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石唱片投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滾石唱片投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熊一蘋寫的 我們的搖滾樂 和秋微的 男人相對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蓝光演唱会- ISO_BDMV_BD原盘高清演唱会下载站_Blu ray ...也說明:投稿 說明 · 格式說明 · 網站留言. 登錄注冊. 搜索. 藍光演唱會. 本站資源均可免費獲取,詳情查看 ... 滾石群星快樂天堂30周年台北演唱會2010 Happy Paradise Rock Records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游擊文化 和樂木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 蔡麗玲所指導 陳秋莉的 佛法、性別、我: 一個紓解性別認同困境的自我敘說探究 (2014),提出滾石唱片投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別認同、自我敘說、性別意識、佛法。

最後網站徐懷鈺〈倒數3秒〉MV首次挑戰結合兩種舞風透露這樣甩手 ...則補充:《徐懷鈺2023 倒數三秒小巨蛋演唱會》購票請洽寬宏售票系統(kham.com.tw)、OK、萊爾富便利超商。 資料/照片: 滾石唱片 ... 投稿、邀請信箱:post@thehubnew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滾石唱片投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的搖滾樂

為了解決滾石唱片投稿的問題,作者熊一蘋 這樣論述:

以歷史之眼、文學之心,重返大時代下年輕世代的生命世界 再現他們一心追求自由、以音樂為抵抗的跌撞顛簸故事   「讀著六十年前的青少年如何爭取玩團和聽歌的機會時,我在心裡浮現了非常強烈的感觸。我以為在臺灣聽搖滾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此時此刻的我依然在這塊土地上聽著搖滾樂,這件事本身就是奇蹟。」   這是一本講述一九五○到一九八○年間,搖滾樂在臺灣如何發展的故事書。在那個橫跨三十年的不自由年代裡,故事的時空場景是由日本、中國、美國等世界大國,以及二戰、韓戰、越戰等國際戰事,交錯搭建而成的。彼時,島嶼上各式異質空間應運而生,諸如中華商場、美軍俱樂部、夜總會、舞廳及西餐廳等,而各種

時代產物也先後在島上出現,像是西洋電影、美軍電臺、翻版唱片、長髮禁令及歌曲審查制度等。這些都是搖滾樂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書中的人物以他們的行動串連起故事裡的繽紛元素,包括緊貼收音機聆聽海外電臺放送排行榜歌曲的苦悶外省青少年、見過上海風華而想在戰後臺灣開墾文化沙漠的音樂雜誌創辦人、開闢副刊音樂專欄及電臺音樂節目的時代先行者、用克難樂器登臺獻唱的玩團先驅、突破關卡限制籌辦熱門演唱會的幕後推手、流連中華商場收集翻版唱片的熱門樂迷、在地下場所幻想美國的愛樂青年、以政治敏銳感對搖滾樂先褒後貶的文學家、激昂爭辯何謂「我們的歌」的熱血知青、在大學校園唱出年輕人心聲的民歌手、創作及演唱「歪歌」的音

樂人等。這些先後登上歷史舞臺的男男女女,共演了這齣以「搖滾樂」為主題的時代劇。   「搖滾樂在臺灣」的故事,是一個世代追尋渴求自由的故事。臺灣的年輕人透過搖滾樂接觸自由、學習自由,最後在爭取自由時意識到當時的臺灣有多麼不自由。現在很多人會說搖滾的精神是反抗,但其實這個故事似乎要更拙稚一點。「搖滾樂在臺灣」的故事,也充分體現出臺灣人吸收和轉化的能耐。臺灣經歷過太多強勢文化的洗禮,每一種都帶來新的束縛,也成為新的養分。現在我們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前人吸收了各種養分、掙脫各種束縛後,孕育出的臺灣文化。希望本書能將這些感想傳達給大家。 名人推薦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流行文化、獨立音樂

及獨立次文化的愛好者及研究者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主編 好評推薦   「熱愛搖滾音樂有許多種方式——熊一蘋的方式,是寫好看的臺灣搖滾音樂史。這是一本好看如小說、但扎實如史書的非虛構作品。   熊一蘋想知道,現在臺灣撩動青春心靈、自目叛逆、本土熱血的獨立創作音樂,是怎麼來的?我們都知道,戰後二十年間的統治當局,不僅抑壓本土傳統的歌仔戲、日治流行的臺語歌,其實也在抑壓所謂「靡靡之音」的西方搖滾。然而熊一蘋卻說故事起於1950年代,那時怎麼可能容許本土熱血反叛?所以案情不單純,破口頗為離奇,過程有違常理,所以說歷史如小說一般。   熊一蘋,

本來就寫小說的,得過文學大獎,筆法酷酷,讀起來冷靜到想哭的那種。他的性格真的很文學,心對世界很熾熱,外形卻是腼腆,以至於設法讀進他的內在,悸動才會一波波湧上來。   萬勿以為這本音樂史是穿越式的創作品,這些故事,每一段都是他從報刊文獻一筆筆耙出來寫。他在臺大臺文所有嚴密的文史研究訓練,查集史料、讀文獻,是蹲馬的基本功。這本書更猛的,是拆解史料、展現史觀的冷靜腦袋。   熱門音樂到搖滾世代,並不是自始就吞服「本土反叛」的丹藥一路挺到底。在巨量資料中,熊一蘋比對省籍、世代、商業的各種利益糾葛,看到音樂人三十年間在閃躲妥協之中蜿蜒前行,在敵友關係之間曖昧推進。如此歷史曲折,讀來才是揪心的所在。

  難得熊一蘋有熱血也有慧眼,挑出臺灣文化史這麼歧出詭異的故事。臺灣人唱自己的歌、做自己的音樂,真的不容易。」——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文所教授)   「如果二戰後的歷史變遷有配樂,那必然是搖滾樂。搖滾樂跨出自身的音樂範疇,將大至社會文化、小至情感遭遇的種種,都壓縮在幾分鐘的詞曲樂句。於是搖滾樂逐漸蛻變成一面大旗,不斷召喚著一代代年輕的聲音,吶喊出自己的模樣。熊一蘋這本書寫的正是搖滾樂旅行到台灣的踏查記。他穿行在史料密林,重建台灣如何接觸、挪移和化用搖滾樂的歷程。從唱別人的歌到學會唱自己的歌,搖滾樂在台灣慢慢演化出混血特有種的分支。這是本讓我們聽見過去的搖滾故事,也是探究當前樂

團身世的物種起源。」——黃崇凱(作家)   「書寫流行娛樂文化的歷史,尤其是觸及其始源,一向是困難的任務:一方面,它總是被嚴肅的菁英們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而加以忽視,另一方面,在還沒有產業化、體制化之前,它往往也只是小眾、較私密的興趣,個人有個人的喜好、見解和系譜,卻缺少巨觀、能看見全局的視角。熊信淵《我們的搖滾樂》恰巧能替我們補上這塊空缺。有了這樣相對制高點的視角,我們才會發現搖滾樂在臺灣,不單純是憤怒與反叛,更多的是種種勢力交織、妥協、互相影響或利用,並在狹縫中尋找出路的過程;我們也才會發現,在戒嚴時代的國家機器監控底下,人們在壓抑與自由、興趣與避禍之間依違,竟意外創造出熱門音樂、搖滾樂、民

歌運動等臺灣專屬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歷史故事的敘述裡,你完全可以讀到一位喜愛地下樂團與搖滾樂的樂迷的深深的愛。」——盛浩偉(作家)   「熊身上有種奇異的素質,他年輕,又老派,虛無到骨子裡,但又超級熱血。稱讚熊說故事的能力是廢話了,《我們的搖滾樂》最吸引我的,並不是『台灣第一部搖滾樂史』,或『戰後台灣年輕人的精神史』(當然這兩點也夠迷人了),而是——一個九○年代出生的聽團少年,對所愛所忍之事,既頹廢又正經,既嚴肅又寬容的回望。   台灣明明這麼多人為搖滾樂癡狂,卻只有熊寫下這段歷史。他很清楚自己跟搖滾樂相處的姿態,因而捨棄「筆者」式的假客觀,使用一種主觀到近於「俗」的語言寫作——這是

最高的讚美。   在《我們的搖滾樂》裡,熊探索了三個維度:權力作為歷史本身、人與權力相處,以及後之來者如何看歷史中人與權力相處——這個問題在當下的台灣仍然有效:你能原諒,選擇權力,而非正義的人嗎?」——楊婕(作家)   「現階段的我,聆聽音樂時最害怕的,是自己無意識地在感受聲音之前、先將歌曲與某種意識形態作連結。從前的我沒有察覺,甚至可能無法相信,知識確實會成為感官的成見,某些想法會像是耳朵的濾鏡一樣,讓即便同一首曲子也因為『被思考的過程』的不同,造成聽覺上的質變。某些聲音細節會因為『意識到了某些事』而被身體(有意無意地)注意或忽略,甚至不自覺地加諸評價。我在情感上避免自己自動進入這個狀態

,但在理性上,我知道這個狀態是不可逆的。我們再也無法不知道某些事。我們在這種無法停下的方向性之中聽著音樂。   正因如此,我才會重複地閱讀《我們的搖滾樂》——為了拆除自己獨自聆聽音樂時所累積的、阻塞了某些聽覺的先見之明。為什麼台灣沒有迷幻搖滾?什麼叫做『我們自己的歌』?每個人都有根據自己的聆聽史而推導的結論,但那些結論如果沒有依歸,只是平白干擾自己的鼓膜罷了。《我們的搖滾樂》是寫給聆聽者心靈的流言終結者。當你閱讀它,你其實在清洗自己的雙耳。」——蕭詒徽(作家)

滾石唱片投稿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Podcast 數位平台點播 : https://weibird.fanlink.to/BirdBirdTalkS01
🔔 訂閱韋禮安官方頻道 : https://pse.is/WeiBird_Sub

創作歌手韋禮安跟他的朋友們或不是朋友的人們聊天
Singer Songwriter WeiBird chats with his friends and nonfriends.



♪ EP05 陳建良|練習一萬小時,再回頭評估自己有沒有天份​

如果你是五月天的歌迷,你一定會在他們的各種訪談看過他名字,他是陳建良,也被五月天的團員們稱之為「老爸」。

陳建良老師從高中開始接觸吉他、寫歌,憑著對音樂的熱情,隻身去日本學習商業音樂,畢業後,又動身前往美國學習錄音工程。而他透過朋友介紹,學成回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錄音工程師。
雖然有這樣完整的學經歷,但陳建良老師笑說,學習和實際工作還是有段距離,遇到任何問題只能想辦法自己解決,而這段快速累積實戰經驗的過程,可以大幅加速你的成長。

那是個尚未完全數位化的年代,錄音室使用盤帶錄音,非常挑戰錄音師的技術,除了要調教好機器,才能有好的聲音,若是一不小心沒對準接點,把錄好的TAKE洗掉,可是沒辦法像現在這樣輕易「復原」的。

後來也開始玩團,製作了樂團的第一張專輯 WHY NOT《無法度按捺》,當時並沒有取得很好的市場反應,陳建良老師一度轉行做設計,直到因緣際會下,進入滾石唱片製作部,跟著李宗盛大哥學習流行音樂製作的工法。

至於要如何在喜歡的音樂以及市場之間取得平衡?
他談到,成立「彎的音樂」就是想將自己分成兩塊;一邊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一邊接流行音樂的案子,而自己很幸運能同時做這兩件事。

[練習一萬小時,再回頭評估自己有沒有天份]
回憶自己和五月天的相遇,陳建良老師謙稱自己很幸運,當時聽了五月天投稿的DEMO帶、也被歌詞觸動,於是和部門的同事們一起向李宗盛大哥推薦,而李宗盛大哥說:「反正你弄過樂團,那就你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他,也就接下製作人這份工作,和五月天的這份情誼,也一直延續到今日。

俗諺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陳建良老師一直篤信「一萬小時理論」
不管是五月天、宇宙人,在他們推出第一張專輯前,至少花了二、三年的時間準備。
如果你真心喜歡一件事,這其中的過程並不會讓你感到疲憊。

而陳建良老師也鼓勵大家,不管是天才還是凡人,沒有人永遠不會出錯,如果被自己的失誤打敗,那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


ISRC|TWFG72001106


──♫─ 更多韋禮安 ─────────────────────────

韋禮安 WeiBird FB|https://www.facebook.com/Weibird.official
韋禮安 WeiBird IG |https://www.instagram.com/weibirdmusic/
韋禮安 WeiBird WeiBo 微博|https://www.weibo.com/weibird

#韋禮安 #韋禮安跟你鳥鳥天 #BIRDBIRDTALK

佛法、性別、我: 一個紓解性別認同困境的自我敘說探究

為了解決滾石唱片投稿的問題,作者陳秋莉 這樣論述:

在這個自我敘說研究中,我以時間為軸線娓娓敘述曾發生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我描述從小經歷的性別認同困境,以及在工作時曾一心只想賺大錢,卻從身邊美貌女性身上看見所謂父權紅利的樣貌,甚至於女人在職場上服膺以男性為主的應酬文化中所顯現的無奈;直到漸漸的我能意識到性別覺醒的滋養,在困苦中幸運的遇上佛法以及性別研究。內心如何撞擊出一條道路,最後,在佛法及性別研究交織之下,我找出了安身立命的一條路徑。從一開始我對自己肉體上的不認同,在我人生歷程中造成我的麻煩,也就是Judith Bulter所謂的「性別麻煩」,到如今我刻意燙著頭髮,操演一般人對女性的刻板外貌印象。最後,藉由佛法以及Bulter的「性別操演

」兩者交織,進而打破過去性別二元化的秩序。藉由自己生命故事的分享,除了讓人明白性別認同困境有其紓解的方法之外,同時,也凸顯主流二元性別秩序對於身體多元展現的箝制;以自己生命故事作為打破及放下性別二分的執著,展現女性主體能動性,從困境到性別意識覺醒,最後接受自我主體性以及看見自己主體價值。

男人相對論

為了解決滾石唱片投稿的問題,作者秋微 這樣論述:

  多少年之後,我還是想對那個站在十二樓窗臺上的青年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啦。錢沒了可以再賺,工作不好可以再換,被女人搞就算還情債。一個男的,從男孩到男人,誰不是從搞別人和被搞的過程裡成長的。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更沒有人值得你拿命換。」   這是寫給時間與愛情,我們身邊的誰和誰,或者,我們自己。   感情沒有非黑即白,只有心甘情願。   怎樣經歷與失去,才算懂得愛情?   「愛錯」與「愛對」,差別只在那點「運氣」……   三段故事   三個抉擇   三則扣人心弦的上癮之作   這是從「男人」開始的視角。   正如作者本身所言:「很多女人都想知道男人在想什麼,很多男人想知道成功的男人在想什麼

?」他們沒有完美的性格,沒有過人的幸運、沒有足夠的耐性與膽識,卻在愛情的短瞬的飛光中,攫住此生最亮的碎片。是怎樣的失去和獲得,讓愛人者與被愛者、第三者逐漸完整了自己? 本書特色   [熱銷10萬冊重磅代表作 ]   [ 當當網超過3000讀者五星好評收藏,強力推薦! ]   一個被稱為活在21世紀張愛玲式的女子,   具有暢銷作家、知名編劇、導演與主持人多重身份的跨界才女   音樂教父小蟲評價她是「內地最具幽默感,最懂生活的女作家」   孤獨、禮物和傷疤,原來都是愛情的餽贈   在抑鬱並狂歡著的世道中,「你的愛,還好嗎?」   為什麼明明兩個人在一起,卻比一個人更寂寞?   她的文字,

擁有觸動人心的高度感知,字裡行間隱藏著你我似曾相識又無處投遞的惆悵。   她的小說,沒有天堂與地獄的極端,病毒式的渲染一讀成癮,痛並美好,無法不愛,無從逃離,猶如在情愛的迴圈中輪迴。 名人推薦   陳坤、黃磊、河正宇、許晴、黃舒駿、張皓宸、竇智孔   「我專門為秋微寫序及推薦十六年,這些年她一直在寫,我不時在推。她寫得細膩安靜,我推得理直氣壯。準確地說,比起電視節目中的她,我更覺得她是一個作家。」 ——中國知名演員 黃磊   「希望率性又深情的文字能感動更多讀者。我永遠支持妳。」——韓國知名演員 河正宇 讀者好評推薦   ★細膩的抒情,如同電影情節,環環相扣,非常有說服力,文中的

亮點總能扣緊人心,值得一讀再讀,買來收藏。   ★秋微的小說,總是那麼溫暖,從來沒有讓人失望。   ★讀了好幾遍,每讀一回總有不同的感受。   ★讓一個男人陷入愛情只需兩步,一則是讓他以為你懂他,一則是讓他以為你需要他。而秋微總能細微摸透男人的心思,從男人的視角解構愛情。   ★每一本都收藏,每一本都不想錯過。   ★喜歡秋微,喜歡她寫的文字,從關注她的微博到看她的書,當天拿到書是一天內一睹為快先看完的。 作者簡介 跨界才女/中國第一才女作家 秋微   對於愛情,秋微說:「情感是一生最好的修行,能安頓好情感,就能安頓好人生。」   曾經在愛裡翻騰,從天堂到地獄,沿途經歷的風

景,撰寫成秋微式情愛,撫慰城市裡的孤單男女,當然也包括她自己。她說創作是為了將自己從泥濘中拎起。創作和愛情很像的地方是,結束的時候難過,未必是因為傷害,而是因為,對方走了,也帶走了一部分的自己,而且一去不回頭。可喜的是即使選擇分離、不愛了,還是無法抹去相遇的印記,無論美好或者帶著淡淡的悔恨,我們終於完成一趟無法回頭,只屬於自己的旅程。   其中徒留的悲喜、錯落的情緒、遺憾,隱藏在她筆下成為令人反覆閱讀悵懷不已的情節。   而不論是主持節目時觀點辛辣的她,或是小說裡,抑或那個始終和世界保持著距離的她,那些她,都是秋微,一個活在21世紀裡張愛玲式的女子。   具有暢銷作家、主持人、編劇、導演

等多重身份。   代表作包括《莫失莫忘》、《男人相對論》等多部作品。   曾主持《城市日記》、《天下女人》等多檔節目。   曾擔任大型景觀劇《紅樓夢》的監製、編劇和執行導演。   2017年底,將執導其著作《女少年》改編成電影。   經歷   節目《鳳凰非常道》、《相約東南》、《天下女人》主持人   知名娛樂、唱片界企劃高手,代表作如電影《愛情麻辣燙》、音樂專輯如任賢齊《心太軟》專輯、齊豫《飛鳥與魚》專輯、張國榮《春天》專輯、張楚《卑鄙小人》專輯、黃磊《似水年華》、劉德華《美麗的一天》等等。   曾為《瑞麗-伊人風尚》、《瑞麗-可愛先鋒》、《ELLE》、《精品購物指南》等十幾家刊物之專欄作家

。   個人創作   2003年 《錯覺的瞬間美麗》   2004年  《懶得哭》   2005年 《流言,流年》   2007年  《狗臉歲月》   2010年 《女少年》   2011年  《愛情這朵浮雲,你是個神的馬子》   2013年  《莫失莫忘》   2015年 《再見,少年》   2016年 《男人相對論》   2017年 《幾乎愛人》 男人相對論 時光相對論 情愛相對論 繁體版自序 等待相對論   出版繁體版是存了好多年的心結。   如果對自己追溯到源頭,最早大概是在讀小學之前,家裡的祖輩有興致教我認識的幾個字,都是繁體,因為他們只會寫繁體字。

  1999年,我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書,幾年後,因黃磊老師工作安排之故,我第一次到了臺北。   記得我在書店找了四家心儀的出版社,手寫了幾封自薦信,跟內地版的那本書一起,包裹的端端正正,分別投稿。   三家沒有音訊,有一家寫了退稿信,端端正正地寄回。   被拒絕當然會心情低落,我記得那天晚上為了排遣煩悶,我到酒店頂層的露天游泳池游泳,遊到一半,忽然就下起了陣雨。當時的情勢也不容我上岸逃走,有大概不到十分鐘的樣子,雨點密集到好像雨水和游泳池裡的水已經無縫連接成了汪洋洋的一片,「沉浮」在那一刻非常寫實,就是不論選什麼方向面臨的都是阻力。劫後餘生的夜晚,我信步到酒店對面的一家pub消磨,那間

pub駐唱的歌手唱得太好,安撫驚慌,縮短了解憂的路徑。我記住了她的名字是黃小琥。後來在內地的綜藝節目裡看到她,聽她唱了句真理「沒那麼簡單」,她還是唱得那麼好,帶著莫名的親切感。   我的祖輩在山東是當年的大戶,子嗣延綿,有一些後來居住在臺灣。   這部分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過多牽連的血緣,某些程度上影響了我青少年時期對文字的審美,因而那時候讀很多董橋和張大春,像是喜歡聞樟木箱子的味道一樣重複地看《聆聽父親》,行文之間仿佛縱橫著舊時的綾羅綢緞,翻卷中撲面而來都是想像中的山河故人。   應著這些說不清的內心的連結,大學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在滾石唱片的北京公司任職。那時滾石的內訓是「我在滾石,我很

重要」,這八個字具體的呈現就是身為新人應該如何「物超所值」才能在職場中生存,心境的轉換一言難盡。哈哈。這句說明並不是抱怨,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一切都出於自願的選擇,都不應該抱怨。   一個人不論在職場還是情場,最初受一些折磨,都有可能成為漫長人生裡的營養。就像大部分植物的肥料多半氣味不好,人汲取養分的過程也一樣。決定生長的不是折磨本身,而是看待折磨的方式。對我來說,要緊的就是把每一段折磨,都轉化為愛的教育。   到後來,教育的結論,就像我放在<馬先生的超級演講>中的那句:「歲月對一個女人最好的祝福,無非是『好看』,樣子要『好看』,做事也要『好看』,開場要『好看』,謝幕更要『好看』。」   

而所有的「好看」,都一定是以「愛」為底裡,以「規矩」為形容。   多年之後,《男人相對論》繁體版終於要登場了,希望它也是「好看」的,在等待多時之後,矩步方行,漂洋過海來看你。   這本書的出版,要感謝周昊、戴克莎、張芸薇、以及樂木文化,還有每個正在愛裡浮沉,尋求一絲慰藉,正在閱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