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圓健行筆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滿月圓健行筆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isHolinessthe14thDalaiLama寫的 我的老師林仁波切【達賴喇嘛親自為老師作傳】 和安東・德貝格諾爾・艾柏的 侯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北市.三峽>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 健行筆記也說明:行前準備(我自己習慣必備這三樣):水→過程中一定要多補充水分,非常重要!!!薄外套→山區海拔高度落差,我都會隨身攜帶備著登山杖→原先不覺得需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蔚藍文化所出版 。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系碩士班 紀光陽所指導 林儀雰的 銀髮族參與國內短程旅遊之探討- 以臺北市民生社區老人社會大學學員為例 (2017),提出滿月圓健行筆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銀髮族、休閒、國內短程旅遊。

最後網站東滿步道 - 台灣山林悠遊網則補充:往來於東眼山與滿月圓兩處國家森林遊樂區之間的健行路徑,自海拔870公尺的東眼山林道終點開始,越過北插天山與東眼山間海拔1,130公尺的鞍部,再直下往海拔500尺的滿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滿月圓健行筆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老師林仁波切【達賴喇嘛親自為老師作傳】

為了解決滿月圓健行筆記的問題,作者HisHolinessthe14thDalaiLama 這樣論述:

  最重要的傳記X最有指標性的主角X最具影響力的一生X最不能錯過的故事   世界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唯一親自撰寫的人物傳記,詳實記錄藏傳佛教大師的一生。   收錄上百張珍貴照片,感受達賴喇嘛真切文字背後的動人故事。   將能啟發許多在覺醒道路上摸索的行旅者。   林仁波切的言行宛如一道通往殊勝佛陀教法的入口。   他的人生是一段悟性覺醒旅程的詮釋、超越個人經驗的紀錄。   在兩任達賴喇嘛之間、在新舊西藏關鍵性的歷史交叉路口上,   保護並弘揚珍貴的精神及文化遺產,   但卻總是謙卑地稱自己為一名普通的佛教僧侶,   其人其行,典範動人!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林仁波切不只是我這一

世的根本上師,   而且永生永世都會是我的根本上師,   慈悲地眷顧著我,直到我成就佛果。」   林仁波切是二十世紀成就圓滿的西藏喇嘛,也是偉大西藏精神導師中最具指標性的人物之一。他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老師、親近的共事者與推心置腹的朋友,以及徵詢意見、討論事務的不二人選,更是強大正向力量的來源。不管是西藏出現近代悲劇性發展的時期、流亡印度的年代,或是達賴喇嘛慢慢成為全球精神領袖的過程中,林仁波切的存在都發揮著強力定心丸的作用。   達賴喇嘛依照西藏傳統,透過真切的文字、真摯的情感、搭配上百張珍貴照片,記載西藏靈性導師林仁波切成就正覺的歷程、生命及傳奇。他的一生不僅激勵流亡四散於世界各地的西

藏人民,這位完人般的殊勝上師曾經施行過的教導與弘法活動,更是充滿啟發與無限驚奇。   這部傳記是重要的歷史資源、宗教藝術。不但超越了記載個人生平事蹟的意義,更能將其視為一位重要宗教上師的智識及哲思如何形成、如何培育、如何訓練的詳實紀錄。同時,也能幫助讀者理解,在性格與智慧的陶冶之下,林仁波切對於達賴喇嘛的精神發展帶來何等的深遠影響。 好評推薦   雖然本書以傳統的西藏精神傳記風格寫作,但這本講述擔任達賴喇嘛資深導師的偉大智者──林仁波切的獨特傳記,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佳作。   首先,無論是傳記的主題或本書的作者,都是非凡無比的人物。   其次,本書是達賴喇嘛唯一撰寫過的傳記,全

書著重於林仁波切的一生。達賴喇嘛形容其導師為「對我一生最重大的影響」,在達賴喇嘛與其子民輾轉於現代世界的動盪歷史過程之中,林仁波切是他生命中唯一真正的「基石」。   其三,本書詳細介紹了這位彌足珍貴的導師林仁波切所進行過一連串廣泛的弘法活動。   其四,本書透過感人的描寫,披露一位備受尊崇的導師與其獨一無二的學生之間不為人知的互動,培養這位學生成為世界知名、勇氣十足的宗教領袖。本書所記述罕為人知又溫馨十足的生活故事,正是獻給世人的美好禮物。   我們應當滿懷喜悅來閱讀如此佳作。──揚.威利斯,維思大學宗教系教授

滿月圓健行筆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北瀑布秘境雲森瀑布 網美景點
新北三峽最仙氣的瀑布,更是廣告的拍攝景點,時間夠還可以一次看三座瀑布,絕對是網美必拍景點,尤其這時還有楓葉可以賞喔!提供交通公車路線.
全文閱讀:https://taiwantour.info/three-gorges-secret/

高度:約20公尺
路程距離:單程約2公里、50分鐘
難度:★★★(難度最高五顆星)

銀髮族參與國內短程旅遊之探討- 以臺北市民生社區老人社會大學學員為例

為了解決滿月圓健行筆記的問題,作者林儀雰 這樣論述:

臺灣醫療科技及設施、設備的進步以及幾十年來國人對養生議題的重視,促使退休後的銀髮族有能力應付基本生活運作所需外,仍有體力、心智與意願參與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動,甚至有多數的銀髮族更嚐試精進進修、學習自身或跨領域的專業文化,或是參與在未退休前沒辦法從事的休閒活動,以及輕型、重量的機能運動或更甚是可隨心所欲每年數次參加國內的短程旅遊活動。 現行行政法規定 65 歲為退休年齡。本研究的對象為臺北市民生社區老人社會大學之年長學員,而本研究內容中所稱之「銀髮族」、「老人」、「年長者」是指年滿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本研究主要是從民生社區老人社會大學的銀髮族學員中探討並了解其銀髮族對參與國內短程旅遊活動行

為與認知、慾望與阻礙,進而探討銀髮族參加國內短程旅遊之休閒活動對其生活品質的正面影響與其他相關正面性的態度。研究對象以臺北市民生社區老人社會大學之銀髮族學員為例,抽樣年滿65歲以上之學員,共7位銀髮族人士,五位女士及兩位男性其平均年齡為70.28歲,以深入訪談的方式收集整理資料,研究結論是此社區的銀髮族年長者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與其自己身體狀況以及自由支配經濟收入都有正面的相互影響。因此建議政府機構相關單位或民間團體應提早建立退休後銀髮族的健康良善的學習機制及宣導銀髮族年長者多多參加戶外活動或國內一日的短程旅遊活動,以提升銀髮族的生活品質並使其能以樂觀、開朗、自信的態度來面對未來人生。 訪

查後顯示銀髮族於退休後仍對自身休閒旅遊活動的安排有相當高的接受度。退休金提供了銀髮族對其生活品質、休閒運動及國內短程旅遊活動較有自主性的決定權,尤其以國內短程旅遊活動,其所需要的時間短(八至十小時)、費用又不高(一般都為台幣壹千元以下)的情況下,更讓銀髮族年長者樂意接受並願意參加,而且還會呼朋引伴集體同行,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幼年時期對校外郊遊有著興奮雀躍的心情。研究中發現,(1)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釋出善意接受訪談邀約;(2)女性也較男性更有積極的態度去參加與接受多樣化的國內短程旅遊活動;(3)86%接受訪談的銀髮族年長者,有每週至少運動一次的習慣。年齡越長的銀髮族所能進行的旅遊活動與種類及時間上

都有限制,且能負荷旅遊活動的體力與精神也相對性減弱或趨緩,因此建議剛剛步入銀髮族的年長者能提早認真對待自己身心靈的健康狀況,藉由參加國內短程旅遊活動,暫時性離開平常的居家環境,放鬆自己的身心靈,多接觸國內不同地區的人、事、物、風俗特色,享受在旅遊中被服務的舒適感,因此也更能促進銀髮族與家人在生活相處上能較有樂觀的互動。

侯麥

為了解決滿月圓健行筆記的問題,作者安東・德貝格諾爾・艾柏 這樣論述:

★2014法國「影評人聯盟獎」 最佳「法國電影」專書 美學形式‧社會議題‧哲學反思 他的電影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艾力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擁有複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家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首部傳記繁體中文版  全球首譯   在《解放報》的專訪中,當被問道「您為什麼拍電影?」,   侯麥說:「我確信自己在拍電影的時候,能夠捕捉到從事其他藝術創作所無法呈現出來的幸福。」   兩位傑出電影學者描述了他精采的一生,   關於電影,關於法式品味,關於人生,   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我們恍然大悟,   原來,那個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過許多首度公諸於世的文獻,本書

刻畫出一位偉大電影人的肖像:   侯麥是導演,也是作家、畫家、作曲家、製作人,偶爾還客串演員,   他探索美學形式,介入社會議題,勇於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實的一人樂隊。   想了解法國文化,想深入電影的靈魂,這本傑出的傳記無法略過。   侯麥說:「人生就是電影」   這個小圈子在巴黎過著追逐電影的人生,不過卻有許多人現身說法指出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實非常黯淡、辛苦。影癡們把時間用在戲院裡看電影、在酒館裡討論電影、在編輯台上寫稿、在小房間裡剪片,工作讓他們毫不得閒,被迫禁絕一切社交活動及咖啡館讀書會,外出只是為了維繫工作上的關係。後來艾力克.侯麥也表示:「對我們來說,沒有所謂的『美好歲月

』、『美好時代』,如果有什麼值得說嘴的東西,應該就是尼贊所說的那句:『我絕對不許任何人說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是二十歲。』那些年並沒有什麼不愉快,但的確挺黯淡的:我們只仰賴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著。只要有人問我們:『那你們靠什麼過活?』我們總愛回答:『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   除了他十足法式、精緻的電影拍攝手法之外。   我們對艾力克.侯麥了解多少?   《圓月映花都》、《綠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出了幾部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我們也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美麗的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當然也不會忘記幾位他提攜過

的幾位演員,例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們都在影壇上獨當一面。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捧場?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他熱衷自創分身,而且總是藏匿在電影作品背後。據說他母親到死前都還以為兒子是個中學老師。   這是一本首次問世的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並愛好各種美的形式、《電影筆記》總編輯與電視人、不參與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制度的緬懷者,但最終卻把選票投給了綠黨。侯麥是個充滿矛盾的男子,對藝術的好奇成就他無以倫比的多樣性。

  他是艾力克.侯麥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說家、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一九四二年起擔任文學教授,一九五○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ema》擔任編輯,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劇與箴言》系列、《四季故事

》系列等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灘上的寶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一九八六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獎。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獎」。 名人推薦   高翊峰(作家)∣聞天祥(影評人)∣彭怡平(藝術家/攝影家/作家)————專序推薦   小野(作家)∣胡晴舫(作家)∣陳玉慧 (作家/編導)∣陳雨航(小說家)   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張毅(金馬獎最佳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   張鐵志 (

文化評論家)∣黃玉珊(電影導演)∣楊力州(導演)∣蔡明亮(電影導演)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羅智成(詩人/作家)——————真心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安東.德貝格Antoine Baecque   法國楠泰爾大學電影史教授,曾出版楚浮(1996年,與Serge Toubiana合著)與高達(2010年)傳記,以及法國影迷圈及新浪潮等相關著作。也曾擔任《電影筆記》的總編輯,後來進入《解放報》負責文化副刊。著有:   《大革命時期的諷刺畫》,Presse du CNRS,1988年。   《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Cahiers du

cinéma出版,1989年。   《電影筆記:一本週刊的歷史,第二冊》,Éditions de l’Étoile出版,1991年。   《歷史的文本:隱喻與政治(1770-1800年)》,Calmann-Lévy出版,1993年。   《弗朗索瓦.楚浮》(與S. Toubiana合著),Gallimard出版,1996年。   《與曼諾.迪奧利維拉對話》,Cahiers du cinéma出版,1996年。   《光榮與恐懼:恐怖統治下的七位犧牲者》,Grasset出版,1997年。   《法國文化史》(「啟蒙與自由」),Le Seuil出版,1998年。   《新浪潮:一個年輕世代的身影

》,Flammarion出版,1998年)(2008年增補再版)。   《歡顏笑語:十八世紀的笑者文化》,Calmann-Lévy出版,2000年。   《權力的儀式: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政治對壘》,Grasset出版,2002年。   《影迷圈:觀點與歷史(1944-1968年)》,Fayard出版,2003年。   《提姆.波頓》,Cahiers du cinéma出版,2005年。   《亞維儂藝術節的歷史》(與E. Loyer合著),Gallimard出版,2007年。   《電影與歷史》,Cahiers du cinéma出版,2008年。   《法國文化危機:文化政策考古與挫敗剖析》,

Bayard出版,2008年。   《炮打司令部!專文、訪談、報導》,Cahiers du cinéma出版,2008年。   《攝影機歷史》,Gallimard出版,2008年。   《高達傳》,Grasset出版,2010年。   《法國大革命》,Tallandier出版,2011年。   《電影思想字典》(與P. Chevallier合著),PUF出版,2012年。   《健行作家》,Omnibus出版,2013年。   《電影鏡頭》,Gallimard出版,2013年。 諾爾・艾柏Noël Herpe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講師,曾出版多本書籍(關於René Clair及Sacha

Guitry),並主編《侯麥與其他人》文選,以及針對《賽璐璐與大理石》專訪侯麥的對話錄(2010年)。另外還曾創作《荒蕪日記》(2011年)及《早年的我》(2013年)兩本受到矚目的自傳故事。另著有: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與同期的偉大思想家》,Bibliothèqu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e Paris 出版,1990年。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的《黑色筆記》(評註版),Desclée de Brouwer出版,1994年。   《展讀朱利安.格林》(與M.-F. Canérot及M. Raclot合著),Université du Maine出版,1994年

。   《羅馬的故事》,Les Belles Lettre出版,1997年。   《何內.克萊爾與》(與E. Toulet合著),AFRHC出版,2000年。   《文本裡的電影:何內.克萊爾的書寫》,Jean-Michel Place出版,2001年。   《侯麥與其他人》,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出版,2007年。   《沙夏.吉特里:藝術家的一生》(與N. Giret合著),Gallimard出版,2007年。   《影迷日記》,Aléas出版,2009年。   艾力克.侯麥的《賽璐璐與大理石》(收錄對談的新版本),Léo Scheer,2010年

。   《單腳旋轉與白色褲襪:追憶儒勒.萊歐塔》(評註版),Mercure de France出版,2010年。   《就是他:禁片日記》,Le Bord de l’eau出版,2013年。 譯者簡介 范兆延   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巴黎第三大學高等翻譯學院筆譯碩士,現居台北,為專職法文口筆譯。近兩年譯作包括《一個人的不朽遠行》、《如果,讓幸福停留在此刻》、《法國廚神西蒙上菜》等。 推薦序  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侯麥   (文/聞天祥) 推薦序  艾力克‧侯麥無法模仿     (文/彭怡平) 推薦序  逝世之後,才開始悄悄拍攝 (文/高翊峰) 謎樣的「大莫莫」 青年時期

的莫利斯.謝赫,1920-1945年 從謝赫到侯麥,1945-1957年 在《獅子星座》下,1959-1962年 在《筆記》的擔子下,1957-1963年 實驗室時期,1963-1970年 四則道德故事,1966-1972年 關於德國與教書的二三事,1969-1994年 踏上普希瓦的足跡,1978-1979年 六部喜劇與諺語,1980-1986年 城市的侯麥與鄉村的侯麥,1973-1995年 跟隨四季的腳步,1989-1998年 拍攝歷史,1998-2004年 冬天的故事,2006-2007年 病痛折磨,2001-2010年 侯麥作品列表 中法文對照表(人名、地名、影劇及其他作品與出版品)

鳴謝 序 謎樣的「大莫莫」   我們對艾力克.侯麥了解多少?   《穆德之夜》、《克萊兒之膝》、《O女侯爵》、《月圓映花都》、《夏天的故事》及《貴婦與公爵》等,幾部傑作讓他贏得了影迷圈的肯定。多數民眾都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她們迷人、機智卻又令人不耐,是侯麥鏡頭下的時代表徵。他也曾提攜過幾位演員,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這些人都能在影壇上獨當一面。在海外,侯麥所代表的則似乎是十足法式的拍片風格。   但是各位可曾知道,侯麥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總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也有數百萬

人捧場?艾力克.侯麥並不是巴黎聖日耳曼區的時髦產物,只為滿足花都的附庸風雅而拍片。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情節的迂迴曲折或情感的細膩描繪,都伴隨著一個傳統的理想:在情感傳遞、敘事與場面調度上,儘可能引發觀眾的共鳴。但這也不阻礙他用批判或嘲諷的手法,去捕捉、去傳達某些時代的潮流。   另外,各位是否知道在沿用三十多年的「艾力克.侯麥」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這也是外號「大莫莫」(le grand Momo)的由來,而且一直到晚年,他身邊的老朋友都這麼稱呼他。他喜愛東躲西藏,這應該是他人生中最樂此不疲的事情:擅於藏匿、佈下疑雲、遠離鎂光燈。這個男人生性熱衷面具遊戲,甚至到了捏造

多重身份的地步,讓外界對他的私生活始終霧裡看花,他也因此保全了自己不為人知、最隱秘的一面。   二戰結束不久,二十五歲的莫利斯自創第一個化名——吉貝爾.柯提耶,並以該名在迦利瑪出版社(Gallimard)出版小說。沒多久,他又為自己取了第二個化名——艾力克.侯麥,專門發表電影專文並開始拍攝短片。稍晚,來到一九六〇年代中期,侯麥到處尋找工作,寄出了幾份履歷:其一記載他在一九二〇年四月四日生於南錫;另一份履歷的出生地也在南錫,但生日卻是一九二三年四月四日,父親名叫「路易.侯麥」,職業為教師,並記載侯麥在「南錫中學及里昂大學文學院畢業」之後,曾經擔任「中學歷史及地理教師」。(註1)   以上這些

大多是杜撰不實的假資料。侯麥對欺瞞的喜好,令人難以掌握他的身世。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含混不明的樂此不疲,因此長久以來,外界始終無法拼湊出可靠的侯麥生平。一九八六年,侯麥將幾封寫給楚浮的信交給吉爾.賈冦與克勞德.德紀費,並告訴後者:「本人在此請求您……如果您有天想要出版與我個人有關的片段,但無涉於我的文章或電影,您所挑選的段落請務必先經過我的同意。因為您曉得,我非常保護自己的秘密,就算是陳年往事也不例外。」(註2)   然而,這些秘密並沒有隱匿任何醜聞,也沒有一般驚世駭俗或顛覆成見的成份,更沒有複雜難解的家族紛爭或腳踏兩條船的感情生活。「我的人生一直都很平凡,我擁有一般人都會有的念頭。」(註3)侯

麥在小學生的作業本上寫道。一直到過世前,他習慣在這些作業本上寫滿想法、名言、感受及讀書心得。在侯麥眼中,維持秘密有其必要性,就算他是刻意選擇戴起面具。侯麥始終堅持讓母親相信自己的兒子在中學教授法語,而不是法國備受推崇的名導之一。一直到他母親在一九七〇年過世為止,這場戲前後演了二十年。「這會要了她的命。」(註4)侯麥篤定地告訴一位親戚。莫利斯.謝赫,一位退休的法語教師,一位生活有條不紊的好兒子、好丈夫和好爸爸。他的家庭生活從不會受到艾力克.侯麥的干預,後者偏愛放蕩不羈、引人側目的生活,終日與新進女演員和紈絝子弟為伍,一心追求大銀幕的電影人生。然而仔細審視之後,我們會發現艾力克.侯麥的人生也從不屬

於一位情場聖手。每當旁人問及他總能與美麗的電影女星往來的秘訣時,侯麥都會促狹地回答說:「就是絕對地清清白白。」他之所以喜歡傾聽女明星說話,只是想要她們演出他創作的故事和劇本,並巧妙地將她們拉進自己所安排的電影人生之中。   我們總會忘記侯麥生前曾是偉大的影評人及理論家之一,擔任過《電影筆記》的總編輯。一九五五年,他寫下總共五個篇章的書面聲明〈賽璐璐與大理石〉,文中肯定電影藝術的輝煌成就:「今天有一種藝術……淋漓盡致展現出其他藝術形式裡早已不復存在的古典精神與健康光彩。」字裡行間試圖建立電影這種重要藝術的合法地位,並將影評的角色定義為與「美的鑑賞力」息息相關。但侯麥這位思想家也熱衷於報章筆戰,

甚至是所有跟電影有關的爭議。為此,他在《藝術》這本反骨、反主流並具有影響力的文化週刊上,發表過多篇文章。裡頭的侯麥是西部片的愛好者、好萊塢電影的擁護者,而且對好萊塢女星青睞有加。他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回應當時的電影生態,力圖說服並震撼當時的讀者大眾……。我們必須在第七藝術的思潮上,重新賦予侯麥應有的地位,並再次強調他是如假包換的電影作家(écrivain du cinéma)。   侯麥對藏身暗處的熱衷,源於他必須提防自己的衝動,害怕自己會因此而失控。沒有什麼比公開表露自己極端、激進的立場更違逆他性格的事了,但這卻無礙他信仰某些理念、堅持某些原則,況且他也非常樂於參與思想、藝術及政治的討論。他

從不諱言自己是位保守人士,將過去視為現在、甚至是未來的靈感泉源,且長久以來聲稱自己崇尚的是保皇主義而非天主教信仰。然而侯麥卻從來不是教條主義者,對旁人的好奇、包容,對文明化的矛盾情感及論戰的喜愛,才是他內心世界的最佳寫照。這位傳統、保守的男子對環保運動的主張尤其關心,並在日後逐漸公開支持這些主張。這對他來說,毫無任何違背之處。   二〇一〇年六月,侯麥過世的五個月後,家人遵照他的遺願將個人檔案資料送交IMEC(法國當代文學紀念館)。在世九十年的歲月裡,侯麥留下將近一百四十箱的資料,文件多達兩萬多份。多虧這些可觀的資料,我們才能夠在本書中回溯莫利斯.謝赫∕艾力克.侯麥的平行人生,了解他同時兼顧

教師、影評人、影迷、作家和導演身份,以及他主要的學習經歷、閱覽的書籍、追隨的榜樣、往來的書信,還有體現他個人特質的興趣嗜好。   侯麥留下的文獻記載了他多方涉獵的人生歷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寫作與拍電影。從一九四〇年代初期,侯麥開始密集投入文字創作,留下許多故事、短篇小說、短篇劇本的手稿,創作內容也被沿用在往後的電影劇本之中。在侯麥執導的系列電影長片「道德故事」(Contes moraux)及「喜劇與諺語」(Comédies et proverbes)裡,許多都取材自這些十五、二十年,有些甚至是三十年前完成的文學作品。至此,我們才對侯麥的電影譜系有了清晰及不同以往的深刻認識。   這些文獻資

料也記載了侯麥拍攝電影長片的經過,讓我們得以從源頭到下游完整重建侯麥創作的過程:從構思、書寫、拍攝、指導演員,一直到觀眾對每部電影的接受程度。其中,我們還發現侯麥是從一九五二年開始籌劃並拍攝他的第一部長片:改編自瑟居女爵(Comtesse de Ségur)的作品《模範小女孩》。今天,我們應該將這部電影視為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濫觴。   除了這些珍貴的文獻之外,我們還走訪了艾力克.侯麥廣闊的交友圈,以及曾經與他共事的工作夥伴、技術人員、藝術家及知識份子。在訪查侯麥生平的過程中,有近百人在專程安排的訪談中侃侃而談。檔案及文獻的佐證固然重要,但這些受訪者的現身說法更能讓我

們理解這位電影人涉獵廣泛的人生歷程,從短篇小說、小說、劇作、評論,到針對電影、文學及音樂發表的論述。侯麥不止是一位偉大的導演,他還是攝影師、插畫家、戲服及美術設計師,同時也是作品中電影歌曲及配樂的作曲家……。一位一人樂隊般的人物側寫浮現在我們眼前,他一心一意想保全自己的獨立自主,並在創作電影、文學、繪畫、音樂及戲劇的過程中,汲取每一段邂逅的緣分作為靈感,灌溉他後續的拍片構想。   總之,本書的內容概要如下:艾力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一位擁有複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家。   註釋   1.IMEC(法國現代文學紀念館),艾力克.侯麥藏品,卷名「私人文件及其他」(RHM 134.17)。   2

.IMEC,艾力克.侯麥藏品,卷名「工作書信,字母D」(RHM 113)。   3.IMEC,艾力克.侯麥藏品,卷名「私人文件及其他」(RHM 134.17)。   4.泰瑞莎.謝赫訪談內容,2011年5月23日。 2 從謝赫到侯麥 一九四五~一九五七年 一九四六年四月,迦利瑪出版社推出《伊莉莎白》,市場反應很差。銷售數字不理想,沒有相關評論,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這本小說。莫利斯.謝赫使用的筆名吉貝爾.柯提耶,或許是想對收留他的呂特斯大廈女房東致意,因為後者擁有相同的姓氏,否則就可能只是巧合而已。 再次受挫令莫利斯非常痛苦,又是一重不被認可的打擊,但年輕的他藉由憎恨這本處女作來讓自己好過一些。

「寫完《伊莉莎白》之後,我開始厭惡這本小說,想要離它遠遠的,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別的出路……於是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感覺自己比較像是十九世紀的作家,像是我當時閱讀的赫曼.梅爾維爾。」這個時期留下的筆記,或記載在小學作業本中的字句,足以說明莫利斯在尋找自我時所面臨的遲疑,而且似乎總與同輩人格格不入。 戰後的生涯之路 面對剛剛重獲自由並試圖從戰爭不幸中復興的法蘭西,法國年輕人的確有許多投入了政治及文化相關工作,但是莫利斯.謝赫卻不然。從他開始規律收集的剪報文章中,我們看不到跟當時新聞有關的篇章,他從《戰鬥報》、《週六晚報》及《法蘭西星期天週報》剪下的,都是一些社會新聞、關於上流社會的報導、藝術及音樂的

評論文章、幾篇由馬勒侯、卡繆、沙特執筆的專欄或社論,還有《隊報》對跑步競賽及馬塞爾.昂塞納的全版報導。後者在一九四八年的戰後倫敦奧運上為法國贏得了第一面的金牌,同時被譽為「八百公尺的偉大跑者之一」。莫利斯的心態是「袖手旁觀的」,但從當時拍攝的兩張影像──其一是張大頭照,面對鏡頭的莫利斯.謝赫身著天鵝絨西裝外套,領帶打得十分端正,給人一種十分嚴謹的印象;其二是一張他的肖像素描,面部輪廓的筆觸細膩,但他幾乎就要消失在某種深沉的憂鬱情緒中──可以看出年輕的莫利斯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