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服纏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洗衣服纏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馮以量寫的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和石原加受子的 煩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名将解析】语乱天下--贾诩|乱世逐鹿 - 3楼猫也說明:技能介绍【取乱天下】:给全场的敌方武将施加缠绕效果,期间会持续造成 ... 选择武器:陨铁描金斧(增加增伤率)衣服:嵌玉犀皮甲(增加免伤率);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台灣東販所出版 。

最後網站洗衣機洗衣服時總纏繞一起?教你個笨方法則補充:洗衣機洗衣服時總纏繞一起?教你個笨方法,衣服洗得潔凈還不打結! | Love分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洗衣服纏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為了解決洗衣服纏繞的問題,作者馮以量 這樣論述:

大人的外衣下, 我們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     我終於明白了,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   我們手中有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擁有各自的命運,   沒有人該背負其他任何人的生命而活著。     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   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     ▌「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的我們如此立誓。長大後卻驚覺:「自己為何也在這麼做?!」     從事心理輔導多年來,馮以量每每陪伴著承擔了家庭失落的傾訴者,就像陪伴兒時遭父親遺棄、少年時母親病逝,而曾痛苦到想了結一切的那個自己。     ●接受輔

導的大男孩劈頭就問:「你會放棄我嗎?」父母離婚,都不要他,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過世了。   ●年輕的癌末病人吶喊:「我很想死啊!」爸媽關係冰凍,妹妹置身事外,是他,多年來努力撐著整個家。   ●她說:「我要長大!」從小受父親家暴,多年後才知道父親是因患了思覺失調,家人鬆一口氣。但她心裡那個哭泣的小女孩,誰來解救?     小小的我們不自覺地吸收了爸媽的情緒,背負著爸媽的生命而活,不分好壞,即使遠超過負荷。而隨著成長,它們非但未消失,更變形為被遺棄的焦慮、我不夠好的質疑、無限的自我苛責……     我們不由自主地如此對待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重複在對待我們的孩子。     探索過去不是揭瘡疤,而是放

下背負,尊重並信任家人對他們生命的作為,同時由此再出發,重新牽回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線,也能讓下一代不再受苦。     ▌這本書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擁抱自己的五句話】     ●告訴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我都會陪著你。」      ●告訴自己:「我是我,我爸爸是我爸爸,我媽媽是我媽媽。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告訴自己:「我需

要先多愛自己一些,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我要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還有,懂得要求別人為我做事情。」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你真棒!儘管生命不順遂,甚至幾度很想放棄,到最後你還是撐過去了。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任何人都有權利放棄我們,但我們自己別放棄自己。」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本書特色     ●從原生家庭三角圖出發,穿透家庭結構,去「發現」使你一輩子受苦、受困的源頭──並且由此出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再選擇」、「再調整」、「再創造」的機會

。     ●凡是不在你手上的關係線,你都無法左右,你愈想掌控這些關係線,會愈感覺挫敗。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馮以量:「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摘自本書自序〈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癒可以開始了〉)     ●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特別推薦:「以量出書了,《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再度體會他

覺知生命的幽微、細膩的轉折處,享受他表達經驗的熱情、果斷和勇敢。他的生命故事會溫暖徬徨中的青少年、成年人及父母,從錯綜糾纏的家庭關係中,整理每個人自己的處境,繼續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李儀婷老師(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推薦:「這是一本找回自己的『療癒之書』。被以量陪伴的不是眼前故事中的角色,而是過往那個曾經孤單、憤怒與寂寞的『我自己』。」(摘自本書推薦序〈別把自己弄丟了〉)     ●張輝誠老師(學思達創辦人)推薦:「每一則故事裡面,都有一個以量。他知道,最終能幫助自己的,無非是自己本身。他所做所為,就是讓大家覺察到這一點,就像他一路走來一樣。」(摘自本書推薦序〈因為在愛中,刀

痕和吻痕,你都可以重新看待與選擇〉)     ●書中主角們的基本資料已更改,作者只保留彼此的真實互動及對談。   專家推薦      ●特別推薦:吳就君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先驅.華無式家族治療師.退休教授)   ●專文推薦:李儀婷(薩提爾教養.親子溝通專家).張輝誠(學思達創辦人)   ●療心推薦: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羅志仲(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煩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為了解決洗衣服纏繞的問題,作者石原加受子 這樣論述:

只要再「自我中心」一點,就能過得更好! 沒注意到自己的感情。 這正是使你走不出煩惱死循環的元兇之一。   真正的我到底想要什麼?   ●我喜歡這個!   ●我想做這件事!   ●我不擅長這個!   ●我不想做這種事!   →再更優先考慮「自己的心情」也沒關係。   你最近是否為這些煩心事而鬱鬱寡歡呢?   ★無論過幾天,都忘不了那些讓自己火大的話語   ★老是回想自己的失敗   ★「這樣就好了嗎?」的困惑總是縈繞於心   ★煩惱不斷增加、壯大、堆積成山   因此,才會盡是想東想西,滿腦子想著「是否毫無解決辦法」,苦惱著「搞不好沒辦法從現在的痛苦中脫身了」,而不是實際去行動。   

這正是一種思考被桎梏的狀態。      一旦深陷這種思維之中,你就會在「介意其他人」的狀態下慢慢陷入苦戰,煩惱也會愈來愈多。   這時候,反倒是以自己為中心,選擇能滿足自己的感受或情感的選項來行動,才能讓事情更順利。比起去擔心對方怎麼想,以自己的感受或情感為優先,反而可以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   這種做法,絕對和「唯我獨尊」不一樣。   有效化解這些勾勾纏的「操煩陋習」!   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學──   →僅僅如此,就能讓「心中的烏雲」一掃而空! 本書特色   ♥再「自我中心」一點有時不是壞事,反而是拯救自己的良方。   我們有多久沒有誠實地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了呢?   ♥總

是憂鬱自己的失敗,在他人眼中的價值變低,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正是以自我為中心,提升自己的良好時機呢? 作者簡介     石原加受子(Ishihara Kazuko)   ●心理諮商師。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負責人。日本心理諮商學會會員、日本心理衛生學會會員、日本療癒紓壓協會前任理事、日本厚生勞動省所認證之「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連續二十年以上,運用整合「思考、情緒、五感、想像、呼吸、聲音」的獨創心理學,針對改善個性、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問題舉辦講座、團體工作坊、諮商活動,為許多因煩惱所苦的男女老少提供建議。目前其發行的免費電子報

《樂活!石原加受子的「自我中心」心理學》(暫譯)也廣受好評。   ●著有《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才是自己的》、《面對婚姻,女人要勇敢做自己!》(以上台灣東販)、《人生很長,最重要的是自己》、《人生很長,想要好好在一起》(皆為八方出版)、《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時報出版)等,著作甚豐。   【All is One】   〒167-0032 東京都杉並區天沼3-1-11 Highcity荻窪大樓1樓   TEL 03-3393-4193   【作者網站】   www.allisone-jp.com/   序——只要再「自我中心」一點,就能過得更好! 第1章 為自己打造一

個不會再為「煩惱」而苦的心吧 ……只要愛「我自己」就行了 1 想為內心的悶悶不樂做點什麼! ‧    痛苦的記憶全都源源不絕地冒出來 ‧    為什麼一顆心總是懸在「對方」身上!? 2 這種「內心傾向」是煩惱的源頭 ‧    假如將想到的事情寫下來…… ‧    眾多煩憂的原因只有一個! 3 用更「自我中心」的方式去想想看 ‧    會這樣全部都是「那個人的錯」? ‧    「改變自己」是最快的捷徑 4 「感覺」比「思考」更能讓事情順利發展 ‧    「應該這樣就好了吧?」的迷茫 ‧    人際關係以外的煩惱,其根本都如出一轍 ‧    你是否真的被「情感準則」所承認? 5 「可以讓

『我』滿足!」最簡單的訣竅 ‧    不想再繼續產生這些「沒意義的煩惱」了! ‧    用「想做」、「想要」、「喜歡」充實每一天 6 你「喜歡」還是「討厭」煩惱? ‧    明明是想變得「更快樂」、「更幸福」的啊…… ‧    總覺得煩惱沒了會很「可怕」!? 7 真正的我,到底想做什麼? ‧    無論何時「潛意識」都是你的良伴 ‧   只要這麼做,就能看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8 今後「我的心」就由「我自己」守護! ‧    煩惱是「請更珍惜自己」的訊號 ‧   只要「愈來愈愛自己」,煩惱就會煙消雲散!? 第2章 透過「自我中心」,逐一消滅惱人煩憂 ……只要讓「我自己」開心就行了 1 「

自我中心」與「唯我獨尊」哪裡不同? ‧    雖然「愛自己」這一點是很相似…… ‧    其他人絕對不是「敵人」 2 現在「我」要選擇讓自己開心的生存方式! ‧    總歸來說「自我中心」指的是什麼? ‧    如果在意的話,最好「當下就說」 ‧    只要能決定「下次這麼做」就夠了 3 「以他人為中心」將身心俱疲…… ‧  是不是開始用「斥責對方的語氣」說話了呢? ‧  不知不覺讓自己的身心傷痕累累 4 不安、焦慮、恐懼,不要去否定任何一種感情 ‧  「這麼痛苦的話,我就什麼都不想去感受了」!? ‧  心上的疼痛是「因需要而生」 5 「負面情緒」逢逃必追 ‧  從「負面循環」中脫身,

需要什麼? ‧  再更憐惜你自己一點吧 6 我「真正的心情」是這樣的 ‧  煩惱自己與母親之間關係的A子 ‧  跟「對方是否正確」無關 ‧  「我生氣了,然後……」 7 迷茫之時,才要以「自己」為優先! ‧  對方與自己,你選哪一邊? ‧  即使勉強自己也會出現不好的影響 ‧  如果「今天不想上班」…… ‧  我煩惱的竟是這種「小事」嗎!? 第3章 解決之道,就沉睡在你的不安與恐懼裡 ……只要認同「我自己」就行了 1 「明明想做,卻做不到」的死循環 ‧  不管怎麼想都得不到答案!? ‧  常見的「微小差異導致的分歧」 ‧  真正的心聲是「這樣做很恐怖」 2 你是否為「虛幻的煩惱」所苦

? ‧  讓你迷失的是「思考成癮」 ‧  藉由這種方式讓心重新出發 3 試著少用「但是」這個口頭禪…… ‧  這句話將揭開惡性循環的序幕! ‧  在說「為什麼都是我」之前 ‧  回應時用「那麼,先……」展開話題 4 帥哥美女也有煩惱! ‧  為什麼?明明應是「得天獨厚」的啊 ‧  不曾「用自己的力量獲得事物」的人 5 「反正我這種人」是愁眉不展的開端 ‧  「如果失去這個怎麼辦」的不安 ‧  承認吧!「真正的我很厲害」 ‧  回以微笑,並問「嘿,你怎麼了?」 6 僅僅如此就能成為「堅強的自己」 ‧  逐漸琢磨出一種「活在現在的感觸」 ‧  將視線從對方移回到自己身上 ‧  只要六十秒,

馬上變身! 7 盡早實現「自己的願望」 ‧  無論何時都以「自己」為基準 ‧  問題的拖延是麻煩的開端 第4章 不要太努力,人際關係反而漸入佳境 ……只要原諒「我自己」就行了 1 這種「罪惡感」是不幸的訊號 ‧  真的只要「自我中心」就好了嗎? ‧  「應該論」會讓自己與周遭的人痛苦 ‧  只要負起責任,就是「那個人的自由」 ‧  嚴苛的「束縛」將衍生反彈的情緒 2 「負疚感」會引發戰鬥姿態 ‧  違反規則的人心裡在想什麼? ‧  被「必須做」的思考逼得走投無路 ‧  「我」若放鬆一點會更順利 3 稍微減輕「過重的負擔」 ‧  就算不背負一切也不要緊 ‧  只要在「我決定的範圍」內負

責就好 4 從自己開始,拒絕「扭曲的人際關係」 ‧  想透過「負面行為」來建立聯繫的人們 ‧  對方並不希望解決問題!? ‧  只要說不,就能互相成長 5 不吵架也能解決問題 ‧  所以「忍耐還比較好」!? ‧  「辯贏對方」並非目的 ‧  重點:「我」是更舒服的說法 6 不要再自尋煩惱,而是去找對方聊聊 ‧  你對我怎麼想? ‧  不要拖,直接「問」對方 ‧  稍微有些忐忑不安的時候…… ‧  以「現在有空嗎?」當簡單開場白 7 消除芥蒂的微小「勇氣」 ‧  不要帶走已經萌芽的負面情緒 ‧  為了「自己對自己說OK」 ‧  最好快點斬斷「不愉快的根源」 第5章 七堂課,充實我的「此

時此刻」 ……只要讓「我自己」幸福就行了 1 終止鬱鬱寡歡的想法!「喃喃自語」課 案例1 工作上的同事說了過分的話 ‧  「為什麼」和「怎麼做」是後悔的來源 ‧  高唱接受「自己」的話語 ‧  就算百分百都是我的錯也沒關係 2 自私的願望也會實現!「心靈」課 案例2 總覺得身體無法好轉的困擾 ‧  或許你「真的不想工作」 ‧  也稍微認同一下「貪心的自己」 3 克服薄弱的意志!「身體」課 案例3 不管過了多久都存不了錢 ‧  現在馬上開始「洗衣服」 ‧  透過微小的行動大幅轉變「內心惡習」 4 讓我的魅力全開!「形象」課 案例4 在工作場合被輕視的煩惱 ‧  最終的追求是滿足「我自己」

‧  偶爾用女王大人的心情看待事物 5 立刻恢復信心!「許願」課 案例5 若永遠都以對方的要求為優先 ‧  你的自我評價很低嗎? ‧  「從我開始」累積依賴對方的經驗 6 轉成正向人際關係!「搭訕」課 案例6 持續在工作上失敗而空轉 ‧  任誰都想感覺到人與人的「羈絆」 ‧  解決過程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時機 ‧  「謝謝」與「抱歉」多多益善 7 無論何時我都會保護自己!「聊天」課 案例7 對高壓主管百依百順 ‧  並不是因為「我沒有能力」 ‧  為了改善不恰當的「關聯性」 ‧  現在就「說出口」,既能療癒過去,也能創造未來   自序 只要再「自我中心」一點,就能過得更好!   總

覺得,周遭圍繞著我們的環境變得愈發難以生存,那些五花八門的煩惱也變得深刻且沉重,感覺似乎愈來愈嚴重了。   從「難以抗拒的煩惱」,到那些令人困在死循環中進退不得的煩惱、看似完全解決不了的煩惱,以及複雜交錯、混亂得令人全然不知從何下手解決的煩惱等等。   只不過,這些煩惱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是相當單純、無足輕重、或是可以輕易解開的問題。   要解決這些煩惱,乍看之下十分困難。可以說,源頭在於人們產生了一種「難以抗拒煩惱的癮頭」。   這種「煩惱成癮」,其實是一種「思考成癮」。   •太在意周遭   •無意間壓抑了自己的情緒   •以對方為優先,對自己的心情視若無睹   •不知不覺被「不得不

這麼做」給綁得死死的   因此,才會盡是想東想西,滿腦子想著「是否毫無解決辦法」,苦惱著「搞不好沒辦法從現在的痛苦中脫身了」,而不是實際去行動。   這正是一種思考被桎梏的狀態。   一旦深陷這種思維之中,你就會在「介意其他人」的狀態下慢慢陷入苦戰,煩惱也會愈來愈多。   這時候,反倒是以自己為中心,選擇能滿足自己的感受或情感的選項來行動,才能讓事情更順利。比起去擔心對方怎麼想,以自己的感受或情感為優先,反而可以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   這種做法,絕對和「唯我獨尊」不一樣。   如同我將於本書正文中提到的詳細內容所言,「自我中心」也能更早發現並處理煩惱本身,因此或許可以在煩惱愈滾愈

大前便予以解決。另外,從結果上來說,還能夠教育那些跟自己相處的人。   綜上所述,採取「自我中心心理學」的解決方案,會帶來一石二鳥、三鳥的好結果,走向「甘盡甘來」的人生。   即使一點點也好,我由衷希望本書可以對諸位為「煩惱」所困的讀者有所助益。 石原加受子 為自己打造一個 不會再為「煩惱」而苦的心吧 只要愛「我自己」就行了 想為內心的悶悶不樂做點什麼! 痛苦的記憶全都源源不絕地冒出來 「你目前有什麼樣的煩惱呢?」 當我對初次來到我的講座的人提出這個問題時,有不少人會回答: 「唔……我的煩惱實在太多了,不知該從何說起。」 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在職場中遇到的那個人、或是自己的親人、戀人……腦

海裡浮現出這些人的面孔。 「這時候也是、那時候也是。對了,說起來,還曾經有過那樣的事。還有這種事也發生過……」 愈是深陷煩惱之中的人、愈是忍耐壓抑的人,就愈會不斷接連想起至今為止的種種辛酸痛苦而不可自拔。 因為實在太多煩憂了,完全不曉得該從哪裡下手,所以也有人會變得絕望,並告訴我:「我的煩惱終究不可能被解決。」 為什麼一顆心總是懸在「對方」身上!? 如前所述,在回憶你的煩惱或其原因時,你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想呢? 舉例來說,這裡有一個珠寶盒。 裡頭裝著的許多項鍊、手環和戒指,它們分別是成為你煩惱源頭的各種經驗。 假如將這些東西隨便丟進珠寶盒內,鏈子和金屬零件就會纏在一起,對吧?這些糾纏不清的東

西,便是你的情感或感受。 當人們完全不願去接觸那些已經結束的事情時,也就會有不少人被自己的情緒塞得滿滿的了。 但如此一來,好幾件事全都混在一起,就算想要解開這些纏繞成團的情感或感受,也沒辦法順利進行。 特別是那些盡是注意他人言行舉止的人更要注意。 「那個人到底是在想什麼,才會說出那種話呢?」 「每次都這樣,所以為什麼這些人老是在抱怨啊?」 「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究竟要怎麼做,她才會滿意呢?」 「又吵架了。是不是因為他故意要跟我唱反調?」 像這樣,一旦被對方困住,就絕對無法解決煩憂。 這種「內心傾向」是煩惱的源頭 假如將想到的事情寫下來…… 那麼,我們現在稍微重新回顧一下過去看看。 至今為止,

你都在為怎樣的問題而煩心?又或是,你現在正在煩惱著什麼? 「那時候的事實在是太令我痛苦了,我不想再回想起來」,像這樣嚴重的事,我並不打算勉強你去觸碰。 只要是日常生活中那種真的很輕微的煩惱就夠了。 比如說,假設你現在正因與工作上的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而煩憂。該名同事告訴你「這工作可以不用現在做吧」,讓你感覺有點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