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志盛,周瑋軒,周瑋倫寫的 勞動基準法隨身查(三版) 和陳政宇的 這次你怎麼沒有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查詢專區- 郵遞區號查詢也說明:查詢結果與備註. 本系統3+3郵遞區號查詢結果,僅供交寄郵件書寫參考及本公司郵件處理部門分揀郵件使用(請勿作為其他用途書寫依據)。 本系統查詢請依下列方式輸入: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大旗所出版 。

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羅鳳恩所指導 張育菁的 觀光吸引力、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光復新村為例 (2021),提出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復新村、觀光吸引力、休閒體驗、遊客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鄒君瑋所指導 劉純佑的 從遊憩動機分群探討環境屬性與場所依附之關 係:以台中文學館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台中文學館、遊憩動機、文化襲產、歷史建築、場所依附、環境屬 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解答。

最後網站PTT、dcard - 澎湖科技大學相關新聞報導、懶人包、照片則補充:澎湖科技大學 相關新聞報導、懶人包、照片、影片、評價、爭議、負評、 ... 澎科大僑生胸中3刀血躺宿舍外長城涼亭 ... 台灣原生種「刺足沼蝦」 澎科大團隊成功繁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勞動基準法隨身查(三版)

為了解決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問題,作者周志盛,周瑋軒,周瑋倫 這樣論述:

  本書精選勞動基準法歷年來重要的解釋令,並且融合實務議題詳加分析,是職場上班族熟稔自身權益的實用工具書。細究本書特色有下列數項:   1.每一條文標示制定要旨,便利讀者查詢與閱覽。   2.逐條彙整主管機關發布之重要解釋令,以使勞資雙方有所依循。   3.常用條文輔以實務解析,藉以探究勞資雙方常見的迷思。   4.敘述簡要、條理清晰,是職場工作者與在校學子必備的工具書。   5.提供讀者人資管理、勞資關係與勞動法令的諮詢服務。

觀光吸引力、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光復新村為例

為了解決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問題,作者張育菁 這樣論述:

文化旅遊是大眾受重視的旅遊,觀光遊憩資源豐富多元,結合政府大力推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已發展成另一種觀光產業。本研究旨在探究台中市光復新村之觀光吸引力、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的影響情形。本研究於110年12月18日至111年1月9日發放電子問卷與紙本問卷,總共回收315份,剔除紙本之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是295份,有效問卷率為93.65%。研究結果顯示如下:一、「老樹植栽及茂密的樹海,令人心曠神怡」、「本園區能紓解身心壓力、調劑心靈平靜」、「參加解說導覽活動,可增長知識」、「有完善的步道可以輕鬆散步」、及「是個環境清潔的園區」佔光復新村觀光吸引力之前5名。二、「在園區中看到美景會想拍照留念」、「園

區整體環境讓人感到身心放鬆」、「能感受到老宅活化的巧思創意」、「我樂意向同伴分享參觀園區的心得」、及「參觀園區,讓我對文化保存產生認同感」佔受訪遊客休閒體驗之前5名。三、「到園區休閒,心情愉悅舒暢,我覺得滿意」、「到園區休閒,有親近大自然的舒適感,我覺得滿意」、「到園區休閒,能吐故納新呼吸清新空氣,我感到滿意」、「參與園區的休閒活動後,讓我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及「參與園區的休閒活動後,能獲得壓力紓解、情緒穩定,我覺得滿意」佔受訪遊客滿意度之前5名。四、整體分析光復新村的觀光吸引力、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係,呈現顯著正相關,各構面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互影響。「增加光復新村的導覽解說」

、「加強光復新村的停車位規劃」、及「增加對光復新村的行銷」為依據本研究結果所做對光復新村的管理單位及業者所作的建議。

這次你怎麼沒有哭?

為了解決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問題,作者陳政宇 這樣論述:

青年可以改變世界 Young people will change the world   一群懵懂的醫學系學生,懷抱著不同的動機、不同的態度,以及不同的心情,一同加入了服務人群的志工社團,在學業之外,全心投入偏鄉的服務活動。   他們熱心、活潑又善良,努力想要為社會做些改變,卻也在挫折中歡笑、流淚。他們從一開始的懷抱理想到滿腹疑惑,從自信滿滿到充滿無力感,一路上雖然投入自己所有的精神、時間和熱情,有時除了疲倦之外,什麼也感受不到,只覺得白工一場,如大夢初醒,還可能遭人誤解,或得不到親人與朋友的諒解,於是有些人選擇離開,有些人選擇留下,在堅持之中發現自己的成長,找到服務的初衷和價值。  

 「楓杏」,原本只是一個大學附屬的學生社團,但在許多人的參與後逐漸壯大,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團體,從早期針對小朋友的營隊到後來的走出校園的服務隊,再到後來鎖定菊島偏鄉的義診團隊,最後發展出結合當地人的「天人菊計畫」,甚至出團前往史瓦濟蘭,這樣的付出就像愚公移山,力量雖小,卻能慢慢轉動這個世界。   這本書寫的不僅是楓杏與其參與者的心路歷程,更是反思「服務」本身,作者想傳達的對象並非只是有心服務的人,更是希望把這份服務奉獻的心意傳達給每一個人,讓大家知道:   偏鄉不偏,偏的是心! 作者簡介 陳政宇   台南人,第六屆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團務總顧問。   曾獲103年度大專優秀青年、第2

1屆國際傑人會十大傑出社團領袖等。   喜歡稱自己是服務人,因為那代表著柔軟的個性和堅定的心。常被說是文青,但更想做一位暖青,期待見到台灣社會開始流行暖青風。 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   2008年由指導老師邱聖博指導成立,為台北醫學大學第116個社團。辦理青少年寒暑期醫學營、社區醫學知識計畫、澎湖湖西望安七美社會服務隊、宜蘭縣澳花國小醫學體驗營、海外史瓦濟蘭醫療服務隊。   曾五度榮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區域和平志工團績優團隊-健康服務組第一名、國際傑人會十大傑出社團、衛生福利部山地離島暑期大專健康服務營計畫優等,並獲103、104年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服務性社團特優。   2011年

由社團指導老師邱聖博、黃文成、王南淵創立中華民國楓杏醫學青年協會,以推廣醫學知識、提升民眾醫療相關常識,並落實醫學生之社會責任為宗旨。   網站:tmucamp.tmu.edu.tw   臉書:www.facebook.com/tmufh 自序、往回走 楔子、準備好要出服務隊了嗎? 見山,不是山 準備好要出服務隊了嗎?   一、好老師、好朋友 一起去「偏鄉」服務 你們明年還會來嗎? 架起一座望遠鏡 我們的偏鄉,他們的家鄉 好老師,好朋友 專訪──澎湖當地國小主任   二、服務,該怎麼做才好? 為了需求而出隊 出隊第三天,南寮村義診 辦了一場義診「活動」 服務,該怎麼做才

好? 專訪──盧盡良   三、最難的,是做件好事 健康重要,還是快樂重要? 最難的,是做件好事 一比一百的選擇 謝謝你們來陪我 動的力量 訪談──黃明文   四、從服務中學習 從服務中學習 我們來辦醫療隊! 失去、成長 最重要的價值 訪談──指導老師 黃文成   五、勇者的浪漫 快樂變得很簡單 Sawubona你好,史瓦濟蘭 勇者的浪漫 訪談──王南淵 服務紀實──祁力行   六、反思之後 現在,輪到你分享了 慎思以明辨 反思之後 訪談──莊玉琪   七、從辦營隊到教育 從辦營隊到教育 打勾勾 你很酷 山神奶奶不要哭 來辦楓杏之夜吧! 不要怕,有浩浩在 訪談──邱聖博   八、家的方向是海洋

服務,是為了不再需要服務 天人菊 家訪組出發囉! 家的方向是海洋 訪談──黃鉉亮 推薦序 蛻變楓杏   認識楓杏,是○八年時服務團成立,從原本臺北醫大進修推廣處職掌的業務範疇中,獨立成一自主運作的社團。至今近十個年頭,一路看著它成長,屢屢突破,我既是十分感動,更與有榮焉。   事實上,楓杏真正令我感動的,不只在於它年年獲獎無數,或有能力出版服務學習的專書,更在於它的蛻變。   外界眼中的楓杏,是一個組織完整、規劃極有條理的服務隊,每年寒暑期不僅教育國小、國中、高中學子充實的醫學知識,服務近六千人,更捲動近百名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至澎湖湖西、望安、七美、白沙鄉等地進行服務,以義診、家訪

服務,盡可能地為當地醫療稍有不足的環節做補強;以營隊服務,將醫療、護理觀念做更大程度的普及。   同時也以「天人菊計畫」,將在地高中、國中的學子皆訓練成為服務夥伴,服務教育的潛移默化,是更深一層的內化與影響。改善醫療環境並有計畫地扎根教育,是楓杏近十年來的耕耘,也是外界給予高度肯定的成果所在。   不過,外界難以想見,而我所認識的楓杏,一開始卻是個充滿爭議的團隊。   楓杏團隊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以往談服務隊,楓杏靠不上邊;談營隊、談教育,更受到許多同儕的挑戰與不信任。幸好有聖博與許多有志服務的孩子一點一滴地改革,從人力配置開始,到職權分配、組別分工等全部重新建立制度,後來更將服務往外推

,做社區與山地原住民地區的醫學知識推廣、做離島義診與營隊服務,甚至去到我國邦交國之一的史瓦濟蘭,與臺北醫大附設醫院駐地醫療團攜手為南非洲的朋友把關健康。   從一個原本不被看好的隊伍,幾年後竟蛻變為成績豐碩且擁有高度執行力的團隊,聖博與楓杏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更可貴的是,我在團隊裡的每一人身上皆能看見一股氣質,這股氣質,是團結、效率、思考、創造能力,是謙遜有禮。   我期待見到楓杏繼續前進,帶動北醫畢業校友不間斷地投身社會關懷的行列,更希望曾參與服務的學子能謹記服務帶給你的感動,以及深思後飽滿的創意與想法。我相信,這將是臺灣社會越來越好的原動力。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前衛生福利部部長

美國AHMC醫療集團聯合總執行長   扛起責任的青年   「青年可以改變世界」(Young people will change the world)。這是青年參加志願服務或服務學習的一種願景,也是一種使命。   「請相信,我們不是草莓族,我們有抗壓受挫的能力;請相信,我們不是冷漠不知感恩,我們有關懷社會的熱忱;請相信,我們不是憑空想像,我們有實踐夢想,改變世界的行動,我們是一群準備扛起責任的青年」。這是臺灣青年在二十一世紀青年宣言的一段告白。   政宇將他們參加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服務隊,連續多年到澎湖服務的體驗,加上他與北醫饒富服務經驗的前輩、同儕,以及服務據點澎湖當地的學校老師、服務參

與者,透過對話過程,激盪服務理念,反思服務精義,並彙編成書,留下許多寶貴的足跡和成績。個人有機會先睹為快,深感這群可愛的青年朋友,不僅以行動證明他們有關懷社會的熱忱、有改變世界的雄心、有捨我其誰的堅持,而且他們所作所為,都符合服務學習的核心價值:   1. 合作(collaboration):在服務過程,經常與服務地區的教師、學生、居民、相關機構,進行溝通協調,共同決定或調整服務的方式。   2. 互惠(reciprocity): 以服務地區與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前提,先幫助他們完成心願,再完成團隊服務偏鄉的心願,彼此互助,共享成果。   3. 多元(diversity):因應服務地區或服務

對象的不同需求,分別提供醫療、健康促進、關懷訪視等多種服務。   4. 以學習為基礎(learning-based):以服務團隊成員所具備的醫藥專長,再結合相關專業的資源,提供高品質的專業服務。   5. 以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 justice focus):評估醫療資源可能較不足的地區、服務需求可能較迫切的人口群,優先為他們提供必要服務。   基於上述讀後心得,個人很高興能寫序推薦這本專書,以與關心青年服務的朋友分享,期待二十一世紀青年宣言的另一段亦可早日實現:「人人像志工般地相互扶持,人人都能有自信地多元發展,山綠水清,魚躍鳥鳴,成為幸福家園。」 前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林勝義   省思:突破的起點   服務不是單向的給予,是雙向的成長與感恩。   服務社會是臺北醫學大學的教育宗旨,校園近百個學生社團中,服務性社團就近二十,不難想見北醫學生樂於服務的本質。風氣所及,大一新生入學後,均以加入這些社團為榮,利用寒暑假出隊到海內外有需要的地方,從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學習手心朝下的謙卑與力量。   近年來,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海外醫學服務團南印度隊及杏青康輔社會服務團等社團,多次獲頒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及國際傑人會等獎項,更榮獲總統接見,實屬難得。   帶著這些優良傳統,在學期間即積極投入服務性社團的政宇,花了不少時間將學生時期深入山巔

海角從事醫療及教育服務的點點滴滴整理出來,撰寫成書,既紀錄曾走過的足跡,也提供後繼者一些寶貴經驗,將服務社會的初心一代代傳承下去,讓臺灣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愛的島嶼。   透過《這次你怎麼沒有哭?》,政宇摒除歌功頌德的辭句,以真誠的態度檢視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走入人群引發的諸多現象,經過一次次沈澱與過濾後,提出省思。   他語重心長地說,偏鄉不偏,偏的是心。當地需要的,不是一場短暫、熱鬧、如節慶般的活動,而是懂得溝通、對話與交流的團體,即便來者只是大學生,只是經驗尚淺的年輕人。重要的是,這群從外地來的年輕人要懂得傾聽,懂得如何找到資源並善加運用,否則只會造成當地的負擔。   政宇甚至提出反思,「

你能肯定自己的作為,真的是善舉嗎?你所做的種種努力,帶給當地的,會是雪中送炭嗎?」這些問號,標示出他和他的同伴們已成長到一個高度,讓我深以為傲。   走過來時路,《這次你怎麼沒有哭?》不僅告訴熱血澎湃的年輕人,不論要走到哪一處鄉鎮、哪一個國家,唯有懷抱著善念與正確的態度,每次出隊才能創造多贏,利益眾生。   這本書同時也是一個省思的窗口,我相信,從這裡作為起點,唯有省思,方能突破。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閻雲 自序 往回走   「這次你怎麼沒有哭?」分享會結束,夥伴好奇地看著我。   「哭?」我沒聽懂。   「上次分享會你哭到不行,我們都嚇壞了,不曉得怎麼安慰你,怎麼今天你卻很輕

鬆的樣子?」   「和孩子們都那麼熟了,有什麼好哭的。」我笑著說。   「以前哭,是因為帶完營隊大家哭成一團,感覺好捨不得,好像以後再也見不到了。可是這次不會捨不得啊,我帶的孩子們都長大了,我們像老朋友,約好了一年聚一次。一年沒見,我說上了國二要加油,他變得好高,一把搭著我的肩,他說你才要加油,出社會很辛苦。」   說來很奇妙,大學四年,每年都跟著服務隊到澎湖義診、辦醫學營。卻從沒想過畢業這一年服役,一抽就是澎湖,臺下的同袍拼命忍笑,畢竟抽到外島籤,真是一件特別「幸運」的事。   那短短短的一瞬間,回憶翻湧而至。   記得大一的時候,我們都說澎湖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只要來到這裡,在紅

羅村的星空下,看看夜色、聽聽風聲,就會想通很多事情。原本解不開的結、過不了的關,都會有了辦法。   真的嗎?   大一時的小隊輔,現在跑到澎湖要住上一年,原本像觀光景點的馬公市中正路,成了每天慢跑必經的路線。觀光客問的必吃名店,是我的日常早點。   「燒餅蛋不要沙拉,溫紅茶。」老闆娘瞄了一眼,反射性說出這一句。   「對,謝謝。」我是常客。   夜晚,為了去一處安靜的地方,我會繞過宿舍後面,靜靜地走一段漁港旁的木棧道。這一年,我住在海的左邊。   澎湖的星空真的讓我想通了不少事。   例如服務。   我開始計劃著往回走,社團歷屆的會議資料、成報、照片、影片檔,一個一個找來看,跟

著楓杏從第一屆醫療隊、第一屆成立社團、第一場社區醫學知識計畫,回到二○○二年第一梯營隊。一路往回走,楓杏從草創到成長的步伐,我跟著踏過一遍。   接著,我約了無數次的訪談。我想問經驗老道的帶隊老師、歷任團長對服務的想法和建議,以及藏在心裡的矛盾和兩難,和曾經冒出「這麼做真的好嗎?」的念頭卻擱下未再細想的,我也想知道他們曾是小隊輔時,是如何看待服務的,那時的想法和後來有什麼差別?服務經驗是否改變了他們?   我想問營隊的國小老師,他們想對這群大學生說些什麼?問國小的孩子們,他們喜不喜歡來,為什麼?   在教室花圃前,幾個孩子嘻嘻哈哈地坐成一排,我正經八百地說:「今天要說真心話喔!」   

「好,第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哪一堂課?」我問。   「踢球!」孩子們齊聲大喊。   「不是,是那種在教室裡上的課。」   「白弟,那種都忘光光了!」   「……。」(淚)   我想問爺爺奶奶的,不是藥吃了沒、有沒有運動,是想聽聽爺爺奶奶年少時候的回憶,屬於他們的青春;問照顧著他們的看護還有新住民媽媽們,這些臺灣社會新識的朋友,他們過得適應嗎?可以的話,我想聽他們說家鄉的故事。   還有,我很想找一位大孩子,他是第二屆馬公高中醫學營的學員,後來加入天人菊計畫志工隊,跟我們一起義診、家訪。   我們一直保持聯繫,去年,他如願考上了護理系。   而在今年,他說他已經做好準備,要走向國

際志工服務的行列。我想找他,等他暑假回國,要親手送上這一本書,聊聊他的故事,聊聊服務。   我想為楓杏留下一篇紀錄,很鄭重地對它說聲謝謝。以往社團分享的時候,我都說服務隊教會我堅定。因為在它的保護傘之下,我們得以做到一切想都沒想過的事。我們衝撞、挫折,卻可以毫髮無傷;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不安、退縮、甚至逃避,卻一次又一次被學長姐鼓勵,然後重拾堅定。   就像這本書寫到幾乎要放棄的時候,文成哥在電話裡告訴我:「這本書對我們服務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回饋,我知道你會告訴我們,我們曾經的努力是多麼有價值。」   我知道我想告訴你們,服務,是多麼有價值。   在教育服務裡,我們種下了一顆顆種子,靜靜地

等待成長、綻放的那一日。後來,再見的時候,原本害羞扭捏的,變得落落大方;原本對未來支吾其詞的,也定下他非完成不可的夢想。   我們看到花開,更看到新的種子正在醞釀。   醫療服務引領著我們蹲下身、敞開心細細地傾聽土地,她的歷史、價值,她的美好與傷痛,我們和土地貼得越近,就越清楚自己將要往哪裡去。生於斯,成長於斯,當曾經的種子長成高高的樹,我們知道,這棵樹成長得越驕傲挺拔,根扎得越深。   感謝與我分享你們的故事、認真地討論服務的盧教授、黃師伯、文成哥、南淵哥、祁醫師、玉琪姐、聖博哥、家弘哥、嫚妮、浩浩、竹姐、雷邱、東東、山神、家璿、宇萍、黃河、聖聖、貴貴、智皓、堯任、平成、大融、下巴、林

毅、秉怡、怡君、芷筠;協助記錄美好照片的義錞、昱任、凱琳、思允、淳澤、嘉敏、庭頡、冠慧、騏福及每一位曾認真記錄的夥伴;畫出可愛又細膩插畫的莉筠;北藝大的好夥伴俐玟、嘉宏與天人菊的鉉亮。   感謝大都會文化,有你們的建議與協助,這本書才能順利出版;感謝北醫曾幫助我的幸萱姐、安璐姐、琇嫻姐、燁嫻姐;感謝在澎湖,陪我長談的沅庭、宥傑、博幼的徐老大、一筆站長與澎湖醫院藥劑科的大家;感謝楓杏永遠的好夥伴與所有曾給我建議、幫忙過我的好友們,有你們真好。   這是一本思辨、討論服務的書,也是我們服務的故事。我想獻給每一位曾為服務努力的你,希望讀完以後,闔起書,你會感覺到溫暖。 一、好老師、好朋友 一

起去「偏鄉」服務 說起「服務隊」,你心裡浮現的畫面會是什麼? 從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青年志工交流活動之中可以發現,即使服務隊名稱各異,類別與服務方案也百百種,卻幾乎都會與「教育服務」、「中小學營隊」有關。 例如,科技類服務志工到鄉下的爺爺奶奶家裡做電器維修,也到中小學辦營隊,輔導增進資訊媒介、新興科技的使用能力;環境類服務志工除了淨灘、淨溪,沒有意外地,也會到中小學辦營隊替孩子們上生態保育、綠能減碳的課程。 另外如社區、文化、健康及教育類的服務志工,也常常聯繫各地的中小學,由哥哥姐姐們帶來好玩有趣的營隊活動。 這代表著,如果你也出過服務隊,那麼你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景象,有很大的機率會是一座充滿

笑聲的小學,你的記憶被夏日的陽光曬得暖烘烘的。 記憶裡還有幾個月色清朗的晚上,和好夥伴們百般克難地洗完了澡(或者根本沒法洗澡?),在寬寬闊闊的操場上席地而坐,聊服務要怎麼做、學弟妹該怎麼帶、明天、後天的流程有沒有突發狀況,有的話得怎麼臨機應變……偶爾,你們也乾脆地躺下來,在滿天靜寂的星空下,比畫著夢想。 在你的心目中,服務的目的地該往哪裡去呢?你曾經描繪過的服務藍圖,上頭的脈絡都還清晰嗎?你提出的種種疑惑,得到完美的解答了嗎? 如果你也出過服務隊,並且曾經認真地思考「服務」這件事。那麼,請攤開你的藍圖,我們要從那座滿載著故事的小學討論起。 寫過幾本企畫書,或有出隊經驗的人,相信對「教育優先區」

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 什麼是教育優先區? 在教育部的計畫案裡明列近三千所中小學,地區自首善臺北市到三級離島上的小學都有。選擇依據如交通不便、教師流動率、學習弱勢學生、或符合補助資格的學生比率等數項評估,高於平均指標的學校,就會被劃入教育優先區之列。這是大專服務隊選擇服務地點的重要參考依據。 計畫案中也寫道:「鼓勵大專院校學生社團及民間團體青年志工,利用寒暑假期間,至教育優先區中小學免費辦理營隊活動,開啟消弭學習落差之新方向。並將服務學習之內涵與精神融入於營隊活動中,培養樂觀進取、積極奉獻及關愛社會之服務人生觀……。」 只不過,寒暑假期間三天、五天的營隊真能「消弭學習落差」嗎?

從遊憩動機分群探討環境屬性與場所依附之關 係:以台中文學館為例

為了解決澎湖科技大學宿舍好嗎的問題,作者劉純佑 這樣論述:

台中文學館原為日治時期警察宿舍,在2009 年公告為市定歷史建築,2016年全園區開放,至本研究著手時已屆滿三年,這樣的歷史空間從原本被人遺棄的狀態,變成一個開放的空間,除了恢復過往建築的風格,也規劃了一處景觀公園,以文學為展示主題,藏身在第五市場旁,低調的設計並不是特別地顯眼,卻也成為台中市熱門景點之一。這樣日式風格的場所,對附近的居民再熟悉不過,對年輕人而言,則具有特殊的氛圍,了解這樣的場所吸引著什麼樣的遊客,有助於市場行銷及活動規劃,而遊客的場所依附感,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及經營有正向的幫助,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試圖以遊憩動機將遊客進行分群,並探討不同分眾的場所依附感與環境屬性的關係。

問卷調查於2019 年10 月間實施,抽樣對象為現地遊客,採用便利抽樣法,取得354 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依遊憩動機因素將受訪者分群,共分為三個集群,集群一在自我實現及美食社交的動機較高,而身心健康則偏低,因此將集群一命名為「享受旅遊群」,集群二在身心健康的動機因素比重最高,較不重視美食社交,命名為「健康樂活群」,集群三在景觀欣賞的動機因素最低,身心健康與美食社交的動機也不強,命名為「隨意漫步群」集群三場所依附感較低,也驗證遊憩動機分群在場所依附及環境屬性上有顯著差異,且環境屬性與場所依附有顯著相關。並以使用者動機的角度,針對台中文學館提出規劃設計、行銷與經營管理層面提出建議,亦供後續相關

文化襲產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