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土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熱帶雨林土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sefH.Reichholf寫的 熱帶雨林【首刷限量明信片版】: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和JosefH.Reichholf的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热带雨林| 綠色Wikia也說明:极富铝化,弱酸至酸性,为砖红壤,顏色呈紅棕或紅黃色,土層深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日出出版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所指導 湯冠臻的 臺灣中部低海拔次生闊葉林土壤種子庫組成之研究:以臺中大坑地區為例 (2010),提出熱帶雨林土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壤種子庫、次生林、演替、更新、歸化植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化學研究所 陳尊賢所指導 崔君至的 南仁山區低海拔亞熱帶雨林土壤氮礦化作用及硝化作用之探討 (2009),提出因為有 南仁山、現地孵育、實驗室孵育、淨氮礦化作用、淨硝化作用、微生物生質碳氮、地形位置的重點而找出了 熱帶雨林土壤的解答。

最後網站26. 熱帶雨林區因高溫潮溼,土壤貧瘠- 印尼爪哇島.. - 阿摩線上 ...則補充:熱帶雨林 區因高溫潮溼,土壤貧瘠,農業發展困難,人口稀少。然而,印尼爪哇島卻是其中的異數, 為東南亞重要的水稻產地,人口密集。請問:這和下列哪一項因素關係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熱帶雨林土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熱帶雨林【首刷限量明信片版】: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為了解決熱帶雨林土壤的問題,作者JosefH.Reichholf 這樣論述:

【首刷限量珍藏明信片組】 ──熱帶雨林生態明信片,一組六張── ★最優雅動人的自然科普書★ 穿梭在溫暖知性的文字與栩栩如生的插畫間, 窺見熱帶雨林的生命與韌性,感受熱帶雨林的複雜與脆弱, 理解雨林對保存地球豐富多樣的生命為何有如此突出的意義, 尋找挽救的各種可能。   氣勢驚人的巨樹、狂野矯捷的美洲虎、玲瓏小巧的蜂鳥、絢麗珍奇的蘭花、明豔燦爛的神鳥魁札爾、緩緩移動於樹冠間的樹懶;濕熱窒人的空氣、鋪天蓋地的螞蟻與白蟻、讓人皮膚灼熱難耐的沙蚤、吸血致病的蚊蚋……   熱帶雨林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生命之多樣繁茂遠超過地球其他區域。這樣的多樣性是在熱帶雨林獨特的生存條件、限制與隔絕性

下,經千萬年演化孕育而成,卻在人類逼近之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被摧毀大半。   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瑟夫‧萊希霍夫走遍亞馬遜流域、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地,結合研究與個人田野經驗,介紹各大熱帶雨林之形成、多樣生命、環境特徵與限制,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眾多細部差異的論述,更從原住民傳說及殖民史說明各區域的雨林開發背景,並比較各地雨林之同異。   萊希霍夫更從雨林遭受破壞的時空背景,分析破壞背後的困境、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並以哥斯大黎加、巴西與祕魯等地成功保存雨林案例,分析雨林保存的可能性與做法。   本書更結合了名插畫家約翰‧布蘭德史岱特充滿細節的手繪圖,讓人宛如身歷其境,對雨林的認識更

全面多元,也更貼近現實。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   人類在本質上並非雨林生物,而雨林對人類來說也不是豐饒的伊甸園,供我們予取予求。充分認識這點,才能理解人類至今對它的利用出現那些問題及後果,在熱帶雨林的壯闊美麗與豐富多樣性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停止這樣的毀滅。 本書特色   ◎收錄多張精美細緻手繪稿,呈現熱帶雨林的千姿百態,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自然的讀者的理想禮物書!   ◎作者研究經驗豐富,足跡遍及各大洲,例證取材豐富、來源多元,個人經驗更使其描述生動、引人入

勝。   ◎知識廣博觀點新穎,能滿足愛好大自然者理解雨林議題的求知慾。雖為論述性科普書,忠實呈現雨林濕度高、多蚊蚋疾病與交通不便等「綠色地獄」之畫面,筆觸卻也溫暖詩意,所描繪的原始森林樣貌與各種奇妙生命的存在,令人心生嚮往。 好評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 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番紅花/作家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  

熱帶雨林土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鴉,小學時,孟珊與母親靠著繪畫入門的書籍自學繪畫,而到孟珊國中後,開始上畫室學習鉛筆素描的基礎課程,因此升學時,也如她所願地進入復興商工繪畫組。這段期間,一直都是學習油畫與版畫的西方媒材為主,直到進入華梵大學後,孟珊進而接觸了水墨書法課程,從大學一路持續臨帖練字的習慣,至今未變。
  
  大學畢業後的孟珊,轉而從事全然不同於水墨的設計工作–布料開發,她經常忙碌地出差和參展。2014年時,吳孟珊於某次因緣巧合下,突然有種想繼續念書的想法,因為對她來說,“設計”就是一種畫畫,從珠寶設計到包款設計、以及布料開發設計,都是為不同屬性的產品,進行一場美的視覺改造,她一直認為:設計,其實就是用電腦繪出自己想像中的草圖,在繪出前的過程需要資料收集:包含流行趨勢、色彩計畫、線條筆觸、材質搭配、價格考量、地區文化的接受度,這些就像是她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本質,所富含的一切。於是,吳孟珊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於台師大碩士水墨創作組開始進修,在重返校園的生活中,她在學習過程裡受到很大的影響、漸而建構起自我的反思,也由此衍生出山水系列創作的脈絡。
  
▲山的記憶
  山為這次的主軸創作,吳孟珊幼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與家人出遊時的景像,她最喜歡坐著車裡,享受著從窗內看著近景、望著遠方綿延不絕的山峰,當時假日遊玩最常經過的地方也都是山區,甚至後來考取上的華梵大學,也位於石碇區的大崙山上,幾乎都是以山為主的視覺記憶,對孟珊來說,也是一種安定以及沉穩的符號,反觀這幾年的氣候變遷,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於山這樣安定、沉穩的符號,有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反詰。
  
▲生態轉變引起創作動機
  面對近年來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冰山融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吳孟珊深受環境變遷的影響,也對這樣現況有著許多感觸,她嘗試著以山的不同面貌,建構個人對於山的圖像語彙,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試著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中,取得其中的平衡點。
  
▲大自然的循環為創作脈絡
  此次展出的冷調冰山水系列,探討的是冰山與冰河的狀態演變,這是了解長期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孟珊試著呈現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她透過作品,希望喚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物種的體認,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以線條筆畫方式進行創作,冰山與水的色彩意象,帶入北極熊物種與環境的關聯,企圖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觀感,並且表達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
  
  而較濃重感的火山水系列,也是此次展出中吳孟珊最滿意的創作。由於火山噴發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火山作用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人類與財產的損失,更會危及人類與大自然動植物的生命,反觀火山的益處從火山地質,火山地形以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以及肥沃火山土壤都讓地表從新賦予新的開始,從反方向來表現,火山爆發下所展現的力量與生命契機。以重彩方式呈現火山爆發所帶來新造陸地的多彩多姿,並藉由繽紛多色的煙霧,而期待著未來的迷幻和生命力的不可限量。
  
  長期從事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工作的吳孟珊表示:其實在這個產業中,不難發現很多來自於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紡織貿易產業的趨勢、以及每一年的顏色、材質、新技術,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靈感的發想和來源,從紡織段來說,布料由經緯交織而成,產品根據顏色、季節、功能,不同種材質的搭配,就像藝術創作那樣的不可預期,是一種偶發性,但也可以是一種可預測性的結果。
  
▲環境變遷的反思
  吳孟珊認為:創作代表一種精神上的生產活動,藉由藝術創作本質深入理解並且認識自我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表現。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靈感–山,在個人水墨書寫性上,她試著譜出屬於自我調性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的反思,期許大家在面對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生態環境上出現倫理的失衡,進而影響觀者,一同以行動來保護以及重視這個地球的生態。
  
▲吳孟珊–呈現變了奏的山水全貌,試著喚醒大眾的生態反思。
  
  
吳孟珊(MOSEN WU)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水墨創作組 在職碩士班 ( 2014/9~在學中)
華梵大學 美術系 水墨組 學士畢業 (2004/9 – 2008/6)
復興商工 美工科 繪畫組 畢業 (2000/9- 2003/6)
  
經歷:
協虹實業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09/8-2010/8)
瑞遠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0/8-2013/4)
潤泰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3/6-2014/9)
IROO 依洛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5/6-2016/7)
汎果創作國際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6/10~
  
經歷:
中華民國(第30屆)全國青年盃水彩寫生高中組比賽第2名
台北市光華獅子會(2002)水彩寫生優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臺灣中部低海拔次生闊葉林土壤種子庫組成之研究:以臺中大坑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熱帶雨林土壤的問題,作者湯冠臻 這樣論述:

土壤種子庫是植物重要的更新方式,種子通常有比植物成株較強的忍耐能力,埋藏在土壤中逃避干擾、病害或是取食,因此土壤種子庫常在植被受到干擾、破壞後的退化生態系統之更新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本試驗以種子發芽法調查大坑地區現生次生林土壤中種子的組成與儲量,以推測土壤種子庫在次生林更新與演替中扮演之角色。本研究共記錄52科123屬159種種子植物,總計共萌發15,514株種子苗,有7株種子苗未能歸類鑑定;換算為單位面積種子密度約6,550 ind./m2。59.5%的種子於發芽試驗開始一個月內即萌發;種子數以臺灣山桂花最多,共有1,665 ind.;植物生長型分析顯示,不論是在種數或是種子儲量均以草本為主

。種子庫物種組成有49種為馴化植物,占總物種數31%,種子儲量佔35.75%,種數與儲量在種子庫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對大坑地區次生林演替與更新的影響需更進一步研究探討。將調查所得資料進行雙向指標種分析,並對照降趨對應分析的結果,另與各樣區現存植群資料進行對應分析、各樣區環境資料典型對應分析,探討土壤種子庫組成趨勢與生育地環境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土壤種子庫與地上部植物社會物種組成間的相關性低,探討其原因是為土壤種子庫其中含有較多先驅種的種子,且樣區間物種組成的相似性高於上部植群;典型對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為干擾及環境潮濕程度對土壤種子庫組成影響最劇。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為了解決熱帶雨林土壤的問題,作者JosefH.Reichholf 這樣論述:

★最優雅動人的自然科普書★ 穿梭在溫暖知性的文字與栩栩如生的插畫間, 窺見熱帶雨林的生命與韌性,感受熱帶雨林的複雜與脆弱, 理解雨林對保存地球豐富多樣的生命為何有如此突出的意義, 尋找挽救的各種可能。   氣勢驚人的巨樹、狂野矯捷的美洲虎、玲瓏小巧的蜂鳥、絢麗珍奇的蘭花、明豔燦爛的神鳥魁札爾、緩緩移動於樹冠間的樹懶;濕熱窒人的空氣、鋪天蓋地的螞蟻與白蟻、讓人皮膚灼熱難耐的沙蚤、吸血致病的蚊蚋……   熱帶雨林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生命之多樣繁茂遠超過地球其他區域。這樣的多樣性是在熱帶雨林獨特的生存條件、限制與隔絕性下,經千萬年演化孕育而成,卻在人類逼近之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被摧

毀大半。   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瑟夫‧萊希霍夫走遍亞馬遜流域、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地,結合研究與個人田野經驗,介紹各大熱帶雨林之形成、多樣生命、環境特徵與限制,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眾多細部差異的論述,更從原住民傳說及殖民史說明各區域的雨林開發背景,並比較各地雨林之同異。   萊希霍夫更從雨林遭受破壞的時空背景,分析破壞背後的困境、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並以哥斯大黎加、巴西與祕魯等地成功保存雨林案例,分析雨林保存的可能性與做法。   本書更結合了名插畫家約翰‧布蘭德史岱特充滿細節的手繪圖,讓人宛如身歷其境,對雨林的認識更全面多元,也更貼近現實。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

補回來的森林。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   人類在本質上並非雨林生物,而雨林對人類來說也不是豐饒的伊甸園,供我們予取予求。充分認識這點,才能理解人類至今對它的利用出現那些問題及後果,在熱帶雨林的壯闊美麗與豐富多樣性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停止這樣的毀滅。 本書特色   ◎收錄多張精美細緻手繪稿,呈現熱帶雨林的千姿百態,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自然的讀者的理想禮物書!   ◎作者研究經驗豐富,足跡遍及各大洲,例證取材豐富、來源多元,個人經驗更使其描述生動、引人入勝。   ◎知識廣博觀點新穎,能滿足愛好大自然者理解雨林議題的求知

慾。雖為論述性科普書,忠實呈現雨林濕度高、多蚊蚋疾病與交通不便等「綠色地獄」之畫面,筆觸卻也溫暖詩意,所描繪的原始森林樣貌與各種奇妙生命的存在,令人心生嚮往。 好評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 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番紅花/作家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  

南仁山區低海拔亞熱帶雨林土壤氮礦化作用及硝化作用之探討

為了解決熱帶雨林土壤的問題,作者崔君至 這樣論述:

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保留了臺灣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森林,極富研究價值,卻缺乏土壤氮養分動態變化的研究。本研究擇於受強烈東北季風影響的古湖樣區及有明顯植被壓縮現象的樣帶樣區,在現地以管柱孵育法測定自然環境下之土壤氮轉變,並同時以實驗室孵育法評估潛在氮礦化作用及硝化作用,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不同氣候、地形及植生下對土壤氮礦化作用之影響。2003年10月起在古湖樣區進行擋風處理組與對照組之比較,為期四週的現地孵育共進行三次。擋風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土壤淨氮礦化及淨硝化作用無顯著差異,可能因擋風處理期相對較短且土壤空間變異大,無法顯現東北季風之效果。土壤微生物生質碳 (microbial bi

omass C, MBC)、微生物生質氮 (microbial biomass N, MBN) 及微生物生質碳氮比在三次孵育期間沒有一致的變化趨勢。2004年2月同時採集古湖樣區及樣帶樣區土壤進行25℃恆溫實驗室孵育,古湖樣區的分析結果與現地孵育得到的趨勢相同,即土壤潛在礦化作用低,且以銨氮 (NH4+–N) 為主要之無機態氮型態。反之,以相同條件孵育之樣帶樣區土壤則明顯不同,總無機態氮濃度隨孵育時間增加而增加,且以硝態氮 (NO3––N) 為主要的無機態氮型態,顯示樣帶樣區是以硝化作用較佔優勢。由古湖樣區研究結果,東北季風影響下的森林土壤有效氮及礦化作用均低,土壤銨氮與MBN濃度雖呈負相關但

未達顯著水準,無法確定微生物之競爭是否造成古湖樣區土壤之有效氮濃度低。當土壤中的溫度上升時,微生物生質碳氮之比值下降,顯示土壤溫度可能影響土壤中細菌與真菌所佔的比例。在2006年1月及8月,以開放管柱法及加蓋管柱法在樣帶樣區之頂坡及麓坡位置進行現地孵育,並採樣帶回實驗室,以二種溫度 (15℃, 30℃) 及二種水分含量 (20%及40%重量百分比) 進行孵育。1月的現地孵育試驗中,硝態氮及總無機態氮濃度均隨孵育時間增加而增加,頂坡與麓坡、加蓋管柱法與開放管柱法之間均無顯著差異。8月現地孵育試驗之硝態氮及總無機態氮濃度則受到降雨及氣溫下降的影響,開放管柱法在孵育第三、四週顯著低於加蓋管柱法,不同

地形之間之無機態氮濃度仍無顯著差異。若以單位土壤重量而言,頂坡和麓坡的淨礦化量、淨礦化速率、淨硝化量及淨硝化速率無明顯差異,若比較每單位有機碳濃度之無機態氮,則以麓坡較高,顯示在不同地形位置之間,植群差異造成土壤有機質的質與量不同,因而影響淨氮轉變作用。頂坡土壤MBC顯著高於麓坡,MBN則因地形與季節而不同,1月孵育之前頂坡高於麓坡,兩地區土壤之MBN經四週孵育後有濃度增加的趨勢;8月孵育之前的MBN顯著高於1月,經孵育後兩地形土壤之MBN均顯著降低。MBC與有機碳之比 (Cmic/Corg) 明顯較高,以麓坡顯著高於頂坡,顯示麓坡土壤之碳有效性較高。MBN與全氮之比 (Nmic/Nt) 則在

文獻值範圍內,不同地形及季節之間均有差異,以8月高於1月,頂坡高於麓坡。將樣帶樣區現地孵育之土壤無機態氮、微生物生質量、水分及溫度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微生物性質與不同地形下的水分、溫度呈顯著相關。同一地形不同季節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麓坡土壤MBN與溫度呈顯著正相關,微生物生質碳氮比則與溫度呈顯著負相關;頂坡土壤銨氮、硝態氮及總無機態氮濃度受溫度影響比麓坡更為明顯,微生物生質氮則較不受溫度影響。以不同水分及溫度條件進行的實驗室孵育結果發現,改變溫度條件對樣帶樣區土壤淨氮礦化及硝化作用之影響大於改變水分條件。與現地孵育不同的是,實驗室孵育下的淨銨化作用較佔優勢,尤其是頂坡土壤,推測

此差異應與孵育前的風乾處理及孵育之水分條件偏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