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治國,江可達,林本源,林啟瑞,林進誠,謝忠祐,陳道星,林明宏寫的 機械材料實驗(三版) 和雷添壽、林本源、溫東成的 機械材料實驗(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立圖書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材料工程系碩士班 謝章興所指導 蕭裔軒的 多功能氧化鎵鉭及氧化鎵鉭混和磷酸鈣薄膜的沉積與特性分析 (2020),提出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表面鍍膜、鎵離子、鉭、磷酸鈣、抗菌性、生物相容性。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材料工程研究所 邱六合所指導 林筱涓的 熱處理方式對高速鋼碳化物分解量及特性之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碳化物、高速鋼、鹽浴、真空爐、高週波、磨耗的重點而找出了 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材料實驗(三版)

為了解決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問題,作者方治國,江可達,林本源,林啟瑞,林進誠,謝忠祐,陳道星,林明宏 這樣論述:

  本書共有十五個單元,可供各校一學期之教學使用,本實驗至少需做八個單元,教學時可視其各校實驗設備及教學需求自行適當的安排。     附有標準顯微金相組織圖,做為實驗十四金相組織之觀察互相對照之用,為本書之特點。使學生了解金相試片之製作過程及各種金屬材料之顯微組織,並熟悉金相拍攝及暗房作業的各項操作過程。     本書說明簡潔扼要,以實驗時間內可完成實驗為編輯原則,故而減少較深的理論、無用之圖表以及繁雜的說明。     本書每項實驗單元,均附有實驗數據記錄及報告,包括圖表、問題討論等,可作為學生實驗報告的觀察記錄和數據結果整理,有助於促進學生的解釋能力與學習效果,並且對於批閱報告上方便許多

多功能氧化鎵鉭及氧化鎵鉭混和磷酸鈣薄膜的沉積與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問題,作者蕭裔軒 這樣論述:

已知使用鍍膜及塗層的表面處理方式在近年來已十分普遍且成熟,也是公認有效解決有關於材料表面相關問題的有效方法。以生醫材料來說,材料的表面特性、抗菌性、抗腐蝕性、機械性質等特性,不但影響了生物相容性更是決定了生醫材料壽命的關鍵。而無機的抗菌生醫材料不僅可以減少患部的感染機率,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及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時效性長等優點,因此在近年來逐漸受到研究的重視及歡迎。鉭是一種具有出色生物相容性及良好機械性質的親生物材料,是常見的生醫材料之一。而氧化鎵則是一種高透明度的半導體材料,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近年來發現鎵離子與一般的金屬離子的抗菌機制不同,因其擁有與鐵離子相近的化學性質使它能與轉

鐵蛋白等生物鐵載體結合,但鎵離子在一般生理條件下無法被生物還原,故惡性細胞和細菌在其被誘騙攝入鎵離子代替鐵離子(特洛伊木馬效應)遞送至細菌細胞內部時,擾亂了該細菌細胞的鐵代謝機制,抑制了細菌細胞的各項基能,最終導致細菌死亡。甚至有文獻表明了鎵對於破骨細胞的抑制及刺激成骨細胞整合等功效。因此許多研究著重於如何將鎵離子摻雜到表面塗層中,並在人體中能有效地將鎵離子釋放。本實驗中我們以三槍非平衡磁控濺鍍系統,藉由調控不同的氧化鎵靶、鉭靶及磷酸鈣靶瓦數來製備出多種不同比例的複合薄膜,並在其表面利用SBF仿生液使其自發性生長出羥基磷灰石層(影響成骨細胞成骨性的重要前驅物),並對於薄膜進行機械性質、結構、成

份分析,以及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質分析。經薄膜結構及成份的實驗結果顯示,以固定鎵靶瓦數並調控鉭靶瓦數的方式確實是能有效控制鎵在該薄膜中比例的方法,而鎵在薄膜的摻雜量也經ICP-OES分析及抗菌實驗結果表明確實的影響了鎵離子的釋放量及抗菌效果,甚至證明了一定濃度的鎵離子確實可能對於刺激骨細胞的整合性有密切的影響。而氧化鎵鉭薄膜在摻雜了磷酸鈣後經MTS生物相容性分析及細胞螢光分析的結果也表明,在摻雜磷酸鈣後該薄膜的細胞活性及細胞貼附程度也明顯高於未摻雜前的薄膜,且同時發現了鉭在薄膜中扮演著影響該薄膜機械性質、電性及生物相容性的重要角色,證明了以鉭及磷酸鈣做為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可行性。

機械材料實驗(第二版)

為了解決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問題,作者雷添壽、林本源、溫東成 這樣論述:

  全書共十九章,第一至第九章的緒論和八個實驗單元可作為一學期課程的基礎實驗項目,使學生熟悉材料性質測試的原理架構和儀器設備的操作技能,內容計有拉伸、勃氏硬度、洛氏硬度、衝擊、疲勞、火花、熱處理與金相顯微鏡等試驗。   其餘章節則可個別選用作為進階實驗項目,包括有結合壓縮、彎曲與剪斷三測試項目的靜態機械試驗、維氏硬度、蕭氏硬度、磨耗、硬化能、破裂韌性、非破壞、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恆溫處理及表面硬化處理等試驗,除可供大學校院的教學外,也可作為相關從業人員的參考。

熱處理方式對高速鋼碳化物分解量及特性之影響

為了解決洛氏硬度試驗問題與討論的問題,作者林筱涓 這樣論述:

為解決高速鋼刀具在應用上遇到崩牙、刀口磨損及刀口不利…等問題,本實驗藉由鹽浴、真空爐、高週波這三種不同熱處理製程以提供不同加熱方法,並改變沃斯田鐵化溫度(1200℃、1180℃及1160℃)及沃斯田鐵化持溫時間(100s、300s及600s),探討M2及M42高速鋼經不同熱處理參數後,組織中碳化物的改變及特性影響。結果表明,M2及M42高速鋼經過鹽浴1200 ℃沃斯田鐵化溫度及持溫時間600s下,組織中碳化物含量最少分別為6.84 %及7.57 %;硬度值最高分別為847 HV0.3及927 HV0.3,耐磨性則因受到眾多因素影響,M2高速鋼在鹽浴1180℃沃斯田鐵化溫度及持溫時間100s下

表現最好,重量損失只有30 mg;M42高速鋼則是在鹽浴1160℃沃斯田鐵化溫度及持溫時間100s下表現最好,重量損失只有30 mg。針對鹽浴、真空爐、高週波這三種熱處理方式,M2及M42經真空爐熱處理後,組織內的碳化物分布更加平均,且碳化物尺寸更小,因此具有更少量的碳化物且硬度值更高;反之,高週波熱處理則因無法到達符合的沃斯田鐵化溫度,組織內甚至還有肥粒鐵的存在,因此各項檢測都無良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