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植物 名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澎湖植物 名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戴昌鳳,鄭有容寫的 台灣珊瑚全圖鑑(上):石珊瑚 和邵廣昭余欣怡姚秋如蘇淮呂翊維莊守正黃世彬的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簡博秀所指導 羅國瑛的 從淡蘭古道出發-讓文化觀光走入國際世界 (2021),提出澎湖植物 名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道、文化觀光、世界遺產、淡蘭古道、楊廷理、長距離步道旅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謝宗欣所指導 侯昕沛的 臺灣稀有植物苦檻藍之生物學研究-特別關注生殖特性 (2021),提出因為有 苦檻藍、稀有植物、瀕危物種、生殖特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澎湖植物 名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澎湖植物 名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珊瑚全圖鑑(上):石珊瑚

為了解決澎湖植物 名錄的問題,作者戴昌鳳,鄭有容 這樣論述:

沒有珊瑚,海洋將沒有生命! 台灣最完整的石珊瑚(造礁珊瑚)全紀錄首度問世。 ◎ 台灣第一本完整石珊瑚圖鑑,共收錄24科558種。 ◎ 收錄珍貴珊瑚生態影片,一窺珊瑚的成長動態。 ◎ 完全收錄稀有的深海石珊瑚骨骼標本 石珊瑚是什麼?又為什麼重要?  珊瑚礁由多種珊瑚群體所組成,是海洋中孕育最多生命的地方。雖然只佔海底面積的0.1%,卻提供25%的海洋物種生存所需,有「海洋的熱帶雨林」之稱。從食藻者至頂級掠食者,小至數毫米的鰕虎魚,大至體長超過10公尺的鯨鯊,以及瀕危的海龜、鯨豚等,都是這個龐大複雜生態系的一分子。  珊瑚是一群存在數百萬年,原始而多樣性很高的刺胞動物,包括俗稱的石珊瑚、軟珊瑚

、柳珊瑚、寶石珊瑚、黑角珊瑚、水螅珊瑚等。而在所有的珊瑚當中,只有石珊瑚目會形成實體的碳酸鈣骨骼,也是最主要的造礁珊瑚;其他珊瑚多具有八隻羽毛狀的觸手,統稱為八放珊瑚。 《台灣珊瑚全圖鑑》是目前物種清單最新的台灣珊瑚圖鑑,分上下兩卷,收錄了台灣周遭海域的全部珊瑚種類。上卷介紹所有的石珊瑚(造礁珊瑚),下卷收錄所有的八放珊瑚,共計49科824種。   權威海洋生物專家,調查台灣珊瑚40年成果總集結  作者為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他自1979年開始在台灣海域從事潛水探索,從我國領海最南端的南沙、東沙群島,至最北端的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等北方三島,踏足許多人未曾進入的海域,歷經

40餘年的時間,將台灣海域產的石珊瑚做了詳細描述和分類。  本書是為喜歡海洋生物、想要進一步認識珊瑚人士寫的參考書,也是作者從事台灣石珊瑚研究的全部成果,內容涵括他至今蒐集的石珊瑚種類多達24科558種,包括2個新命名科及4種未定科的種類,收錄種數超過迄今最完整的《台灣石珊瑚誌》(12科281種)近兩倍,也是至今唯一全中文書寫的石珊瑚全圖鑑。 依照海洋生物最新分類系統WoRMS排序物種  本書依據海洋生物專屬的最新分類系統WoRMS(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世界海洋物種名錄),使用粒線體的基因序列,重新排序石珊瑚間的分類關係。將繁多的石珊瑚種類,以台灣

海域常見的形態一一收錄,對各種珊瑚的基本特徵提供描述。除此之外,也以實驗室內拍攝的珊瑚骨骼顯微照片,呈現難得一見的深海珊瑚紀錄。 石珊瑚專屬總論介紹,珍貴動態影片呈現海底珊瑚樣貌  作者並以深入的總論詳述石珊瑚的重要知識,包括全新的分類樹,其細部結構的變異、淺海與深海石珊瑚的關係、珊瑚共生藻與生命週期、珊瑚礁生態系、台灣海域的珊瑚礁群聚、觀察與紀錄、分類系統等等,以及36支珍貴的珊瑚紀錄影片,包括不同類群的產卵、群聚、共生、白化與死亡等,完整介紹這個賦予海洋生命的奇妙生物群。

從淡蘭古道出發-讓文化觀光走入國際世界

為了解決澎湖植物 名錄的問題,作者羅國瑛 這樣論述:

雪山隧道,拉近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的空間與時間距離。常言道,路是人走出來的,回顧過往沒有公路的年代,原住民與來自閩粵兩省漢移民往來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乃是以雙腳在雪山山脈北段山林裡走出一條條的山徑形成淡蘭古道。「文化」乃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經過日積月累所創造出來的事物、經驗與傳承。文化觀光,為九十年代以降國際旅遊市場的趨勢。觀光旅遊事業的永續發展,如何引發旅客的「重遊意願」為關鍵要素。走馬看花的旅遊方式與旅遊行程,內容貧乏的觀光資源與觀光景點,缺乏「旅遊吸引力」,甚至因為「旅游形象」不佳,導致旅客的「旅遊滿意度」得不到高度評價。文化觀光,可以提供具有深度的旅遊方式與旅遊行程。為了保護世

界各地珍貴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免於遭受天然災害影響或是人為的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將世界各國及各地區擁有傑出普世價值的文化或自然資產,登錄於世界遺產名單,藉由國際間的合作達到保護世界遺產的目的。做為文化資產以及觀光資源,古道是前人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淡蘭古道,曾經有凱達格蘭族與噶瑪蘭族的足跡。清嘉慶17年(1812),蛤仔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設置噶瑪蘭廳隸屬臺灣府,楊廷理,做為關鍵人物之一,三度進出臺灣,多次出任臺灣知府(含署理),五次入蘭,擘劃開蘭事宜,以重要推手相稱當屬實至名歸。淡蘭古道蘊含豐富的歷史性、文化性以及自然生態的多樣性,結合國際間「長距離步道旅行」的風潮,藉由推廣淡蘭古道

引發旅客個人的「旅遊動機」以及觸動旅客個人的「旅遊意向」,帶動我國臺灣地區不同類型文化觀光資源建構的「旅游形象」和「旅遊吸引力」,成為國際旅遊市場境外遊客來臺旅遊的目標。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為了解決澎湖植物 名錄的問題,作者邵廣昭余欣怡姚秋如蘇淮呂翊維莊守正黃世彬 這樣論述:

  本書精心挑選出百種海洋生物,整合了保育類以及友善釣魚類,從數量瀕危的白海豚,到釣友喜愛的黑鯛。就分類而言,從軟骨魚、硬骨魚、爬蟲類、鯨豚類到天上飛的海鳥類;從環境( 生態系) 來看,則包括了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砂泥底以及大洋生態系。藉由不同的面向,呈現臺灣寶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並在各種人類與海洋生物互動的層次中,找出各具特色的物種,希望成為您認識海洋生物的入門檻。 主編者簡介 邵廣昭   邵廣昭主編是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亦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榮譽研究員,專長為魚類學、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及保育。 鯨豚類1 0 鬚鯨科 1 2 小鬚鯨1

4 塞鯨1 6 布氏鯨1 8 藍鯨2 0 大村鯨2 2 長須鯨2 4 大翅鯨2 6 抹香鯨科及小抹香鯨科 3 0 抹香鯨3 2 小抹香鯨3 4 侏儒抹香鯨3 4 喙鯨科 3 6 柏氏中喙鯨3 8 銀杏齒中喙鯨3 8 朗氏喙鯨4 2 柯氏喙鯨4 4 海豚科圓頭亞科 4 6 小虎鯨4 8 瓜頭鯨5 0 虎鯨5 2 短肢領航鯨5 4 偽虎鯨5 6 瑞氏海豚5 8 海豚科其他類群 6 0 中華白海豚6 2 熱帶斑海豚6 4 條紋海豚6 6 長吻飛旋海豚6 8 弗氏海豚7 0 糙齒海豚7 2 印太瓶鼻海豚7 4 真瓶鼻海豚7 6 長吻真海豚7 8 短吻真海豚8 0 鼠海豚科 8 2 寬脊露脊鼠

海豚8 4 窄脊露脊鼠海豚8 4 海保救援網MARN 9 0 海龜類9 4 綠蠵龜9 8 玳瑁1 0 0 赤蠵龜1 0 2 欖蠵龜1 0 4 革龜1 0 6 海鳥類1 0 8 離海島礁的海鳥 11 0 鳳頭燕鷗11 2 黑嘴端鳳頭燕鷗11 4 紅燕鷗11 6 玄燕鷗11 8 白眉燕鷗1 2 0 沿海生活的海鳥 1 2 2 小燕鷗1 2 4 黑嘴鷗1 2 6 蒼燕鷗1 2 8 大洋性的海鳥 1 3 0 白腹鰹鳥1 3 2 大水薙鳥1 3 4 短尾信天翁1 3 6 軟骨魚類1 3 8 濾食性軟骨魚類 1 4 0 象鮫1 4 2 鯨鯊1 4 4 巨口鯊1 4 6 阿氏前口蝠鱝1 4 8

雙吻前口蝠鱝1 4 8 掠食性軟骨魚類 1 5 2 大白鯊1 5 4 尖齒檸檬鯊1 5 6 鼬鮫1 5 8 紅肉ㄚ 髻鮫1 6 0 平滑白眼鮫1 6 2 淺海狐鮫1 6 4 灰鯖鮫1 6 6 南方龍紋鱝1 6 8 友善釣魚類1 7 0 灘釣型的魚類 1 7 2 多鱗沙鮻1 7 4 斑海鯰1 7 6 星雞魚1 7 8 尖吻鱸1 8 0 黑棘鯛1 8 2 短棘鰏1 8 4 金錢魚1 8 6 花身鯻1 8 8 磯釣型的魚類 1 9 0 石狗公1 9 2 六斑二齒魨1 9 4 條石鯛1 9 6 杜氏刺尾鯛1 9 8 藍點鸚哥魚2 0 0 單角革單棘魨2 0 2 褐臭肚魚2 0 4 瓜子鱲2 0

6 點帶石斑魚2 0 8 青嘴龍占魚2 1 0 鱷形叉尾鶴鱵2 1 2 銀紋笛鯛2 1 4 船釣型的魚類 2 1 6 鬼頭刀2 1 8 雙帶鱗鰭烏尾鮗鱲2 2 0 藍圓鰺2 2 2 杜氏鰤2 2 4 三線磯鱸2 2 6 巴鰹2 2 8 花腹鯖2 3 0 日本竹筴魚2 3 2 日本馬加鰆2 3 4 南海帶魚2 3 6 其他硬骨魚類2 3 8 大洋或近沿海表層性硬骨魚類 2 4 0 翻車魨2 4 2 矛尾翻車魨2 4 2 黑鮪魚2 4 6 劍旗魚2 4 8 珊瑚礁硬骨魚類 2 5 0 曲紋唇魚2 5 2 隆頭鸚哥魚2 5 4 龍虎斑2 5 6 沙泥地的底棲性硬骨魚類 2 5 8 黑䱛2

6 0 大黃魚2 6 2 眼斑擬石首魚2 6 4 河海洄游性硬骨魚類 2 6 6 日本鰻2 6 8   出版者序 海洋物種何其多,從認識這百種開始   我們相信,如果您認識牠們,會從心底願意跟我們一起保護牠們。   您喜歡親近自然嗎?您認識多少動物呢?走進動物園,您可以親眼看見獅子、大象、長頸鹿或小爪水獺等瀕危動物,或從新聞看到臺灣黑熊、石虎的現況與困境。只是,即便臺灣四周環海,但對於多數人來說,對於海洋生物的認識遠遠不及陸域動物。因此,此書出版的目標簡單而明確,希望用最精簡、沒有壓力的篇幅,讓大家認識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之美。   海洋何其大,物種何其多,依據全球海洋普查團隊的科

學家們估計,大海當中的生物至少超過百萬種,人們迄今所認識且命名的,約略僅有二十萬種。而臺灣周邊記錄到的約一萬四千種,其中魚種就有三千多種,哺乳類、爬蟲類、鳥類超過百種,想要認識這數千種談何容易。千里之路,始於足下。就讓我們從百種開始吧!   如何從數千種挑選出百種,也非易事。感謝邵老師與來自各領域的專業夥伴,一起精心挑選出百種海洋生物。我們嘗試整合保育類以及友善釣魚類,從數量瀕危的白海豚,到釣友喜愛的黑鯛。就分類而言,從軟骨魚、硬骨魚、爬蟲類、鯨豚類到天上飛的海鳥類;從環境( 生態系)來看,則包括了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砂泥底以及大洋生態系。藉由不同的面向,呈現臺灣寶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並

在各種人類與海洋生物互動的層次中,我們找出各具特色的物種,希望成為您認識海洋生物的入門檻。   甚麼時候可以用到此書呢?想看見鯨豚,到宜花東去賞鯨吧! 想看見海龜,到小琉球、澎湖、蘭嶼去吧! 想看見海鳥,可以到澎湖、連江、金門等離島試試。切記要保持距離,不要打擾、餵養,改變他們的野性。想看到書中的魚種?或一品美味的海鮮,靜下心來去釣魚,或者,逛逛魚市場,都有機會認識幾種。你會發現,生活當中有許多機會親近並認識這些海洋生物。   就算您暫時沒有打算去親近海洋、認識這些生物,特別感謝專業團隊的藝術家們,不論是插畫、編排,都讓這本書翻起來賞心悅目,就算沒有辨識物種的天賦,也可當作藝術書籍翻閱,或

者拿起畫筆測試自己的繪畫功力。   出版此書,為了大眾,也為了海洋委員會及所屬機關,以及公私部門愛海的夥伴們,希望透過美麗的編排以及雅俗共賞的文字,引導更多人親近海洋、認識並友善海洋生物。如此,海洋保育就成功了一半。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到室外,潛入海洋,齊心努力保護海洋。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署長 黃向文   謹識 中華民國一○九年九月二十日 編者序   近四丶五十年來,臺灣沿近海漁業的日益枯竭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的問題,助長了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育間的衝突,使得環保抗爭事件層出不窮。1997年起中研院動物所和幾個單位聯手,每年在中研院舉辦一屆「臺灣海洋環境大會」,為臺灣的海洋

環境把脈,宣導「放下魚槍,拿起相機」的保育理念。透過媒體的報導及專書的出版,喚起了國人對臺灣海洋保育的關心和重視,一些與海洋保育相關的民間組織也陸續成立。記得當年賈福相教授特別指出「立法丶研究及教育是海洋保育的三帖藥」。但20 多年來,臺灣的海洋環境及生態似乎仍未見起色。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海洋委員會」及其隸屬的「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研究院」終於在2018 及2019 年分別成立,得以從中央部會展開立法、研究及教育的實際推動海洋保育工作。   海保署的成立雖然距今才兩年,在創業維艱及人力丶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各項業務都已步入正軌。但是大家對於生活在我們周遭海域到底有多少種海洋生物,牠們的

名字丶數量、分布丶生態及生活習性等均所知甚少。《臺灣百種海洋動物》的出版可說是讓國人從認識、關心到保育海洋生物的過程中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臺灣的海洋生物根據《臺灣物種名錄資料庫》的登錄,目前已超過14,000 種。本書雖只介紹了其中102 種脊椎動物,但已涵蓋了迄今在臺灣所記錄到的32 種鯨豚丶5 種海龜;11 種海鳥中也有5 種是瀕危種;12 種軟骨魚類及42 種的硬骨魚類也包括了臺灣所有已被列入保育或瀕危的本土魚種,甚至有入侵物種。相信對於海保署在推動全民海洋保育的教育工作上應能有所幫助。   我們有幸為海保署編撰該署第一本的圖鑑,自然希望譲本書和傳統以分類形態描述為主的圖鑑有所不

同。因此在海保署長官們的殷切期盼下,決定採用編撰百科繪本的型式,不計成本地大幅增加了精彩的圖片,特別是不容易拍到標本照的鯨豚丶海龜及軟骨魚類。感謝國內幾位知名的生態畫家及水底攝影師,包括柯鴻圖的鯨豚丶鄭義郎的鯊魟丶海龜,鄭杏倩小姐及林家蔚先生的插畫,以及許多朋友熱心提供他們拍攝的精彩生態照或標本照等,在他們的情義相挺下,讓這本書得以有不同的面貌呈現給國人。在這裡也要感謝海保署的付託和信任,讓我們這些來自學界和民間團體的夥伴們可以共同合作來編輯這一本圖鑑。黑潮文教的余欣怡和科博館的姚秋如兩位負責鯨豚丶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呂翊維負責海鳥丶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的蘇淮負責海龜;海大的莊守正和游紀汝負責軟骨

魚類,中研院的黃世彬博士和邵廣昭則分別負責友善釣魚類和其他硬骨魚類兩部分。在內容的撰寫上,我們也盡量用淺顯易懂丶可讀性高的文字,並加強每個物種的資源狀態及保育等級。把生硬的分類形態特徵,改成在圖片上直接標示該物種可資鑑別的主要特徵。只有魚類部分,因為種類多,在生態或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資訊甚少,難以如願。這也說明了海洋生物為何在評估其瀕危狀態時,幾乎都是無危(LC) 或資料缺乏(DD) 等級的原因。當然,一本好的圖鑑除了需要圖文並茂之外,美編的功力更是重要。我們特別邀請莊小貴圖像設計工作室來擔綱,是因為他們在2014 年負責美編出版的《臺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一書,頗受好評的緣故。   海

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漁業資源可否永續也是决定人類未來是否可以永續發展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歴年來所討論的議題已從陸域的保育轉變到以海洋保育為主。2015 年聯合國所公布的永續發展目標中,也將海洋獨立為一項目標14。換言之,海洋保育已是國際上的趨勢和共識。這本圖鑑的出版是臺灣順應國際潮流和趨勢的一項具體表現。相信海保署很快地還會再繼續規劃出版更多圖鑑,把臺灣周邊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介紹給國人,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余欣怡、姚秋如、蘇淮、呂翊維、莊守正、黃世彬、邵廣昭謹識 中華民國一○九年九月二十日

臺灣稀有植物苦檻藍之生物學研究-特別關注生殖特性

為了解決澎湖植物 名錄的問題,作者侯昕沛 這樣論述:

稀有植物苦檻藍(Myoporum bontioides(Sieb. & Zucc.)A. Gray)為台灣西部沿海原生紅樹林伴生植物,因個體數稀少而被列為瀕危物種。苦檻藍具藥用價值,有防風固沙功能,且花朵美麗亦具觀賞價值。本研究以台南四草、七股及台南大學榮譽校區人為栽植的苦檻藍為對象,進行生理、生殖特性研究,以了解其瀕危原因,結果顯示:(1)苦檻藍花果期自10月底至翌年4月。其兩性花雌雄異熟,雄蕊先熟後雌蕊才熟,其P/O值與OCI值顯示本種屬異花授粉植物;(2)授粉試驗顯示不同授粉方式結實率皆達七成以上,平均每顆果實具3.84~4.54個種子,可見其生殖能力並無問題;(3)花粉管在不同濃度的

蔗糖液中皆可萌發,以15%蔗糖液中萌發率最高;(4)其花粉可分為赤道軸徑較大的扁橢圓形,及赤道軸徑較小的縱橢圓形;(5)葉片厚度介於0.42~0.71mm,上層為柵狀組織,下層為海綿組織,葉表皮具腺毛,推測具類似鹽腺的功能。本研究亦調查澎湖苦檻藍自然生育地,可見馬氏濱藜、馬鞍藤、鹽地鼠尾粟、石蓯蓉、銀合歡……等生長於旁。本種種源稀少,不利保育,加上台灣本島海岸多已開發,大幅縮減其生育地,可能因而導致本種個體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