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大 資 安 所錄取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劉淑瀅所指導 廖宗慈的 從拒絕到接受-一位輔導學習者面對家人罹病的成長之旅 (2016),提出清 大 資 安 所錄取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輔導學習者、正念治療、敘說研究、慢性疾病、照護角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清 大 資 安 所錄取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拒絕到接受-一位輔導學習者面對家人罹病的成長之旅

為了解決清 大 資 安 所錄取率的問題,作者廖宗慈 這樣論述:

這是一篇關於我與自己、我與罹患慢性疾病父母共同成長的故事,也是一段紀錄我在學習輔導後,面對父母疾病態度轉變的故事:從正念治療行動中重新進入照護角色、透過輔導學習改變個人照護角色的態度、到理解與看見自身過往因父母疾病感受的情緒調節問題,再到透過敘寫釐清個人心理狀態,角色流轉變動以及開啟主體性的歷程。書寫動機來自於2003年母親因子宮腫瘤疑似病變的消息開始,反覆持續出現在生命中撥動我情緒的疾病與死亡議題,讓我不得不正視過往受父母疾病的創傷經驗。我透過敘說探索出壓抑於生命經驗,始終沒有正視的情緒與被愛需求,透過輔導專業學習自我照護,看見我面對家人疾病交替出現時各個角色「衛道者」、「疏離者」、「局外

人」、「陪伴者」的意義,甚至是從中發現自我主體的散失。行動與回看而讓我得以釐清存於生命脈絡中的自己,讓我將生命焦點從關注他人的陪伴者轉向個人未來想要持續前進的輔導工作。期望這些個人生命經驗的經驗能提供和我有相同家人罹病遭遇,或從事心理輔導相關專業之人員,能對親人遭逢疾病侵襲兒童,在心理與發展上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