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特有生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澎湖特有生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言都寫的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和蔡政修的 臺灣鯨 Balaenoptera taiwanica (隨書附贈與封面同款燙金箔書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澎湖特有種章魚的輓歌@ 澎湖日報 - 隨意窩也說明:早在九十三年度第一季南區漁業推廣工作協調會報中,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即提出澎湖章魚即將滅絕的警訊,呼籲儘速制訂保護措施。根據該所調查,估計2002年漁獲量約6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小鯨生活文創所出版 。

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李汾陽所指導 施雅娟的 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之間的抉擇─以桃園藻礁為例 (2021),提出澎湖特有生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民投票、永續發展、社區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謝宗欣所指導 侯昕沛的 臺灣稀有植物苦檻藍之生物學研究-特別關注生殖特性 (2021),提出因為有 苦檻藍、稀有植物、瀕危物種、生殖特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澎湖特有生物的解答。

最後網站潮間帶 -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則補充:對澎湖地區潮間帶魚類、無脊椎動物、藻類進行調查研究,整理物種資料及暸解生物棲息環境,未來將研究成果編輯為教材做為生態教育的範本,使民眾更能體會生物及生態間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澎湖特有生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為了解決澎湖特有生物的問題,作者葉言都 這樣論述:

說走就走,不愁計畫 你值得一趟 從土地獲得元氣的復甦之旅     台灣面積不算太大,歷史不算太長,   卻被自然與人類塞進太多太多的內容。   是的,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台灣,「多樣性」當為首選。   這樣一個地方,值得我們通過旅遊來認識,通過深度旅遊來瞭解。   ──葉言都     一日輕裝旅行,深入感受在地風情     充滿新意的20條北、中台灣旅行路線,避開人擠人的熱點,不群聚又有趣。     作者葉言都兼具小說家與歷史學者雙重身分,帶領我們探索各景點的自然特色與人文內涵。淺顯扼要的解說讓旅行更添知性,又不失輕鬆閒適。所精選的每條路線都是輕盈又豐富的旅程。     不管是喜歡觀察生態、

地質的自然派,還是徜徉田園、泡泡溫泉的浪漫派,或是認識古蹟與產業特色的知識派,甚至是騎自行車或健行的運動派,都能從本書發現合口味的好去處。     隨興中不失方向,悠閒中有歷史的視野,一場場心滿意足的小旅行就在這裡。     在這本書裡,你將發現──   〈丟丟銅仔〉歌中的火車山洞在何處   哪裡可以看到台灣最完整保存的日本時代神社   台灣最早的蓬萊米田就在陽明山上   桃園的埤塘和水圳竟能串連成優美的悠遊路線   關西和鹹菜有什麼關係   過去苑裡的女性地位較高,為何關鍵是「藺草」   亞洲第一口油井,竟然在苗栗   還有更多有趣的景點與知識   ──那些地方原來這麼有意思!   本書特色

    ○ 由葉言都老師帶路,體驗豐富的人文知性之旅。   ○ 著重介紹較少人知道且別具特色的地方,略過大眾已熟知的熱門去處。   ○ 每條路線都是作者多次親自走訪之後寫成,收錄最精華的旅遊景點。   ○ 插畫家郭正宏手繪60幅地景插畫,當地風貌躍然紙上。   ○ 考量交通、氣候、地形等因素,給予貼心的旅遊建議。

澎湖特有生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1001個故事-20180909分集大綱:

part1:【龍膽石斑鮮魚湯 夫妻同心轉業契機】
https://youtu.be/QDOgZLsDvrU

part2:【外科醫師手作肉包 行醫理念揉進麵團】
https://youtu.be/pxqVfH6I6WY

part3:【消失中澎湖手路菜 百年老宅再現古早味】
https://youtu.be/H5C_OaiW42o

part4:【斷掌黑熊憂鬱自殘 訓練員為熊開課解難題】
https://youtu.be/lKxhhNu3DT4
影片來源:
花蓮林區管理處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之間的抉擇─以桃園藻礁為例

為了解決澎湖特有生物的問題,作者施雅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藻礁的保育議題,了解在工業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思考藻礁保育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若藻礁生態系遭到破壞,這樣的開發是不是不可逆的?是不是無法復育的?研究者除了會參考相關文獻、檢視法令規章及檢視國內外相關案例,也會實地觀察桃園藻礁。經過數月走訪觀察、研究與訪談,研究者對桃園藻礁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並透過訪談瞭解各方團體、當地居民及遊客的想法。在訪談過程中,透過訪談者的訴說,瞭解到藻礁目前面臨了工業發展帶來的汙染,及開發過程中隨之而來的破壞,若要同時兼顧生態保育及環境開發,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在不破壞藻礁生態的前提下,能否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達成生物保育及永續觀光的目標。研究者

藉由文獻探討、觀察法和訪談法進行評估和交叉比對之後,提出相關建議:政府部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兼顧對於環境的責任,在推行政策時也應貼近當地民眾所需;保育團體應與媒體建立良好互動,將活動訊息及相關資訊傳播到更多地方;也建議保育團體傾聽當地居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更順利的傳播資訊及推廣活動。當地居民是真正最靠近藻礁的群體,建議凝聚社區向心力,配合政府的規劃、保育團體的協助,體會藻礁的寶貴和重要性,更加投入藻礁保育。政府、保育團體和當地居民之間須強化連結性,三方一起思考,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且可逆的條件之下,能發揮觀光及教育的功能,也達到永續發展的境界。

臺灣鯨 Balaenoptera taiwanica (隨書附贈與封面同款燙金箔書籤)

為了解決澎湖特有生物的問題,作者蔡政修 這樣論述:

  ★ 是書,也是筆記。   ★ 一本書一個故事,一本書一個知識,   ★ 適合書寫的紙張、可以攤平的裝幀;筆墨在文字間揮灑,猶如鯨魚在大海中遨遊~   ★ 隨書附贈與封面同款燙金箔書籤,值得收藏。   本書特色     正港的 MIT鯨魚:臺灣鯨魚   臺灣鯨魚?是指生活在臺灣周圍海域的鯨魚嗎?不是的,其實,是真的有一種鯨魚化石曾經被命名為「臺灣鯨魚」。     已滅絕的「臺灣鯨魚」被發現的地層是在新竹竹東的卓蘭層位,以現今對於卓蘭層的了解及認知,臺灣鯨出沒在臺灣周圍海域的時間應該是在更新世的早期――也就是大約在200多萬年前。     臺灣鯨魚是目前全世界只有在臺灣才有發現的特有物種,

不論是在獨特性、重要性、臺灣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認知,或是放到更大尺度的全球架構下,能超過10 公尺以上的臺灣鯨魚,應該被大家所認識、並且投入相對應的資源,去理解臺灣鯨魚存在的意義、和其消失的原因等。     全書搭配精美科學繪圖,附贈與封面同款燙金箔書籤;兼具知識性與藝術性。

臺灣稀有植物苦檻藍之生物學研究-特別關注生殖特性

為了解決澎湖特有生物的問題,作者侯昕沛 這樣論述:

稀有植物苦檻藍(Myoporum bontioides(Sieb. & Zucc.)A. Gray)為台灣西部沿海原生紅樹林伴生植物,因個體數稀少而被列為瀕危物種。苦檻藍具藥用價值,有防風固沙功能,且花朵美麗亦具觀賞價值。本研究以台南四草、七股及台南大學榮譽校區人為栽植的苦檻藍為對象,進行生理、生殖特性研究,以了解其瀕危原因,結果顯示:(1)苦檻藍花果期自10月底至翌年4月。其兩性花雌雄異熟,雄蕊先熟後雌蕊才熟,其P/O值與OCI值顯示本種屬異花授粉植物;(2)授粉試驗顯示不同授粉方式結實率皆達七成以上,平均每顆果實具3.84~4.54個種子,可見其生殖能力並無問題;(3)花粉管在不同濃度的

蔗糖液中皆可萌發,以15%蔗糖液中萌發率最高;(4)其花粉可分為赤道軸徑較大的扁橢圓形,及赤道軸徑較小的縱橢圓形;(5)葉片厚度介於0.42~0.71mm,上層為柵狀組織,下層為海綿組織,葉表皮具腺毛,推測具類似鹽腺的功能。本研究亦調查澎湖苦檻藍自然生育地,可見馬氏濱藜、馬鞍藤、鹽地鼠尾粟、石蓯蓉、銀合歡……等生長於旁。本種種源稀少,不利保育,加上台灣本島海岸多已開發,大幅縮減其生育地,可能因而導致本種個體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