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F.魯克羅爾寫的 粉體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原理、方法及應用 和洪嘯吟馮漢保申亮的 塗料化學(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西安交通 ...也說明:溶胶 -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本文以钛酸丁酯为前驱物,无水乙醇为溶剂,三乙醇胺为抑制剂制备溶胶,通过浸渍-提拉工艺制备TiO2薄膜,并进行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光機電整合工程研究所 丁初稷所指導 李宗銘的 以溶膠-凝膠法製備二氧化鈦於石墨烯光導體元件在真空與大氣下量測之光電特性研究 (2021),提出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墨烯、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光偵測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化學暨生物化學研究所 廖儒修所指導 黃郁銘的 鋰離子電池正極鎳鈷錳三元材料的改質探討:以摻雜鈉離子與披覆TiO2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三元材料、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鈉摻雜的重點而找出了 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解答。

最後網站实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实验 - 文档之家則補充:实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实验的内容摘要:实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实验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实验八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粉體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原理、方法及應用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問題,作者(法)F.魯克羅爾 這樣論述:

本書全面綜述了有關吸附理論、方法與應用的方方面面,首先對吸附的原理、熱力學和方法學進行一個總述;然後運用吸附方法討論表面積和孔徑大小;之後介紹並討論各種不同吸附劑(碳材料、氧化物、黏土、沸石、金屬有機框架MOF)的一些典型吸附等溫線和能量學。重點在於對實驗資料的確定和解釋,特別是具有技術重要性的吸附劑的表徵。 讀者對象主要為學生及表面科學初涉獵者,通過本書可以瞭解到如何利用現今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測定表面積、孔尺寸和表面特徵,如何對材料的性能進行表徵與判斷。 第1章 緒言 1.1 吸附的重要性  / 1 1.2 吸附的歷史  / 1 1.3 定義及術語  / 5 1.4 

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 9 1.5 吸附等溫線的類型  / 9 1.5.1 氣體物理等溫線分類  / 9 1.5.2 氣體的化學吸附  / 12 1.5.3 溶液的吸附  / 12 1.6 物理吸附能和分子類比  / 12 1.7 擴散吸附  / 17 參考文獻  / 18 第2章 氣/固介面的吸附熱力學 2.1 引言  / 21 2.2 單一氣體吸附的定量表示  / 22 2.2.1 壓力不超過100kPa時的吸附  / 22 2.2.2 壓力超過100kPa及更高時的吸附  / 25 2.3 吸附的熱力學勢  / 28 2.4 Gibbs表示中與吸附態有關的熱力學量  / 32 2.4

.1 摩爾表面過剩量的定義  / 32 2.4.2 微分表面過剩量的定義  / 33 2.5 吸附過程中的熱力學量  / 34 2.5.1 微分吸附量的定義  / 34 2.5.2 積分摩爾吸附量的定義  / 36 2.5.3 微分和積分摩爾吸附量的優點及局限性  / 36 2.5.4 積分摩爾吸附量的評估  / 37 2.6 從一系列實驗物理吸附等溫線間接推導吸附量:等比容法  / 38 2.6.1 微分吸附量  / 38 2.6.2 積分摩爾吸附量  / 40 2.7 由量熱數據推導吸附量  / 41 2.7.1 非連續過程  / 41 2.7.2 連續過程  / 42 2.8 測定微分吸

附焓的其他方法  / 43 2.8.1 浸潤式量熱法  / 43 2.8.2 色譜法  / 44 2.9 高壓狀態方程:單一氣體和混合氣體  / 44 2.9.1 純氣體情況下  / 44 2.9.2 混合氣體情況下  / 46 參考文獻  / 47 第3章 氣體吸附法 3.1 引言  / 49 3.2 表面過剩量(及吸附量)的測定  / 50 3.2.1 氣體吸附測壓法(僅測量壓力)  / 50 3.2.2 重量法氣體吸附(測量品質和壓力)  / 56 3.2.3 流量控制或監測條件下的氣體吸附  / 59 3.2.4 氣體共吸附  / 62 3.2.5 校準方法和修正  / 63 3.2

.6 其他關鍵方面  / 71 3.3 氣體吸附量熱法  / 73 3.3.1 可用設備  / 73 3.3.2 量熱程式  / 77 3.4 吸附劑脫氣  / 79 3.4.1 脫氣目標  / 79 3.4.2 傳統真空脫氣  / 79 3.4.3 CRTA控制的真空脫氣  / 81 3.4.4 載氣脫氣  / 82 3.5 實驗資料的呈現  / 83 參考文獻  / 84 第4章 固/液介面的吸附:熱力學和方法學 4.1 引言  / 87 4.2 純液體中固體浸潤的能量  / 88 4.2.1 熱力學背景  / 88 4.2.2 純液體中浸潤式微量熱法實驗技術  / 96 4.2.3 純

液體浸潤式微量熱法的應用  / 101 4.3 液體溶液中的吸附  / 110 4.3.1 二元溶液吸附量的定量表達  / 111 4.3.2 溶液吸附中能量的定量表示  / 117 4.3.3 研究溶液吸附的基本實驗方法  / 119 4.3.4 溶液吸附的應用  / 126 參考文獻  / 130 第5章 氣/固介面上物理吸附等溫線的經典闡述 5.1 引言  / 135 5.2 純氣體的吸附  / 135 5.2.1 與吉布斯吸附方程相關的方程:在可用表面上或微孔中的吸附相的描述  / 135 5.2.2 Langmuir理論  / 139 5.2.3 多層吸附  / 141 5.2.4

 Dubinin-Stoeckli理論:微孔填充  / 148 5.2.5 Ⅵ 型等溫線:物理吸附層的相變  / 150 5.2.6 經驗等溫方程  / 153 5.3 混合氣體的吸附  / 155 5.3.1 擴展的Langmuir模型  / 155 5.3.2 理想吸附溶液理論  / 157 5.4 結論  / 158 參考文獻  / 158 第6章 類比多孔固體物理吸附 6.1 引言  / 162 6.2 多孔固體的微觀描述  / 163 6.2.1 結晶材料  / 163 6.2.2 非結晶材料  / 164 6.3 分子間勢能函數  / 165 6.3.1 吸附質/吸附劑相互作用的

一般表達  / 165 6.3.2 “簡單”吸附質/吸附劑體系的常用策略  / 167 6.3.3 更“複雜”的吸附質/吸附劑體系示例  / 168 6.4 表徵計算工具  / 170 6.4.1 引言  / 170 6.4.2 可接觸的比表面積  / 170 6.4.3 孔體積/PSD  / 173 6.5 類比多孔固體物理吸附  / 174 6.5.1 GCMC模擬  / 174 6.5.2 量子化學計算  / 186 6.6 模擬多孔固體中擴散  / 190 6.6.1 基本原理  / 190 6.6.2 單組分擴散  / 192 6.6.3 混合氣體擴散  / 195 6.7 結論與未

來挑戰  / 196 參考文獻  / 197 第7章 通過氣體吸附測定表面積 7.1 引言  / 201 7.2 BET方法  / 202 7.2.1 簡介  / 202 7.2.2 BET圖  / 203 7.2.3 BET單層吸附量的有效性  / 205 7.2.4 無孔和介孔吸附劑的BET面積  / 207 7.2.5 微孔固體的BET吸附面積  / 211 7.2.6 BET面積的一些應用  / 213 7.3 等溫線分析的經驗方法  / 214 7.3.1 標準吸附等溫線  / 214 7.3.2 t方法  / 215 7.3.3 as方法  / 216 7.3.4 對比圖  /

218 7.4 分形方法  / 219 7.5 結論和建議  / 222 參考文獻  / 223 第8章 介孔的測定 8.1 引言  / 228 8.2 介孔體積、孔隙率和平均孔徑  / 229 8.2.1 介孔體積  / 229 8.2.2 孔隙率  / 230 8.2.3 液壓半徑和平均孔徑  / 230 8.3 毛細凝聚和Kelvin方程  / 231 8.3.1 Kelvin方程的推導  / 231 8.3.2 開爾文方程的應用  / 233 8.4 介孔尺寸分佈的經典計算  / 235 8.4.1 基本原則  / 235 8.4.2 計算過程  / 236 8.4.3 多層吸附厚度

  / 239 8.4.4 Kelvin方程的有效性  / 240 8.5 介孔尺寸分佈的DFT計算  / 241 8.5.1 基本原則  / 241 8.5.2 77K下的氮氣吸附  / 244 8.5.3 87K下氬氣吸附  / 245 8.6 回滯環  / 246 8.7 結論和建議  / 252 參考文獻  / 252 第9章 微孔評估 9.1 引言  / 257 9.2 氣體物理吸附等溫線分析  / 259 9.2.1 經驗法  / 259 9.2.2 Dubinin-Radushkevich-Stoeckli法  / 260 9.2.3 Horvath-Kawazoe(HK)法 

/ 262 9.2.4 密度泛函理論  / 263 9.2.5 壬烷預吸附法  / 264 9.2.6 吸附物和溫度的選擇  / 266 9.3 微量熱法  / 267 9.3.1 浸沒微量熱法  / 267 9.3.2 氣體吸附微量熱法  / 269 9.4 結論和建議  / 269 參考文獻  / 270 第10章 活性炭吸附 10.1 引言  / 273 10.2 活性炭:製備、性質和應用  / 274 10.2.1 石墨  / 274 10.2.2 富勒烯和納米管  / 276 10.2.3 炭黑  / 278 10.2.4 活性炭  / 280 10.2.5 超活性炭  / 283

10.2.6 碳分子篩  / 284 10.2.7 ACFs和碳布  / 285 10.2.8 整體材料  / 286 10.2.9 碳氣凝膠和OMCs  / 287 10.3 無孔碳的氣體物理吸附  / 288 10.3.1 氮氣和二氧化碳在炭黑上的吸附  / 288 10.3.2 稀有氣體吸附  / 292 10.3.3 有機蒸氣吸附  / 295 10.4 多孔碳氣體物理吸附  / 297 10.4.1 氬氣、氮氣和二氧化碳吸附  / 297 10.4.2 有機蒸氣吸附  / 306 10.4.3 水蒸氣吸附  / 311 10.4.4 氦氣吸附  / 316 10.5 碳-液介面處的

吸附  / 318 10.5.1 浸潤式量熱儀  / 318 10.5.2 溶液中的吸附  / 320 10.6 LPH和吸附劑變形  / 322 10.6.1 背景介紹  / 322 10.6.2 啟動入口  / 322 10.6.3 低壓滯後  / 323 10.6.4 擴張和收縮  / 324 10.7 活性炭表徵:結論和建議  / 324 參考文獻  / 325 第11章 金屬氧化物吸附 11.1 引言  / 335 11.2 二氧化矽  / 335 11.2.1 熱解二氧化矽和結晶二氧化矽  / 335 11.2.2 沉澱二氧化矽  / 342 11.2.3 矽膠  / 344 1

1.3 氧化鋁:結構、材質和物理吸附  / 352 11.3.1 活性氧化鋁的介紹  / 352 11.3.2 原材料  / 353 11.3.3 水合氧化鋁的熱分解  / 356 11.3.4 活性氧化鋁的合成  / 361 11.4 二氧化鈦粉末和凝膠  / 364 11.4.1 二氧化鈦顏料  / 364 11.4.2 金紅石:表面化學和氣體吸附  / 365 11.4.3 二氧化鈦凝膠的孔隙率  / 370 11.5 氧化鎂  / 372 11.5.1 非極性氣體在無孔MgO上的物理吸附  / 372 11.5.2 多孔形式MgO的物理吸附  / 374 11.6 其他氧化物  / 3

77 11.6.1 氧化鉻凝膠  / 377 11.6.2 氧化鐵:FeOOH的熱分解  / 379 11.6.3 微晶氧化鋅  / 381 11.6.4 水合氧化鋯凝膠  / 382 11.6.5 氧化鈹  / 385 11.6.6 二氧化鈾  / 386 11.7 金屬氧化物吸附性質的應用  / 388 11.7.1 作為氣體吸附劑、乾燥劑的應用  / 388 11.7.2 作為氣體感測器的應用  / 389 11.7.3 作為催化劑和催化劑載體的應用  / 389 11.7.4 顏料和填料應用  / 390 11.7.5 在電子產品中的應用  / 390 參考文獻  / 390 第12

章 黏土、柱撐黏土、沸石和磷酸鋁的吸附 12.1 引言  / 397 12.2 結構、形貌和層狀矽酸鹽吸附劑的性質  / 398 12.2.1 結構和層狀矽酸鹽的形貌  / 398 12.2.2 層狀矽酸鹽的氣體物理吸附  / 402 12.3 柱撐黏土(PILC):結構和屬性  / 411 12.3.1 柱撐黏土的形成和屬性  / 411 12.3.2 柱撐黏土對氣體的物理吸附  / 412 12.4 沸石:合成、孔隙結構和分子篩性質  / 415 12.4.1 沸石的結構、合成和形貌  / 415 12.4.2 分子篩沸石吸附劑性質  / 419 12.5 磷酸鹽分子篩:背景和吸附劑的性質

  / 430 12.5.1 磷酸鹽分子篩的背景  / 430 12.5.2 鋁磷酸鹽分子篩吸附劑的性質  / 432 12.6 黏土、沸石和磷酸鹽基底的分子篩的應用  / 438 12.6.1 黏土的應用  / 438 12.6.2 沸石的應用  / 439 12.6.3 磷酸鹽分子篩的應用  / 441 參考文獻  / 441 第13章 有序介孔材料的吸附 13.1 引言  / 448 13.2 有序介孔二氧化矽  / 449 13.2.1 M41S系列  / 449 13.2.2 SBA系列  / 459 13.2.3 大孔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矽  / 463 13.3 表面功能化對吸附性

質的影響  / 466 13.3.1 金屬氧化物結合到壁中  / 466 13.3.2 金屬納米粒子封裝到孔中  / 469 13.3.3 表面嫁接有機配體  / 470 13.4 有序的有機矽材料  / 472 13.5 複製材料  / 473 13.6 結束語  / 475 參考文獻  / 475 第14章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的吸附 14.1 引言  / 480 14.2 MOFs的BET比表面積評估及意義  / 482 14.2.1 BET比表面積的評估  / 482 14.2.2 BET比表面積的意義  / 485 14.3 改變有機配體性質的影響  / 486 14.3.

1 改變配體長度  / 486 14.3.2 將配體功能化  / 490 14.4 改變金屬中心的影響  / 491 14.5 改變其他表面位點性質的影響  / 497 14.6 非框架物質的影響  / 501 14.7 柔性MOF材料的特殊例子  / 503 14.7.1 MIL-53(Al,Cr)  / 505 14.7.2 MIL-53(Fe)  / 508 14.7.3 Co(BDP)  / 510 14.8 MOF材料的應用  / 512 14.8.1 氣體存儲  / 513 14.8.2 氣體分離與純化  / 513 14.8.3 催化  / 514 14.8.4 藥物緩釋  /

514 14.8.5 感測器  / 515 14.8.6 與其他吸附劑的比較  / 515 參考文獻  / 515 索引  / 521 譯者前言 吸附現象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比如古時候活性炭就被用來脫色和除味。而對吸附原理及應用的研究則是在最近的幾十年間才迅速發展起來,並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許多具有優良性能的吸附劑和催化劑的開發。這本由法國蒙比利埃大學G. Maurin教授等五位作者合著的《粉末與多孔固體材料的吸附》,正是將最重要的粉末以及固態多孔物質的吸附原理、方法和應用進行了總結性回顧,能夠為在相關領域從事學習和研究的人員帶來全面、系統的基礎知識方面

的幫助。 全書共分為14章,其中第1~6章主要介紹氣-固、液-固介面上吸附的熱力學和方法學,以及吸附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模擬研究,第7~9章主要介紹如何通過氣體吸附法測定表面積以及如何對介孔和微孔進行評估,第10~14章則分別具體介紹了每一類典型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屬氧化物、黏土、沸石、有序介孔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等。這種章節佈局既能讓初學者由簡至深全面瞭解吸附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又能讓研究者直奔主題查閱感興趣的相關內容。 本書的翻譯工作主要由陳建博士、周力博士和王奮英博士承擔,還有幾位研究生在初稿的翻譯過程中也做了相應的工作。其中,在翻譯初稿中,第1章由南昌大學周力博士承擔,第2、9、

14章由南昌大學的研究生袁雅芬承擔,第3、4、10~13章由浙江師範大學的陳建博士承擔,第5~8章由南昌大學王奮英博士承擔;在二次審校定稿中,第1~9、13、14章由周力博士完成,第10~12章由王奮英博士完成。非常感謝各位譯者在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尤其是趙耀鵬博士在百忙之中為解答各種疑問所付出的辛勞。也特別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以及為稿件後期的處理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受譯者理論知識水準所限,書中難免會存在疏漏之處,歡迎讀者朋友們提出,以幫助我們糾正。最後,希望這本譯著能夠為各個層次閱讀者的學習和工作帶來有益的作用。

以溶膠-凝膠法製備二氧化鈦於石墨烯光導體元件在真空與大氣下量測之光電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問題,作者李宗銘 這樣論述:

從文獻中得知,石墨烯具有高載子遷移率、寬廣的吸收波段以及低電阻率等特性,因此非常適合作為光偵測器的導電薄膜,但是由於其過高的光穿透率以及較快的載子復合速度,以至於純石墨烯光偵測器對光的響應微弱。本研究透過溶膠-凝膠法製備的二氧化鈦在紫外光波段下的吸收率來增強石墨烯的光響應度。採用 365 nm LED 與 405 nm 雷射作為光源,探討最佳層數之石墨烯 /二氧化鈦 光 導體元件在不同電壓及不同光強度的光電特性,並利用氙燈量測最佳層數之石墨烯 /二氧化鈦元件的全光譜響應,當光的波長在 275 ~ 375 nm 之間時,其光響應值超過 200 A/W,而且在 325 nm 波長下有最大

的響應度、偵測度與 EQE,分別高達 350.52 A/W、 1.81×10^12 Jones 及 134072%,由實驗結果證明堆疊二氧化鈦薄膜可以提高純石墨烯光偵測器在紫外光波段的光吸收率、光響應度、偵測度與 EQE。

塗料化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問題,作者洪嘯吟馮漢保申亮 這樣論述:

以化學為中心,系統地介紹塗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塗料製備與應用原理,並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內容包括成膜過程,與塗料有關的流變學、表面化學、顏色學以及溶劑、顏料和成膜物的作用、性質與製備方法等。除了介紹塗料中重要的品種外,還介紹了塗料科學的前沿課題及各種新型塗料。 《現代化學基礎叢書》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緒論 1 1.1 塗料的發展 1 1.2 塗料的功能 2 1.3 塗料的基本組成及其作用 3 1.4 塗料的分類與命名 4 1.5 塗料面臨的挑戰 6 1.6 塗料的研究 6 第二章 漆膜的形成及有關的基本性質 8 2.1 固態漆膜的性質 8 2.2 流動

與黏度 8 2.3 聚合物溶液的黏度與相對分子品質 11 2.3.1 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幾種標記法 11 2.3.2 聚合物濃溶液的黏度 12 2.3.3 聚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品質與相對分子品質分佈 14 2.4 無定形聚合物的玻璃化溫度與自由體積理論 16 2.4.1 自由體積理論 17 2.4.2 自由體積與黏度的關係 19 2.4.3 影響玻璃化溫度的多種因素 20 2.5 膜的形成 23 2.5.1 溶劑揮發和熱熔的成膜方式 23 2.5.2 化學成膜方式 24 2.5.3 乳膠的成膜 24 2.5.4 聚氨酯水分散體的成膜 25 2.6 熱固性塗料的貯存穩定性與固化速度問題 26 2.

7 塗裝技術 28 2.7.1 被塗物的表面處理 29 2.7.2 塗裝方法 30 第三章 聚合反應 32 3.1 逐步聚合反應 32 3.1.1 線型縮聚 33 3.1.2 體型縮聚 34 3.1.3 幾種逐步聚合反應 36 3.2 自由基聚合反應 38 3.2.1 自由基聚合反應的歷程和反應速度 39 3.2.2 引發體系 41 3.2.3 阻聚與緩聚 44 3.2.4 聚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品質 45 3.2.5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47 3.3 共聚合反應 48 3.3.1 共聚合反應的目的 48 3.3.2 自由基共聚合反應 49 3.3.3 逐步共聚合反應 53 3.4 聚合反應

方法 55 3.4.1 本體聚合 55 3.4.2 懸浮聚合 55 3.4.3 溶液聚合 55 3.4.4 乳液聚合 56 3.5 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合成 62 3.5.1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質 63 3.5.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64 3.5.3 超支化聚合物的應用 65 第四章 聚合物改性 67 4.1 聚合物的反應 67 4.1.1 聚合物的基團反應特點 67 4.1.2 幾種聚合物的改性 69 4.2 成膜物的老化和防老化 71 4.2.1 老化的各種類型 71 4.2.2 聚合物的防老化與穩定劑 73 4.3 聚合物基複合材料 76 4.4 聚合物合金 76 4.5 納米複合材料 7

8 4.5.1 納米材料與納米複合材料概念 78 4.5.2 納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78 4.5.3 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79 第五章 塗料中的流變學與表面化學 81 5.1 塗料中的流變學問題 81 5.1.1 流體的類型 81 5.1.2 分散體系的黏度 83 5.2 表面化學 85 5.2.1 表面張力 85 5.2.2 潤濕作用與接觸角 86 5.2.3 粗糙表面的潤濕 89 5.2.4 荷葉效應與雙疏表面 92 5.2.5 花瓣效應與滾動角 93 5.2.6 二氧化鈦的光致超雙親性 94 5.2.7 潤濕的動力學 94 5.2.8 毛細管力 95 5.3 流平與流掛 96 5.4

塗料施工中的表面張力問題 97 5.5 表面活性劑及其應用 99 5.5.1 表面活性劑的類型 100 5.5.2 表面活性劑的HLB值 101 第六章 溶劑 102 6.1 溶劑的分類 102 6.1.1 石油溶劑 102 6.1.2 苯系溶劑 102 6.1.3 萜烯類溶劑 103 6.1.4 醇和醚 103 6.1.5 酮和酯 103 6.1.6 氯代烴和硝基烴 104 6.1.7 超臨界二氧化碳 104 6.2 溶劑的揮發性 104 6.3 溶劑的溶解力 107 6.3.1 溶解度與溶解度參數 107 6.3.2 聚合物溶解的特點 111 6.4 溶劑對黏度的影響 114 6.5

混合溶劑 115 6.5.1 混合溶劑的揮發性 115 6.5.2 混合溶劑的溶解度 117 6.6 水 118 6.7 溶劑與環境 120 第七章 顏料 122 7.1 顏料的作用與性質 122 7.2 顏料的主要品種 125 7.3 納米顏料 132 7.4 顏料的吸油量和顏料體積濃度(PVC) 134 7.5 乳膠漆的CPVC(LCPVC) 137 第八章 漆膜的表觀與顏色 138 8.1 基本光物理概念 138 8.1.1 光的反射與折射 138 8.1.2 光的吸收 139 8.1.3 光的散射 140 8.1.4 Kubelka-Munk公式 141 8.2 遮蓋力 142 8

.3 光澤 142 8.3.1 光澤的概念 143 8.3.2 光澤的測定 143 8.3.3 影響光澤的各種因素 144 8.3.4 鮮映度 145 8.3.5 消光 145 8.3.6 閃光 146 8.4 光和顏色 146 8.4.1 光與顏色的關係 146 8.4.2 物體的顏色 147 8.4.3 顏色的三屬性 148 8.4.4 芒塞爾和CIE表色系 149 8.4.5 顏色的調配 151 8.4.6 顏色的心理因素 151 8.4.7 配色 152 8.4.8 電腦配色 152 第九章 顏料的分散與色漆的製備 154 9.1 顏料的分散過程 154 9.2 顏料分散體的穩定作用

156 9.2.1 顏料的沉降 156 9.2.2 顏料的絮凝 157 9.2.3 貯存時黏度上升 159 9.2.4 漆膜鮮映性的變化 159 9.3 表面活性劑的作用 160 9.4 聚合物的保護作用與丹尼爾點 161 9.5 分散設備 162 9.6 色漆製備 164 9.6.1 色漆製備的步驟 164 9.6.2 研磨終點的判斷 165 9.6.3 調稀中的問題 166 第十章 漆膜的力學性質與附著力 167 10.1 無定形聚合物力學性質的特點 167 10.1.1 模量與溫度的關係 168 10.1.2 黏彈性與力學鬆弛 168 10.1.3 動態力學鬆弛 169 10.2 漆

膜的強度 172 10.2.1 應力-應變曲線與聚合物的強度 172 10.2.2 漆膜的展性 173 10.2.3 漆膜的伸長與復原 174 10.2.4 漆膜的耐磨性 175 10.2.5 漆膜的抗衝擊 175 10.2.6 影響聚合物材料強度的因素 176 10.3 漆膜的附著力 178 10.3.1 黏附的理論 178 10.3.2 影響實際附著力的因素 179 第十一章 乾性油、松香與大漆 182 11.1 乾性油與油性塗料 182 11.1.1 乾性油與活潑亞甲基 182 11.1.2 油的乾燥與催化劑 184 11.1.3 具有共軛雙鍵的乾性油 185 11.1.4 油基塗料

186 11.2 松香 187 11.3 大漆 187 11.3.1 生漆的主要成分 187 11.3.2 大漆的成膜 188 11.3.3 大漆的改性 189 11.4 腰果酚 189 11.5 蔗糖脂肪酸酯 190 第十二章 醇酸樹脂與聚酯 192 12.1 醇酸樹脂 192 12.1.1 醇酸樹脂的組成與幹性 192 12.1.2 醇酸樹脂的凝膠及配方設計 195 12.1.3 醇酸樹脂的製備方法 198 12.1.4 各種因素對醇酸樹脂性能的影響 200 12.1.5 改性醇酸樹脂 201 12.1.6 觸變型醇酸樹脂 203 12.1.7 水性醇酸樹脂 203 12.1.8 高固體

分醇酸樹脂 204 12.2 聚酯樹脂 204 12.2.1 端羥基聚酯 205 12.2.2 端羧基聚酯 206 12.2.3 水稀釋性聚酯 207 12.2.4 高固體分聚酯樹脂 207 12.3 不飽和聚酯 208 12.3.1 不飽和聚酯的組成與原料的選擇 208 12.3.2 引發體系 209 12.3.3 操作壽命 211 12.3.4 空氣的阻聚作用 211 第十三章 氨基樹脂及其他交聯劑 212 13.1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 212 13.1.1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製備及其醚化 213 13.1.2 不同類型的甲醚化MF 樹脂的比較 214 13.1.3 酸催化劑、潛酸催化

劑 217 13.1.4 丁醇醚化與甲醇醚化 218 13.2 其他交聯劑 218 13.2.1 丙烯醯胺羥乙酸酯醚 218 13.2.2 2-羥基烷基醯胺 219 13.2.3 多氮雜環丙烷 220 13.2.4 碳二亞胺 221 13.2.5 乙醯乙酸酯 221 13.2.6 雙丙酮丙烯醯胺 222 第十四章 丙烯酸樹脂 223 14.1 丙烯酸單體與聚合物 223 14.1.1 丙烯酸單體與甲基丙烯酸單體 223 14.1.2 丙烯酸酯的共聚物與共聚單體 224 14.1.3 丙烯酸樹脂的交聯反應 226 14.2 溶劑型丙烯酸樹脂 226 14.2.1 熱塑性丙烯酸樹脂 226 14

.2.2 熱固性丙烯酸樹脂(TSA) 227 14.3 高固體分丙烯酸樹脂 229 14.4 水稀釋性丙烯酸樹脂 230 14.5 丙烯酸乳膠與非水分散體系 231 第十五章 環氧樹脂 233 15.1 環氧樹脂的製備 233 15.2 環氧酯與環氧樹脂的固化成膜 236 15.2.1 環氧酯 236 15.2.2 胺固化體系 237 15.2.3 酸與酸酐的固化體系 240 15.2.4 合成樹脂的固化體系 241 15.3 環氧化合物的均聚 242 15.4 無溶劑環氧 242 15.5 水性環氧樹脂 243 第十六章 聚氨酯 246 16.1 異氰酸酯的反應 246 16.1.1 反

應物結構與反應速度 248 16.1.2 異氰酸酯結構與反應速度 248 16.1.3 異氰酸酯反應中的催化劑 248 16.1.4 異氰酸酯反應中的溶劑 251 16.2 二異氰酸酯及其加成物與封閉型異氰酸酯 251 16.2.1 幾種重要的二異氰酸酯 251 16.2.2 多異氰酸酯的加成物、縮二脲與三聚體 254 16.2.3 封閉型異氰酸酯 255 16.2.4 親水改性異氰酸酯 257 16.3 單組分聚氨酯塗料 257

鋰離子電池正極鎳鈷錳三元材料的改質探討:以摻雜鈉離子與披覆TiO2為例

為了解決溶膠凝膠法二氧化鈦的問題,作者黃郁銘 這樣論述: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增大,具高電容量、低成本、毒性較低的層狀結構鎳鈷錳三元材料為研究的重點之一,在LiNi1-x-yCoxMnyO2三元材料中,LiNi0.6Co0.2Mn0.2O2為較常使用的比例,但也因為鎳的比例佔高比例,在電池長期充放電高溫時鋰鎳會相轉變而導致電池壽命減短,因此鎳鈷錳三元材料修飾成為現在解決循環壽命的問題之一,本研究透過物理摻雜的方式將鈉摻雜到鎳鈷錳三元材料晶格中,與透過共沉澱法搭配溶膠-凝膠法將二氧化鈦披覆到材料表面,以二氧化鈦進行表面修飾之LiNi0.6Co0.2Mn0.2O2。在透過X光粉末繞射儀、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鑑定樣品的結晶型態與形狀、大小,再以掃描式電子

顯微鏡觀察修飾前後的差異,最後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與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附掛的能量分散圖譜確認鎳鈷錳比例與鈉摻雜的含量、披覆的鈦含量,期許未來可以提升三元材料的循環穩定性以及提升電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