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同義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注意同義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芳傑 劉海芳 主編寫的 大眾漢語·中高級∶I—II(全二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羅肇錦、陳廖安所指導 李長興的 漢藏語同源問題 (2021),提出注意同義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文藻外語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王季香所指導 邵氏夏靈的 漢越詞彙對比分析與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漢越詞彙對比、一對多詞、多對一詞、詞彙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注意同義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注意同義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眾漢語·中高級∶I—II(全二冊)

為了解決注意同義詞的問題,作者李芳傑 劉海芳 主編 這樣論述:

外國人對各類漢語課程內容需要程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日常用語、社會生活、時事政治、經濟貿易、文學作品、傳統文化、歷史常識、民情風俗和旅游文化。為了滿足海內外學習者的需要,本教材分設文學篇(10課)、文化篇(5課)、社會熱點篇(10課)和經濟貿易篇(5課)。在保證品位的基礎上,十分注重選材的現實性、多樣性和趣味性,使課文引人人勝,可讀耐讀。每課包含一篇主課文和幾篇副課文,主課文要求精講多練,約需6—8個學時;副課文為泛讀教材,圍繞主課文,從不同側面反映某個當代社會熱點或人文知識點,不出生詞,重要的詞注以拼音,便於有興趣的學習者查檢,以擴大詞匯量。練習仍兼顧各項技能訓練,不過,與初級本比較,更注重語

段表達練習。 中高級本以當代社會生活與人文知識為主線,兼顧結構和功能,共30課,出生詞2 215個,以丙級、丁級詞為主,語法點隨文出,突出多重復句和句群,注意同義詞、同義句辨析和語義結構分析。 中高級本適用於已掌握漢語2 000多個生詞和基本語法內容的學習者。學完中高級本,可滿足日常生活、學習、社交和一定范圍內工作的需要,達到在中國進入人文社會科學院系學習的標准,具有獲取HSK中等《漢語水平證書》C級以上的能力。

注意同義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在電視鏡頭面前批評香港記者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讓許多人都注意了naive這個字。這字用作貶詞,是幼稚無知、頭腦簡單的意思,如: 一、I can't believe you were so naive as to trust him.

漢藏語同源問題

為了解決注意同義詞的問題,作者李長興 這樣論述: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

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

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漢越詞彙對比分析與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注意同義詞的問題,作者邵氏夏靈 這樣論述:

詞彙為奠定語言能力的關鍵因素,擴大學生的詞彙量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項目。漢越詞彙對應情況豐富且多層次,筆者身兼教學與學習者身分,發現對越漢語詞彙上的問題主要在於同近義詞辨析和多詞義之處理及展現。一對多、多對一及交叉對應詞尤其容易混淆。筆者以TOCFL 8000詞為範圍,漢越一對多、多對一詞為對象加以分析,即得出:有51.9%(260之135)以上的詞組需要進行同近義詞辨析(占漢越多對一詞組的93.1%,145之135組),23.8%(260之62)以上的詞組需尋找各個詞彙(義項)之間詞義關聯(占漢越一對多詞組的53.9%,115之62組)。故擬以對比分析法、文獻分析法、次級資料分析法加以探究

漢越詞彙中漢越一對多、多對一詞的對應情況與各種對應類型歸類及學習難易度排序;並透過義素分析法與三個平面理論,構建同近義詞辨析框架,也基於認知語義學理論將生成詞庫理論中的物性結構與詞彙語義關係相關研究的成果,構建詞彙語義關聯模式;進而提出相關之詞彙教學問題及教學對策。經研究結果顯示:(1)TOCFL 8000詞中漢越一對多、多對一詞的對應情況可分為16種類型,並依其學習難易度制訂15級的漢越一對多、多對一詞難度等級體系;(2)通過同近義詞辨析框架19個對比項目進行對越同近義詞辨析,指出詞組中各個詞彙之間的異同;(3)利用詞彙語義關聯模式,尋找各個詞彙(義項)之間的語義關係。最後,提出四點教學建議

:(1)基於指稱論進行上下位詞辨析;(2)利用漢越詞進行漢語詞彙教學;(3)將同近義詞辨析框架運用在詞彙課堂教學上,並將其辨析結果運用在對越漢語詞典、教材的釋義上;(4)將詞彙語義關聯模式運用在詞彙課堂教學上,並將其辨析結果運用在漢、越民族語言思維對比研究上,從而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