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型墊圈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波型墊圈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P.Feynman寫的 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 和(加)米蘭科·布朗諾維克等的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生物醫學科技研究所 蕭桂森所指導 劉宗鑫的 多孔矽在光學生物感測之研究 (2009),提出波型墊圈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孔矽。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醫學工程研究所 蘇振隆所指導 羅億良的 以溫度差熱影像探討下肢褥瘡成因之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紅外線熱影像、壓瘡、下肢潰瘍、標準差的重點而找出了 波型墊圈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波型墊圈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

為了解決波型墊圈英文的問題,作者RichardP.Feynman 這樣論述:

  公式閃一旁物理不再霧煞煞   物理不再霧煞煞   這本《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是直接從《費曼物理學講義》精選出來的。原先重輯的目的,是要讓一般讀者從那部劃時代的名著內、不太複雜的頭幾章文字裡,直接見識一下費曼的教育家風采。不料這本小書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它成為非科學家的物理學入門,也被用來當作介紹費曼這位偉人的初階讀物。   本書在題材選擇上,旨意不在使它成為近代物理學的概述,而是提供一個體驗費曼物理觀的引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物理學的基礎已經相當穩定,理論結構也漸臻成熟,唯獨的負面形勢,就是袖手旁觀、跟著起鬨的人多,真正動手動腦、從事開創的人少。費曼自甫出校門,即邁

入一個充滿許多抽象概念的奇境,然後他把個人獨創品牌的思想,深植於許多世人的心中。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一窺這位偉大人物的內心世界。——物理教授戴維思(Paul Davies)導讀  

多孔矽在光學生物感測之研究

為了解決波型墊圈英文的問題,作者劉宗鑫 這樣論述:

多孔矽(Porous Silicon)是以半導體材料─單晶矽(Cystalline silicon)為基材,經由電化學蝕刻(Electrochemistry Etching)的方式,施予電壓後和氫氟酸(HF)產生電化學反應,並且在矽的表面蝕刻出具有週期性排列的微小孔狀的結構,之後在光學偵測上可透過反射(reflection)的方式進行光傳導與偵測。在本論文中,我們以自製組裝的蝕刻設備,將鐵氟龍、O-ring(防溢橡膠墊圈)以及黃金線電極的結合成為耐酸設備。單晶矽經由電化學蝕刻後,表面會形成週期性排列的結構的孔洞,之後再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

pe SEM)去觀察不同條件下的多孔矽結構變化,之後透過白光反射傳導去偵測多孔矽的光學訊號,同時,再透過微流道元件(Micro-flow-channel)製作技術去結合多孔矽,形成不受外部因素影響的微流道式的多孔矽,然後預期做出能偵測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 DNA)的生物感測元件,在本實驗中,我們已經製造出能夠偵測出濃度為100nM的去氧核醣核酸,之後再嘗試利用即時監測方式去偵測不同濃度的去氧核糖核酸。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

為了解決波型墊圈英文的問題,作者(加)米蘭科·布朗諾維克等 這樣論述:

分為3篇:第1篇為電接觸基礎,講述了電接觸的結構、機理及基本理論,電摩擦的基本形式與原理,常用電接觸材料的基本性能和應用,電接觸可靠性等;第2篇為電接觸應用,介紹了電力連接器的結構、故障機理及預防措施,電子連接器的材料、結構、故障機理及預防措施等,從電摩擦學的角度闡述了在各種條件(參數)下的滑動電接觸特性及機理;第3篇為診斷與監測技術,介紹了摩擦表面的電檢測、評估方法,以及電網的監測技術。引用了大量相關領域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並附有大量參考文獻,使讀者在掌握電接觸原理及應用的同時,也能獲得對該領域研究背景和發展趨勢的了解,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可作為電氣設備科研與設計

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高校機電自動化等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用書。Milenko Braunovic 博士1962年於南斯拉夫Belgrade大學畢業,並分別於1967和1969年在英國Sheffied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71~1997年作為高級研究人員在Hydro?Quebec研究所(IREQ)工作,1997年退休並建立了自己的科學顧問公司——MB Interface。1997~2000年任加拿大電力聯合會顧問。目前是加拿大魁北克Boucherville的研發負責人。在過去的30年里,Milenko Braunovic 博士在Hydro?Quebec研究所和加拿大電力聯合會

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內容涉及電力接觸、立交橋設計與評估、加速實驗方法,以及電力連接摩擦學等領域。他還指導了形狀記憶合金在電力系統應用的研發工作。Milenko Braunovic 博士撰寫了100多篇論文和技術報告,包括在他擅長的科學領域撰寫百科全書的相關部分及專著。此外,他多次在世界范圍講學,發表了大量的國際會議論文。基於他對電接觸研究與應用的貢獻,Milenko Braunovic 博士於1994年獲Ragnar Holm科學成就獎。基於他對電接觸Holm會議長期的領導和組織工作,1999年獲Ralph Armington傑出貢獻獎。他還於1994年獲IEEE CPMT論文獎。199

0年他在加拿大Montreal成功地主持了第15屆國際電接觸會議(ICEC),任美國Chicago第18屆ICEC技術委員會主席。他是IEEE、ASM、MRS、ASTM、TMS高級會員。Valery Konchits博士於1949年1月3日出生於白俄羅斯Gomel市,1972年畢業於Gomel國立大學,1982年在俄羅斯Kalinin 技術學院獲摩擦學博士學位。1972年他加入白俄羅斯科學院Gomel金屬?聚合物研究所,1993年成為摩擦實驗室主任,2001年任Gomel金屬?聚合物研究所副所長。Valery Konchits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有電接觸的摩擦與磨損、接觸界面的剝削現象,以及摩擦

的電子物理診斷方法。他發表了80多篇論文,獲得了10項專利。是專著《電接觸摩擦學》(俄文,1986年出版)的作者之一。Nikolai Myshkin教授於1948年出生於俄羅斯Ivanovo,1971年畢業於電力工程學院機電專業。1977年在俄羅斯科學院力學所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Gomel金屬?聚合物研究所,1990年起為摩擦學部主任。2002年為MPRI主任。1985年他在摩擦學領域獲科學博士學位。1991年成為材料科學教授。2004年被選為白俄羅斯科學部成員。1983年他獲得USSR國家青年科學家獎,1993年獲白俄羅斯科學部研究獎,2004年獲俄羅斯政府科學技術獎。Nikolai Mys

hkin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微納米表面特性、固體接觸機理、磨損監測、摩擦中的電現象、摩擦測試設備以及航天工程。他作為作者或合作者發表了180多篇論文,獲得了60項專利。他作為作者之一撰寫了《摩擦手冊》(1979年俄文版,1982年英文版),專著《邊界潤滑的物理、化學和機理》(1979)、《電接觸摩擦學》(1986)、《摩擦學中的聲學和道學方法》(1991)、《機械中的磁場》(1993),《材料科學》(1989),英文《摩擦學導論》(1997)、和《摩擦學:原理與應用》(2002)。Nikolai Myshkin教授是白俄羅斯摩擦學會主席和國際摩擦委員會副主席,《摩擦與磨損》雜志副主編,以及《國

際摩擦學》、《摩擦學報告》、《工業如何與摩擦》和《機械性與應用國際》雜志編委會委員。

以溫度差熱影像探討下肢褥瘡成因之研究

為了解決波型墊圈英文的問題,作者羅億良 這樣論述:

下肢壓瘡多發生於下肢或四肢癱瘓的病患,主要的形成因素有壓力、溫度、剪力、濕度及營養等所造成的。傳統診斷的方法是用目視及皮膚的組織觸診,檢查其損害程度的不同以作為判斷的指標,這種主觀的判斷方法,將造成醫學診斷上的誤差。本研究目的是利用紅外線熱影像儀,量測皮膚組織受局部壓力時溫度差的變化趨勢,來探討壓力、時間及體表溫度變化的相關性,提供診斷與治療的依據,做為評估壓瘡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文獻數據來探討紅外線熱像儀可否做為臨床上,診斷下肢壓瘡的輔助工具。本論文是使用紅外線熱影像儀SPECTRUM 9000MB-500及Vista Medical FSA UT1010壓力感測器,隨機拍攝在恆定持續的壓

力下,15位正常人下肢的溫差熱影像。其左下肢設定為實驗組,以恆定的接觸介面壓力40-90 mmHg,持續施壓20-60分鐘,平均施加於左下肢中間部位做測試,右下肢則設定為對照組。並從特徵影像中圈選左和右下肢的上、中、下六個特徵區域,計算各區域的平均溫度分佈及標準差,分析並探討其相關參數,以預測溫度對於壓瘡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受壓迫下肢的血流因受阻導致體表溫差變大,在受壓小於100mmHg且短暫受測時間,溫差皆在2.5℃以下。當下肢所承受的壓力越大或時間越久,造成局部血管扭曲、變形,進而影響到血流通過產生缺血的現象,所以溫度分佈差距越大,標準差亦會增加。在持續承受40mmHg的壓力,300分鐘

以上的皮膚表面會有超過4℃的溫差產生。左右下肢檢測正確度透過ROC曲線分析為0.92具診斷意義,因此藉由本文的實驗分析方法,證明對於下肢癱瘓與潰瘍的病患,溫差熱像可以作為性迅速診斷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