學力作。

凝望香港:劉以鬯香港小說中的城與人

為了解決河北街道的問題,作者黃阡嬿 這樣論述:

1948年,為遠離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戰火,劉以鬯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但他僅在香港短居了三、四年。1952年,劉以鬯轉往新馬擔任編輯工作。直到1957年,他才再度返回香港。劉以鬯特殊的生命經驗,使得上海、香港、新馬三地成為他小說創作中的書寫題材。其中劉以鬯在香港居住的時間最長,因此對於香港小說的創作也最為豐富。本文以劉以鬯香港小說為討論對象,將其創作高峰1950-1970年代的香港小說作為研究範圍,依創作時間分為1950、1960、1970年代,分別討論劉以鬯三個時期對於香港不同的書寫與關懷。以《天堂與地獄》、《香港居》、《酒徒》、《吧女》、《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等七本小說

作為本文討論的對象。1950年代,探討香港受到二戰戰爭波,以及戰後國際情勢牽動下的香港社會狀況。以《天堂與地獄》短篇小說集為討論對象,針對香港貧困問題、市儈與賭博風氣等面向探究戰後香港的社會情形;1960年代,以《香港居》、《酒徒》、《吧女》三本小說討論香港戰後移民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分別探討香港住房不夠的居住問題、作家們面對香港重商文化的寫作困境,以及女性經濟無法自足而成為吧女的社會處境等;1970年代,討論香港市民的生活樣貌,以《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對倒》、《島與半島》探究1970年代香港嚴重敗壞的治安問題、人與人疏遠的社會情形,和香港市民與社會間密切而相互牽動的複雜關係。本文藉由劉以鬯

小說的進程,探查其與香港社會間的關係變化,如何從50、60年代外來者不熟悉的窺視與無法適應香港的苦悶,轉為70年代融入其中、與之共存的香港市民。討論劉以鬯與其香港小說,以及其筆下香港城市與小說人物的對話和呼應,探究劉以鬯香港小說中城與人的關係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