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進富,樓永堅,方嘉麟,周振鋒,朱德芳寫的 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二版) 和宏典文化金融基測、銀行招考對策研究小組的 2021金融基測/銀行招考題庫完全攻略:會計學(概要)+貨幣銀行學(概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會計19-03有限耐用年限之無形資產-03特許權-檢定試題也說明:... 資產,不得攤銷(C) 非確定耐用年限之無形資產,不得攤銷(D) 商譽不得攤銷。 [106 身心五等] 依據配合原則,有限耐用年限之無形資產,應按合理而有系統的方法,於效益年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宏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黃茂榮所指導 劉永慶的 企業併購商譽課稅之研究-以美國法為比較法 (2015),提出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併購、商譽、所得稅、內地稅法、舉證責任、無形資產。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會計學系碩士班 曹嘉玲所指導 楊佳琪的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42號公報之資產減損與裁決性應計項目間之關聯性 (2008),提出因為有 142號公報、盈餘管理、裁決性應計項目、內生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有限耐用年限之無形資產則補充:累計減損金額。 (4), 當期於損益表認列之無形資產攤銷費用及損益表中含. 此等攤銷費用之項目。 (5), 以期初與期末帳面價值調節表方式,顯示下列資訊:. 無形資產增加金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二版)

為了解決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問題,作者林進富,樓永堅,方嘉麟,周振鋒,朱德芳 這樣論述:

  內容架構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著重理論介紹,非單純法條釋義,不僅涵蓋市場面因素,且縱觀過去十五年併購類型的變化、變化所由產生的因子,以及對社會的衝擊,並試圖自過去演變分析未來的修法趨勢及類型轉化。另外,本書也涵蓋了2022年5月24日企併法修正重點,和未來進一步的修法方向,以及近期受到高度矚目之大同案法律分析。第二部分則是選取過去十五年發生的重大併購案例,呈現併購所涉及錯綜複雜的各層面問題,特別是風險控管的重要,而跨國併購涉及不同國家不同監理考量,更不可不慎。兩岸四地的教授評論則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監理角度及規範考量,大部分案例均有後記,討論最新法令修正對個案之影響,使讀者掌握最新動向。

    本書具高度實務導向,並整合管理、財會及法律專業知識,是對併購想要有更深入了解的業界及學界人士,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企業併購商譽課稅之研究-以美國法為比較法

為了解決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問題,作者劉永慶 這樣論述:

企業併購於近代快速發展,其影響市場發展與國家經濟,於商業發展受到相當重視。企業併購中所生之商譽究竟應如何評價,不僅商業實務上於決定併購價金時對其有相當之考慮,在會計上亦曾對商譽之會計處理方式有所重大變更,以追求財務報表如實反映商譽價值。而在稅法上應如何評價商譽,學說實務對其存在諸多論述,期能達成最為適當之處理方式。在我國實務上,對於商譽究應如何課稅之議題,於近年來引起相當之重視。從最高行政法院於民國一百年與一百零三年,各作成一次相關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到最高行政法院實務上應如何解釋與適用一百年決議之舉證標準,在實務上仍存在不同意見,最受關注之議題在於收購成本如何證明真實合理必要,與可辨認資

產之公平價值如何評價,有待繼續釐清。本文試圖改變觀察視角,從我國法與美國法之商譽規範出發,美國於西元一九九三年前,曾有六十餘年對於商譽維持不可攤銷之處理方式,然在面對商譽中可能存在之無形資產究竟如何舉證之問題時,遇到相當之困難。於西元一九九三年後,美國內地稅法新增關於商譽如何攤銷之法規,以處理相關實務議題。本文將從我國法出發,介紹會計上關於商譽之處理準則,稅法上關於商譽如何攤銷之規範,與最高行政法院實務上如何定義商譽,與處理商譽攤銷之問題。其次觀察美國判例法關於商譽之過往見解發展,與內地稅法關於商譽如何攤銷之規範。最後觀察商業上併購中之程序與綜效,並以比較法之考量與可能之優缺點作結。

2021金融基測/銀行招考題庫完全攻略:會計學(概要)+貨幣銀行學(概要)

為了解決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問題,作者宏典文化金融基測、銀行招考對策研究小組 這樣論述:

  ★宏典文化「金融基測/銀行招考題庫」系列,連續十一年銷售冠軍,榮獲無數上榜考生口碑推薦~是您備考路上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2021金融基測|銀行招考題庫完全攻略」最新變革!為因應主考單位(1).基測與部分行庫招考「不公布試題」與(2).基測題型更加靈活 此二官方政策。本版題庫系列除照例完整收錄「109年金融基測與各大公民營行庫招考最新試題」外,更加碼收錄其他考試(如:國考)中題型/難度與金融基測|銀行招考較為接近之最新年度試題→題題均製作最完整詳盡之解析。此設計之目的除為提供數量足夠的最新試題與考生演練外,更重要是為協助考生透過本書得到更全面性的題型演練,把備考

的廣度/深度提升,培養出應對靈活考題的解題能力。   ★2021金融基測/銀行招考最新命題趨勢★   1. 會計學(概要)   考古題出題比重相當高,難度維持穩定,寫考古題投資報酬率高。   由本書前言單元所整理出109年度會計學(概要)的命題落點,與過去年度命題落點做比對後,可以發現在各單元出題頻率上尚稱穩定,較有變動的單元分別為:   (1).出題比率增加:以「應收帳款的減損--壞帳的估計」與「負債、流動負債與或有負債」、「金融資產-權益工具」三個單元最為明顯。   (2).出題比率下降:以「比率分析」一章之出題比率較明顯下降、其次則為「資產之處分、交換及認列後衡量」、「折舊計

算」、「存貨成本評價」。   以下則依據各單元出題頻率高低順序,依序提示讀者準備要領:   (1).比率分析:   基本題型: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之:計算公式、組成內容、兩者關係(★重點中的重點)、存貨週轉率與平均存貨銷售天數(★重點中的重點)、應收帳款週轉率與平均收現天數(★重點中的重點) 、利息保障倍數、淨營業週期、「本益比」與「每股盈餘」間之換算、 評估公司獲利能力、經營能力、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   冷門題型:本金利息保障倍數、損益兩平銷貨收入。   (2).現金流量表:   基本題型:間接法計算營業活動現金流量與本期淨利、「直接法」計算營業活動現金流量【最愛考「銷貨收現數」

與「進貨付現數」】(★重點中的重點)、營業活動、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的定義與其主要涵蓋之交易項目、國際會計準則鼓勵企業使用「直接法」報導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冷門題型:留意以下下幾個比較難理解的轉換項目: (1).公司債投資折溢價攤銷之現金流量調整; (2).應付公司債折溢價攤銷之現金流量調整; (3).應收/應付項目之現金流量調整; (4).遞延所得稅負債之現金流量調整; (5).預期信用損失已於備抵損失調整→不可重覆調整; (6).應收帳款(流動資產)之調整要考慮備抵損失變動數。支付股利:原屬籌資活動現金流出;惟IFRS下亦可歸類於營業活動現金流出。收取利息及股利。(也可當作投資活動流入

)。   (3).銀行存款調節表:   基本題型:銀行往來調節表:計算公司(銀行)帳正確餘額&由銀行對帳單「公司帳餘額=銀行帳餘額」之原則推算某一科目金額(★重點中的重點)、銀行往來調節表:公司帳/銀行帳應調整項目。   冷門題型:編製銀行調節表時,只有「公司帳調整項目才須要作調整分錄」。   (4).會計處理程序:   基本題型:預付項目之調整分錄(★重點中的重點)、各種會計錯誤對淨利之影響與調整分錄(★今年持續頻出)、應付項目之調整分錄。   冷門題型:前期會計錯誤調整之「追溯重編」財務報表:(1).累積影響數以稅後淨額記入「追溯適用及追溯重編之影響數」科目。(2).「追溯

適用及追溯重編之影響數」轉入保留盈餘,列為變動當期期初保留盈餘調整數。   (5).金融資產(IFRS 9):   基本題型:IFRS 9下各種金融資產之「賺取報酬方式」、各種金融資產於買進/賣出時之「交易成本」處理原則、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金融資產於「續後評價」與「處分」之會計處理(公允價值法)、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金融資產於「續後評價」與「處分」之會計處理(公允價值法)、按攤銷後成本衡量金融資產持有期間之會計處理(攤銷後成本法-不須作期末評價)、按攤銷後成本衡量金融資產於「兩付息日間購入」時之會計處理與(調整)分錄(注意「應收利息」)、「權益法」之會計處理方式。   冷門題

型:未上市(櫃)股票之會計科目與衡量(不得列入投資科目)、金融資產「分類錯誤」對於資產負債表之影響(例如:公允價值變動)。   (6).長期負債:   基本題型:公司債折/溢價發行→「有效利率法」下有關利息費用、折溢價攤銷、公司債帳面價值變動趨勢與期末調整分錄(★重點中的重點)、公司債溢價/平價/折價發行下,其票面利率、當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之大小關係、公司債「過期利息」之概念與計算(★今年持續頻出)。   冷門題型:「公司債贖回」之會計處理、損益計算與會計分錄、「公司債註銷」之會計處理、損益計算與會計分錄、公司債利率與發行價格間呈「反向變動」關係、公司債「按XX發行」之意義(按照面額之X

X%發行)。   (7).折舊計算:最常考直線法、年數合計法(未滿一年依「提供服務比例」計算)、倍數餘額遞減法折舊金額。 常見搭配「會計估計變動(如剩餘年限或殘值或提列折舊方式改變)」之會計處理原則(留意「開始以新估計數計算之時間點」)出題(★出題數多)。     (8).資產之處分、交換及認列後衡量:最常考「固定資產交換」(是否具商業實質)之會計處理。其次為計算「資產減損損失」。都是很固定的套用計算公式即可求解。   (9).存貨成本認定及數量認定:   基本題型:最常考「商業折扣(計算存貨成本時須先扣除)」與「現金折扣條件」(★極為頻出)、存貨數量認定(如起運點/目的地交貨之在途商品

、寄銷品/承銷品)之存貨所有權歸屬。   冷門題型:「現金折扣」之會計處理原則:不論是否取得現金折扣,應以扣除折扣後的淨額認列資產成本。 若未取得該折扣:應認列費用或損失。   (10).存貨成本評價:   基本題型:最愛考「移動平均法-永續盤存制」、其次為「加權平均法-定期盤存制」。   冷門題型:欲使「現金流量極大化」→應選擇使「期末存貨金額較低」之評價方法、欲使「淨利極大化」→應選擇使「存貨金額較高」之評價方法。   (11).負債、流動負債與或有負債 :最愛考IAS 37負債準備中有關「單一事件(訴訟案件)」之會計處理、其次為「流動負債」之定義(選項中何者為/非流動負債)。

  上述單元幾乎已可涵蓋70%的命題。   而其他難度較高或較為冷門的題型,今年則包括有:銷貨合約損失、營建業之「完工比例法」、無形資產攤銷之「收益百分比法」、投資性不動產後續增添支出之費用化/資本化處理原則、多種證券合併發行-比例法&增額法。   2. 貨幣銀行學(概要)   基測題型變化最大,試題難度/廣度明顯提升,備考難度躍升第一……建議增加演練更早期銀行招考甚或其他考試之考古題!   貨銀一科於108年下半年起難度即明顯提升,109年基測的考題更讓考生們吃足苦頭……。其難度之提升主要體現在:   1. 新題型數量明顯增加:例如在「金融商品」一單元就出現很多從來沒考過的考

點(此部份去年即提示讀者未來出題頻率將會增加):   (1). 商業本票的優點。   (2). 股票之除權與除息。   (3). 「保本率」之意義。   (4). 選擇權評價-CRR模型。   (5). 附息債券評價。   (6). 遠期換匯交易(S/B)swap實務。   其他全新的考點亦層出不窮:   (1). 區塊鍊支付技術。   (2). p2p網路借貸。   (3). 鄉村銀行。   (4). 銀行授信之5P原則。   (5). WTO&GATT。   (6). 臺灣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六法"。   2. 原題型出題深度提升:例如以下:   (1). 近年直接金融快

速興起的原因。   (2). 央行於2012年修正之金融機構分類調整整理表。   (3). 殖利率曲線倒轉之意義與內涵。   (4). 修正存續期間。   (5). 準備金供給線→借入準備部分之線形有可能是正斜率   (6). 非理性繁榮導致之資產性通貨膨脹。   (7). 臺灣國際收支最大資金出路→證券投資。   而在各章命題比重上,除了「銀行業之業務與經營」與「利率基本概念與利率的決定」仍與過往相同位居前二名外,特別留意到109年最大的命題亮點之一就是「國際貨幣制度與金融理論」睽違多年再度擠身出題率前三,反而在過去頻出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工具」一單元出題數下降,此命題趨勢的變化也提醒讀

者們在分配各章備考時間時應配合命題趨勢調整。   由本書前言單元整理出各單元之難題可以看出,109年的貨銀考題比起往年確實在深度與廣度上均大幅提升,準備起來非常不容易。因此如果想要在本科能拿到90%以上的分數,在準備策略上單憑「寫考古題」恐怕仍嫌不足。在此提供較為全面性的備考策略供讀者參考:   1. 課本還是先要讀過:課本的價值在於「將最新考情統整」,因此即使只是用很短的時間、快速的將課本內容翻過,也有助於對本科考試範圍建立較完整的輪廓。另由於每年新考的題型又會再整理成最新重點,所以即使是冷門、艱深的難題,也不至於會錯過。   2. 演練各章後試題:大致對各章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後,就可以

開始演練各章試題。如果前面的課本內容是快速看過,那麼此階段的演練錯誤率必定會較高。然這些錯誤的地方正是你需要回頭「細看」的課本內容,此時的閱讀就務必要做到「逐字」、確認真正已理解後再回頭看錯的題目,同樣是確認自己絕對不會再寫錯一樣的題型後才可放過。   3. 增加演練更早期的考古題,更可跨界練習其他考試的考題:鑒於貨銀考題的靈活程度,可以看得出來命題委員非常用心。因此考生們在準備上並不建議如過去只要寫三年的考古題即足敷應付。而是必須擴大解題範圍,將觸角延伸到更早年度的試題(這確實是命題委員差異化的策略之一),甚至是非金融基測/銀行招考的貨銀考題也建議拿來寫(例如:初等考試),如此較能將貨銀的

能力圈延伸到比較廣泛的領域,也較足以應付目前多變的題型。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42號公報之資產減損與裁決性應計項目間之關聯性

為了解決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表的問題,作者楊佳琪 這樣論述:

美國於2001年6月發佈SFAS No.142: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s,此號公報對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有了新的規定,商譽不再適用於預計耐用年限之攤銷,改作每年至少一次之減損測試。SFAS No. 142之發佈給了管理階層認列資產減損重大的裁量權,因此容易被拿來做盈餘管理工具之使用。本研究首先探討SFAS No.142資產減損之認列是受到哪些因素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當公司接近違反債務契約時認列資產減損金額較小;當公司有洗大澡、盈餘平穩化、高階經理人變動動機時,較會認列資產減損。除此之外,管理階層可能會同時使用SFAS No.142資產

減損與裁決性應計項目達到盈餘下修之目的,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SFAS No.142資產減損與裁決性應計項目之關聯性。研究結果指出,SFAS No.142資產減損與裁決性應計項目具有內生關係,特別當公司有較佳的盈餘績效時,管理階層會認列較大的資產減損及讓淨利減少之裁決性應計項目達到讓淨利下修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