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 林 產業輔導專用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內政部開會通知單 - 澎湖縣國土計畫也說明:查核意見. 2.嘉華、烏林等2 案產業輔. 導專用區,考量符合全國. 國土計畫及工廠管理輔. 導法未登記工廠群聚區. 域整體規劃輔導政策方. 向,惟請高雄市政府再予.

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陳建仁、曾怡仁所指導 高淯琪的 從網絡治理觀點探討工廠合法化之難題:以高雄市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為例 (2020),提出烏 林 產業輔導專用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岡山嘉華、未登記工廠、工廠管理、地方治理、網絡治理。

最後網站工業區廠商名錄則補充:2022-12-09頭橋工業區廠商名錄已下載 340 次; 2022-12-08嘉太工業區廠商名錄已下載 ... 2022-12-08高雄臨海工業區廠商名錄已下載 197 次; 2021-10-12林園工業區廠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烏 林 產業輔導專用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烏 林 產業輔導專用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坪換一坪根本不公平?陳麗娜呼籲大林蒲公保地解編

高雄市議員陳麗娜今(26)日質詢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主委林欽榮,為何大林蒲的公共設施保留地未能解編?若依市長所言,在公保地上蓋房子的能與住商用地一樣一坪換一坪,根本不公平。她也質疑,高市規劃的國土計畫內容有問題,目前高市人口逐年降低,如何達到300萬人?20年要增加7140公頃的產業用地,但新增需求量根本沒這麼多,是在擴大圈地?林欽榮則堅持大林蒲無法進行公保地解編。

陳麗娜指出,大林蒲公共設施保留地有10公頃之多,市長曾說在上面蓋房子的可以一坪換一坪,是否不公平?要嘛得提高住商用地換地比例,要嘛得公保地解編,才能保障公平性。何況,若在公保地上面蓋房子的可一坪換一坪,未蓋房子的卻只能協議價購,是否變相懲罰守法者?林欽榮回應,大林蒲案中他接獲的命令是公保地不能解編,未屬於住商用地的皆採協議價購,以市價1.4倍為主,不過會顧慮在地居民合法權益,特別的事件給予特別的處理,會審慎再做研究。都發局長楊欽富補充稱,由於遷村後會做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因此不適宜再解編公保地,但會維護公保地土地所有權人權益,若施行都市計畫前的既有房屋,會一坪換一坪,如何等值則再作研討,但若是施行都市計畫後才蓋的房子,就不符合條件,只能以市價加4成做補償。

陳麗娜也質疑高市府所提出的「高雄市國土計畫」,目前規劃15年後高市人口數為300萬人,尚比目前都市計劃規劃的低,但目前高市人口已逐年降低,單靠遷出遷入未必能達標,因此高雄的產業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她質疑,125年推估新增需求量只有1354公頃,但5年內新增土地面積卻高達2836公頃,更何況未來20年發展地區面積高達7140公頃,甚至高於目前高市法定工業使用土地總面積,產業用地供需之間有所矛盾,是否是擴大圈地?她也關心農地工廠問題,目前高市疑似農地工廠面積有2329公頃,但嘉華及烏林兩處產業輔導專用區相加僅有321公頃,顯然無法容納。包括螺絲起子工廠或資源回收業者等,有許多真正有需求的未被滿足,畫那麼大片地究竟要給誰用,說得清楚嗎?楊欽富稱,產業用地目前不足,但未來高雄6-20年的發展要轉型,需要六七千公頃產業用地;對於農地未登工廠會有所補償,此外還有6大產業發展區規劃,是未來產業規劃重要依據。

此外,陳麗娜也關注大坪頂大型車停車場亂象,並呼籲為避免大型車與民爭道,大型車停車場及其保修廠應納入都市計畫。林欽榮表示,將與地政局、交通局研究,目前大坪頂的大型車停車場占用機關用地,建議正規化,並尋求適當的對外道路,他也將去會勘;此外他也同意,應該在《產創條例》中新設的工業區,在其設置標準中就應納入大型車停車場與保修廠,並規劃好動線。陳麗娜希望下會期能夠對此有正式報告。

從網絡治理觀點探討工廠合法化之難題:以高雄市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為例

為了解決烏 林 產業輔導專用區的問題,作者高淯琪 這樣論述:

  我國工廠管理輔導法行之有年,未登記工廠合法化議題卻遲遲未解。首先,筆者欲探討農地工廠處理,為何僅能採取延期方式?第二,農地工廠管理上,實際涉及那些治理難題?第三,筆者將透過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之個案,探討有哪些利害關係者參與,其代表那些利益及互動關係?最後,試圖針對該個案提出分析課題與對策。方法論上,本文運用深度訪談該個案利害關係人,並運用立法院公報、議事紀錄等二手文獻補足訪談不足之處,探討工廠管理輔導法與未登記工廠輔導政策,分析其歷史背景與形成因素。  本文透過網絡治理之難題,研究發現探討如下:在課責性問題上,網絡間利益若相衝突時,立委會偏好反映利益較佳的一方。在溝通協調機制上,工廠與地

方居民的溝通管道僅透過里長。在凝聚共識上,工廠與居民皆期望政府能夠完善規劃當地,工廠尋求合法化區位,地方人士則期待工廠所造成的負面外部性,能夠妥善被解決。最後,在信任建立上,確實反映了雙方經常會在不自覺間以自身利益來認知他人作為。  最後,由於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未來勢必會成立,本文提出幾項研究建議,首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供誘因,讓零星未登記工廠轉進專用區。第二,輔導專用區與零星工廠隔離綠帶之訂定應有區別。第三,政府應該要確實將納管輔導金運用在當地交通、汙水處理、空氣汙染等改善,改善工廠所帶來的負面外部性,讓地方治理之生態更貼近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