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布收納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牛津布收納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imonGarfield寫的 計時簡史 和伊安‧桑塞姆的 紙的輓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牛津布收納箱- 人氣推薦 - 露天拍賣也說明:共有14411個搜尋結果- 露天拍賣從價格、銷量、評價綜合考量,為您精選和牛津布收納箱相關的商品.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出版 和聯經所出版 。

最後網站網路購物返利+現金回饋平台|折價券/促銷/好康優惠-ShopBack則補充:ShopBack-全台灣最省錢的現金回饋優惠網站,集合國內外網站最新優惠券、折價券、折扣代碼和好康特價情報,購物就加送現金回饋,一省再省,絕對最低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牛津布收納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計時簡史

為了解決牛津布收納箱的問題,作者SimonGarfield 這樣論述:

愛因斯坦、霍金沒告訴過你的時間文化史   《週日泰晤士報》年度文化類選書   《觀察家》週刊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透過文化的鏡頭,   一探人類如何干擾鐘擺速率,操控時間秩序;   對時間愈發瘋狂的執著,又引發了哪些奇情怪癖?   過去,人們仰望天空,依據太陽活動感知時間的推移;現在,我們強迫性地不停檢查手機、電腦確認時間,網路發達更確保徹底的不夜世界。我們渴望準時,但我們厭惡最後期限。我們在時間的威嚇與嘲弄之下,注定被時間掌控生活,嚴重到我們總是擔心永遠趕不上時間的腳步。或者更糟:我們跟上了,卻是以其他事物為代價。時間持續以極微刻度顯現、介入,「時間永遠不夠」的意識推動我們快馬加鞭

地「過生活」。   我們對於時間的執著與渴望,如何讓它成為生活中揮之不去的支配力量?   世界總是說,時間是公平的;但我們從沒想像過,我們能不能擁有「自己計時的權力」?   本書全面性探索工業革命之後的250年間,「時間」為何、如何逐漸主宰我們的生活;檢視人們對時間愈發瘋狂的執著,如何藉由測量、控制、販售、拍攝、表演等手法,感知、保存與節省時間;以及時間對歷史文明乃至個人生命所產生的各種作用力。   本書要談的是時間的實際作用,而不是虛無飄渺的境界。你將看到人們如何以各種方式撰寫現代的時間故事:   ‧拒絕使用基督教公曆的法國人,改用葡萄、萵苣來計日   ‧過度想念美好昔日,「懷舊」

在19世紀初成為一種心理疾病   ‧貝多芬企圖以節拍器記號,統一《第九號交響曲》的演奏速度   ‧參議員將時間化為政治武器,緩慢地廢話連篇阻擾議事進行   ‧〈燒夷彈女孩〉將越戰的駭人瞬間永遠凍結在影像裡,震懾全世界   ‧矽谷工程師研發液態代餐節約用餐時間   ‧末日鐘的分針隨國際情勢前後撥動,倒數人類毀滅時刻   ‧太空人巴茲‧艾德林戴著Omaga手錶踏上月球,完成史上最經典的時間商演   ‧英國跑者羅傑•班尼斯特衝破4分鐘障礙,破記錄的瞬間被放大、牢記,而且成為神話   這本特殊的史書有兩個簡單訴求:說出那些啟發時間意義的故事,主角中有的是了不起的藝術家、運動員、發明家、作曲家、電影製

片人、作家、演說家、社會科學家,當然少不了還有鐘錶匠,來探究我們是不是都對時間瘋狂到無藥可救了。多層次的探討,將讓你我以新的視角省思與面對時間。   這也是一場文化、哲學關於「時間應用」的旅程。一路上有貝多芬交響樂的蓄勢待發,也有瑞士鐘錶業的狂熱傳統,時不時也會借重喜劇演員們的真知灼見。   當「時間管理」已變成人類生活中的最大挑戰時,本書中的多重歷史再現,將有助於我們以全新的方式應付這項挑戰。也許你有機會脫離計時的專制而獲得自由。 【國內外好評推薦】   文化評論家 張鐵志   「本書探討許多時間的案例,譬如法國大革命後所使用的共和曆、時刻表的出現、交響樂、攝影與電影中的時間韻律,

讀起來總讓我津津有味,甚至有『原來如此』的感受。」──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陳建守   「關於時間以及時間對我們生活的意義,無人比加菲爾更能勝任這一趟旅程的嚮導。從裝配線寫到法國革命,他以精闢的見解與解嘲式的幽默,綜述關於時鐘的種種奇情怪癖。閱讀本書是一場讓人欲罷不能的知識之旅。」──《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作者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   「本書豐富的冷知識與小道消息,令人深思且娛樂性十足……賽門‧加菲爾活力充沛、嗅覺靈敏,天下奇事妙聞都能盡收入他的眼底。」──《周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簡直是把博物館收

納到書頁之中。《計時簡史》可稱得上是流行歷史學的傑作。」──《星期日快報》(Sunday Express)   「以不拘一格的形式收集了對於人類與時間關係的探索……可讀性極高。」──《泰晤士報》(The Times)   「徹頭徹尾富於啟發並且令人閱讀愉快……有趣的材料俯拾即是。」──《觀察家報》(Observer)   「閱讀時間絕對值回票價……賽門•加菲爾是成功的作者,表面上看起來既狹隘又窮極無聊的主題,他總是能夠妙筆生花,讓人興味盎然。」──《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傑出的文化歷史學家賽門•加菲爾彙集了大量有趣的人物,他們無不是企圖操縱時間以迎合自己的

規則;作者同時也質問我們何以落到現今的地步,受到獨斷的時間予取予求。」──《Elle》雜誌   「本書充滿豐富的軼事和平易近人的科學知識,書中探究了時間的暴政,以及世人對於控制時間的渴望。」──《Saga》雜誌   「樂在其中……妙趣橫生……加菲爾不但有過人的研究能力,而且獨具慧眼,能夠從中精選最佳故事以饗讀者。」──《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讀來愉快……輕鬆……既是學術之作,卻又不失滑稽風趣。加菲爾對於閃亮耀眼的瑣事有兼容並蓄的胃口,隨時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提供娛樂效果和知識深度,而且二者都能得心應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

牛津布收納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移動小空巴,開通旅行任意門

折疊後如小型行李箱,不佔空間,輕鬆拉著走!
- 輕量型 5.9 公斤
- 符合大多數航空公司手提行李之體積與重量規範
(登機前請先確認各航空公司規定)
- 收摺後體積小,不佔空間
- 易操作,秒收展開
- 可卸除防撞圍欄
- 折疊後如小型行李箱,弧形手提把方便提取 / 拖行
- 可直立收納
- 可平躺,適用新生兒至 15 公斤
- UPF50+ 紫外線防護大遮篷
- 遮陽罩延伸設計
- 磁扣固定網狀透氣窗
- 親子互動觀景窗
- 175 度平躺椅背,無段式可調
- 腳靠墊可調,舒適度再升級
- 五點式球型安全帶
- 安全帶胸部、胯部護墊
- 安全扣推把,人造皮革包覆
- 舒適牛津織布座墊
- 高強度鋁製車架
- 精巧置物籃
- 車架摺疊卡榫設計
- 前輪定向鎖
- 前輪快拆,可 360 度旋轉
- 前輪懸吊式避震
- 簡易煞車系統,降低誤用意外
- 右踏板煞車鎖定,左踏板釋放煞車
- 附推車行李保護套
- 可加裝汽座提籃(需轉接器)

紙的輓歌

為了解決牛津布收納箱的問題,作者伊安‧桑塞姆 這樣論述: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 深入探詢紙的意義與內涵,窮究紙的功能與類型 看似輕薄的紙張,卻承載著人類的歷史、生死與智慧…… 誰說以紙書寫的璀璨文明即將告終? 在以悲愴樂曲哀悼紙的美麗與哀愁之際, 發現它竟如幽靈一般神出鬼沒、如影隨形……   「紙的末日即將來臨」?數位化時代,不時耳聞這樣的預言。周遭的一切不斷提醒我們,紙的時代就快走到了盡頭,如今電子書比實體書暢銷、電子機票取代了紙本機票、典藏資料庫也都在數位化。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原是由紙構成的,但現在放眼所及之處,紙似乎都在消失中。   試想,如果全世界的紙都消失了,我們會失去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裡,到處都是紙,除了書籍、信件和日記

外,還有紙箱、名片、存摺、出生證明、圖板遊戲、鞭炮、標籤吊卡、照片、紙牌、香菸、門票和茶包等。基本上,我們就是一種紙人。我們所在乎的一切都發生在紙上,沒有紙,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紙的生活,令人不敢想像;沒有紙的世界,我們將失去一切。   《紙的輓歌》是一座館藏豐富的紙博物館,全書共分12章,從造紙術、紙的原料談起,廣納地圖、鈔票、廣告、建築藍圖、紙玩具和紙上遊戲、摺紙與剪紙、二戰時期的紙,以及紙與影片、流行服飾、香菸、宗教、科學的關連。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曾說:「今日宣告向紙道別,就像是因為學會寫字,便隨便挑了一個日子決定不再說話一樣。」桑塞姆將帶領我們一同探究紙這個由人類創造出來的絕佳

材料,分析無紙化的迷思,探討人類如此依賴紙的原因和緣由,呈現出紙是如何變得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成為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文章內容不僅具有淵博的學識,而且機智風趣,還以旁白口吻旁徵博引地加上許多枝節,透過種種形式來反駁我們正朝向一個無紙化世界的觀點──桑塞姆真的做到了。──《品味閱讀》(Bookmunch)   從書名開始就帶有點嬉鬧的成分,這份「輓歌」,其實是在向紙道賀,頌揚其在社會、文化和生活本身無處不在的角色……內容包羅萬象……顯示出紙如何在我們的集體意識中維持它的中樞地位……穿梭古今,跨越國際,結合學術研究的成果和真摯的情意…

…探討在狄更斯和達文西的生活中紙所扮演的重要功能,甚至提出安徒生的剪紙技巧高超,其剪紙作品甚至超越他的童話故事。桑塞姆提到紙鈔的偽造和紙藝拼貼,追尋從我們誕生到死亡種種文件所構成紙的軌跡,同時以親密的口吻來談紙能夠發揮的力量……提出一個愉快的論點給我們之中所有的愛書人。──《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趣味橫生……以卓越手法安排種種史實與想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普爾(Steven Poole)   深入且生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馬丁(Andrew Martin)   桑塞

姆學識淵博,又有無比的熱情……遣詞用字間慧黠有趣,光是一句話,就能讓人會心一笑。──《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   桑塞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撰寫這本頗具啟發性的書。──《衛報》(The Guardian),西格爾(Victoria Segal)   在這本對世界紙張的迷人調查中,我們見識到紙「短暫又永恆」的榮景,小說家桑塞姆引領我們前往虛擬的紙博館中,展開一場生動而懷舊的導覽。先從在中國發明的紙開始,一路前往阿拉伯世界再進入歐洲,接著我們又看到紙質地圖、紙幣、圖板遊戲、紙藝當然還有紙本書,這些都讓人感到驚嘆和慨嘆不已。參觀完的最後印象是,紙這門古老技術不斷在變化,而不是在

消退。──《西澳大利亞 》(The West Australian)   本書精彩剖析古往今來的紙製品與各種紙質,就此來看,實際上不該說這是一份悼念紙的輓歌。這不算是本探討紙的歷史的書,感覺起來更像是一本個人手札,好比在數位化時代前的剪貼簿,隨手記下各類資訊以備未來參考。若是說有什麼能貫穿起這一連串歷史軼事和對紙張物質性的沉思,那就是紙仍然存在的想法。──《書籍論壇》(Bookforum),霍華德(Jennifer Howard) 作者簡介 伊安‧桑塞姆(Ian Sansom)   1966年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曾在牛津和劍橋做研究,並曾任劍橋大學艾曼紐爾學院研究員,目前任教於英國華

威(Warwick)大學。文章常刊登於《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觀察者》(The Spectator)和《詩歌評論》(Poetry Review),在BBC廣播電台的第三台和第四台   定期主持廣播節目。   著有《嬰孩真相》(The Truth About Babies)、《環城路》(Ring Road)、廣受歡迎的「移動圖書館之謎」系列小說(A Mobile Library Mystery Series),以及近期新撰的系列作品《The County Gui

des to Murder Series》。 譯者簡介 王惟芬   畢業於台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曾任職於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台大海洋所與醫學院。現為專職譯者,譯著有《難以迴避的抉擇》、《給青年科學家的信》、《氣候變遷地圖》、《鐵馬革命》、《地球降溫手冊》、《神與史帝芬霍金:究竟是誰的設計》、《普魯斯特與烏賊》、《左手、右手:探討不對稱的起源》、《蝴蝶、斑馬與胚胎》等十餘本書。另曾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與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等編譯。Email:[email protected]。 自序 尊

重紙 第一章 錯綜複雜的奇蹟:造紙術 第二章 草木中:紙的原料 第三章 行走的紙:地圖 第四章 藏書癖的受害者 第五章 裝飾地獄門:鈔票 第六章 靈魂的廣告 第七章 建設性思考:建築藍圖 第八章 祕密在於紙:藝術創作 第九章 紙玩具和紙上遊戲 第十章 完美的身心治療法:摺紙與剪紙 第十一章 身分證明:二戰時期的紙 第十二章 僅剩五頁:紙與影片、流行、香菸、宗教、科學 謝詞 紙中聖人 參考文獻 鉅細靡遺地拆解本書 自序(節錄) 尊重紙   歡迎光臨紙博館,本館設置宗旨是為了保存和研究紙及紙製品,館藏除了書籍、信件和日記這些理所當然的紙製品外,還包括帳簿和選票、禮盒和彩帶、繃帶和包紮用品、

銀行支票和存摺、橫幅和彩旗、啤酒杯墊、出生證明、死亡證明、受洗和私生子的證明、圖板遊戲、書籤、名片、紙箱及包裝紙、菜單、收費單、票據與發票、各式圖表(航海、醫療、教育及其他類型)、捲菸紙、衣服(包含西裝、帽子、襯衫、外套、和服、工作服與防護衣等)、紙棺材、彩色繪本、紙屑、優惠券、建築用描圖紙、指甲砂銼、信封、濾紙和紗布(醫療、工業和烹飪用)、鞭炮、捕蠅紙及各種公文表格、訃聞、賀卡、明信片、風箏、地毯、燈籠和燈罩、借書證、身分證、護照、雜誌、商品目錄、報紙、地圖和地球儀、紙袋、紙杯、紙娃娃、紙花、紙鈔、紙管、全景圖、照片、紙牌、郵票、便利貼、海報、處方箋、拼圖、成績單和註冊單、砂紙、鞋盒、文具、

貼紙、彩帶、標籤吊卡、標籤貼紙和門票、茶包、電話簿、壁紙和包裝紙等等。   我們居住在一個紙世界裡,少了紙,完全無法想像生活會變成怎樣,再不至少是幾乎難以揣度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稍微想像一下,畢竟對人類來說沒有什麼是不能想像的,這不就是古往今來的偉大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透過他們的書籍、畫作和音樂一直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嗎?我們一直受到他們的薰陶與教化,這些內容都是表達在紙上,而我們也是透過紙或藉由紙來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可想而知,沒有紙的世界勢必是一片死寂,了無生機。 現   在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這個無紙的世界:我們起床、梳洗一番,然後去沒有所謂衛生紙的廁所。早餐時來一碗麥片,當然是沒有包裝的;泡

杯茶,沒有茶包;來點咖啡,但不用濾紙。在去火車站的路上,不會停下來買份報紙,因為沒有報紙可買。況且,我們身上根本沒有錢。好吧!也許我們會使用硬幣,成袋的硬幣,甚或是貝殼。但我們不能買樂透,也沒有口香糖,因為沒有包裝紙。也不會有火車票,甚至連火車時刻表都沒有。(我們可以假設,這只是為了好玩,有火車和火車站,有房子和辦公室,或是隨便一間工作場所,但卻沒有計畫書和進度表、沒有調查報告、沒有粗略計算、沒有藍圖、沒有專利說明 書,也沒有地圖和各式圖表。這樣的情況當然不太可能出現,但並非絕對不可能,只不過可能性微乎其微,相當於是從未拿起任何一張紙來讀寫的人還能夠讀這本書的機率。)當然,我們也不再能盯著車廂

裡或是看板上的廣告,不能在咖啡店買一杯有隔熱紙套的外帶咖啡,也不再有經常弄丟、忘記帶或過期的會員卡。我們也不再寄信,因為無紙世界裡根本沒有郵局。因此,也沒有亞馬遜購物網的包裹。我們不用每天列印出電子郵件,將文件歸檔或是填寫表格,周遭也見不到熟悉的壁紙或是家人的照片,不會在桌邊貼上便利貼,或是在電腦螢幕上打出「文件」這種字眼,或是將它們存放到「文件夾」中。我們也不會在午餐時間一邊吃三明治一邊看雜誌或讀本書;沒有包裝紙的三明治會讓我們滿手油膩,卻沒有餐巾紙可擦。到了下午也沒有辦法用指甲砂銼修指甲或是補個妝,連擤鼻涕的紙巾都沒有。沒有杯子蛋糕的紙模,沒有裝蛋糕的盒子,沒有名片、帳單、銀行,沒有建築協

會,沒有保險公司,也許會有一些小行業,一個小規模的政府,可能也有法律和規範。當然我們無法抽菸,沒辦法用濕紙巾擦屁股,不能包裝禮物,也無法做記號,訂正或修改功課,沒有菜單可點餐,沒有聖誕卡可送,沒有禮炮可拉,也沒有煙火可點……。   想像一下,若是全世界的紙都消失了,會失去什麼?我們會失去一切。 紙是世界的基礎   人類用紙的歷史大約有兩千年。在中國古代,紙是種罕見而珍貴的材料,一直要到十九世紀以機器取代手工造紙後,才變成一種商品,逐漸擴散開來,就像是警報和疾病一樣蔓延,同時散播著夢想和沮喪。至此,局勢才真正改變,由紙所創造的變幻莫測時代正式展開。在西方國家,一般辦公室員工每年平均用掉的紙

超過一萬張。若是在美國,一個人每年的消耗量,全部算下來,大約是七百五十磅紙,這相當於是七袋水泥,或是一百五十袋糖的重量,或許還要更多。就算古代人沒有發明出紙,想必日後還是會有人發明出來,有可能是發明活字版印刷術的古騰堡(Gutenberg)吧!畢竟要是沒有紙,他那套工具也沒有任何用處。紙是人類所創造最棒的東西,不僅價格便宜、輕便耐用,還可以折疊、切割、彎曲、扭轉與上色,而且能夠用於紡織並增加防水特性,幾乎是無所不用、無所不能。可以用來造船、製衣、製作家具,就連蓋房子都沒問題。還可以當作武器、遊戲、拼圖和玩具的材料,甚至是高速火車的車輪,這些在後面幾章都會討論到。   不過上述都還只是紙的一般

用途而已。在日本,會將紙裁切成旗幡,用來供奉聖地。在印度的宗教節日中,會將剪紙放置在地板上,排列出稱之為蘭古麗(rangoli)的美麗裝飾圖案,用來迎接印度神。在瑞士,會以精心雕琢的剪紙來頒布法律條文。在中國的道教或佛教喪禮上會焚燒冥紙,讓往生者一路好走,通往另一個世界。而在福爾摩斯的偵探故事中,福爾摩斯只要動動腦,嫌犯就在紙上呼之欲出。在《榮蘇號事件》(The Gloria Scott)中,華生描述道:「在一個冬天的晚上,我和我的朋友福爾摩斯坐在火爐旁,他說:『華生,這裡有幾張紙,我真的認為這值得你看一眼。』」福爾摩斯辦案時和紙之間的關連其實滿好玩的,姑且就多看一眼吧!在〈波希米亞醜聞〉(A

Scandal in Bohemia)中,他光是靠著他那本《歐洲大陸地方詞典》(Continental Gazetteer)就判斷出一張重要文件的紙是在波希米亞製造的。而在《四個簽名》(The Sign of Four)中,他則是在毫無協助的情況下,迅速推論出某張紙是在「印度當地製造」的。福爾摩斯的研究論文,除了著名的〈蜜蜂文化實用手冊〉(Practical Handbook of Bee Culture)、〈各廠牌菸草灰燼解析〉(Up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shes of the Various Tobaccos),以及種種關於紋身、耳朵、手形和腳印

追蹤,與文藝復興晚期重要作曲家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1532─1594)的經文歌與和弦的研究貢獻外,他還有許多「業餘」專才,像是破解加密文章、判斷文件日期等。在〈股票經紀人的書記員〉(The Stockbroker’s Clerk)這個事件中,他單憑一張小紙片就能判斷華生的健康狀態:   「你的便鞋是新的」,他說:「頂多只穿了幾個星期。現在這雙在我看來有些地方燒焦了。有那麼一會兒,我覺得是因為你曾經弄濕鞋子,在烘乾時燒到的。但後來我發現靠近腳背的地方有一小張圓形的紙,上面有店員的塗寫,顯然他們一定處理好弄濕的地方。那麼剩下來的可能性,就是你曾坐火爐邊,伸出腳來取暖,這種

行為,即使是在這麼潮濕的六月,也很難出現在一名完全健康的男人身上。」   正是如此。   就這樣不帶感情地進行邏輯推演,或許到最後也是由紙本身來揭露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紙是這個世界的基礎。摺紙時,會先學做一個基本形,可能是鳥形,或是青蛙形,再根據這個基本形,就可以從簡單的折疊和折痕中創造出充滿各種形狀和圖案的世界。同樣的,紙也一直是人類歷史中各種曲折起伏的基礎,從經濟、藝術、戰爭乃至於推動和平的努力,全都是透過紙上作業來進行。這是一切的基礎。 紙張不死   然而,如今周遭的一切卻不斷提醒我們,世界正朝向無紙化的狀態邁進,或者至少會摒棄某些形式的紙。環顧四周,目光所及之處,紙張都在消失。

現在,我們可以在完全用不到紙的情況下,訂好機票並且完成登機報到手續。(儘管我們可能還是需要一本護照和簽證,還有一張提醒我們要將護照和簽證收到行李箱的檢查清單;而登機後,當我們看到平裝書、嘔吐袋、緊急指示、翻爛的飛行雜誌,以及擦臉的濕紙巾時還是會挺開心的。)現代人停車後可以感應付費,閱讀電子書和iPad。然而與此同時,紙的用量與日俱增:出版的書越來越多,咖啡店更是提供大量拋棄式紙杯,家家戶戶紛紛購置家用印表機。報紙上三不五時就會出現「書的末日來臨了嗎?」這樣的標題,紙在現代社會中是否還會繼續扮演一定的角色? 第六章 靈魂的廣告包裝紙和標籤貼紙紙可以拿來包裹、收納、保護和存放各種物品或商品,不

論是花生還是鳳梨,油漆還是細針。有了紙,我們得以運送貨物,安全地處理與儲存它們,並且制訂出複雜的倉儲和管理系統。我個人對這一切瞭若指掌,因為我曾在倫敦以舊書店聞名的查令十字路上的福伊爾(Foyl)書店工作過,那裡有一套老舊的交易系統,買書時要先到一個櫃檯領取書的帳單,接著再到另外一個櫃檯付款,最後拿著帳單副本和收據回到第一個櫃檯取書,這套辦法不是激怒顧客,就是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紙也讓我們能夠裝飾和宣傳物品與商品,比方說這本書,它的封面看起來就比實際內容更漂亮、更吸引人,如此才能以更高的價錢出售,又是一個以紙造紙的例子。標籤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廣告形式:資訊豐富、變化多樣,而且是最為基礎必要的,

在所有類型的紙中,標籤也許是最普遍的,但內容往往是最豐富的,它的功能介於保證、符號和承諾之間。所以,就讓我們從紙標籤的廣告效益之間的關係開始看起。但是,到底要看哪些標籤呢?是要從安迪 '沃荷(Andy Warhol)轉化成藝術品的康寶濃湯標籤開始嗎?(當然,這確實代表一個有趣的小把戲,將日常生活的廉價品搖身一變,成為高檔的藝術創作,但其實畢卡索才是這種戲法的始作俑者,他的《風景海報》〔Landscape with Posters, 1912〕,便描繪出法國品牌KUB高湯和保樂酒瓶的標籤,而他的《大拍賣》〔Au Bon Marche,1913〕基本上就是由廣告拼貼而成。)還是應該要看看一九二○和

三○年代的巨型行李箱標籤,透過它們可以回溯一段北美大陸旅遊黃金時期的興衰史?又或者是豪華的雪茄盒標籤?還是約會禮盒上的「吃我」標籤?啤酒、白蘭地或蘭姆酒標籤?水果標籤?帕金森氏症的糖衣錠標籤?這些五花八門的標籤林林總總,令人目眩神迷。偉大的標籤史學家奧佩(Robert Opie),之所以說他偉大,不僅因為他可能是全世界唯一的標籤史學家,還是因為他同時也是罐頭、糖果和玩具的歷史學家,一位真正的短期資料研究者。他追溯紙標籤的歷史一路回到十六世紀,進入浩瀚無垠的宇宙。他寫道:「在標籤的歷史中,用了億萬種的設計:所以最好從一個標籤開始,然後再看貼標籤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