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廣告 廣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無廣告 廣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祝萍寫的 美人魚的逆襲時代 和沈虹的 移動中的90後--90後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生活形態與價值觀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時銘所指導 查太元的 「樣板戲」文化問題研究 (2017),提出無廣告 廣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表演藝術、文化大革命、政治文藝、中國現當代音樂史、文化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周婉窈所指導 周馥儀的 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台灣民營廣播之興衰(1952-1987) (2017),提出因為有 黨國體制、台語、禁歌、廣播劇、媒體控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無廣告 廣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無廣告 廣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人魚的逆襲時代

為了解決無廣告 廣播的問題,作者張祝萍 這樣論述:

你的內心深處,是否渴望活出與眾不同的自己?   ◎作者的自傳體小說,用時間和眼淚成就的書,但所有傷痕都可以用愛修補。   ◎一九九零年代,臺北、洛杉磯與紐約三個城市之間種種的文化衝突及情事糾葛。   ◎一部真情創作,書中有深刻的人性剖析,也有娛樂性十足的故事發展,令人欲罷不能。   臺灣女孩莉莉安,在美國結識她的白馬王子──修。   與迷人的修相戀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事,   但來自各方的阻力卻成揮之不去的夢魘!   意欲擺脫傳統束縛的莉莉安,毅然決然留學美國,   卻也從此掙扎於追求異國新生活和返鄉工作養家之間。   面臨父母以死威脅的反對,和男友家族WASPs白人菁英的藐視,  

 莉莉安無奈分手準備返鄉,就在此時,修卻徘徊在生死邊緣?   生離因為一場差點死別的重大車禍,讓他們的人生軌道再度交織……   多金苛薄的大律師、歇斯底里的準婆婆、一再親情勒索的父母,   還有鬼門關前走一回的異國男友、種族歧視和職場霸凌……   面臨諸多難題的聰慧女子該如何忠於自我,反敗為勝,找到人生的幸福呢?   祝萍的書一如她的人,正直勇敢卻也細膩溫暖,她的文采佳感情更是濃郁,   透過她的人生經驗,我們肯定美人魚的逆襲成功,   但美人魚的眼淚化為珍珠的光彩才是人生的精華篇章。   ——美墨跨國塑膠企業財務長 吳美曄 名人推薦   所有傷痕,在信仰愛情的莉莉安心裡,都可以用愛修

補。書裡提到,修曾經跟莉莉安說,「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樣的,即使肉眼所見幾乎相同,因此我為雪花的獨一無二著迷。」《美人魚的逆襲時代》,正是這樣獨一無二的作品,珍貴而且令人著迷。——媒體工作者/謝幸吟   祝萍的筆鋒,更有一份洞透人心的幽默感,一旦開始翻閱,讓人停不下來,想一氣呵成讀完全書。——國際鋼琴大師/陳瑞斌   原來她年輕時在異國的生活,就已經歷了比電視八點檔還有戲的遭遇,交手的對象從多金苛薄的大律師、歇斯底里的準婆婆、一再親情勒索的父母,還有鬼門關前走一回的男友。有時像極了男版的 Cinderella,難怪她能參透許多逆境哲理。——資深媒體人(自由譯者)/藍美貞   看了她的書稿,才

發現以前她輕鬆聊的過往,原來是驚濤駭浪。祝萍一路過關,我又更加佩服她了!霹靂深情推薦,《美人魚的逆襲時代》是值得細讀的好書。也希望美人魚的珍珠已足夠,不要再落淚了!——名主持人霹靂張(證券分析師)/張致嫻   作者文筆精煉,善用隱喻,文中充滿因時空交融所碰觸的人生議題,包括親子問題、性別問題、語文教育、種族問題、跨國婚姻、生命價值以及跨語言文化交流的難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曾金金   願祝萍的書,能撫慰萬千在追夢路上的人,也能充實而努力的享受生活。——秀傳醫院急診部總監級主任/黃炳文   透過她的人生經驗,我們肯定美人魚的逆襲成功,但美人魚的眼淚化為珍珠的光彩

才是人生的精華篇章。——美墨跨國塑膠企業財務長/吳美曄   異國戀情、親情糾葛、種族歧視的經歷非但沒有擊倒她,反而使她更加勇敢積極。因為走過,所以更加懂得,更加珍惜。對所有正在努力的女性,這本書了將帶給你莫大的勇氣。——德內儿國際兒童助學會執行長/吳思瑩   祝萍的文筆流暢,故事精彩,令我欲罷不能,一口氣看完。很期待後續能讀到更多美人魚祝萍的豐富生命故事!——好時樓好友,現任職陽明醫學院/Joan

無廣告 廣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日本大正浪漫代言人與形塑日系美學的「夢二式藝術」介紹

訪問作者:王文萱

內容簡介:
風靡日本至今百餘年,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即便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也一定看過他的設計!
從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眼美人、到封面、插畫,圖案、廣告刊物與生活雜貨設計
化大正浪漫為永恆,走進竹久夢二的藝術世界

「所謂的藝術家已經很多了。我認為世間需要的是能以人的身分,理解人的悲傷的畫家。」——竹久夢二

浪漫復古、唯美摩登,令人目不暇給的設計靈感
成就「夢二式」美學的創作人生與藝術精神
竹久夢二(Takehisa Yumeji,1884—1934)出生於日本岡山縣,本名竹久茂次郎。20世紀初期的畫家、詩人兼平面設計家,以「夢二式美人」風靡一時,有「大正浪漫代言人」之稱,也是啟發日本少女漫畫的先驅者。此外亦涉足插畫、裝幀、圖案設計、詩文等領域,在各方面都展現令人驚豔的才華。他的一生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此時日本廣納西洋文化,並紛紛體現在建築、時尚、飲食習慣之上,形成和洋文化薈萃的「大正浪漫」風潮。受到此般風氣的薰陶,夢二以獨樹一格的畫風與感性風靡一時,在短短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許多歷久彌新的作品,不僅深深影響日本近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也為人們生活帶來美的滋潤,至今依然伴隨在你我的身邊,永垂不朽。相較於其它明治、大正時期的知名畫家如今基本上都不再受到關注,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的野生畫家卻依然欣欣向榮,毫無褪色的跡象,實屬罕見。在日本相關人士與台灣藏家的大力協助之下,本書將透過夢二戲劇性的一生與才華滿溢的多元作品,帶領讀者認識這位傳奇藝術先驅,以及他得以超越時空與國界,令人愛不釋手的迷人魅力。

作者簡介:王文萱
以研究竹久夢二取得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譯作二十餘本,並主持日本傳統文化推廣組織「MIYABI日本傳統文化」。自2019年起受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会任命為台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和服、禮法、日本箏、真多呂人形等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目前從事寫作、日本文化教學、演講、主持、活動企劃及策展。著有《京都爛漫》(一起來出版社,2013)、合著《喜歡讀書寫字的京都旅樂》(聯經出版,2017)、《日本歷史名人》(EZ JAPAN,2020)等書。

作者粉絲頁: 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樣板戲」文化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無廣告 廣播的問題,作者查太元 這樣論述:

「樣板戲」係中國大陸地區中共執政後文革時期,經由政治力量推動所產生出的重要表演藝術作品集合,其概念源自現代京劇作品樣板,而後擴張為毛澤東文藝路線的表演藝術作品樣板,以中共革命題材作為主要劇情敘事,在文革時期具有非凡政治地位及影響力。本文採取廣義,將研究範圍主要聚焦於三批(含一批未定案)以及試驗演出之革命現代京劇、革命現代舞劇、交響音樂、鋼琴伴唱京劇選段、鋼琴協奏曲、交響詩、歌劇、話劇等三十四齣「樣板戲」作品;並將中國近現代表演藝術作品、現當代政治文藝作品,或文革結束後與「樣板戲」有關文藝作品,視為次要範圍,以供對照研究。本文參考作品書面或影音文本、有關專著、學術論文、期刊資料、報章及網路文獻

,結合個人實際觀賞體驗,以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描述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就「樣板戲」的形成演變、人物身體、人性與社會組織、聽覺文化建構,以及脫離文革時空之「樣板戲」情況等議題著墨討論。本文共有六章,主論四章內容為:釐清「樣板戲」內涵、文化繼承及其性狀;從文化角度解讀「樣板戲」及其相關作品,與其所造就的文化現象;討論「樣板戲」脫離文革時空語境的質變情況。本文結論指出:「樣板戲」是概念超前的多元文化結合產物,並呈現出符合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的完整社會價值體系,亦建構出技術新穎、表現保守又富含權力的聽覺文化,且非全屬政治教條,也存在個性化創意,而與「樣板戲」相似之概念仍在當代社會發生。本文試圖在既

有「樣板戲」研究基礎上,明確「樣板戲」所指、解讀文化現象、提出相應理論,完善由「樣板戲」議題為核心的文化地圖描繪。

移動中的90後--90後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生活形態與價值觀研究

為了解決無廣告 廣播的問題,作者沈虹 這樣論述:

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等研究方法,對處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我國90后大學生的媒介接觸行為、消費行為、生活形態和價值觀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的探尋。研究發現,對於90后大學生而言,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替代性顯著。以互聯網為依托,90后大學生形成了諸多有代表性、有特色的群體。對這些「代表群體」的研究有助於大家加深對90后大學生的認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借鑒了VALS研究的理論框架,將中國90后大學生根據其價值觀念划分為七類人群,首次實現了對90后大學生的分層研究。沈虹,生於1965年,籍貫江蘇。英語專業本科,南開大學哲學碩士,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1992年作為文案創意進入廣告行業,先

后任職於盛世長國際廣告公司、恆美國際廣告公司、精信國際廣告公司、智威湯遜國際廣告公司、北京陽光加信廣告公司、北京合力陽光廣告有限公司。 推薦序一推薦序二自序第1章 研究方法 1.1 抽樣 1.2 問卷調查 1.3 深度訪談 1.4 焦點小組第一部分 90后大學生價值觀與生活形態研究第2章 90后大學生VALS分群研究 2.1 價值觀和生活形態研究 2.2 90后大學生分群過程及模型建構 2.2.1 VALS分群過程 2.2.2 VALS分群模型建構 2.3 意見領袖多樣化第3章 大學生活全景觀 3.1 相對封閉的自主生

活 3.2 大學生活主題詞:功利、簡單、自主 3.3 家庭關系凸顯民主 3.4 傳統價值觀的影響潛移默化 3.5 就業指向多元化,理想中的現實者第二部分 中國二線城市90后大學生媒介接觸研究第4章 媒體接觸概覽 4.1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 4.2 互聯網是90后大學生最常接觸和最信任的媒體 4.3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替代性顯著 4.4 七大族群媒體接觸概況第5章 電視媒體研究 5.1 較常接觸、較為信任的媒體 5.2 收視習慣變化中有保留 5.3 電視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研究 5.4 重點類型電視節目分析 5.4.1 綜藝節目

5.4.2 新聞節目 5.4.3 電視劇 5.5 互聯網對電視媒體的影響 5.6 對電視媒體的發展之路的思考第6章 電影媒體研究 6.1 電影是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6.2 電影的接觸度與信任度 6.2.1 接觸比例高,接近互聯網和電視 6.2.2 信任度居中,在雜志和廣播之前 6.3 看電影的主要渠道和場所 6.3.1 看電影的主要渠道是電腦 6.3.2 看電影的主要場所是宿舍 6.4 90后大學生如何通過電腦看電影 6.4.1 電影是最受歡迎的視頻類型 6.4.2 一部分人追求觀看電影的品質 6.

4.3 視頻網站和社交網站是網上看電影的主要渠道 6.4.4 從社交網站接觸電影是一個重要途徑和趨勢 6.5 90后大學生喜歡的電影類型 6.5.1 從區域上看,美國電影最受歡迎,大陸次之 6.5.2 從類型上看,喜劇、愛情、動作片最受歡迎 6.5.3 喜歡新科技 6.5.4 喜歡對電影進行分享和評論 6.6 優惠能夠促使90后大學生去電影院第7章 報紙媒體研究 7.1 90后大學生對報紙媒介的使用現狀 7.1.1 90后大學生仍然閱讀報紙但接觸不頻繁 7.1.2 報紙是90后大學生較為信任的媒體 7.1.3 紙質

報紙仍有市場,網絡分流報紙閱讀渠道 7.1.4 90后大學生仍習慣在報攤購買報紙 7.2 報紙媒體如何應對網絡媒體的挑戰 7.2.1 網絡媒體對報紙媒體的沖擊 7.2.2 關於電子報 7.3 報紙媒體的未來發展策略第8章 雜志媒體研究 8.1 國內雜志媒體發展現狀 8.2 90后大學生對雜志媒體的使用現狀 8.2.1 90后大學生仍然閱讀雜志 8.2.2 90后大學生對雜志的接觸率已經較低 8.2.3 90后大學生對雜志內容信任度不高 8.2.4 報攤和書店是主要購買途徑,傳閱性明顯 8.2.5 雜志報紙仍有市場

,新媒體分流雜志閱讀渠道 8.3 雜志廣告具有發展潛力 8.4 雜志媒體的電子化 8.5 雜志媒體的未來發展策略第9章 廣播媒體研究 9.1 90后大學生對廣播媒體的使用現狀 9.1.1 90后大學生對傳統廣播媒體的接觸度和信任度都最低 9.1.2 手機和公共廣播是最主要的收聽終端 9.1.3 最常收聽的時段是晚上十點至十一點 9.1.4 音樂和新聞是最主要的節目類型 9.2 音樂電台成為新趨勢 9.2.1 網絡電台的特征 9.2.2 音樂電台現狀和幾種形式 9.2.3 音樂電台的特點 9.2.4 電台發展的

環境基礎和硬件基礎很好第10章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使用研究 10.1 使用概況 10.2 搜索應用 10.3 關於視頻 10.4 關於音樂 10.5 社交網站 10.5.1 使用終端 10.5.2 和誰聯系 10.5.3 最常使用功能 10.5.4 綜合評價 10.6 互聯網信息獲取 10.6.1 不同網站獲取信息行為表現 10.6.2 不同網站信息可信度評價 10.7 關於圖片 10.8 關於電子書 10.9 關於游戲 10.10 關於App 10.10.1 App是智能手機的一大特征 1

0.10.2 90后大學生對App的使用概況第11章 「代表群體」研究 11.1 手機上網迷 11.1.1 他們是誰 11.1.2 他們的媒體接觸行為 11.1.3 他們的「四大件」 11.1.4 他們的消費 11.2 果粉 11.2.1 他們是誰? 11.2.2 他們的媒體接觸行為 11.2.3 手機外的「三大件」 11.2.4 他們的消費 11.3 游戲迷 11.3.1 他們是誰? 11.3.2 他們的媒體接觸行為 11.3.3 游戲行為 11.3.4 他們的消費第12章 媒體

研究綜述 12.1 互聯網傳統媒體的替代性顯著 12.1.1 時間性替代 12.1.2 功能性替代 12.2 對未來發展的探討 12.2.1 傳統媒體思考 12.2.2 數字生活第三部分 中國二線城市90后大學生消費行為研究第13章 90后大學生對廣告的觀念與態度 13.1 對品牌的關注程度高 13.2 對不同媒體的廣告的信任度不同 13.3 90后大學生的廣告態度 13.3.1 對廣告的關注度不高 13.3.2 認為廣告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13.3.3 購買產品有無廣告差別不明顯 13.3.4 名人代言作用

不大 13.3.5 廣告美感能夠引發購買欲 13.3.6 對廣告的必要性比較肯定 13.4 電子產品、服飾、食品類廣告最受歡迎 13.5 對於視頻廣告中的幽默和提供實用信息最為看重 13.6 提供有吸引力的利益才能進行有效的校園營銷 13.7 新技術必須是實用的 13.8 90后大學生喜歡的廣告 13.8.1 公益廣告最受歡迎 13.8.2 微電影廣告記憶深刻 13.8.3 或幽默,或勵志,或溫情,務必要打動我第14章 90后大學生消費概況 14.1 90后大學生每月收入及支出概況 14.2 不同族群的90后大學生每月收入及

支出概況 14.2.1 收入情況 14.2.2 支出情況 14.3 參加培訓第15章 90后大學生網購行為研究 15.1 網購概況 15.1.1 網購的優點 15.1.2 網購的成熟與發展 15.2 90后大學生網購概況 15.2.1 服飾、電子產品首選網絡渠道購買 15.2.2 購買商品最看重質量和價格 15.2.3 不同產品的網購網站選擇 15.3 對網購物流的態度 15.4 網購平台發展策略 15.4.1 增強購物環節的便利性 15.4.2 增強網購的安全性 15.4.3 完善購物評價和

反饋體系第16章 結語 16.1 研究的不足 16.1.1 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博弈 16.1.2 傳統接觸渠道網絡化的深入 16.2 未來的研究 16.2.1 多任務處理與多媒介同時使用 16.2.2 技術的迷思附錄后記

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台灣民營廣播之興衰(1952-1987)

為了解決無廣告 廣播的問題,作者周馥儀 這樣論述:

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限制媒體發展,卻有二十多家民營廣播,無法像黨軍公營電臺受到政府挹注資源扶植,須仰賴廣告收入,製播能吸引社會大眾的娛樂節目,使用臺語播音爭取人口多數的本省籍聽眾。在國民黨政府推動國語運動壓制台語的有限空間下,民營廣播是深入基層、傳播台灣語言文化的重要媒體。 本文從1952年至1987年臺灣民營廣播的興衰歷程,透過「黨國管制」、「娛樂傳播」、「黨外運動」三面向,探討不同時期民營廣播受到的黨國控制樣態,及民營廣播傳播台語藝文節目情形,呈現戒嚴時期民營廣播對台灣語言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依黨國管制政策與廣播事業主管機關更迭,民營廣播興衰可分為四階段:反共心戰宣傳下草創(1952年

-1960年)、黨國加強管制下發展(1961年-1967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下衰退(1968年-1973年)、民主浪潮下緊縮與解禁(1974年-1987年)。1950年代民營廣播因國民黨政府「對中共心戰」而得以增設,成立者均有黨政軍特背景,草創階段面臨戰後經濟蕭條,1950年代末期隨著綜合節目明星制風行、唱片技術革新,民營廣播成為台語歌曲傳播重要管道。1960年代民營廣播一面受到警備總部種種加強管制,一面因工業化帶來的廣告需求大增而蓬勃發展,以臺語歌曲、廣播劇、廣播歌仔戲等台語節目風靡聽眾。這時期國民黨政府以行政命令與「事後審查」,無法全面管制查禁歌曲,許多遭查禁的台語歌仍有機會透過民營電台

傳播到社會上。1968年至1973年教育部文化局主管廣播事業期間,國民黨政府因應退出聯合國的外交困境、統治正當性危機,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民營廣播從榮景轉而衰微的關鍵期,逐漸限縮為「以國語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黨國傳聲筒。1974-1987年新聞局以《廣播電視法》等事先審查,緊縮台語在民營廣播的生存空間,同時,黨外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民營廣播受黨國控制成為助選傳聲筒,黨外人士將廣播受到黨國控制、台語受到壓制列為共同政見,解嚴後透過修法逐步解除黨國對民營廣播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