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指考分數11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莊國榮所指導 游姿穎的 配合新課綱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之政策回應與實務探討——高中端育才觀點 (2017),提出清大指考分數11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考招制度、十二年國教課綱、政策回應評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清大指考分數11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配合新課綱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之政策回應與實務探討——高中端育才觀點

為了解決清大指考分數111的問題,作者游姿穎 這樣論述:

隨著教育部公布之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總綱要啟動與推進,新課綱所揭櫫之國家人才培育觀由過去強調培養少數菁英轉向全人化的教育,高中教育擔負著大學預備教育的任務,兩者的教育具有知識的銜接與連續性,自應對於人才培育圖像的轉變有所回應。然而,在高中教學現場「考試引導教學」的現實面上,大學考招的方式會牽引高中的課程及教學發展,基於此,大學考招制度也必須連動進行變革。本研究主軸旨在瞭解大學考招對於高中教育現場的實務影響與困境,在配合國教新課綱的考招調整方案下,如何回應學生適性銜接以及人才培育斷裂的政策問題,既有政策問題是否因之獲得解決?抑或產生新的挑戰?在諸多爭議與嘗試回應的備選方案中,決策者為何做了這些政

策選擇?面對調整方案實施隨之產生的挑戰有何配套因應?研究針對13位對於此次考招調整方案有深入參與的政策相關專家學者、高中端校長、教務主任以及第一線教師進行深度訪談,配合文獻檢閱探討,研究發現在政策形成過程面向上,方案本身以「微調精進」的漸進調適動態過程,嘗試調和各方利害關係人的主張(claim)、關切(Concerns)以及議題(issues)等CCI回應,確保方案在政治管理上的穩定與順利推動;在政策回應的面向上,「考招」作為一項高槓桿的政策工具,目的在促進變革力量帶動產生漣漪效應,引導高中端在教學上的轉型;在政策利害關係人互動面向上,高中端缺乏與大學端之間的制度信任,而大學端是否認真看待與審

查高中端的學習歷程檔案,會影響高中端對於執行與落實新課綱的信心以及準備程度;在政策設計與工具面向上,調整方案下的學測作為考招制度中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在功能定位上不僅是過去「學力考察」的功能,同時已帶有「分化」的意味,並且在其考試結果的運用上,兼具有檢定以及篩選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