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旅遊警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烏克蘭旅遊警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tevenLevitsky寫的 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 和周軼君的 拜訪革命:從加德滿都、德黑蘭到倫敦,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觀光學院碩士班 鄧維兆所指導 劉芝佑的 不確定性因素對觀光旅客所造成的旅遊衝擊與對應模式 (2021),提出烏克蘭旅遊警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不確定性因素、觀光旅客、旅遊衝擊、對應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林清文所指導 林子世的 台灣當代政治異議者之生命經驗初探──以自決建國實踐者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建國運動、台灣地位未定、解殖的重點而找出了 烏克蘭旅遊警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烏克蘭旅遊警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主國家如何死亡:歷史所揭示的我們的未來

為了解決烏克蘭旅遊警示的問題,作者StevenLevitsky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暢銷書,已翻譯十五種語言 關於當下的川普總統必讀書籍之一   作者說明了許多國家的民主如何崩潰,不只是透過暴力政變,更常見(與隱晦)的是逐漸陷入專制……對於美國可能發生的事,本書是一本透徹又重要的指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在美國,沒有公職經驗、不尊重憲法權利、顯然極權傾向的人選上了總統   許多國家的民粹政府和極端勢力抬頭……民主國家要滅亡了嗎?   看似健康的民主國家是如何陷入專制的?   隨著專制領袖當選、濫用政府權力與完全壓制反對黨,民主制度以十分欺瞞大眾的方式,逐步零散地消亡。這三個步驟正被全世界引用,唐納‧川普的當選也不例

外,我們必須了解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這些情形發生──   作者從政治學與歷史分析美國國內外民主危機:主張民主國家並不是因為一個人的衝動而毀滅,而是在黨派惡鬥的過程中,長期忽略規範慢慢被削弱。   當恐懼、投機或失算,導致主流政權把極端派帶進主流,就會危害民主。   現在美國政客把對手當敵人,恫嚇自由媒體,威脅拒絕接受選舉結果。   他們企圖弱化我們民主的制度性緩衝,包括法院、情報單位與倫理機構。   學者們擔心全世界的民主可能受到威脅,國家。即使最民主的國家也很脆弱!   從冷戰結束之後,大多數民主崩潰是民選政府本身造成的。   委內瑞拉、喬治亞、匈牙利、尼加拉瓜、祕魯、菲律賓、波蘭、

俄羅斯、   土耳其和烏克蘭的民選領袖都推翻民主機制。現代的民主倒退於選票箱。   對許多人來說,民主的腐蝕幾乎無法察覺。通往崩潰的選舉之路隱晦又危險。   在選舉之路上,街上沒有坦克。憲法與其他名義上的民主機制原封不動。   民眾還是會投票。民選獨裁者維持民主的表象,同時抽換其內容……   作者根據多年研究,深度解析了民主制度如何與為何死亡、警示現在民主制度在美國與其他地方如何被顛覆,同時提出如何維護與修復備受威脅的民主,供政府、政黨與個人參考! 書評   作者說明了許多國家的民主如何崩潰,不只是透過暴力政變,更常見(與隱晦)的是逐漸陷入專制……對於美國可能發生的事,本書是一本透徹又重

要的指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作者以充分的證據主張,民主國家不是因為一個人的衝動而毀滅;而是在黨派惡鬥的過程中,長期忽略規範慢慢被削弱,直到其中一方發現機會使出致命一擊。唐納‧川普不是獨裁者。但是看完本書不可能不擔心我們民主規範的整體腐化可能給未來的獨裁者--或許還是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人──帶來機會。──《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從政治學與歷史分析美國國內外民主危機的;同時,他們把對話拓展到川普之外與之前,到其他國家與美國民主與政治的深層架構。──Vox新聞網,艾茲拉‧克萊恩(Ezra Klein)   

本書研究看似健康的民主國家陷入專制的現代史。看完這本好書之後,很難不深深擔憂川普對共和制的健全造成致命傷的可能性。預期軍隊在街上踢正步就太單純了,但是會有一場民主之戰。──《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事先警告:閱讀這本書會讓你非常非常不安。他們提出強力的論點顯示,我們不折不扣地正在未知的領域,處於艱困時期與黑暗時期的界線變得模糊的時刻。──《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研究謹慎又具說服力。作者顯示了即使最民主國家也很脆弱,也警告政治人物──自以為可以利用專制者又不會受傷的人。本書提供美國人民所有該避免的政治信念指南。──《今日美國報

》(USA Today)   本書回顧歷史提供遭受威脅時捍衛民主規範的指引,讓大眾發現,當民主遭受威脅時,我們是有可能反擊的。充滿啟發又易讀。   作者對於民主衰亡研究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們拒絕西方例外論。他們述說我沒聽過的啟發性故事。傑出、具學術性又易讀,警世又中肯。──《衛報》(The Guardian)   兩位作者是反唐納‧川普的哈佛政治學教授。政治學者即使面對最強悍最幸運的竊聽記者仍有一大優勢,就是他們受過訓練能告訴我們大局。他們發揮有用的全球與歷史脈絡……揭示民主國家政治人物犯的錯誤是:讓危險的煽動者進入權力核心。他們提出民主的緩慢內部崩潰是有些規則可循的,這些規則在英國也完全符

合。──《泰晤士報》(The Times) 名人推薦語   作者為世界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提供了高明的診斷:民主制度能延續嗎?他們以冷靜的精準與傑出的歷史掌握,指向腐化的警訊,並且定義想要保存自由政府者的義務。如果當下有緊急必讀的書,就是這本了。--小尤金‧約瑟夫‧迪昂(E.J. Dionne Jr.,),《川普之後的國家》(One Nation After Trump)作者   我們活在一個危險時期。任何擔心美國民主制度未來的人都該閱讀這本輕快易讀的書。不擔心的人更是必讀。──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李維茲基和齊布拉特是外國民主制度的頂尖學者,以無比活力與正直,應用他們的專長看待美國現在的問題。他們以自己的淵博知識連結到我們每天體驗的混亂,讀者會感到智識的興奮,以及政治警告。──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論》(On Tyranny)作者   關心國家未來的所有美國人都該閱讀這本公正、吸引人的書,橫掃全球、綜觀歷史,分析民主國家如何死亡。結果是一套診斷當前國內事態與復原展望的難忘框架。──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我們的宣言與理由》(Our Declaration and Cuz)作者   兩年前,這種書不可能寫得出來:兩位專研外國

民主崩潰的頂尖政治學者利用這份知識告知美國人他們的民主現今面臨的危險。我們應該感謝作者以他們的深度理解解讀當前的核心政治議題。──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政治秩序及其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作者   在這本傑出的歷史綜合論述中,作者顯示全世界民選領袖的行為如何鋪出民主失靈的道路,美國目前為何也有陷入同樣惡性循環的危險。本書應該作為恢復共同信念與超越憲法條文、構成重要護欄保護民主制度之作風的號角,被普遍緊急地閱讀。──賴瑞‧戴蒙(Larry Diamond),《改變民心的民主精神》(The Spirit of

Democracy)作者  

烏克蘭旅遊警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為了減緩病毒傳播,許多國家陸續開始鎖國或封城,這些做法實際上怎麼進行,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台灣這次決定要限制外籍人士入境,也被媒體稱作是鎖國,主要是因為從3月18號開始有大批境外移入的確診案例。其實目前為止下令關閉國門的國家並不少,除了像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等因為確診量瞬間暴增而關閉邊境的國家之外,其實也像是紐西蘭、蒙古、烏克蘭等等,確診量跟台灣差不多或比台灣少的國家,也都有限制外國人入境的禁令,主要就是要防堵跨國的傳染,跟疫情嚴不嚴重,沒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現在人口移動是很高的風險,你看要關在飛機那樣的密閉空間那麼久,郵輪更不用說。所以像台灣就有開放給外國人說,如果是3月21號以前用免簽、落地簽證或停留簽證入境的話,停留期限不用申請就會自動延長30天。

之前國外回來大部分只要自主健康管理就好,定時量體溫、口罩戴好必要時還是可以出門。而從19號開始,所有入境的人都要「居家檢疫」14天。因為之前228和平紀念日連假的時候歐洲還不是三級警示區,所以3月5日至14日有歐洲旅遊史的民眾也要回溯進行居家檢疫。

因為目前全球都是最嚴重的三級,所以有國外旅遊史的都要居家檢疫14不能出門,真的跟接觸過確診的人才叫做隔離,目前隔離跟檢疫手機都會連線警局,確保你不會亂跑!

不過像台灣因為每一個案子都有在追蹤感染源、旅遊史,比較能夠掌握誰要自主健康管理、誰要檢疫、誰要隔離。還能像台灣這樣子的境內限制,是因為確診數還沒有很多,但確診一多的,就得做大規模或是比較全面的管制。

像是美國從3月18號開始,兩天內確診數成長了252%,目前美國已至少10州封州,包括紐約州、華盛頓州和加州為重大災區,如果是非必要的外出都必須待在家裡,大概有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大約1億人被關在家裡。西班牙跟義大利更不用說,更早之前就已經限制國人都必須待在家裡,本來只預計限制到3月底的西班牙,這週又追加了15天。德國也在23號的時候開始實施「社交禁令」,除了家人以外,禁止兩人以上的聚集。英國也因為確診數飆高而在23號下令進入緊急狀態,叫大家這3週都待在家,婚禮葬禮也全都禁止。

但現在西方各國的封城做法,其實和先前我們看到中國的做法不太一樣。之前武漢的強制性封城,是真的完全都不能出家門,就算是像上海、北京的那種軟封城,也是每個小區都有檢查哨,有嚴格的控管。

但目前這些進入緊急狀態,發布「封城」的國家還是都說,如果你「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出門。所以責任就是落在每一個人身上,靠著大家的自律。

雖然大部分禁令也都有罰金,但很難抓也抓不完。像是義大利都已經這麼嚴重了,甚至有幾個重疫區都有軍隊入駐,上週四光一天,就有9600個人違反封城的法令。天性浪漫的法國人更關不住,馬克宏都已經說「現在是戰爭狀態」了,但封城的第一天,警方就抓到了7萬人沒有待在家,也開出了超過4千張罰單。
南法的濱海阿爾卑斯省長岡薩雷斯,就因為實在太多人無視疫情嚴重性,依然沒事就跟三五好友約聚會,所以下令尼斯市從21號晚間開始實施「宵禁」,每天晚上11點到隔天早上5點,所有人都不能外出。約旦政府也以對抗新冠肺炎為理由,從21號起戒嚴,除非緊急情況,否則所有人行動自由遭限制,直到另行通知為止,違規者最重可處一年徒刑。

西班牙還有一名男子,因為在家每天都跟老婆吵架,覺得受不了這樣待在家裡,所以爬到頂樓威脅說要跳樓。

其實這樣子的全球疫情,不只是影響經濟,大家每天看到這麼多新聞、這麼多人過世、這麼多熟知的名人染病,一定都會感到焦慮和害怕,被關在家裡檢疫的人更是。之前在SARS的時候就曾經有患者在醫院隔離期間,因擔心牽連家人而不幸輕生。

所以其實心理健康的狀況也要留意。大家也要記得多關心身邊的朋友,如果正在檢疫隔離的人,也歡迎上網來找我們聊聊天,或趁機多看點書、追劇,讓自己有事情做,不要跟另一半乾瞪眼。

防堵疫情擴散,全球都開始了各種程度不一的禁令跟限制,你對於各國的做法或鎖國的影響有什麼看法呢?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不確定性因素對觀光旅客所造成的旅遊衝擊與對應模式

為了解決烏克蘭旅遊警示的問題,作者劉芝佑 這樣論述: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又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Lovecraft H.P., 1973)。由於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素通常發生的極為突然,在缺乏安全感的恐懼心理衝擊下,就會干擾到人類的生活模式及既定計畫。要滿足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依序為食、衣、住、行、育、樂,由於 觀光旅 遊排序在人類生活基本需求之後段,因此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也會直接影響到出遊意願,進而造成對觀光旅客之旅遊衝擊。進入21世紀以來,造成人類恐懼的不確定性因素非常之多。除了地震、海嘯、颱風、豪雨、洪水 、火山爆發、乾旱、火災、極端氣候 等人類無法控制之自然災害及氣候變遷因素之外,也有環境污染 、病媒影響、

傳染疾病、蝗蟲災害等造成危害人體之健康困擾因素,以及國家政策、金融風暴、戰爭衝突、恐怖攻擊、過度開發、治安混亂、犯罪行為等人為因素。而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全都對觀光旅客造成了旅遊衝擊也對觀光產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要如何應變詭譎多端的不確定性因素,成了旅遊業者在經營上極需突破的問題。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式,對旅遊相關業者及參團旅客進行深度訪談並予以整理歸納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會影響到旅客 的旅遊計劃,但在排除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之後,只要在人們的意象中認為不會影響到自身安全及造成財產損失,通常還是會按照自己原定的旅遊計劃如期進行。而政府宣佈的政令及相關措施,直接會影響到旅客的最後

決定及旅遊業者之經營方針,因此面對不確定性因素干擾時所採取的政策至關重要。站在旅遊業者的立場來說,如何安撫旅客的情緒來快速消除消費者心理恐懼,並配合政府措施適時掌握關鍵時機將危機化為轉機,對自身的生存及經營模式也會帶來莫大的影響。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旅遊業者與相關單位面臨不確定性因素時之應對管理參考。

拜訪革命:從加德滿都、德黑蘭到倫敦,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

為了解決烏克蘭旅遊警示的問題,作者周軼君 這樣論述:

革命,不只是新聞頭條,而是他們的生活日常。   在踏上革命的路口上,抗爭者為何時而奮勇向前,時而徬徨躊躇?   如果民主無法承諾太平,專制未必不能苟活,市井小民該何去何從?   《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呈現最真實的革命面孔。   北非強人穆巴拉克、格達費為何倒台?伊朗人民是否仍然對什葉派領袖何梅尼敬若神明?以普丁為師的厄多安,還能把持土耳其政壇多久?查維斯在美國後院豎起反美大旗的真相如何?擺盪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烏克蘭,要投靠強權還是追求獨立?位在世界邊陲的尼泊爾,那裡的人們又是如何被毛澤東思想感召而挺而抗暴?在英國、瑞士,乃至列支敦士登等富裕的西歐國家,民主又面臨什麼新

的挑戰?     最重要的是,那些在這些歷史現場的小老百姓,怎麼看待這一切?那些既受革命風潮左右命運、也推動著歷史巨輪向前滾動的中產市民,如何面臨一連串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選擇?   從2004年烏克蘭的「橘色革命」、2009年伊朗的「綠色革命」、2010年底席捲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之春」,進而到2013年土耳其反對厄多安總統威權作風的「占領蓋齊公園運動」,整個歐亞大陸的心臟帶地接續燒起反威權、爭自由的燎原野火,成為整個21世紀初除了反恐、金融危機之外,最重要的全球政治事件。然而這一波民主浪潮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永遠不畏烽火、哪裡有危險往哪裡跑的周軼君要在《拜訪革命》去探索的。   「每一瓢

革命的滋味,冷暖自知。而每一種滋味都是真實。」   為此,她去了全球記者都得去的開羅、伊斯坦堡、德黑蘭、巴格達、基輔、大馬士革,也造訪了不太有人去的加德滿都、列支敦士登。在一個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冒著扒竊、歧視、性騷擾、甚至汽車炸彈攻擊的危險,採訪計程車司機、示威民眾、盜版DVD小販、地下樂團歌手、地產開發商、各大主流媒體記者、穆斯林兄弟會青年領袖、報社總編,多國政府首長。我們會看到寧願戴上面紗而捨棄大學教育的土耳其婦女、就算發現車上有炸彈也只想敷衍了事的巴格達衛兵,以及哭著懺悔自己的暴行的警察。   藉由真誠的態度、犀利的提問,周軼君時而牽引出受訪者的熱切渴望,時而逼問他們的猶豫困惑:拼經

濟還是爭自由、本土或開放、反美或親美、集體認同還是個體自由,回歸傳統還是擁抱現代?   那些對一般台灣人來說只是「國際新聞」、「時事分析」的事件,例如軍事鎮壓、貪腐、經濟封鎖、宗教對立,究竟是如何影響著當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激起人民抗爭的意志?又如何限制了成功邁向民主化的可能?   在問與答之間,作者也邀請讀者一起反思:置身事外的我們,該如何公正客觀看待遠方人們的奮鬥?對於我們自己的國家,又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本書特色   1.三十五篇採訪報導,是由獨裁者與小市民、軍人與信徒、男人與女人述說的真實故事,見證了21世紀民主的挑戰與機遇。   2.作者周軼君為《端傳媒》國際新聞主

任,曾為全世界唯一常駐以色列加薩走廊地區的國際記者,堪稱華人新聞界中第一線國際經驗最豐富的記者。   3.針對21初全球各地重大民主抗爭事件的第一手報導採訪與深刻反思。除了推翻穆巴拉克、格達費的阿拉伯之春之外,本書還涵蓋了許多目前書市較少觸及的領域,如全球最富裕的列支敦士登罷免大公的公投、英國女王之存廢、委內瑞拉強人查維斯的評價等等。   4.全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撰寫,綜合記者採訪與旅遊文學的特色,文筆俐落、輕快,不時穿插著生動的比喻、尖銳的反諷,相比於一般同類的新聞分析作品,可讀性非常高。 聯名推薦   李志德(《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   房慧真(作家、著有《單向街》、《小塵埃》)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梁文道(香港作家、「一千零一夜」主講人)   劉  瑜(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著有《民主的細節》)   《東方歷史評論》   李志德╱《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   「這幾年,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走到世界各個地方,嘗試著獨立寫出當地的報導。但很遺撼的是放眼台灣新聞界,似乎找不到一個可以效法的先行者。周軼君其人其書所補足的,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遺憾。尼泊爾、伊朗、利比亞......周軼君自己走進每一個新聞現場,這樣的採訪經歷,可以輕鬆地看,更應該嚴肅地讀。」   房慧真╱作家、著有《單向街》、《小塵埃》:   「今年八月《端傳媒》周年,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

篇周軼君的文章,這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在茫茫網海裡,每天湧上來的文字數以千萬計,我獨獨願意為了她的字,花幾分鐘Google她的其他文章。這是個令人敬重的新聞對手,能夠看到她的文字成書,是讀者之福。」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隨著網路的普及與社群網站的擴散,人們憑藉著數位載具,便可自認「不出戶,知天下」。不只既有的人際互動模式改變,連資訊生產、傳遞的模式也隨之轉變。過往只有學術菁英才能掌握的知識成為庶民透過Google就能取得的常識,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過往會隨著新聞社群自律而不會見諸報端的極端虛偽的謠言,也可成為上百萬人分享的熱門「新聞」。我們乘著新科技的浪潮,瞬間瀏覽

全世界,但也被浪潮帶來極度碎片化的資訊淹沒……   在這個「桌上型」記者取代調查、駐地記者的年代,《拜訪革命》在華文書市,是少數堅持著古老手工藝的奢侈品。從來就不會有真正「價值中立」的寫作,或許讀者不會全然贊成作者的觀點,但華文世界,需要更多讀者鼓勵這樣的新聞人。」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認識的跑國際線的記者朋友之中,周軼君最能掌握冷靜與同情之間的巧妙平衡。於是她這部《拜訪革命》,便佈滿了大大小小的不方便細節,沒法被納入當下爭議兩造的任何一端,擾亂了吾人僵固的視界,反而卻因此構成了我們前路的警示。簡單的講,在觀看世界的時候先把過於龐大的自我放在一邊,並不是為了如其所是的『客觀』,

而是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聯想。那些聯想,對自己說不定才因此變得有教益。」   劉瑜╱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周軼君去過很多我們沒去過的地方,見過很多我們沒見過的人,聽到過很多我們沒聽到的聲音。從利比亞到埃及,從英國到尼泊爾,她以生動細膩的筆調將我們帶入很多重大國際事件的現場,並以其冷靜深入的分析引領我們思考世界前進的方向。」   顏純鉤╱香港天地圖書總編:   「周軼君的新書,以跳脫鮮活的文字,描述不同國家的政治變遷。在「革命」的現場,速寫「領袖」和「民眾」的形象,令人大開眼界之餘,也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世道在變,潮流如斯,中國人如何自處,我們都要選擇。」   魏城

╱FT中文網資深編輯:   「軼君的文章既有女性常有的那種溫柔和感性,又有女性少見的那種冷靜和理性,她的豐富閱歷和國際視野則使這兩個特點獲得奇妙的結合,讀她的文章確實是一種享受。」   《東方歷史評論》:   「周軼君在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我們時代最優秀的國際觀察者,因為她超越部落狹隘思維的全球眼光,對理念和事實、歷史和當下的無限好奇,也有不為炮彈所擾的冷靜理性,和與之共存的人道悲憫。如果沒有一批周軼君這樣,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國就談不上是一個現代大國。她清晰地講述了中國與看似遙遠的中東之間緊密而隱秘的關係,豐富密集的觀察、閱讀和極簡的寫作使她的書堅實而迷人。」

台灣當代政治異議者之生命經驗初探──以自決建國實踐者為例

為了解決烏克蘭旅遊警示的問題,作者林子世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生命經驗,以「主體的生命經驗所再現的心理境遇與社會結構意義」為探究的立基點,梳理台灣特殊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而探討:1. 成為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緣由為何? 2. 成為一位自決建國實踐者有怎樣的生命經驗? 3. 其生命經驗凸顯出什麼樣的心理社會意義?本研究邀請三位自決建國實踐者進行半結構的深度訪談,以敘事研究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分析方法,形成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生命敘事,並歸納出研究結論如下:一、成為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緣由:(一)公民責任;(二)台灣主體性意識;(三)價值信念;(四)「他者」的推波助瀾;(五)行有餘力。二、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生命經驗:(一)實踐形式

的侷限性;(二)自決建國是眾多社會議題的核心;(三)對「國家正常化」的批評;(四)台灣社會怪現狀;(五)人際影響;(六)行為的轉化。三、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生命經驗凸顯的心理及社會意義:(一)觀點群體;(二)社會情懷;(三)情緒困擾;(四)政治汙名;(五)「政治出櫃」的風險;(六)語言召喚存在;(七)轉化學習;(八)壓迫的多重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