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津加山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波津加山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太宰治寫的 美男子與香菸:虛無中點亮一盞燈火,太宰治的人生呢喃 和林洸耀的 把脈中國:對習近平的第一手觀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與谷關七雄_波津加山】作者:廖恆照也說明:【我與谷關七雄_波津加山】作者:廖恆照我與谷關七雄前言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本人非仁者、智者,但卻喜歡爬爬小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出版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 鍾秉正所指導 盧依雯的 公務員因公傷亡適用國家賠償法之研究 (2021),提出波津加山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特別權力關係、損益相抵、雇主責任抵充、保險法、損失填補。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江欣潔所指導 丁雙慶的 登山越嶺古道生態旅遊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玉山、八通關、古道、登山、越嶺道、生態環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波津加山難的解答。

最後網站【谷關七雄老四】--波津加山(煙雨濛濛) - 登山補給站則補充:1350 回芒草區,有舊電線桿。 1357 回到寛稜。 1403 回到午餐地。 1411 回到亂岩坡。 1417 回到亂岩堆。 1445 回到「萬國旗」。 ◎陰雨天,下陡坡,路滑難下,隨時要抓樹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波津加山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男子與香菸:虛無中點亮一盞燈火,太宰治的人生呢喃

為了解決波津加山難的問題,作者太宰治 這樣論述:

  我打算把心裡的話毫不保留地統統說出來   這沙啞的呢喃就是我思想的全部   我毫無懼色,因為心裡很清楚   一個人的自尊乃是建立在種種痛苦萬分的磨難之上   「想了解太宰治,這就是必讀的聖經。」──資深日本文學譯者吳季倫   《美男子與香菸》收錄太宰治於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八年(26歲-39歲)書寫的作品,太宰以細膩的文字自剖生命中最晦澀的心事、回憶跟情感,藉由這十二篇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作品,我們得以進入太宰治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溫柔真誠。   〈鄙俗〉描寫一群擁有荒唐夢想的青年,於平庸人生追尋精神虛榮的荒謬,呈現人心的卑俗。〈富嶽百景〉收錄於日本高校教科書,日本作家田口藍

迪譽其為:「一幅由文字構成的畫。」〈東京八景〉袒露太宰不堪的青春歲月。〈歸去來〉、〈故鄉〉描寫太宰闊別十年的歸鄉之旅。〈薄明〉、〈苦惱年鑑〉、〈十五年間〉、〈尋人〉描寫受戰火波及下的窘迫生活,卻也見證人的溫情與敬意。〈眉山〉難以挽回的人事物總令人嘆息,太宰最深沉的懊悔。〈美男子與香菸〉為深受香港導演王家衛推崇之短篇作品。〈Goodbye〉為太宰未完成遺作,曾由日本西斯劇場SIS Company改編為舞台劇。   本書特色   精挑細選十二篇太宰最誠實無偽的告白。一路走來,太宰始終是單打獨鬥,他的戰鬥,一言以蔽之,是與因循守舊的戰鬥,是與矯揉造作的戰鬥,他的每一個字都不用來討好任何人,透過這

些文字,得以認識太宰頹廢消極之外的面向──   *慈愛的太宰       女兒苦受眼疾之擾,身為父親的太宰寫下,「萬一這孩子從此終生失明,我甘願把自己的文學和聲譽統統放棄,寸步不離地陪在她的身旁。」或為了躲避二戰期間的空襲,帶著家人逃難,縱使周圍已陷入一片火海,仍揹著孩子以棉被撲滅火勢。   *戀愛的太宰   與妻子初相見的甜蜜,「我端詳片刻,慢慢轉回正面,就在這時,瞥了小姐一眼。我決定了。無論要面對多少困難,我都要和她結婚。真感謝那幅富士山成為我人生的轉捩點。」   *充滿同理感謝的太宰   「我確實受到很多人的照顧。真的受到了非常多照顧。」「小姐,感謝您當時出手搭救。那個乞丐就是我。

」受人幫助的太宰,其實點滴在心頭,渴望湧泉以報,卻又無以為報。   *歷經戰時艱辛的太宰       戰爭時期住家被燒毀,儘管選擇回鄉避難,回鄉之路卻充滿艱辛,如今從甲府到太宰故鄉津輕只需七至八小時的車程,在當時卻耗時整整四個晝夜才抵達。而太宰一家身上帶了三天份的糧食,卻因正值酷暑,飯糰都發酸了,飯粒像納豆一樣牽絲,實在無法下肚。兩歲的兒子,因母親乳水不足,只能貼在母親敞開衣襟的胸脯上不停抽噎。   *面對親族歉疚的太宰   太宰惹出多起風波,遭家族除籍,更無顏回到故鄉,後因母親病危,透過友人安排回鄉探親,對親人既關切又無法面對的百感交集,他細細寫下途中的忐忑不安──「活到了三十四歲,現在

才想假裝修治其實是個貼心的好兒子?」  

公務員因公傷亡適用國家賠償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波津加山難的問題,作者盧依雯 這樣論述:

國家有保護人民的義務,而國家公務員則是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其職權雖有法律規定,但往往具有高度風險,因公傷亡情事,時有所聞。為保障公務員權益,我國以法律明定公務員之撫卹制度。公務員因病故或死亡,由國家給與其遺族之安撫體恤金,以示對公務員及遺族之照護。國家賠償法主要規範公務員執行公務致侵害人民權益時,人民應如何請求國家賠償。但公務人員本身亦是人民,其於執行公務時,致傷亡情事,得否依法請求國家賠償,若予以排除適用,對於公務人員權益之保障是否得宜;惟若賦予其得依法請求國家賠償,考量其已有相應職務之待遇、加給、撫卹、慰助,相較於一般人民之權利,是否失衡,將於本文作探討。觀察及分析我國對於公務員因公傷亡適

用國家賠償法在法理及實務上之欠缺,亦對於國家賠償與公務員法制上給付之競合等相關議題提出具體之建議。

把脈中國:對習近平的第一手觀察

為了解決波津加山難的問題,作者林洸耀 這樣論述:

解讀現代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 完全剖析蔡英文的新對手:習近平 2016台灣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現任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林洸耀,爬梳三十餘年記者生涯點滴,從各方角度觀察中國與現任領導人習近平的一舉一動,同時希望兩岸能夠不因誤解而兵戎相見。     他提醒台灣讀者:擺脫敵對思考,在事實中發掘真相;從權力運作出發,深入思索大國作為;知己知彼,正視中國大陸的未來趨勢,再次找出台灣發展新方向。     本書重點之一:對習近平與中國社會的看法。     從基層做起、痛恨貪腐的習近平提出「正能量」一詞,打擊貪汙、導正社會風氣與充實精神生活將是他任內厲行的政策。此舉對中國

社會將產生何種影響?     重點之二:對中國經濟和外交的分析。     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國家。無論是擘畫「一帶一路」藍圖,或是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習近平「中國夢」的一部分。但接二連三的中國股災,是否預視了「中國模式」不可行?     重點之三:對兩岸關係的預測。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的「馬習會」,是兩岸領導人在分隔六十六年之後,首度在公開場合會面。兩岸問題是習近平任內必須面對,也是新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無可迴避的歷史共業。究竟兩岸能否在習近平與蔡文的帶領下,走出新路線?   名人推薦   解讀現代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

  作為路透社歷史上最資深、最受尊敬的華人記者之一,他保持新聞業者崇尚的獨立、客觀、冷靜。此書能夠為全世界讀者提供獨特的價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     林洸耀是我所見過長年對北京政治觀察最敏銳、最深入的國際記者。――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     在當今,做一名記者,不做聳動新聞、不去揣摩報導、不揭發內幕,而對一些名人、名事都是具實報導,這樣的風格,讓林洸耀先生成為很難得的一位記者中的君子。本書出版,必定洛陽紙貴,有益於求知若渴。――佛光山開山宗師星雲大師     林洸耀可說是我們這一代的新聞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中,最傑出的。他毫無畏懼地報導中共高層的

決策內幕,帶給讀者少見的融合內外觀點的新聞報導。――前路透社經理裴士高     京城名記。――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     (以上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林洸耀     現任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1959年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父母來自中國福建。菲律賓德拉薩大學、台灣東吳大學肄業。     1979年進入新聞界服務,先後任職於台灣《中國郵報》(China Post)及法新社、路透社等國際新聞社。2000年至2002年及2008年至2010年,分別擔任路透社台北分社與北京分社社長。     30餘年的記者生涯,曾採訪過許

多國家領導人,包括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前總理溫家寶,菲律賓前總統雅羅育及現任總統艾奎諾,台灣總統馬英九、前總統陳水扁及前副總統連戰、呂秀蓮等人。除重要政界人物外,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及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的瓦利德王子等人,亦曾接受他的訪問。     林洸耀的新聞報導獲獎無數,其中路透社獎項包括2007年度最佳獨家新聞獎,2011年度最佳記者,2014年度新聞與年度獨家新聞二等獎,以及2014年度最佳新聞團隊獎。     除路透社獎項外,還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2012年度最佳獨家新聞榮譽獎,2015突發新聞報導榮譽獎及年度最佳獨家新聞榮譽獎。2015年更進入美國Osborn

Elliott年度亞洲最佳新聞評選決賽。     身為外電媒體圈公認最權威的中國政治報導記者之一,林洸耀廣建人脈,擅長從多方視角剖析亞太局勢,為兩岸交流歷史留下最真切的紀錄。   推薦序 從事實中尋找真相的新聞人 裴士高 推薦序 獨立、客觀、冷靜的第一手中國觀察 王豐 自 序   第一部 全面剖析習近平 命運多舛的早年 佛緣深厚的父子 敢作敢當的諸侯 志同道不合的太子 反貪腐:老虎蒼蠅一起打 習近平是蔣經國還是戈巴契夫? 左右逢「緣」的主席 習近平治下的解放軍 中國的「後達賴喇麻時代」 中美關係新發展   第二部 兩岸政

界風雲會 台灣,統戰還是內戰? 李登輝――鬥智鬥勇的武士 陳水扁――以小博大的梟雄 馬英九――「愛台」、「賣台」的書生? 蔡英文――與龍共舞的才女? 星雲大師――問政不干治的法王 江澤民――眼高手低的核心 胡錦濤――有為有守的管家   第三部 中國的未來,亞洲的未來 佳話還是假話? 亞投行:中國改變世界? 從鄧麗君和侯德健談起 中朝的恩恩怨怨 「中國崩潰論」應休矣?   尾 聲 《推背圖》的啟示 後 記 推薦序   從事實中尋找真相的新聞人 裴士高(Richard Pascoe)     林洸耀「為龍把脈」已

經有三十年。觀察中國政治的人當然有理由可以期待,中國高層政治在此期間已經變得更加開放,畢竟這個國家施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改革,而其他政府部門也朝更為透明的方向發展。然而,中國在選拔政治菁英上仍是黑箱作業。維持表面上的團結,仍是中國共產黨黨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領導階層仍然相信他們有權利決定民眾能或不能知道什麼。這不可避免地讓很多優秀的記者時不時陷入與中共宣傳部門的對立當中。林洸耀身為路透社駐北京記者,儘管面對障礙,他依然維持客觀立場,把最後「診斷」與「開藥方」的權力留給讀者。     林洸耀可說是我們這一代的新聞社派駐中國的記者中,最傑出的。他毫無畏懼地報導中共高層的

決策內幕,帶給讀者少見的融合內外觀點的新聞報導。憑藉著毅力與無盡的好奇心,以及對中國政治深刻而明晰的觀察,這些年來他在路透社報導的一系列獨家新聞獲獎無數,為路透社提供了許多迅速、準確、不失公正的第一手新聞,成為全球媒體倚賴的消息來源。     早在一九九五年,林洸耀就率先報導了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的垮台,以及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自殺的消息。     一九九七年,林洸耀在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去世前三天,透過路透社向全球發布了他病危的消息。在官方媒體沒有透露任何異樣之時,他的報導就指出鄧小平辦公室已經遭到裁撤。之後在他的北京記者生涯中,他又在新聞公開前,搶先披露北韓的第一次核子試驗。

    二○○五年,林洸耀第一個報導了趙紫陽的死訊。趙紫陽因為在一九八九年反對血腥鎮壓天安門的抗議民眾而下台,更被中共軟禁了十五年之久。四年之後,林洸耀又率先發布消息,稱趙紫陽的祕密回憶錄將在香港出版。     透過路透社,林洸耀還是第一個告訴全世界,習近平將在二○○七年與李克強一起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記者。在中共官方公開發布之前,他就準確報導了當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名單,也因此獲得路透社的年度全球獨家新聞獎。     二○一一年,林洸耀因為財經報導獲得路透社年度最佳記者獎;他曾獲得亞洲出版協會(SOPA)年度卓越新聞獎三次榮譽獎。二○一四年,他憑藉香港佔中抗議行動的報導

,共享路透社年度報導團隊獎。二○一五年,林洸耀更名列奧斯本.艾略特亞洲卓越新聞獎決選名單。     林洸耀對兩岸關係深入、獨特的觀察是這本書的主題。他從中華民國在一九八○年代民主和平轉變的新聞報導中,獲得許多與此相關的經驗與磨練。     林洸耀一九五九年誕生於菲律賓,父母來自中國福建,年輕時他就讀於在中國革命時期被驅逐出來,遷至馬尼拉的天主教耶穌會學校。之後他在菲律賓和台灣的知名大學就讀工業管理工程系與企管系,但都沒有完成學業,反而去研究當時他所處的台灣正在萌芽的民主政治。     林洸耀在一九七九年從打字員和校稿員出發,在台灣的《中國郵報》開始他的記者生涯。這份工作

讓他可以從旁觀察,在蔣經國治下從一黨政治體制逐步開放的台灣。     蔣介石的國民黨懷抱著「反攻大陸」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在《戒嚴令》的規範下,從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一直到蔣介石過世的一九七五年,一直統治著台灣。此時的國民黨無法容忍反對黨的存在。     當全球主要大國考量到外交關係正常化的代價,紛紛轉與中共建交,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時,蔣經國發現在台灣逐漸陷入政治孤立的情況下,讓台灣政治逐步邁向多元化對其是有利的。一九七九年林洸耀任職於《中國郵報》時,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於同年一月一日正式斷絕與台灣的邦交,同時全面建立與中共的外交關係。     當林洸耀在《中國郵報》

與「法新社」任職,在記者路上繼續前行時,他目睹了在蔣經國治下逐步自由化的台灣政治,這個風潮導致一九八六年民進黨的成立,以及一九八七年的解嚴。一九八八年,林洸耀報導了蔣經國的死訊;《中國郵報》與「法新社」都認為他的報導――台灣政治將在蔣經國的繼任人選李登輝的領導下和平過渡――表現傑出。     一九九一年,林洸耀接受路透社台北分社社長安德魯.托基亞(Andrew Torchia)的邀請,加入路透社台北分社。當時我擔任台北分社的總經理。     當時,中國大陸仍以政治理由為藉口,拒絕給來自台灣、並為外國新聞社工作的記者頒發簽證。路透社為台北分社招募新人時並沒有忘記這一點,林洸耀是通

曉多國語言的中國專家,同時他的菲律賓國籍也確保他未來能夠在中國大陸獲得記者證。這是我二十八年的職業生涯中,為路透社所做的最好決定之一。     三年後,路透社將林洸耀派駐北京,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身為調查記者的使命,著重報導異議份子入獄的消息;一九九八年,他率先報導了中國著名異議份子魏京生遭流放的新聞。     二○○○年,林洸耀回到台灣擔任路透社台北分社社長,他專訪了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副總統呂秀蓮和行政院長游錫堃等人。二○○二年他回到北京擔任政治與綜合新聞的首席記者。     二○○八年他擔任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長,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他訪問了當時的中共領導人胡錦濤。

    林洸耀目前的職務是北亞首席記者。二○一二年,在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毒殺英國公民海伍德後,林洸耀第一個報導了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垮台。他同時也引導新聞風向,報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失勢的消息。     好記者很少有給政治體制對症下藥的「藥方」,他們能做的是報導。但他們也知道,這樣做不一定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記者。林洸耀的成功,在於耐心耕耘中國的消息來源與建立互信。這些關係,來自於他尊重各方的觀點。林洸耀並不認為自己能提供讀者關於「兩個中國」難題的解方,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般洞悉雙方的不同觀點。     或許未來有一天,中共政府及其高層會決定以「開放」與「誠信」的

原則對待異見。但基於歷史上中國社會濃厚的不安全感與脆弱性,目前為止仍沒有哪屆中共政府願冒這個風險。就像中國俗諺「騎虎難下」所描述,騎虎人一旦下虎,就會被吃掉。     與此同時,全世界都需要像林洸耀這樣從事實中尋找真相,以及願意「為龍把脈」的人,幫助我們了解中國今日的複雜與其特殊的現象。     (本文作者1976-2003 任職於路透社)   推薦序   獨立、客觀、冷靜的第一手中國觀察 王豐     有這樣一種說法:每一位資深的駐華外國記者,在其新聞生涯的關鍵節點都要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本非小說作品,是這位新聞人在華多年的調查報導和

深思熟慮之精華總結,不但會成為作者本人職業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還能為同行和世界各地的中國研究者提供重要資訊、經驗和方法論,更是給廣大中國人提供一面換個角度觀察自身的鏡子。     可以想見,對曾經在華工作、數以千記的外國媒體人來說,寫出一本能被譽為「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the essential China book),也成了一項事關職業成就和個人形象的關鍵競爭。很多有野心的外國記者,甚至在來華之初就開始積攢材料,為自己未來那本書做準備。十幾年前,我聽到一位年輕外國記者朋友慨歎說,時任《紐約客》雜誌駐華記者的何偉(Peter Hessler)寫書的成功,讓他有種「既生瑜,何生亮」

的尷尬感覺。「他寫得比我早了一步,文筆也更加精彩,簡直是搶先寫出了我想寫的東西,讓我自己如何下筆啊?」這位記者說。     這位朋友說的是二○○一年出版,在中國新聞界和文化界膾炙人口的《江城》(River Town)。此書不但讓何偉成為暢銷作家,更激發無數年輕外國記者和作家的想像力:只要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夠獨特精彩、對中國話題的思考夠深刻,他們完全可以不必等上十年、八年,就能寫出「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並一舉成為業界景仰的「中國專家」。     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固然令我印象深刻,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幾本相對更加「傳統」的外國記者作品,譬如《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與專欄作家紀

思道(Nicholas Kristof)與他的華裔太太伍潔芳(Sheryl WuDunn)合著的《驚蟄中國》(China Wakes);前《華爾街日報》記者麥健陸(James L. McGregor)的《與龍共舞:十億顧客的商機與挑戰》(One Billion Customers);以及《金融時報》前北京分社社長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的《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The Party)。     幾個月前,我在北京與林洸耀先生一次小聚時,初次聽說他將在台灣出版《把脈中國》一書,不由得立刻將它與上述幾本我心目中「關於中國不可或缺的著作」進行對比。儘管當時還未看到書稿,但

我的第一感想是:「此書必將成為眾多『外國記者寫中國』的書籍中最具影響力之一!」     與上文提到的幾位作者一樣,本書作者、路透社北亞首席記者林洸耀是外媒圈公認最權威的中國政治報導記者之一。這本《把脈中國》也同樣是厚積薄發:林洸耀是菲律賓籍華人,大學時代離開菲律賓到台灣讀書,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總共生活與工作了三十多年。自一九九一年加入路透社台北分社以來,他一直負責大中華區的政治報導,在兩岸三地政、學、商界積累了深厚人脈和報導素材,對大中華區的很多關鍵話題都有獨到的見解。作為他的第一本「中國專書」,本書自然特別值得期待。     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尤其是在讀到書稿之後,我漸漸感到此

書的意義不止於此。其文如其人――無論從作者的身分認同、作者對中國政治和中國人的瞭解程度,以及作者的宗教觀和處世哲學在書中的體現,這都不僅僅是「又一本外國記者寫的關於中國政治的著作」(another China politics book by a foreign journalist)。     二○○三年我在美國留學時,在新聞中讀到路透社北京分社發生了「炸彈劫持事件」。一位來自黑龍江的上訪者自稱身藏炸彈,闖到路透社辦公室要求報導他的「冤情」,為他主持公道。當時擔任路透社中國首席政治記者的林洸耀出面,與此人全程談判,分兩次讓多數辦公室同事安全撤離,最終成功勸說他向辦公室外的公安自首。他

的鎮定和勇氣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悲劇。     二○○七年我到路透社工作,初次認識林洸耀(我們都稱他老林)。當時他已經是北京分社社長。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年紀不高,同時為人寬厚、熱誠、有擔當,頗有儒將風範。當時的北京分社正處於黃金時期,有上百名編輯記者,本地雇員占了一半之多。老林對眾多年輕同事尤其慷慨提攜,無論是從全球名校招聘的菁英畢業生,還是像我們這樣沒有正式記者名分的本地編輯雇員,乃至於只短暫工作幾週的實習生,他都以誠相待,有求必應。他還在我當時負責的路透中文網多次撰文,為本地雇員的權益顧呼。     有此良師益友,是我新聞職業生涯中一大幸事。相熟之後,我曾經問老林:「你在菲律賓、

台灣和中國大陸都生活了十幾、二十年,你究竟把自己當做菲律賓人、台灣人還是中國大陸人?」他的回答從來都是:「中國人,或者說『華人』。」     以我多年來對他的瞭解,這是一種超越了國籍、地域和意識形態的身分認同,甚至並不完全拘泥於種族血統,而是一種基於共同的歷史、相通的語言和行為方式的文化身分。比如,儒家道德和佛教信仰顯然對他影響異常深刻;在國際政經新聞這個觀點衝突激烈的行業,在路透社這樣多種族、跨文化的工作場所,老林總能援引儒家和佛教的智慧,在艱難複雜的時刻為我們這些後輩指點迷津。     我認為,瞭解作者的這種身分認同和處世哲學之後,再來讀《把脈中國》一書,就能更好地理解書中

對中國近年來重大政治事件、台海兩岸關係,以及中共民族宗教政策等的闡述和解讀。這也有益於讀者研判,本書與眾多其他外國記者的著作,在立論基礎、價值判斷和政策建議方面存在的種種微妙差異。作為路透社歷史上最資深、最受尊敬的華人記者之一,這也是林洸耀此書能夠為全世界讀者們提供的獨特價值:既保持新聞業者崇尚的獨立、客觀、冷靜,也能夠令人信服地從大中華區重大政治事件的任一個當事方角度考慮問題。     老林常常自謙說,自己二十多歲到了台灣之後才開始系統化的學習中文,三十多年下來,中文寫作水準仍有進步空間。他在路透社工作二十四年,也一直用英文寫稿。但此書以中文在台灣首次出版,隨後才會出版英文版,也可見

作者的良苦用心:既然是「把脈中國」,「龍的傳人」自然應該在第一時間讀到此書,而不必從外文輾轉回譯。     「龍的傳人」一詞,無論在當前大中華區的政治氣氛下被賦予了何種涵義,無論本書在中國大陸是否會成為「禁書」,我都希望有盡可能多的中文讀者有機會閱讀,並因此激發討論與思辨,對大中華地區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做出自己的評判。同時,讀者也能夠與我一樣,透過此書認識林洸耀,分享他的智慧。     (本文作者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   自序     二○○七年中共十七大前夕,中國共產黨將迎來五年一屆的人事更新。當時浮現在外界視野裡,有望出任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第五代領導

人,只有李克強一人。李克強做為共青團中青代的領軍人物,在時任總書記、軍委主席和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提攜下一枝獨秀,領跑王儲之爭。     同年九月二十五日,身為「路透社」大中華首席時政記者的我,引述三個獨立消息來源發稿,稱將有兩名第五代領導人「入常」,除了統兵遼寧的李克強之外,掌印上海的習近平也會入選政治局常委。     我的文章一出,很多駐華外交官、外國漢學家和同行都十分驚訝,心存質疑。畢竟在當時看來,習近平在上海履新未及一年,再次起轎進京的可能性並不大。若以上海市委書記之職兼任政治局常委,歷史上也未曾有過此先例。況且以往換屆之時,也默認「一山難容二虎」的常規,通常只有一名接班人

提前亮相。     這些質疑有其合理性,實際上發文之前我也都考慮過這些因素,但我深信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可靠的。     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十幾年裡,我認識了很多朋友。這些朋友熱心地向我提供他們知曉和推測的十七大常委名單。朋友的幫忙固然重要,然而每個朋友各有不同名單,我必須在這將近一百個名單中做出自己的判斷。那段時間我每天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在下班及週末時間也在不斷地查證再查證。     中共十七大開幕前兩天,只有「路透社」與《紐約時報》準確報導了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的九人名單。習近平此次受到提拔,是由於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推薦。而曾在十七大上宣布卸任。     二○

○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十一時三十六分,北京人民大會堂那扇金碧輝煌的大門徐徐打開,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走向舞台中央。在多少個不眠之夜後,我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這是中國五年內最重要的政治新聞,而我的消息最終證實無誤。     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不透明的黨之一,我也不過是眾多霧裡看花、摸象盲人中的一個。我常常要拼湊大量瑣碎資訊,還原新聞事件本身。     在那之後,我們又經歷了一系列關於中國政治的跌宕起伏,包括薄熙來案、令計劃兒子車禍、十八大、徐才厚案、周永康案等等。但這些時政報導的筆墨,似乎愈來愈多地集中於一個人身上—執掌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崛起大國的領導人,習近平上任前後的一系列動作,都預

示著他可能將成為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影響中國及整個亞太的最關鍵人物。     習近平做為正統的紅色命脈,自視為命中注定「坐江山」的接班太子。習近平繼承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衣缽,並超越篳路藍縷、打下江山的父輩。在其視野裡,自己才是第二代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都只是為其暖座的過渡人物。這樣的紅色氣質,決定了習近平和其他平民出身的領導人相比,對自我政治理念有更多的堅持,行事更加果敢。     執政三年來,習近平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腐運動;對黨政軍的奢靡與懶散進行了一輪嚴厲整治;另一方面他也在推進司法改革,廢除死刑犯器官移植,平反冤假錯案,推進地方司法獨立;在經濟層面,習近平將治權更多地從

總理手中奪了過來,在應對經濟成長率下滑的同時推進結構轉變。     在中國國內,他不僅在政策上開放二胎生育,還提出自己的口號「中國夢」;在外交上,習近平比過往的中共領導人更為強硬,不僅繼續推進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還力主建設「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     我是祖籍福建,生長於菲律賓的華裔,十九歲到台灣念大學,當記者至今三十多年,在台北十五年,在北京十八年。這期間我採訪過胡錦濤、溫家寶和陳水扁,也對兩岸的人、事、物有不同面向的瞭解與感悟。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伊始,我就有意用我的母語寫一本英文著作,與讀者分享我從業以來的一些見聞和

思考。但過去三年裡因工作繁忙,我也只能在週末與假日進行寫作。承蒙《天下文化》出版社看得起,我決定用中文寫作,讓此書面向華人讀者,希望能讓更多人客觀地認識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直到今天,大部分的西方媒體還在用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和視角去看中國大陸和習近平,但我衷心希望我兩岸三地的朋友們,無論是出於何種立場,都能不落窠臼。     更關鍵的是,我不希望看到兩岸因為誤解愈來愈深,以至兵戎相見。     對於習近平來說,不解決台灣問題,他的「中國夢」不會圓滿。他任內的幾大目標,除了在經濟上超過美國,黨內發展民主並遏制貪腐之外,就是在台灣與西藏問題上實現和解。     我一直以為,台灣人可

以不喜歡、不服甚至看不起中國大陸,鄙視對岸的經濟模式和政治制度,也可以不忌憚它的軍力,但不能不瞭解它。知己知彼,台灣必須承認中國大陸的存在與崛起,必須面對、正視它的未來走向。因為這一切與台灣人的未來息息相關。     毛澤東曾希望以武力解放台灣,最後因韓戰爆發被迫放棄;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而台灣卻不予理會;江澤民「文攻武嚇」,但台灣人並沒有因此下跪;胡錦濤選擇「防獨」,通過反分裂法;而習近平則會「促統」。台灣人若希望維持現狀,就不能當鴕鳥。現狀不會因為一方逃避就得以維持。正如星雲大師所說,台灣需要智慧,中國大陸需要包容,以至達成兩岸瞭解、理解、化解、和解、和諧、和平。     除

了中國大陸領導人以外,本書還會談及台灣現任和一些歷屆總統。當代人物從來就不好做歷史評價,我也無意做評價。這本書是我對這些年來工作記憶的梳理,希望能由點到面地與讀者分享中國政壇的一些微妙之處。我不是親華派或反華派,只是就事論事(call a spade a spade)。我也不會算命占卜,本書旨在「替龍把脈」,但不開藥方。我希望這些故事和分析能讓讀者明白習近平是什麼樣的人,「預示」而非「指明」他將走向何處。     出於保護的考慮,本書很多消息來源,我沒有辦法透漏他們的姓名。這些朋友無論是退休還是在任,都是冒著被處分或坐牢的風險向外國媒體透露敏感消息。這一點也希望讀者能夠諒解。 習近平

是蔣經國還是戈巴契夫?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在美國加州戴利城,《蔣經國傳》作者美籍華裔的劉宜良(筆名江南)在自家車庫遭到槍殺,行兇者是台灣黑社會竹聯幫份子陳啟禮和他的兩位同黨。他們此行是奉時任台灣國防部情報局局長汪希苓之命,「教訓不識抬舉」、「觸犯天威」的江南。 此事在美國和台灣都掀起軒然大波。真相被披露出來之後,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不僅迫使台灣政府將行兇者繩之於法,更驅使國民黨邁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江南血案兩年後,蔣家王朝不得不放棄由蔣家子女接班,宣布在台灣「解除戒嚴」,開始民主改革,開放黨禁報禁,釋放政治犯,放寬言論自由。 時隔二十七年,二○一一年十一月,知名律師谷開來在重慶投毒殺害英國商

人海伍德之事曝光,其時任中共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的丈夫薄熙來,也因貪腐和濫權被判處無期徒刑。中國大陸《財新》雜誌總編輯胡舒立發表文章,稱薄案的審理或將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催化劑。但時至今日,外界期待的所謂政治改革並未到來。 政治改革穩中求變 兩件大體相同的事,引發的後果卻截然不同,所為何因?今天的中國大陸與三十年前的台灣既有相似之處,也有絕大的不同。相似之處在於:習近平與蔣經國兩人皆為正統太子黨執掌的威權體制;國民黨自中國大陸潰敗,退守台灣三十多年後打開改革之門,如今中共也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的一個改革關口。 當年台灣周邊的南韓與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相繼完成民主化轉型,實現總統直選。今天,外

蒙古實現民主化,緬甸軍政府也釋放了翁山蘇姬。儘管中國前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提出「五不搞」—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但民主之風吹向中國大陸已是潮流大勢所趨,難以阻擋。就像習近平曾對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長子胡德平所說,中共必須「穩中求變、求進步」。 有鑑於台海兩岸在這一問題上的類似之處,於是外界有聲音認為大陸也應步台灣後塵,進行民主改革。但又有另外一些人感覺到,如果在政治上放鬆管制,中共肯定會像國民黨一樣落選下台,或是像蘇共及蘇聯一般就此死亡和解體。

登山越嶺古道生態旅遊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為例

為了解決波津加山難的問題,作者丁雙慶 這樣論述:

臺灣島嶼因板塊運動而形成了狹長、高聳的地形,塑造了268座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其因跨越亞熱帶但歷經溫帶、涼帶及寒帶氣候,形成特殊的生態景觀,擁有豐富不同溫帶層的動、植物生態,是全球少見,且歷經數十次反覆的冰河期,使一些遷移的動、植物留存在臺灣,為了生存及延續後代,漸往高山拓展。然而,在冰河期暖化後,為了適應環境及延續後代,使一些生存在緯度高的動、植物必須往高海拔地區遷移生長,也因為地質的變動,隔絕與大陸陸地之間的通道,造就了一些臺灣獨有的原生物種,與生態景觀特色。日治時期,因為要掠奪臺灣豐富的林業、礦業及生物種類等自然資源,開拓鐵路、林道以便運輸、利用、管理及控制原住民,開闢不少古道,

尤其是八通關古道,沿途設置警備駐在所,防止原住民的反抗以及資源的調查、開發,而遺留下許多歷史、人文與設施。清治時期開闢之古道與日治時期之越嶺道,因動機及目的地不同,雖有相交,卻路線有異。目前大家所稱之古道,實為日治時期開闢的越嶺道,而清制時期開闢之古道,應更具歷史意義及豐富生態,卻鮮為人知及拜訪。本研究採用訪談法與文獻蒐集分析法,探討八通關古道的生態特色,並規劃八通關古道的生態旅遊遊程,期能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山脈之美與八通關古道生態旅遊之特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八通關清古道擁有豐富完整的生態環境及地質景觀,東段林相優美多山澗、吊橋,上下落差起伏大,大分地區是哺乳類動物的聚集地,呈現良好地保育成

果。西段沿陳有蘭溪上溯八通關草原,有地質崩塌變化的特色。日越嶺道富含日治時期,勦蕃、抗日的歷史遺跡與平緩舒適的古道訪幽。第二,建議相關單位儘速完成清古道的開放及整建,落實玉山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整治完成郡大林道,觀高坪的基礎規劃建設;以推動民眾前往清古道生態旅遊。第三,建議相關單位增闢以觀高坪為遊客中心之八通關古道體驗的健行路線,與南安遊客中心、南橫梅山遊客中心及塔塔加遊客中心,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公園遊憩體系,永續發展山林古道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