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銀行幾點關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 孟祥瀚、楊維真所指導 顏稟倫的 由「化外」到「實土」: 以清末、日治時期東臺灣的理蕃道路為中心 (2016),提出玉山銀行幾點關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東臺灣、臺灣原住民族、理蕃道路、化外、實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玉山銀行幾點關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由「化外」到「實土」: 以清末、日治時期東臺灣的理蕃道路為中心

為了解決玉山銀行幾點關門的問題,作者顏稟倫 這樣論述:

東臺灣的地理形勢封閉,長期是原住民族所控有的「化外」。然而,牡丹社事件之後,國家力量開始深入東臺灣,對東部原住民族開築一系列用於征討及控制的交通線,在清治時期稱作理番道路,至日治時期則名為理蕃道路。 清治時期的理番道路可分成越嶺道及軍糧道兩類,前者先後共築有十條,但最終僅一條能夠通往東臺灣,而後者也只能控制沿線局部地區。由此可見,在清治時期,國家力量尚未能全面控有東臺灣,東臺灣仍以原住民族為主體。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東臺灣的擴張可分成兩個階段。日治初期,先是廣設隘勇線,封鎖山地以確立其在平地的統治,至日治後期,已牢控住平地的臺灣總督府轉向山地擴張,開築並整建了多條理蕃道路,最終實

際控有東臺灣全境,東部的原住民族至此徹底納入國家治下中。 東臺灣由「化外」轉為「實土」,始於晚清末年,於日治後期完成,其結果是原住民族土地的流失,被國家依政策需要奪取並轉供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