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標示英文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營養標示英文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樹芬寫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和AndreasEenfeldt的 低碳飲食大革命:一場科學錯誤造成的脂肪恐懼與肥胖流行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營養標示英文版 食品之營養的中英標示,差很大 | 藥師+也說明:前幾天我買了一包零食,在食用的過程當中,覺得既鹹又辣,突然想看看外包裝所標示的營養成份,到底含了多少鹽份?不然怎麼這麼鹹。看了中文之後,順便將英文也看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 和楓書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許宗力所指導 林杰的 廣泛禁止菸品廣告之合憲性研究 (2012),提出營養標示英文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菸、菸品廣告、言論自由、商業性言論、惡習商品、廣泛禁止、全面禁止、違憲審查、中央哈德遜檢驗、歐克斯檢驗、博爾格檢驗、菸害防制法、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框架控制公約。

最後網站營養衛教單張則補充:疾病治療飲食 須遵從 醫師及營養師建議,建議您經由醫師轉照會至營養師, 由營養師根據個人疾病狀況給予 ... 醣類計算的營養標示 ... 營養網站‧. ‧疾病飲食原則(英文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營養標示英文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為了解決營養標示英文版的問題,作者李樹芬 這樣論述:

  李樹芬(一八八七~一九六六),既是香港著名的醫生,也是革命元勳,一生充滿傳奇。《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是他晚年寫成的回憶錄,其中談到他早歲參加革命的經過、養和醫院在他的領導下如何茁壯成長,以及香港日據時期的所見所聞等。此書出版逾半世紀,至今仍極有披閱價值,現重新整理出版,以饗各方讀者。 本書特點   ‧ 此書出版於50多年前。很多人都知道這部書,學術界亦時有引用,但此書一直未有公開發售。現重新出版,讀者當感興趣。   ‧ 作者是香港著名醫生和革命元勳。   ‧ 文筆生動有趣。   ‧ 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   作者簡介 李樹芬   1887年生於香港,童年在廣州度

過,其後與父親居於美國波士頓三年。1902年,李醫生回港入讀拔萃男書院,翌年考入香港西醫書院,190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後負笈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1910年獲頒內外科醫學士。辛亥革命後,他赴廣州出任廣州政府首任衛生司司長,未幾返港開設診所。1921年重返愛丁堡大學,1922年獲頒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銜。1923至1925年出任廣東公醫醫學院院長,該校於1925年成為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山大學轄下之醫學院)。   1926年,李醫生返港重新開診,及後應養和醫院董事會成員之邀,出任養和醫院院長及董事會主席。李醫生亦積極投身公共事業,戰前曾出任香港市政局及立法局議員。二戰期間香港淪陷,李

醫生拒絕投敵,隻身逃往中國大陸暫避。1945年香港重光,李醫生重返香港,先後出任香港防癆會董事及香港喜靈洲麻瘋院委員。1956年擔任美國胸科學會監察委員,1961年獲頒國際外科學院名譽院士。   李醫生於1966年離世,生前曾言道:「願盡我一生,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此乃吾之信念也。」李醫生為養和打下穩固基礎,使其得以立足香港逾九十年,成為本港首屈一指的私家醫院之一﹔其一手建立的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至今仍為本地醫學發展不遺餘力,致力薪火相傳。李醫生以努力和功績實踐信念,確實讓世界更添美好。   李維達醫生序 v 許幹森序 viii 曹延洲醫生序 x 編輯說明 xi

i 引言 xiii 依班尼斯醫師序 xiv 自序 xvi 第一卷 踏在兩個世界的一個人 第一章 幻變 一 思往事 004 第二章 醫科學生時代 一 昔日的香港 018 二 醫科學生世界 023 三 愛丁堡大學 031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 我和同盟會 036 二 東三省的大疫症 041 三 廣州光復 045 四 購械專員 050 五 第一任衛生司司長 052 第四章 革命後的生活 一 再返廣州 058 二 軍閥時代的國會與憲法 063 三 孫中山先生與我 067 第五章 行醫與狩獵 一 醫院的誕生 070 二 我的私人業務 073 三 一個獵人的誕生 080 第二卷 在黑龍會的陰影下 第六

章 天堂變成地獄 一 十年一瞥 132 二 凶兆 136 三 閃電襲擊 139 四 在炮火下的醫院中 145 五 生死之間十八日 150 第七章 勝利者 一 恐怖的三日 154 二 記總醫官江口上校 159 三 劫掠 164 四 東洋化之區 172 五 一九四二年之孽種 176 六 賄賂 179 第八章 在太陽旗下 一 集中營的生活 184 二 三度受審 191 三 佔領期間之日本行政 199 四 死亡競賽 203 第九章 逃亡 一 準備 210 二 搬運行李 216 三 亡命者 222 第三卷 自由的追求 第十章 自由中國 一 在桂林和家人重聚 234 二 空戰勇士 240 三 戰時名城─

昆明 244 四 戰時首都─ 重慶 248 第十一章 西行 一 印度插曲 256 二 倫敦空襲 260 三 自由之國 264 第十二章 重返香港 一 再度穿上白色醫袍 268 二 發展驚人的香港 271 三 現代美國大文豪海明威 274 第十三章 愉快的生活 一 萬年青 280 二 白璧、青璧、飛鳳 284 三 茶經 290 四 醫學基金會 295 五 黃昏 299 李維達醫生、李維文跋 302 附錄 作者資歷 306 社團服務與其他 307 學銜 309 註釋 310   李維達醫生序   養和醫院由本港華人西醫創辦,是香港首間、亦是至今由醫生經營和管理的私家醫院。   伯父李樹

芬醫生是養和首任院長,乃早年香港醫學領袖之一,與一眾香港及海外著名醫生非常熟稔。他每年都會外遊,順道與各國名醫交流,並參觀當地醫院,時有啟發。他引進了海外最新的醫療器材及技術,令養和的設備得以改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在協助醫生及照顧病人方面,伯父深知護士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一九二七年,他在養和成立全港首間由私家醫院開辦的護士學校,自行培訓護士。全部學生經精心挑選,數十年來學費全免,並提供免費住宿。在教學方面,養和的醫生多年來一直參與護士培訓,為護士學生授課。這開啟了養和優良的護理服務傳統。   一九六六年,伯父離世,家父李樹培醫生接任院長。家父深受伯父影響,深信員工是養和最寶貴的資產,

故此不論經濟情況如何,從未減薪裁員。他亦為護士學生及職員提供各類資助及獎學金,令養和最寶貴的資產得以「增值」。   「優質服務 卓越護理」,是家父為養和定下的服務宗旨。他認為養和要有最好的護士、設備和儀器,並深信管理層要身在前線,親身接觸其他醫生、護士及病人,養和方能提供最好的醫療和護理,吸引全港最好的醫生。他本人以身作則,直至一百歲時依然應診,備受同業及各界人士尊崇。後來我接任院長,了解到醫院發展有賴醫學專業的領導,遂邀請多位專科名醫及港大前教授擔任養和副院長。我與一眾副院長既參與醫院行政,亦秉承家父傳統在前線診症,憑着個人的理想、經驗及建議,一起貫徹養和的管治理念,致力提升服務水平。此外

,管理團隊亦有護理、商業、財務及法律等專才支援前線醫護團隊,大家理念一致,羣策羣力,令養和成為本港首屈一指的私家醫院,品牌得以廣傳,贏得海內外的認同。   養和多年來熱衷培訓下一代的醫生,並與各地大學及大學教授緊密聯繫,從而加深對前線醫生的了解,緊貼醫學最新發展。在護理方面,不論是來自本院護士學校或其他大學的護士,我們都期望她們可以吸收養和文化,持續進修,提升效率,擔當醫生的重要醫療夥伴。二〇一六年,養和推出在職培訓平台「百年樹人計劃」(Project 100),資助合資格護理及專職醫護人員到國內及海外受訓、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及修讀專業進修課程,提升學術及專業水平。參加者有機會接觸各地醫院文

化及營運模式,學習最頂尖的醫學技術,擴闊視野,回港後有助提升養和的服務和運作,令養和可以不斷前進。   伯父以行動奠定養和根基,以理念啟發每一代養和人追求卓越,「養和之父」之美名,當之無愧。醫學發展瞬息萬變,病人及家屬的期望亦與日俱增,我們將繼續秉承伯父確立的優良傳統,積極求變,順勢發展,與前線醫護人員同心協力,緊密合作,病人得以安心接受治療及休養,造福大眾。   是為序。   李維達醫生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 養和醫院院長 眼科專科醫生 許幹森序   李樹芬醫生是我的舅父,在家族中地位顯赫,堪稱族中首長。   李醫生英文流利,是上世紀初少數到過外國留學的華人,日治前受港英政府委任要職

,是香港首席華人代表之一,大家都很仰慕他。   我年輕時在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就讀,當時正值日本侵華前夕,每逢放假回鄉探親,都會住在李醫生位於廣州河南的老家,與他的父母同住。   造物弄人,我完成中學會考之日,就是香港淪陷之時。日本軍政府厲行歸鄉政策,我被迫還鄉,途經桂林和韶關,輾轉回到廣州老家。後來我畢業於嶺南大學,一九四六年來港,即到中環拜會李醫生。   李醫生當時是養和醫院院長,他在中環的醫務所亦非常繁忙。匆匆一見,印象中的他是嚴肅、有威嚴,但非常友善,跟以往親戚間相傳者無異。   對我們而言,李醫生儼如一族之長﹔對養和來說,他更是無可取替。李醫生獲邀擔任院長之前,養和醫院入不敷支,舉

步維艱。他到任後毅然重組養和,不惜舉債擴建,業績初見曙光之際又逢日軍攻港,期間救傷扶危,以一人之力保護全院上下,免受日軍蹂躪,箇中辛酸,可見於他這本《香港外科醫生》。後來李醫生受日治政府威脅,被迫逃回大陸,重光後回港着手重建醫院,使其得以在極短時間內重新投入服務,並適逢戰後人口急增需求膨脹,積極擴充,為養和建立了穩固的基礎。   李醫生經營養和,盡顯其個人識見及魄力﹔他亦富冒險精神,閒時熱愛打獵,斑豹、犀牛、巨象、雄獅、猛虎盡是他的收藏品。從年少時投身反清革命,到率先引入西方先進醫療技術,破除迷信,只要是對的,李醫生便會義無反顧,敢於開創新天新地。及後,李醫生捐出時值一千八百萬港元的養和股額

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成為當時養和醫院最大單一股東。多年來基金會為醫學教育、臨床科研及慈善事業不遺餘力,致力實踐李醫生盡其所能,使世界更為美好的信念。李醫生以過人的識見、堅毅的意志、為後世造就美好的抱負,獻出一生。其畢生風浪起跌,盡錄於《香港外科醫生》,永遠值得後世細味、閱讀、紀念和垂範。 許幹森 養和醫院經理(財務) 曹延洲醫生序   李樹芬醫生是我姐夫李樹培醫生的兄長,是上世紀初少數曾出國深造、回港後積極參與公共事業及醫學教育的香港華人。年輕時家庭飯聚,跟李醫生偶有見面,覺得他是一個嚴肅、慈祥的長輩。後來讀到他的自傳《香港外科醫生》,對他有更深的了解。   一九五八年我從香港大學醫

學院畢業,隨後到英國深造。一九六四年,香港大學成立兒科部,獲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資助聘請臨時講師(Temporary Lectureship),我有幸獲選。李醫生事前全不知情,直至後來我倆在養和午餐時才知悉。他驚訝之餘,亦不忘語重心長地提醒我,不要以為自己是因為親戚關係而獲聘,要好好盡展所長。   李醫生是一位外科醫生,曾出任中華民國衛生司司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以及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等要職。後來他肩負營運養和醫院的重任,設立護士學校,為養和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只要披閱《香港外科醫生》一書,便可知道他一直心繫家國,寄望國家醫學及醫學教育可以長足發展,一如書中自序所言「以臻強身強種之境」。他

將所有養和持股用作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就是一心為下一代略盡綿力,「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時至今日,基金會致力支持本港醫學教育,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多個基金教授席,並積極資助各類科研活動。   基金會現時是養和醫院的單一股東。養和醫院一直秉承「優質服務 卓越護理」的信念,成功招攬本港優秀醫護人才,贏得病人及公眾信任。養和醫院並非私人控股,收益撥入基金會。近年醫院發展蒸蒸日上,基金會的資源亦漸見充裕,足以支持醫院擴建、購置先進儀器及增聘人手,日後將進一步推動本港醫學及護理教育,提升醫療水平,實踐李醫生的理念。   《香港外科醫生》記錄了李醫生的精采一生。我在李醫生過世後才加

入養和,雖無緣和他共事,卻在行醫、醫院行政,以至做人處世都深受其影響。他為養和默默耕耘,對社會無私奉獻,令本港醫療發展可以走得更前更遠。他建立的雄厚根基,不僅是屬於養和,更是屬於整個社會及所有華人。他,確實使世界更為美好。 曹延洲醫生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務總監 養和醫院副院長 兒科專科醫生   編輯說明   作者早於一九六四年出版Hong Kong Surgeon ,   翌年出版中譯本《香港外科醫生― 六十年回憶錄》   為保留原書面貌,新版除改正書中錯字、   補正漏字和統一部分用字以外,其他一律不作修改。   原書中有部分內容與史實及英文版有出入者,   則於書末註釋另行標示。 引

言   余聞李樹芬博士之名久矣。一九六一年,英國醫學報編輯格力醫師赴澳洲參加醫學會議,道經芝加哥,此沉靜而莊嚴之英國友人,以滿懷興奮之態度告余:「閣下若至香港,勿忘一訪李樹芬其人。」翌年,余卒獲得良機與李醫師會晤,且與彼結交為好友,其時李博士正在著作此書之英文本,余請求一閱原稿,李氏慨允。閱之再三,余極欣賞本書內容之豐富與筆墨之生動。李君為人,經歷繁廣,趣異事跡層出不窮。彼不獨為一有名之外科醫師,且對於建築及醫院行政亦有名於時。李博士曾為孫中山先生之醫事顧問,可見其人多才多藝矣。此外,對設置庭園幽雅之居所、培植花木,皆精密有緻,況復經常漫遊世界各地,見聞廣博,再加美術觀感,談吐幽默,使人可親

。再者,李博士對於貧困者極表同情,且常予援助,益使人欽其風義。此書所述,偶而一觀或未知其真趣,細讀必能神往也。本人曾到其「白璧」與「青璧」兩別墅,親歷其地,更欽佩其美學造詣。讀者如未諗李博士其人其事,可在此書中得之。 前美國醫學報編輯 現任《世界醫學新聞雜誌》編輯 費史彬醫師 作於美國芝加哥 依班尼斯醫師序   余甚引為幸,得以認識一位名醫,其一生之事蹟,有如神話之《天方夜譚》,充滿驚人冒險與偉大。由幼年在加拿大滿地可偶為頑童以石塊擊穿頭顱至今日所獲取應得之榮譽與地位,其一生之成就,堪作為吾人之模範,此人乃李樹芬博士也。   李博士與余曾多次在香港、利維里亞、紐約、維納斯等名勝地相晤,

交談時,每使余神往,其言行使余永誌不忘者也。今李君在此書述及其一生瑰奇之經歷,及記載中國現代史事,如民初政府之奮鬥,與西方國家之關係等。至要者,乃彼能自創其歷史,是以當較錄述之歷史尤為生動信實也。   李樹芬博士為外科醫師中之傑出者,在中國革命初期,當孫逸仙先生為臨時大總統時,彼曾任衛生司司長;其後至香港,建立醫院為人羣服務,對於貧病者,尤為顧及,同時,對於青年有志於醫學者均加以鼓勵及扶植。李君對於香港大學貢獻亦復不少,是以該大學醫學系一所建築物命名為「李樹芬樓」。   李博士有超卓之審美能力,觀其兩所別墅─ 香港之「白璧」與九龍青山之「青璧」─ 設計與佈置之精美而可知。其私人遊艇「飛鳳」

號常作來往兩處之交通工具。   除建管全球最大之私人醫院及創立李樹芬醫學基金以促進醫學教育等外,李君乃唯一之中國籍狩獵家,能獵得世上最兇險之「六大獸王」(即獅、象、虎、犀牛、斑豹與野牛),此等獵獲物,多已製成標本陳列於「白璧」別墅內,尤引人注目者,乃巨型猛虎一頭,其標本之精製,有如活虎,張牙露爪,雙目炯炯生光,皮毛似仍發出汗味,惟步經陳列之猛虎而至戶外時,環境驟變,蓋李君在園中所植之二千餘株玫瑰,四處盛開,清香撲鼻,可見李博士對美術確有心得。   玫瑰與猛虎,可視為李君之性格及其生活─在美麗方面有如玫瑰,在艱苦之遭遇時則有如遇殘酷之虎爪。如欲知李君常帶歡容處世,則必先知其個性,蓋彼視死有如

在比賽中之拳術家,對敵手毫無畏懼也。其對生,則視之有如青年對其深戀之少女,充滿熱情與欣快。   忍耐、宏毅、堅強、勇敢、勤奮,此數項為李醫師完成其光輝成績之德行,是以其能抗拒疫癘、瘧疾、肺癆、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以及犀牛之衝襲,及第二次大戰日軍佔港之艱苦。李君之經歷,可謂比之電影傳奇毫無遜色。雖然李君苦患備嘗,然其對於人類之同情與博愛心,反而增加。   此書充滿奇異、孝友、勇敢,及事業之成功,自必為文學界成功之作品無疑。   前紐約醫學院醫學歷史教授 現《M.D 醫學新聞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 依班尼斯醫師 作於紐約 自序   二十多年前,革命元老伍于簪先生曾贈我一副對聯云:   「〇

〇〇〇〇〇〇 著書無字不千秋」   此聯之意義深印在我的腦海中,因為它頗合於我的進取心也。可惜,在一九四一年日本侵襲香港時,將之遺失。復因年遠忘記了上聯,苦思不得,時時為此而請教飽學之士,但是,仍未能獲得適當和愜意之上聯。   有一天,我漫遊巴黎,在公園閒步,靈感忽至,擬了一句上聯如下:   「建國有方非一日」,乃急赴巴黎珠江酒家將之記錄,不久,我和前國民政府駐英大使鄭茀庭(天錫)博士共餐於倫敦。鄭博士對於國學造詣極深,我提此上引之下聯,向其請教,他沉思多時,仍無佳句,我乃告以「建國有方非一日」,鄭博士稱讚不已,因錄之作為紀念。   再者,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期,我在美國,我的女兒芙馨、

芙蓉亟欲得悉我一生經過歷史,尤其希望得知我在日治下香港三十八個月的經過,希望我將之著述。當時,我既逃出日軍鐵蹄下,亦擬將日軍在淪陷區之暴行發表,是以將逐一經過事件錄之成章,定名《日本黑龍會罪惡史》經紐約出版商接納出版,其後不久,原子彈投落廣島,將日人霸夢粉碎,戰爭結束,對於戰時故事,似乎不很適宜了。故出版商勸我將原文改編,以適應時代,當時,我接受了。   回香港之後,目睹我創辦的,從前完善的養和醫院,業已破爛不堪,於是,我集中全力,將之回復原狀,為此而無暇顧及寫作。年復一年,時間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中悄悄逝去,我的書還不曾寫。   一九六一年,我從醫務事業退休,結束我五十餘年為社會作醫事服務。

我的女兒及親友們,尤其是依班尼斯醫師,力勸我重理舊作。他曾閱讀原稿,很欣賞此書的內容,且認為目擊者陳述日軍佔領香港時之殘酷事實,可垂永久。因此,我再執筆將昔日舊稿資料適宜之一部分參入新作。   這本書的出版,除上述原因外,絕無名利意圖,最主要之目的,因本人感覺我國人大致體弱多病,而科學底醫師尚大感缺乏,是以有鑒於此,本人將歷年奮鬥積聚而來之資金創立李樹芬醫學基金以促進醫學教育,以及從事醫學的精深研究和培植醫學人才,希望同胞共同努力以臻強身強種之境。現在尚未達到目的,希望同志同道有如國父之遺囑其中所云:「……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仍須努力……」。   此外,本書特以我國為背景,祈望我國與西

方得以互相了解,此乃現代世界和平之最大關鍵。   我寫作這本書時,自身恍惚如重溫舊夢,希望,讀者們能共享我的回憶。   李樹芬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  

廣泛禁止菸品廣告之合憲性研究

為了解決營養標示英文版的問題,作者林杰 這樣論述:

2005年2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WHO FCTC)正式生效,其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次主導策劃的跨國性公約,亦是聯合國史上迅速批准的條約之一,可見其國際重要性。按公約第13條意旨,各締約國原則上應「廣泛禁止」所有菸品廣告,並在締約後5年內採行適當措施並回報,有鑑於此,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修法擴大禁止菸品廣告,非締約國亦受公約實質影響而修法,廣泛禁止菸品廣告似已蔚為潮流,我國亦然。然公約第13條同時揭示,採取何種具體管控措施限制菸品廣告,需遵照各國憲法意旨為之,導致各國規範設計不一、強度

各異,因應公約而愈趨嚴格的法律修正規範,亦屢屢遭受合憲性質疑,其中最常見的主張即是違反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2008年11月底,公約締約方第3屆會議(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3)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框架控制公約第13條實施準則」(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13 of the 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作為公約第13條禁止菸品廣告行為的參考範本,該準則提供兩個面向供各國參考:(一)強調以公

約第13條作為國際共同指導原則,仍應朝「消除菸品廣告」(eliminate tobacco advertising)方面邁進;(二)在尊重各國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意旨下,考慮「合法的表達」(legitimate expression),應適度設置例外。其所彰顯的正是管制菸品廣告的兩難之處,一方面鑒於菸品的「惡害」,重申必須廣泛禁止菸品廣告;另一方面則慮及菸品畢竟屬「合法商品」,仍須適度兼顧其合法表達,而此問題必須求諸於各國憲法。我國菸害防制法菸品廣告相關規範,於2007年7月修正,並於2009年1月施行,修法理由明白揭示係為落實公約第13條精神而擴大禁止菸品廣告,實際運作甚至已達到「全面禁止」與

範圍無窮無盡的「超限禁止」(意指超出法律原本禁止範圍,將在一般理解下非屬菸品廣告者也納入禁止)境界。我國新法規範修正時點恰巧落在前揭公約施行後,公約實施準則公布前,然在公約實施準則已有考慮應適度開放的前提下,是否仍應維持現行規範,不無疑問。本文旨在探究依公約意旨而施行的廣泛禁止菸品廣告措施,是否合乎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精神,將焦點集中於我國菸害防制法第2條第4款定義規範、第9條行為規範以及第26條效果規範。進行違憲審查之前,必須探究我國現行規範在國際上的規範強度及對社會的實際影響,本文透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鑒於公約乃跨國共識,考察各國法制有其必要,筆者嘗試整理並比較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

南非、日本、南韓、中國大陸及香港等五大洲各國現行規範;(二)透過我國現存的社會現象、行政及司法實務案例,觀察現行法的影響層面究有多廣。在比較憲法層次中,本文主要以美國與加拿大為比較對象,理由有二:(一)美國憲法向來以保障言論自由著稱,案例豐富,且該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相繼被各國憲法裁判實務援用,有鑑於此,與商業性言論相關部分,本文主要聚焦於美國法,除探討如何界定商業性言論、該國用以判斷限制商業性性言論是否合憲的中央哈德遜檢驗(Central Hudson test)外,更注重近來新興的言論區分類型─「惡習商品」(“vice” products,即成年人可正常合法取得,但對公眾健康或道德將產生衍生

性不良危害的商品,如,菸、酒、博弈等),法院於面臨此類商品廣告案件時,是否有較為一致的脈絡可供參循;(二)而現存有關菸品廣告限制的憲法案例,就屬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最為豐富,且該國憲法中的公權力限制條款及依據該條款所衍生而來的歐克斯檢驗(Oakes test),與我國憲法第23條文本及比例原則非常類似,準此,在菸品廣告案例探討上,本文鎖定加拿大法作為借鏡。我國現行相關規範極為嚴格,符合國際禁菸潮流的「進步」程度世所罕見,而此種事後全面禁止、甚至超限禁止的規範模式,侵犯人民言論自由的違憲疑慮,並不亞於事前審查。本文認為我國現行規範,並無合憲性解釋空間,牴觸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言論自由意旨,違憲理由

略有:(一)定義規範泛泛陳詞,指涉範圍包山包海涵蓋過廣,不僅全面禁止菸品廣告,更使非屬一般認知上的商業行為亦納入限制,形成超限禁止現象,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二)行為規範,因受定義規範連帶影響,失之過嚴,全面壓制言論、禁止範圍過廣的結果,除造成「超限禁止」不符我國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外,另在相同「降低菸品消費」目的下,實存在其他侵害更小手段,系爭規範「全面禁止」菸品廣告,亦不合比例原則要求,應予適度開放;(三)現行法「全面禁止」菸品廣告,對其他一般惡習商品則無此要求,在正常情況下雖未違反憲法第7條平等原則,惟立法者並未考量檳榔廣告與菸品廣告兩者可以類比,且其所禁範圍包括性質上與檳榔相同的無煙菸

品,對相同事務無正當理由卻為不同處理,此種差別待遇並不符合平等原則,且其將單純資訊或價格廣告,與有顯著提升菸品消費的其他促銷性廣告同視、對誤導性廣告限制寬於非誤導性廣告,亦已造成不等者等之或輕重失衡現象,與平等原則有所牴觸。現行相關規範已然違憲,立法者應盡速修法改進,方符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言論自由意旨。此外,本文研究發現,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以及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近來似有強調:促進合法交易、真實且無誤導性的商業性言論,相較於促進非法交易、不實且有誤導性者更值得保護。綜合美、加及我國釋憲實務近來趨勢,本文認為,對成年人而言合法、真實且無誤導性的基礎商品資訊提供,應可作為管制

菸品廣告的憲法界限,而菸品向來被視為各項惡習商品中的萬惡之首,準此,此一界限應可適用於其他性質類似的惡習商品廣告。筆者期盼透過本文研究,俾供未來制定相關「清教徒式立法」反省,為如何在合乎憲法保障商業性言論意旨的前提下,妥適管制如檳榔、博弈等惡習商品廣告,提供棉薄助益。

低碳飲食大革命:一場科學錯誤造成的脂肪恐懼與肥胖流行病

為了解決營養標示英文版的問題,作者AndreasEenfeldt 這樣論述: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科技達到前所未有地躍進,   但健康卻全面性地轉向退化和崩壞?   長達兩個世代的錯誤飲食資訊,讓使人類成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醫學錯誤受害者。——   「我們動手術把胃切除、進行腦部手術,卻不乾脆戒掉汽水就好?   我們在身體上動刀,好讓自己能夠吃那些工業食品。   真食物被藥局的巧克力所取代。這種情況究竟何時才能終結?」   瑞典安德里亞斯‧伊恩費爾特醫師以現代科學為基礎,回溯錯誤的起因,   重整身體從進化-退化的歷程,釐清食物研究的矛盾訊息,   以低碳、高脂的飲食為鑰,重新檢視「你該吃什麼」。   新聞一天到晚都會報導奇蹟般的故事:   有人減了一百七

十公斤;另一個人有辦法將十二種藥物當中的十種退還給藥局;   患有癲癇症的孩子突然不再發作。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故事全都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改變了飲食,吃跟建議的健康餐單完全相反的東西。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什麼食物是健康的,   遵照專家與醫師的建議——杜絕飽和脂肪、慎選健康食品、遠離卡路里。   然而,這個世界卻變得比從前還要肥胖。   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患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昔日沒有的癌症橫行,   人們倡導減重、運動,聘僱健身教練和營養師,把希望寄託在各種減肥藥上,   體重卻落入溜溜球般起伏不定的惡性循環。   越來越多一般大眾、醫生和學者在問同樣的問題,   ——

人類是不是犯了史上最嚴重的錯誤?   ▲為什麼從1980年代起,醫師開始建議我們吃那些從前用來養胖動物的食物?   (然後……再叫我們動手術把胃切除?)   ▲我們真的是因為吃進去的卡路里比消耗的卡路里多,所以才變胖的嗎?   (要燃燒一個肉桂捲的熱量,你得跑五公里以上?)   ▲運動對身心都很好,但在減重這件事情上,是否被強調過頭了?   (一天如果沒有奮力健身一小時以上,就不會有什麼減重效果?)   越來越多重大研究告訴我們,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研究發現十分驚人——兩世代以來,科學研究產出的建議飲食是錯誤的!   安德里亞斯‧伊恩費爾特透過本書,探究錯誤從何而生,  

 提出正確且令人振奮的觀念,為飲食的混戰迷宮指出真確、簡明的實踐之道:   ●你不是因為吃太多卡路里所以才變胖。你是因為變胖了,所以才吃太多卡路里。   ●脂肪不會讓你長脂肪。脂肪只是讓你有飽足感。   ●食物應該跟著身體調整,而不是身體要隨著食物調整。   ●用真食物填飽肚子,你就可以變瘦,不用進行沒有必要的計算或秤重。   遵循健康祖先的飲食原則,你就能判讀我們該吃些什麼,   還要更重要的──不該吃什麼。   當你把對脂肪的恐懼,以及工業生產的精白麵粉、糖拋諸腦後,   會發現其實還有另一個讓你吃得更健康、更滿足、也更瘦的選擇。   祝你大快朵頤。 本書特色   ◎瑞典醫學博士安德

里亞斯‧伊恩費爾特醫生主動出擊,探究整個體系的種種失敗,替你釐清食物研究的矛盾訊息,重新建立飲食建議的基礎。   ◎以低碳、高脂的飲食為解決之道,讓你在吃到飽的同時,得以擺脫癌症、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而且依然能夠減重。   ◎附有飲食指南,充滿各種簡易、真確的飲食規則——遠離精白麵粉、糖,選擇【真食物】,替你自己和所有你所關心的人,發動飲食革命。 好評推薦   ◎我希望有越多人讀《低碳飲食大革命》越好!──瑞典的鐵人三項運動員尤納斯‧寇汀   ◎如果只要讀一本關於低碳飲食的理論書,那就讀這本吧。──雜誌《與糖尿病患共同生活》(Living with Diabetes)  

 ◎這是一本以科學為根據的書,由實際處理過重病患的醫生所寫。──弗雷德里克‧尼斯壯林雪坪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醫學教授   ◎有兩個世代的瑞典人都接收到錯誤的飲食資訊……今天,我們應該以現代科學為基礎,重新檢視飲食建議。——尤蘭‧貝宜倫德(Göran Berglund)隆德大學內科醫學教授      ◎油是營養,而非調味品,從腦部神經、視力、皮膚、膽固醇、荷爾蒙、內分泌都與脂肪有關,每一個人每天有三餐的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油能救人也能殺人,想要健康不是不吃油,而是要選對好油,吃對比例。——食療養生專家 王明勇老師   ◎「了解生酮飲食」社團創辦人 Martyn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