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富野古道交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特富野古道交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寫的 【千里步道系列套書】(二冊):《手作步道》、《手作之道》 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千里步道系列2】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打卡台灣特富野古道,尋覓原始森林與鐵道的交會點也說明:自忠登山口接近南投信義鄉和嘉義阿里山鄉的交界,天氣清朗時可遠眺玉山群峰稜線,荒廢的雪峰派出所依然位於步道入口,是日治時期的兒玉車站舊址,當時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果力文化 和果力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蔡長清所指導 王雅瑾的 低碳旅遊的導覽解說對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計畫行為理論及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以鐡馬三校遊鳳邑為例 (2016),提出特富野古道交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碳旅遊、導覽解說、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計畫行為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李碧涵所指導 陳慧閔的 台灣生態旅遊的探討:樂活(LOHAS)的觀點 (2007),提出因為有 生態旅遊、樂活、永續性、負責任的消費、健康生活、體驗式旅遊的重點而找出了 特富野古道交通的解答。

最後網站懷舊森鐵古道情-特富野古道整修封閉至明年8月 - 新浪新聞則補充:特富野步道於7月26日前僅開放自忠端入口【旅遊經編輯部報導】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交界的特富野古道,是一條廣受民眾歡迎又老少咸宜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特富野古道交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千里步道系列套書】(二冊):《手作步道》、《手作之道》

為了解決特富野古道交通的問題,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手作步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千里步道系列1暢銷增訂版】》、《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千里步道系列2】》     《手作步道》     一百個人一起完成一公里   比一個人完成一百公里更有意義!     台灣山林祕徑之間   一群人默默揮汗築徑、尺寸向前——   他們是「手作步道」的築徑人   以跨越時空尺度的工匠精神   修築、守護林間蜿蜒的山徑與古道   依山而存、與水共生——   手作步道訴說台灣最獨特的地質、氣候與人文   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本

書介紹】      把「手作步道」當作一門山徑藝術,我們懷抱著彷彿興蓋一座聖堂的虔心。每星期利用假日修十公尺。若要完工看來還要好一段時日,但我們沒時間壓力,只有是否做得扎實,合乎環境的要求。      我們慢慢地鋪,絕不趕工。每一段都要靜心思考,感覺每一處彎曲和起落的風景,期待打造一條台灣森林最美麗的步道。   休憩時,有時回望鋪好的路段,猶若讀到自己寫了一首壯闊的長詩,正在完成當中。——劉克襄 作家・步道志工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

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本書作者為長期守護山林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倡「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十多年來努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實作與工作假期——由於台灣的步道密集且發達,面對步道工程化、水泥化、棲地劣化等危機,強調以「手作」「就地取材」維護步道,儘量避免大型機具、外來材料對山林造成過多擾動;以「手」為限制,也能避免單一、快速與粗糙的步道工程對大自然帶來無法回復的傷害;而且鼓勵公民參與,人人皆可擔任志工學習實作!     在修復與築路的過程中,「築徑人」學習傾聽森林、水流、地質的聲音,尋找每一條步道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文歷史、工法智

慧及社會脈絡,找出與生態和諧共存的路線與工法。     ★人與自然關係的最好註解     透過手作步道,人們得以親近自然、徒步走上歷史——細細領略古道上行走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植被形成的自然史、觀察大自然的作用力與人的需求,而「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敬重山林萬物的生命觀,更形成了一個正向又永續的循環。     本書從全台灣以手作工法修築的步道之中,精選出13條位於不同區域、海拔環境,並各具獨特性格、工法特色的最美手作步道,透過第一手深度描繪,並以手繪方式圖解步道上的精湛工法,帶你領略天人合一、大隱無形之美:     ★砌石駁坎:走過豎砌、交丁的百

年手藝   ★竹木階梯:拾級而上,與山坡一起呼吸   ★山澗木橋、石板橋、糯米橋:最親水的過溪智慧   ★路緣護坡:復育植被棲地、最珍稀的生態野趣⋯⋯     暢銷增訂版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從觀念、規劃到實踐,提供與自然共生的最佳導引;並與國際同步,完整引介國際間最新的步道運動趨勢:     ★守護歷史步道與遺址廊道、舊鐵道變步道   ★串聯跨州界、跨國界的長距離步道、環圈廊道   ★把自然生態帶回城市的綠道、綠廊與生態綠網   ★保育、經濟、社區三贏的生態旅遊   ★國際步道組織全球連結,回應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共同挑戰⋯⋯  

  依山而存、與水共生——手作步道,是地圖上最美的綠色驚嘆號,開展你我對於綠色未來的全新想像!   本書特色     ★13條台灣最經典手作步道,精選必走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   ★20項精湛工法,第一次插畫全圖解!   ★10大國際步道運動趨勢,開展全新視界!   ★特別收錄【手作步道・全方位工具箱】從觀念、規劃到實踐的最佳導引!     《手作之道》     手作步道   是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   也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   以「手作」開創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以「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以「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以「志

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手作之道   做的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本書介紹】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

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探索古道與在地

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

、密林形成的避暑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

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

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

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

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本書特色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名人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

特富野古道交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特富野古道 #自忠越嶺道 #水山古道 #阿里山 #Tefuye
【古道簡介】(資料來源:林管處)
特富野古道全名為特富野自忠越嶺道,又稱水山古道。早期鄒族人開闢這條步道至自忠連接塔塔加、玉山地區,穿越北鄒族傳統狩獵區,是保護部落的要道,也是鄒族人打獵、出草、征戰必經的舊獵徑。日據時期日人開發阿里山地區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延伸至東埔、塔塔加一帶,於特富野古道東段鋪設鐵路軌道,以利運輸木材。 1971 年間政府禁止伐木,鐵道不再有火車行駛, 2001 年嘉義林區管理處將古道整建成登山健行步道。

步道由東端新中橫公路的自忠循著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支線舊鐵道西行再下降至特富野,或由特富野進入上行至自忠,全長約 6.32 公里,單程步行時間約 3 至 4 小時。自海拔 1,100 公尺的特富野至海拔 2,300 公尺的自忠,沿途穿越中高海拔林相,四季景觀變化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極適合登山健行和自然觀察。

【路線簡介】(資料來源:健行筆記;僅供參考)
自忠入口→(1K, 20分鐘)→1K木樁→(0.4K, 5分鐘)→涼亭→(0.6K, 15分鐘)→2K木樁→(0.7K,15分鐘)→東水山登山口→(0.3K, 5分鐘)→3K木樁→(0.7K, 20分鐘)→自忠支線水山線鐵軌終點,開始下坡→(0.3K, 10分鐘)→4K木樁→(0.8K, 20分鐘)→倒木→(1.1K, 20分鐘)→三岔路,取左→(0.42K, 20分鐘)→特富野入口

【交通簡介】
自忠登山口
1.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公路直行到自忠96.5K處抵達。
2.南投水里接台21線新中橫公路,經塔塔加遊客中心接台18線到自忠96.5K抵達

特富野登山口
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公路,於石桌右轉接169縣道至特富野抵達。然而路徑狹小會車不易且多有意外,建議邀請同好包車前行。

低碳旅遊的導覽解說對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計畫行為理論及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以鐡馬三校遊鳳邑為例

為了解決特富野古道交通的問題,作者王雅瑾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暖化嚴重,低碳旅遊已成為全球觀光旅遊的新焦點。鐡馬三校遊鳳邑是高雄市鳳山區公所主辦的低碳旅遊活動,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深具意義。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建構遊客低碳旅遊行為意向模式,針對遊客參與2016年鐡馬三校遊鳳邑活動後進行探討,以瞭解藉由專業解說人員的認知及情感解說成果對遊客滿意度與環境意識、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低碳旅遊行為意向之間的影響。本研究於2016年11月19日發放380份問卷,取得有效問卷356份,回收率為94%。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敘述性統計分析、項目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與多元廻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研究

結果顯示:一、遊客背景屬性在認知及情感解說成果、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具有部分顯著差異。二、認知解說成果對情感解說成果、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及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均具有顯著性正向影響。三、情感解說成果對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亦具有顯著性正向影響,但對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則無影響。四、遊客滿意度對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具有顯著性正向影響。五、遊客滿意度對認知及情感解說成果與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六、環境意識對態度及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均具有顯著性正向影響。七、態度對環境意識與低碳旅遊行為意向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八、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低碳旅遊行為意向

均具有顯著性正向影響。根據本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研究建議,可提供政府或旅遊業者於舉辦類似活動之參考依據。關鍵詞:低碳旅遊、導覽解說、遊客滿意度、環境意識、計畫行為理論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千里步道系列2】

為了解決特富野古道交通的問題,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這樣論述:

手作步道 是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 也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 以「手作」開創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以「綠道」串連生態廊道 以「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 以「志工假期」開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 ★ 手作之道 做的是通往自然的路 也是通往人心的路     透過「手作步道」之窗,我們看見行走其上的先民生活史、了解地質土壤與林相形成的自然史、觀察水的作用與人的需求交互影響,學習「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工法智慧。——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手作步道」是名詞,也是動詞,它是近年國際間極受矚目的綠色運動,強調:   ——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入   ——減少

對自然山徑、環境生態的干擾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中,發掘出台灣各地住民為了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而發展出的築路、修繕工法智慧,兼顧了使用者特性與棲地的整體性。     手作步道不僅強調尊重自然的山徑美學,更是一種綠色的「社會設計」,捲動更多人參與步道現場的實作與對話,讓步道的維護可以更自然、更即時、更節省經費,創造更多人與自然的正向互動、雙向療癒。   歷經十數年、一萬多名志工雙手揮汗勞作,手作步道在台灣山林間慢慢蜿蜒,成為地圖上相互串連、最美麗的綠色驚嘆號!   ★徒步,最深刻的旅行方式   幽靜的山林古道,是過去聚落間連結,走上步道就能實地體驗、

探索古道與在地人文、自然生態;還有更多必須藉由做步道才有能深入的祕徑,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中,等待契機再度甦醒。   而2021年底甫完成的三條國家級綠道——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則有如台灣版的「朝聖之路」,是長距離步道的代表。步道的漫長與沿途的多樣元素,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走法,例如淡蘭山徑的土地公、樟之細路的伯公,更可以透過新的觀點串聯出獨具特色的路線,讓人用最深刻的方式,體驗島嶼上美好的生態、地景與人情。   本書精選十七條步道的手作與修復過程,分享每一條步道上難得的緣分、動人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藏在知名景點之間的隱世秘境,暑夏仍有風廊、溪流、密林形成的避暑

空間,彷如穿梭時空的道光年間人文遺跡   ˙摸乳巷古道:距離台北最近的淡蘭古道,讓你轉個彎就遇見古道古厝,路上有聽不完的風土故事,如牧童「公家一頭牛」、土地公聯盟、土地公生日時「吃福」與修路故事   ˙老官道:台三線公路之前的交通要道、古道沿線上邊走邊讀碑文與故事、大窩穿龍圳、伯公的故事   ˙特富野古道:由鄒族的天神足跡帶領的山徑古道,綿延的叢山峻嶺環繞的山脊線、參天杉木成排的霧林風景,五感浸潤雲霧天籟之中,重建鄒族部落神話的遊程   ˙大南澳古道:跟著原住民獵人重訪大南澳傳奇的「莎韻之鐘」,花了六年才一步一步抵達舊部落,陪伴族人測繪傾頹家屋、3D建模,招募志工加入家屋重建、修復回家

的古道   ˙澎湖東嶼坪:離島中的離島、秘境中的秘境,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然基地之一,菜宅與石塔、在地玄武岩與咾咕石、海上壯觀的菜圍石牆遺址群   ˙鼓勵「使用者即修復者」的原則,持續帶領志工,修復最知名的百岳熱門路線雪山主東線、最親民的綠郊台中大坑五之一   ˙龍肚國小步道:百年歷史國小的後山步道,由推動生態教育的小學校長與大學教師群一起修護與設計,是師生共學、共做的典範   ★手作,創造正向連結、綠色經濟   這十七條精選的手作步道,不只體現了「手作」與「土地」結合的時代精神,也呼應近年綠色公民、生態旅遊的新興力量,書中特別整體出具體的觀念與操作步驟,值得關心在地創生、綠色經濟

的讀者參考:   ˙如何透過手作步道的過程,協助各地社區守護環境、傳承文化、活化空間   ˙以點線面、山海圳串連國家綠道,陪伴在地發展徒步經濟、為沿線社區打開超連結   ˙以「步道師」制度,傳承即將消失的技藝與美學,發揚在地與手作的古道智慧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手作過程,既滿足自我成就又具公益性,結合生態旅遊深入社區的另類度假方式,透過在地消費促進社區小民經濟   ˙以志工力量常態修護、改變主流工程發包,讓台灣步道整體朝向更貼近自然、更手工的樣貌發展   手作步道,連結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它揉合了生態、地理、人文、風土、族群與庶民生活,述說島嶼百年風

貌;它更指向未來,召喚我們對這片土地、對發展、對技術、對自然的集體想像。   和築徑人一起走讀最立體生動的島嶼風華,在徒步與手作中寫下歷史。   【手作步道・Eco-craft trail】小字典   手作步道以低設施、低衝擊的特性,具備適應大自然的韌性。強調嚴謹完整的事前調查與規劃,包括自然生態、文史資源調查,以掌握步道周邊環境因子等影響,進行問題分析與工項判斷,同時符合環境美學與生態保護的目的。數百年來台灣各地住民順應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習性等發展出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體現的即是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本書特色   ★ 收錄最新串連的國家綠道、長距離步道、離島

步道祕境   ★ 特寫「榮譽步道師」傳承風土技藝、天人合一的精湛工法   ★ 17條手作步道精選、98幀工法賞析、4季限定生態野趣 暖心推薦   小  野|千里步道發起人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吳  晟|作家、詩人、種樹的人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劉克襄|作家、詩人、步道志工   (按姓氏筆畫序) 

台灣生態旅遊的探討:樂活(LOHAS)的觀點

為了解決特富野古道交通的問題,作者陳慧閔 這樣論述:

生態旅遊是一種高度結合當地自然、人文、社會等各方面的資源,提供遊客一個深度而且富有涵養與教育意義的當地旅遊方式。而發展生態旅遊的方式,則是在營造生態旅遊地的時候必須要掌握低度開發、低干擾、迴避、補償等等的基本原則。生態旅遊的定義包含三個要素:相對原始的旅遊地點、提供環境教育機會以增強生態保育的行動力與認知、關懷當地社區並將旅遊行為的衝擊降至最低。樂活(LOHAS)是最近幾年來在國際間大行其道的一種風潮,它的概念注重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樂活是一種自發性的風潮,而並非被刻意推動的。透過考量自身對於外部環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以及對於自己健康的期待,進而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與生活習慣來達到目

的,並且也建立了一種新的生活風格、社會風氣與價值觀,也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消費行為。而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一為實際檢視台灣的生態旅遊政策與目前的發展,瞭解生態旅遊在台灣的發展方向與規劃。二為若從樂活(LOHAS)的視角來觀察台灣的生態旅遊的話,目前生態旅遊產業發展是否還缺少什麼關鍵的元素,或是還缺乏怎樣的社會實踐,才能讓台灣的生態旅遊永續性的發展。本研究中觀察到目前台灣的生態旅遊存在以下的現象:,大多數的業者遊客都沒有聽過或瞭解樂活的內涵;而不瞭解或沒聽過樂活的業者與遊客們,雖然都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健康的、值得繼續經營與發展的活動,但是對生態旅遊的瞭解與認識並不全面。因此有兩個重要的發現:第一,聽

過而且瞭解樂活概念的人,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與精神、以及遊程的設計中所關心的事物比較能掌握而且具有全面性的關懷。第二,不管對樂活瞭解多少,大部分進行生態旅遊的遊客對『樂活』所強調的生活風格與方式,都已經認同一部分或是在某些層面上開始去實踐它,這彰顯出生態旅遊是跟樂活相通而且可以相輔相成的。經由本研究所採用的訪談與問卷結果獲得的初步研究結果來看,目前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與規劃還是有瓶頸存在,特別是在遊程的規劃、生態旅遊地的經營、遊客的行為與觀念的建立等方面上都是需要再加強的。運用樂活(LOHAS)的觀點來檢視目前台灣生態旅遊的這些發展問題,可以發現遊程的規劃設計必須更富有知性與故事性來提高遊客的

興趣;生態旅遊地的經營必須凝聚社區的共識並營造屬於當地自己的特色,或是透過強化的解說系統來引導遊客進入情境;遊客必須抱持著關心周遭環境,關心事物背後的故事,提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體驗的能力,達到進行深層的體驗式旅遊的目標。也就是說希望加入LOHAS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其注重環保、永續、學習的價值觀,來增加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對當地社區的關心與瞭解,最後達到更為貼近生態旅遊的精神與目標的生態旅遊行為。 而文中除了檢視國際間生態旅遊的發展與定義、相關的最新議題之外,也對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問題做了回顧與討論,特別是在於生態旅遊白皮書的修訂與更迭上加以探討。此外也將台灣生態旅遊視為一個產業進行SWOT矩陣分析

,以便於瞭解生態旅遊發展的實際問題。最後透過對生態旅遊的相關業者與遊客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來分析樂活(LOHAS)對於生態旅遊的業者與遊客所造成的影響為何,進而運用樂活的觀點來探討未來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與規劃,並提出相關的建議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