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潘寫的 和林佳龍一起去旅行:那些走讀、療癒、愛戀山海的光合之旅 和林子平的 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獴、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海洋生態環境 - MBA智库百科也說明:海洋生態 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的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變化,海水的有機統一性及其流動交換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的有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 謝修璟所指導 詹博鈞的 《塑境|SUICIDE》以海洋污染為主題之海報實驗創作研究 (2020),提出海洋生態的重要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廢棄物、海洋污染、符碼、海報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海洋研究所 謝文陽所指導 黃韋盛的 東沙島潟湖沉積物新穎海洋固氮細菌分離株的特性分析與分類 (2020),提出因為有 海洋細菌、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固氮細菌、弧菌屬、Vibrio nitrifigilis、弧菌科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解答。

最後網站迎接海洋保育新時代/2007年三月號則補充:據研究顯示,目前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生物就佔了33門,其中就有16門生物只能在海洋中生存。如此懸殊的比例,述說著海洋其實才是保存地球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地方,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和林佳龍一起去旅行:那些走讀、療癒、愛戀山海的光合之旅

為了解決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問題,作者潘潘 這樣論述:

阿龍部長帶你走遊台灣, 重新看見台灣之美!   台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在擔任交通部長期間, 林佳龍是第一位將觀光產業作為台灣戰略的先行者, 也是最挺觀光業的交通部長,處處可見他對台灣觀光的用心。 前瞻觀光沒撇步,願意做,就對了! 疫後的觀光業,應定位為台灣未來的旗艦產業, 本書讓阿龍帶你 發掘出台灣最美的角落與最美的故事。   旅遊產業大老重量級推薦(以下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傑|雄獅集團董事長 吳昭輝|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理事長 葉菊蘭|台灣觀光協會會長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 教授 潘思亮|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  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推薦

序(以下依姓氏筆畫排序) 台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王文傑|雄獅集團董事長   回想起兩年多前,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衝擊全世界觀光產業。在最危急的關鍵時刻,當時的交通部最高長官林佳龍部長,迅速在一兩週內,針對觀光產業的困境,陸續推出紓困補償政策,從業人員的薪資補助、教育訓練到產業補貼,大家可以一起同甘共苦挺到今天,都要感謝林部長當初的洞察先機與當機立斷。   那段期間,出境旅遊全面熄火,雄獅旅遊也調回所有外派同仁。面對這場沒有硝煙味的戰爭,我開始思索,企業必須轉型、經營策略不得不改變,所以親自率領雄獅一級主管,進行超過45趟次的全台走透透考察,重新審視台灣這片土地。   困守台

灣,會發現台灣之美與台灣的好。觀光資源也比過去的想像豐富許多。這一點,甚至牽動雄獅在疫情後的營運模式。   各國陸續鬆綁邊境管制,觀光產業可望逐漸復甦。迎接疫後觀光市場,台灣應該從國家政策來思考,配合地緣經濟制定整體策略,打造亮眼的「觀光島」,從發展「首都觀光」開始。   台北,應當放眼國際,以亞洲格局、跨太平洋格局到國際格局,重新定義首都觀光圈,以「世界的台北 Global Taipei」的概念,樹立疫後觀光第一站!You are First Start!   首都觀光圈的範圍,應該以台北市信義區的101大樓作為地標,向四周輻散至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與宜蘭縣。   信義區,不僅是台

北人的跨世代記憶,更是全球旅客來到台北時的必遊景點,這裡包含著象徵摩登時尚的信義計畫區、蘊藏豐富人文歷史的松山文創園區,以及有大巨蛋一同參與的未來,若能全力發展,必定能提升台北的國際品牌地位。   推薦序 第一位將觀光產業作為台灣戰略的先行者 吳昭輝|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理事長   台灣!Formosa!西元16世紀航海路過友人如此驚呼讚嘆!但,台灣的美,卻一直未能以國家戰略之姿,站上世界舞台!   台灣觀光產業以出境旅遊為主力,入境旅遊是這10年內才開始蓬勃發展,這當中又仰賴中國大陸觀光客為主,近來,兩岸政治的不穩定因素埋下極大變數,早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前,台灣觀光產業結構早已鬆動,轉型勢

在必行。   林佳龍部長率先提出台灣戰略觀光政策,從觀光三支箭到「三觀」,以「觀光立國」、「觀光主流化」、到「觀光圈及產業聯盟」,從戰略到戰術,陸續帶領產業轉型,形塑台灣觀光王國形象。   「旅遊不只是觀光,更應該是體驗當地生活」,是讓我更進一步了解部長理念的契機,交通部與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DTTA)專案合作期間,見識部長對觀光產業的熱情與投入,是承諾也是行動。在我個人創業8年中,第一次看到願意把觀光當作國家戰略的先行者,而非作為政治口號。   此書,是台灣觀光轉型的成果發表。台灣,四面環海,一小時內可以從海岸到山嵐,各個角落充滿在地人文,陪同部長走遍全台多個觀光圈,拜訪地方創生團隊,從年

輕人返鄉、產業轉型、到二代接班,我們看到一群充滿熱情的台灣人,期待林佳龍部長帶領台灣站上世界舞台,讓「在地驕傲,全球知道」。   推薦序 最挺觀光業的交通部長 看得見對台灣觀光的用心 葉菊蘭|台灣觀光協會會長   看到佳龍要出書,我很期待!因為我知道他是一個很懂得怎麼玩的人。   佳龍在擔任交通部長任內,被譽為「最挺觀光業的部長」,他將觀光做為重點工作項目,積極整合跨部會資源、優化旅遊環境,為業者四處奔走發聲,他的認真與拚勁,絕對是大家有目共睹。   當時交通部觀光局研擬《Taiwan Tourism 2030 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由我服務的台灣觀光協會承接,在研擬的過程中,也受到佳龍的大力支

持,他不僅肯定我們於白皮書中所提的「觀光立國」與「觀光主流化」發展願景, 也和觀光業保持密切互動,凝聚大家對旅遊發展的共同目標。   這幾年疫情影響了全球旅遊模式,從過去的多點觀光轉變為定點、精緻的深度體驗,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發掘台灣美麗的風景、挖掘在地特色的寶藏。   佳龍將他這一年走訪台灣各個觀光圈,探索在地特色與生活記憶的連結集結精華在這本書裡。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已經跟著他的腳步一起上山下海,在稻田間、在湛藍的大海旁,也深入部落與客庄,看見散布在各地的歷史軌跡,品茶、賞工藝、嘗美食,也會看見他的用心,還有台灣觀光的無限魅力,而這樣的魅力與感動, 值得我們盡心盡力完善觀光推廣工作,驕

傲地把台灣介紹給全世界。   台灣這個美麗的國家有說不完的故事,深度旅遊將為觀光發展開創嶄新的道路,歡迎全球的朋友來到這裡,慢慢地體驗,細細地品味, 一起來一場光合之旅。   推薦序 前瞻觀光沒撇步,願意做,就對了!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 教授   台灣觀光要成為真正的「發光產業」,領導者的高度與視角非常重要,「觀光立國」引領觀光產業本身(各面向)都要能自立自強。觀光是無法外移的產業,我們也許不能成為臺灣經濟的護國神山,但我們絕對是「台灣活力與民生」的重要指標,透過「觀光主流化」讓台灣的科技、醫療、農業、自行車、餐飲等各明星產業都能以觀光為平台、為載具,以「觀光圈」的區域跨業整合

建構共好共榮新生活。   雖然在這一波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觀光產業遭受極大衝擊,「觀光三支箭」箭箭著靶,協助觀光產業度過一波又一波難關,也激發出業者的韌性,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能夠成長,「Change」與智慧轉型策略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令人感動的實力。   台灣觀光資源雖然沒有人家強,但是我們夠深化、夠精緻! 台灣觀光產業雖然沒有人家大,但是我們夠熱情、重體驗! 台灣觀光預算雖然沒有人家多,但是我們有想法、展創意!   Just do it. 做就對了!   台灣,必須隨著時代趨勢不斷地更新變革,「安心、安全」、「零接觸、智慧轉型」、「數位遊牧族」、強調「現在、當下與我」的幸福、「即興、療

癒旅行」、「屬於我的特別瞬間」等關鍵字在網際網路、社群飛舞,我們必須找到台灣自己的獨特性與優勢,這有賴最接地氣的部長、願意傾聽的部長、會自己回Line的部長、以智慧觀光創新思維的無任所大使做為城市與時代的領導者、台灣產業面向國際發展的總舵手,領航台灣,才能在如此高度競爭的觀光紅海市場中找到屬於臺灣的一線生機。   推薦序 疫後的觀光業,應定位為台灣未來的旗艦產業! 潘思亮|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    我與林佳龍部長的緣分,起始於2019年由交通部主辦的「全國觀光政策發展會議」。在他登高一呼之下,上千名觀光界的產官學研代表齊聚,各自就政策制度、市場拓源、智慧觀光及旅運、旅行產業、旅宿與遊樂業以

及景區資源整備等議題進行討論與建言,我亦受邀與會,共同擬定「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時任交通部長的他已經洞察到觀光立國的重要性,不遺餘力地推動觀光局改制升格為「交通觀光部」,並修改「觀光發展條例」為「觀光發展法」,以達成2030年國際來台旅客2千萬的目標,力拚全面提升觀光發展的層次。   時間推移至2020年初,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各國開始實施邊境封鎖。我判斷這次的疫情影響威力之大,絕非靠企業一己之力就能度過,政府的紓困措施也要超前部署才能穩住台灣。因此我做了這輩子從未做過的事,為了觀光產業向政府求救。   在晶華獨立董事高志尚的引薦下,我

當面向台灣觀光協會會長葉菊蘭說明產業危急狀況。3月9日,葉菊蘭召集各飯店負責人開會協商,當晚、她帶著我向林佳龍部長報告。部長除了迅速做出決策,行政院、國發會與總統府也都表達關切,快速通過紓困方案。   我心中深深感謝高董與葉會長的居中聯繫,更感激林部長與政府的及時雨,讓觀光業免於更嚴重的衝擊。晶華也因為有了第一波的政府補助,開啟轉型為學習性組織的契機,並且奠定後續發展「城市度假型酒店」的基礎,成為業界的楷模。   觀光所代表的意義並非只是表面上的送往迎來、短暫佇足。如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釋義,觀光旅遊其實是全世界最永續發展的產業。這個行

業平等的廣納各階層員工,促進社會流動,更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對全球GDP的貢獻達百分之十。無論城市或鄉村,觀光也是與在地經濟連結最深、照顧到中小企業與個體戶,更是LGBT友善、性別平權,同時維護在地的商業、農業與文化遺跡。   林佳龍先生在擔任交通部首長時,就無時無刻關注觀光產業,並且洞察這個產業對於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我認為台灣的觀光發展並不只侷限於觀光局的職掌與推動,因為它與國家的經濟、科技、外交、教育、文化發展等息息相關,牽涉面向之廣,是真正需要政府跨產業、跨部門協商合作的重點發展產業。若要達成「觀光立國」的目標,就應比照半導體或科技產業發展史,將觀光產業視為國家經濟重要發展的旗艦主

流產業,並予政府輔導與扶植,建構更健全、健康的上中下游產業鏈,進而帶動產業創新,創造國際競爭力。   我佩服林部長洞見觀瞻的格局與遠見,並且對於振興台灣觀光所做的努力與貢獻。更殷殷期盼政府能把握疫後這波旅遊黃金期、逐步將「觀光主流化」,必能促進台灣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   推薦序 發掘出台灣最美的角落與最美的故事 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從過去至今一直都是文化多元的移民社會,並且具備高度的包容性,而歷經族群的融合後,各地也發展出許多特有的文化。   近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口逐漸集中至大都市地區,尤其是青壯年人口,但台灣各地之產業、文化、景觀與生態仍是台灣多元發展動能的基

礎。因此政府大力推動地方創生,促進青年返鄉,希望藉由深植地方的DNA,促進在地永續以及公益共好等發展,讓在地文化能持續發揚光大,維繫我國永續發展根基。   近幾年,如同本書作者走訪各地,發掘當地的故事,本人也以國發會主委的身分訪視各縣市地方創生推動情形,從中看到各地青年對於家鄉的活力與熱情,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投入當地的發展。不論是活化當地舊有建築物,無償開辦課後輔導中心,提供資源教育偏鄉孩童;抑或是協助在地農業發展,協助農民與在地餐廳或食品工廠之間的媒合,讓全台能品嘗到真正的在地美食。   當然,青年返鄉也往往發生世代之間的磨合,青年的創新思維與家中長輩的傳統觀念彼此不同,但青年人仍舊憑藉著在

地深耕的認情,改變了家中長輩的想法。許許多多的故事,需透過實際的當地走訪,才能夠實際的了解並被發掘出來。   本書中,作者透過走訪各地,發掘出台灣最美的角落、以及最美的故事,讓讀者能更進一步透過書中介紹,了解當地文化故事。近年國內觀光產業因疫情的影響遭受衝擊,但是在觀光的建設以及文化的傳承仍持續進行、永不停止,期待在疫情之後,讀者能親自走訪各地,親身體驗在地景觀與文化風貌。

海洋生態的重要性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是422世界地球日,海漁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發布台灣海鮮選擇指南5.0,裡頭新增八種常見漁獲魚種,並調整魚類燈號評級。希望透過近年來國內漁獲量的增長,讓消費者了解哪些魚類建議食用、哪一些避免食用,減少環境問題。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80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塑境|SUICIDE》以海洋污染為主題之海報實驗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問題,作者詹博鈞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產業如火如荼的興起,而其中石化塑料產業的發展最為興盛,逐漸改變人類的習慣形成快速且便利性的生活型態,致使環保意識削減進而觸發生態危機。據調查全球每年有近800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形成所謂的「海洋廢棄物」,日益嚴重的污染引起國際對於海洋永續的重視。與此同時臺灣也身受其迫害,因地理及洋流影響,被迫成為海洋廢棄物嚴重污染的國家之一。經環保組織調查出雲嘉南沿岸為全臺海廢污染密度最高的地區,因此本研究選定雲嘉南地區做為海洋廢棄物的研究對象,透過深入之實地踏查,搜集整合其脈絡並萃取出設計元素,轉換成符號應用在海報創作中。本創作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以及實際之設計創作。首先

透過文本分析歸納出海洋廢棄物構成海洋污染之脈絡,深入瞭解海洋廢棄物對生態環境之衝擊與迫害,並整合符號學及海報設計應用理論,以雲嘉南三處海岸作為踏查地點,萃取出以「海洋污染」為核心之設計符碼應用至海報設計中,透過海報載體的力量來警示海洋生態的重要性,藉此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達到愛護海洋環境之目的,並建立後續之設計流程,提供未來創作者之參考準則,促進海洋生態與自然環境的永續。

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獴、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

為了解決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問題,作者林子平 這樣論述:

生活化舉例 X 超好懂知識 X 超有哏插圖 教你聰明對抗高溫,為自己與地球降溫! 是什麼原因,讓一隻小小青斑蝶從日本富山飛越三千公里到澎湖? 為什麼太陽系只有地球上有剛剛好的溫度,能讓人類及萬物生存? 什麼!開利先生當初發明冷氣機,竟然不是為了給人類降溫用的? 在這個高溫飆破紀錄的夏天,讓國際知名熱舒適與都市熱島專家告訴你,溫度如何影響動物行為,和人們的生活與決策。 Andreas Matzarakis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本條毅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系教授 林憲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許晃雄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彭啟明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

司創辦人 曾明騰 台中市爽文國中理化老師、2013年SUPER教師全國首獎 劉光瑩 天下雜誌主編 潘昌志 暢銷科普作家 鄭朝陽 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謝隆欽 國立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消暑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熱!我想開冷氣! 狐獴覺得熱的時候,會趴在地上,讓比較涼的地面幫牠散熱; 原始人因為原本生活的非洲太冷,而大遷徙到相對溫暖的歐亞洲; 而現代人覺得熱,卻是伸手拿起桌上的遙控器,打開冷氣! 抵擋熱浪對生命的威脅,是生物的本能, 但,你是不是有點煩惱,這個月的電費帳單又要爆表? 你是不是偶爾也會擔心,開冷氣涼爽有代價,會讓地球變成一顆更熱的火球? 找出造成高溫的原因,見招拆招才是理

想對策! 大家都知道旅行的時候,愈早預約,愈能選到好的機位、價格合理的旅館;但你知道嗎?舒適的居家環境也是可以預約的!選對建築坐向、空間格局,做好遮陽通風,你就能擁有涼適的居家空間。 歐洲人喜歡曬太陽,台灣人喜歡躲在陰影裡,但是台灣有一個旅遊景點是歐洲人和台灣人都喜歡的,你知道是哪裡嗎?能猜到原因嗎? 氣候影響人們的觀光意願,但人們的觀光模式同樣也牽動了能源的耗損、氣候的變化,在享受旅行自由和節約能源、愛護地球之間,其實有機會找到平衡! 21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告訴你溫度從何而來?為什麼會覺得熱?如何透過提早規劃,預約涼適的居家空間?溫度如何影響人們的戶外活動模式?如何在高溫下保護自己的

安全?最後,想要保護太陽系中獨一無二存有生命的地球,我們應該怎麼做? 只要用對方法,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消暑,為地球降溫! 各界推薦: 作者掌握了多年環境、建築、氣候等不同領域的背景知識,投入對於關鍵議題的熱情,展示了絕佳的技巧來傳遞知識及解決方案,讓這些複雜的問題得以輕鬆交流。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Andreas Matzarakis 溫度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物理量,天氣預報對我們來說也很熟悉,但它也有你不知道的深層物理含義。在這本書中,林子平教授從各個方向輕鬆地解釋了溫度的奧祕,將大大加深你對溫度及其作用的認識。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系教授  本條毅 欣見林子

平教授又一巨作,更高興它是一本老少咸宜的科普之作,不得不佩服子平能寫出連小學生都看懂且被喜歡的著作。不沉迷於自我陶醉的象牙之塔,善用建築物理學的善知識,引導人類居住環境邁向永續之路,是我為此書所下的註解。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以清新雋永的文字,耐人尋味的親身故事,娓娓道來溫度、人、生態與環境的相依。在炙熱的夏季午後,伴著涼水與涼風,輕輕閱讀《跳出溫度舒適圈》,長智慧又心涼脾土開,毋寧是最好的享受。一起來認識關係你我與地球未來的溫度故事!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這本書讓我們對溫度的體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有了立論基礎,只要我們有共識,能產生應對

溫度攀升的文化,轉型的力道就會出來。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 子平教授對溫度、熱量的詮釋與生活譬喻對比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絕,用失控幼兒園孩子們的互動行為來說明空氣粒子與空間的關係,進一步詮釋了溫度與動能;用頂棚下來回反彈的彈力球來詮釋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度的影響,進一步探索生命適合的溫度;用一盤蛋炒飯來詮釋人體個別體感溫度的差異,帶出熱舒適指標;更不用說,如何透過狐獴的黑肚子與黑眼圈來說明生理調適溫度,引導出內溫動物與外溫動物對溫控行為的差異……相信看到這裡,你跟我一樣對子平教授的溫度情境詮釋模式產生愛不釋手之感,誠摯推薦這本含金量爆棚又幽默滿點的好書,你一定會喜歡!

――台中市爽文國中理化老師、全國SUPER教師首獎  曾明騰 酷熱夏天的解方,真的只有冷氣嗎?林子平老師本書革命性的意義,是點出了小至衣物材質,大至建築設計甚至城市規劃,都能達到降溫效果。關鍵在於看到這樣的可能性,並改變行為。在許多歐洲國家,這觀念已有數十年;在台灣,每個人看過這本書後,都應該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幫台灣降溫。 ――天下雜誌主編  劉光瑩 比起情緒勒索式的倡議(比如你要為子孫留下什麼樣的地球),或許本書的作者林子平教授用的敘事方式更有效――我就跟你說怎樣做更涼爽! ――暢銷科普作家  潘昌志 子平老師沒把自己關在學術象牙塔,努力把人體舒適、建築節能、都市降溫的專業和解方,

化為淺白的科普文字和幽默比喻,讓更多人搞懂問題的嚴重性,一起趨吉避凶、力行改變,盼能為下一代守住宜居的城市。 ――聯合報採訪中心副主任  鄭朝陽 清晨7:00,高雄。就算只是從捷運站走7分鐘進到教室,就已汗如雨下…… 更遑論烈陽下的升旗典禮,高溫+潮溼+弱風=體感溫度超高,看著年輕的生命流淌著豆大的汗滴……我擔心的已不是中暑,而是同學會不會融化…… 人類活動推升了氣溫,融化掉的除了冰河,還有人們的日常。感謝林子平教授著書論述「跳出溫度舒適圈」,闡明了諸多卓見,提供了調適涼方,推薦大家閱讀,察覺溫度早已默默對人類及環境造成鉅變;更盼在中小學行之多年的升旗典禮,能因應當前的高溫現實,以及同步教學

的雲端科技,早日融化。 ――國立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東沙島潟湖沉積物新穎海洋固氮細菌分離株的特性分析與分類

為了解決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的問題,作者黃韋盛 這樣論述:

  本實驗室先前利用重覆的氮氣嫌氣培養從東沙島潟湖區珊瑚砂質海草床根圈沉積物樣本中分離出超過三十株具有固氮能力的海洋細菌。初步顯示有兩分離株可能為新種海洋細菌,然而從保存瓶進一步分離純化時發現菌落生長大小不一致,因此發現這兩分離株並不純,並持續以四區畫菌法來分離純菌落,按照菌落特徵不同重複挑選明顯不同的菌落。接著利用聚合酶鏈鎖反應 (PCR)搭配引子F8和R1492增幅其16S rRNA基因進行相似度分析,最後得到四株新分離株,NFV-1、NFV-2、DNF-1與DNF-2,且它們在EzBioCloud網站上比對其它最接近的模式菌株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皆低於98.2 %。本研究主要

就此四新分離株進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與親緣分類探討。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它們皆為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需氯化鈉生長,有運動性並具有單鞭毛的桿菌。它們都具有過氧化氫酶 (catalase)、氧化酶 (oxidase)、明膠酶 (gelatinase)和去氧核糖核酸酶 (DNase)活性。它們皆不發光、不會擴散也沒有澱粉酶 (amylase)。此四分離株的16S rRNA基因與弧菌屬細菌 (Vibrio)最相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知弧菌種數量至少有120種,然而已知能行固氮作用之弧菌僅為少數,因此這些固氮弧菌分離株是較特別的一群。透過EzBioCloud比對16S rRNA基因相似度發現DNF-1和DN

F-2有幾乎同樣相似的模式菌株菌群,前15種最相似模式菌株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從 95.2 % (Vibrio variabilis R-40492T)至93.9 % (V. sagamiensis LC2-047T )。此外DNF-1和DNF-2 兩分離株之間16S rRNA 基因相似度為99.9 %,基因體 (genome)之間的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 (ANI)與digital DNA-DNA hybridization (dDDH)數值都為100.0 %,因此兩分離株可能為同一種。根據MiGA網站分析發現DNF-2定序品質稍差 (quality

score 69.5 %,high),因此本研究選擇以DNF-1 (88.5 %,excellent)當作主要研究對象。根據16S rRNA基因親緣關係分析可知DNF-1與V. albus E4404T (94.8 % 16S rRNA 相似度)屬同一演化支。此外使用16S rRNA 基因串聯上另外四個管家基因gapA、pyrH、recA 和 gyrB的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 分析結果也指出DNF-1與V. albus E4404T屬同一演化支。DNF-1和V. albus E4404T 之間的ANI與dDDH的值分別為71.0 % 和23.2

%,明顯低於種間分界值95.0 % 和70.0 %。根據基因體分析比較的結果可知DNF-1與V. albus E4404T 在DNA G + C組成比率 (分別是42.2 與46.1 mol%)、rRNA 基因數量、tRNA 基因數量上也明顯與DNF-1不同。化學分類的結果顯示菌株DNF-1主要的脂肪酸組成 (>10 %) 為C14:0 、C16:0 與summed feature 3 (組成包括: iso-C15:0 2-OH and/or C16:1 w7c),而V. albus E4404T 主要脂肪酸為 C16:0、summed feature 3 和 summed feature

8 (組成包括: C18:1 w6c and/or C18:1 w7c),組成有明顯不同。基於本研究的多元分析結果,包括:親緣分析、基因體特徵、化學分類和生理以及表現型特性等確知,DNF-1與其親緣關係上最相近模式菌株V. albus E4404T有所不同,而且許多證據支持其建立成為弧菌屬新種。從EzBioCloud比對與NFV-1 有最相似的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前20種模式菌株,結果指出其相似度範圍介於 98.1 % (V. japonicus JCM 31412T) 至97.2 % (V. sagamiensis LC2-047T)。經初步16S rRNA 基因親緣關係分析之後顯示

NFV-1其親緣關係最相近模式菌株為 V. tritonius JCM 16456T (97.1 % 16S rRNA 相似度)。因此後續也將與V. tritonius JCM 16456T 親緣關係相近的模式菌株 V. zhugei HBUAS61001T、V. porteresiae MSSRF30T和V. palustris EAod9T 一起分析。16S rRNA 基因親緣分析結果顯示NFV-1與V. tritonius JCM 16456T 的演化距離最短。使用16S rRNA genes 與管家基因gyrB、 ftsZ、mreB、 gapA 和 topA等基因串連進行MLSA分析

後也顯示NFV-1與V. tritonius JCM 16456T 在親緣關係上互為最接近菌株 。NFV-1和 V. tritonius JCM 16456T之間的ANI與dDDH數值分別為75.6 % 和 21.6 %,都低於種的分界值。基因體比對後發現NFV-1和 V. tritonius JCM 16456T的主要差異是基因體大小 (分別為 5.5 和5.2 Mb) 以及DNA G + C組成 (分別是42.5和43.9 mol %)。NFV-1和V. tritonius JCM 16456T 有相同的主要脂肪酸C16:0、 C16:1 w7c和C18:1 w7c,但在比例上仍有些微的不

同。NFV-1與最親緣最相似模式菌株 V. tritonius JCM 16456T的生長溫度範圍、過氧化氫酶、酪蛋白酶 (caseinase) 的特性皆能有所區隔。從各項比較結果可知 NFV-1與其親緣最相近模式菌株V. tritonius JCM 16456T 具有種間差異,且能被提出成為弧菌屬新種。根據EzBioCloud比對與 NFV-2最相似的前20模式菌株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範圍從 99.2 % (V. viridaestus LJC006T) 至 96.1 % (V. maritimusR-40493T)。其中V. viridaestus LJC006T sp. nov

. 是由Li等人於2020年發表之新種,而且其與NFV-2的16S rRNA 基因相似度大於種之間的分界值98.65%。由親緣分析可看到這兩菌株被分在同一進化枝。雖然兩菌株之間的ANI值為94.5 %,dDDH 為45.4 %,各項數值都顯示兩菌株親緣上非常接近。它們脂肪酸主要組成同為C16:0、summed feature 3和summed feature 8 (C18:1 w6c and/or C18:1 w7c)。從結果來看 NFV-2與V. viridaestus LJC006T 從16S rRNA基因相似度、親緣關係以及化學分類的結果都呈現高度相似,因此雖然已經完成許多結果比較,但要

訴求作為新種模式菌株發表也沒有機會。NFV-1T 目前已用Vibrio nitrifigilis命名並投稿至Antonie van Leeuwenhoek 期刊被接受。DNF-1基於各項比較結果來看在近期亦有很大的機會可提出且被接受成為新種。本研究針對固氮弧菌進行的多點位序列分析和全蛋白質分析發現部分固氮弧菌具有趨同演化的現象。本研究首次將新種固氮弧菌菌株從東沙島的珊瑚砂質海草床根圈沉積物中分離出來,透過KEGG的基因功能註記以及生理生化測試發現NFV-1與DNF-1都具有能降解多環芳香烴的基因,同時能兼行固氮以及脫氮作用,因此在營養相對貧乏的海草生態系統中對碳汙染移除與氮元素循環可能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不過海草生態系與固氮弧菌是否有共生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