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葛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瓜葛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斯瓦米韋達.帕若堤寫的 【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套書】(四冊):《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獨存篇》(附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線上聽) 和斯瓦米韋達.帕若堤的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線上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瓜葛的解釋、造句造詞。注音字典曉聲通-源自教育部辭典也說明:瓜葛 ,注音ㄍㄨㄚㄍㄜˊ,拼音guā gé,辭典解釋為:泛指牽連、糾紛。例:我與這件事沒有任何瓜葛,詳細的情形請去問當事人。 整合式國語注音辭典,源自中小學考試標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實文化 和橡實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台灣理論關鍵詞 - 第 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注音目次、拼音目次,以及英華雙語目次,顯示台灣知識形成中多重歷史、語言、政治、經濟等的瓜葛。注音是中華民國的產物,慣用拼音則是在中國崛起之後以中國式的拼音取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瓜葛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套書】(四冊):《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獨存篇》(附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線上聽)

為了解決瓜葛注音的問題,作者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   《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附梵文原音逐字誦讀線上聽)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   親授導讀《瑜伽經.白話講解》全系列四冊作品!   《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   所謂瑜伽,就是心念受到控制而止息。   所有觀察、訓練及攝伏心念,淨化自我、發現本我的方法,就是瑜伽。   成書於西元前300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   出自印度聖哲帕

坦迦利之手,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這是一部實際修行的寶典,其中的三摩地篇更是精粹所在,   唯有達到三摩地的禪定狀態,才能免於心念所執、欲望所縛,   才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獲得真正的自由。   以課堂授課方式逐字解譯經文,從此你也可以讀懂《瑜伽經》   斯瓦米韋達年幼即能教授《瑜伽經》,其後畢生治《瑜伽經》,實修實證,集修行者、學者、出家人於一身。更難得的是,他秉承了喜馬拉雅瑜伽傳承,得到傳奇人物大師斯瓦米拉瑪的加持,成為大師的傳法弟子,對於傳授講解《瑜伽經》更添一股助力。   《瑜伽經釋論》是斯瓦米韋達生前最著重、用力最深的著作,無疑是認真研究《瑜伽經》的人所必備。但是

,由於全書廣徵博引諸家之言,加上他對經文任何一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謹慎態度,短短三、五個字所構成的一句經文,解釋起來往往會用上三、五十頁的篇幅,一般讀者只能望而興嘆。若要把這套書翻譯出來,勢必不是件容易的事。   從音聲入手,體驗《瑜伽經》的修行開示   幸運的是,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瑜伽經白話講解》這本書中得到可以「消化」的資訊,對於學習及了解《瑜伽經》幫助非常大。本書譯自斯瓦米韋達講解《瑜伽經》第一篇的錄音光碟,是大師於二〇〇六年在印度學院內為初級班學生授課所留下的紀錄。更精彩的是,斯瓦米韋達在講課時,逐字逐句帶領學生以梵文誦念經文的部分都錄了下來。   任何學習梵

文經典的人都知道,音聲的效應大過文字。我們縱然不懂梵文,可是如果能聽聞原音,尤其是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跟著發音,就會覺得經句的文字中灌注了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微妙體驗。正如斯瓦米韋達告訴我們的,學習任何一部經都要有方法,初學者要從反覆朗讀這個步驟開始,而且每天都要安排時間去讀誦,要讀到純熟能夠背誦的地步才行。   此外,斯瓦米韋達也一再強調,如果不先了解數論哲學,就不容易學習《瑜伽經》。所以本書也摘要翻譯了斯瓦米韋達的「數論哲學略講」授課紀錄,方便讀者在進入正文前先做好準備。   本書在《瑜伽經》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

跟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析何謂滅除煩惱、進入三摩地境界的「行瑜伽」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之後,第二本解譯續作      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

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帕坦迦利在《瑜伽經》中,由簡而繁地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   第一篇開宗明義宣示,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義)。接著,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以上內容都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中。   本書則是第二篇「行門篇」的白話講解,內容接續第一篇「修」的主題,為的是對治「離定心」,也就是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具體修法包括了苦行、自習、奉神等,整套修行方法名為「行瑜伽」(kriyā-yoga),目的是為了進入第一篇所說的三摩地,以及滅除「煩惱」(苦)。   帕坦迦利以

印度哲學「四段鋪陳」的論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聖諦」的論述法來:   一、定義什麼是應該斷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為什麼會發生──集   三、當它被斷除之後,是什麼景象──滅   四、要斷除它的具體方法──道   有關第四項的「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因此,經文中又將前面簡略介紹的種種修行方法,具體地開展為八個功法步驟,稱為「八肢瑜伽」。第二篇從第29經到最後的第55經,逐一介紹了這八個功法中屬於「外肢」部分的前五個功法,以及它們各自所能帶來的效驗。   至於後面的三個功法,屬於「內肢」功法,對於它們的介紹以及所帶來的種種效驗,則是《瑜伽經》第三篇的內容。   ◎本

書源起   2006年12月17日到2007年1月12日間,斯瓦米韋達在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禪修協會位於印度瑞斯凱詩(Rishkesh)城的總部,為一班學生簡要講述了《瑜伽經》的第二篇,是為初學之人所開的課。按,斯瓦米韋達從九歲開始為人講授《瑜伽經》,這次應該是他此生最後為人開講《瑜伽經》。   本書主要是根據那次講座系列的錄音整理翻譯而來,小部分內容則摘譯自斯瓦米韋達已出版的《瑜伽經釋論第二輯》(英文版)一書做為補充。順道一提,《瑜伽經釋論》是斯瓦米韋達生前最著重、用力最深的著作,全書廣徵博引諸家之言,加上作者對經文任何一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謹慎態度,短短三、五個字所構成的一句經文,解釋起來往往會

用上三、五十頁的篇幅。   書末的三則附篇:〈非暴理念概說〉、〈淺談苦行〉、〈無畏禱〉是取自斯瓦米韋達的其他授課紀錄。   ◎編排特色:遵循原經次序,透過音聲來感受經文的生命力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2016年出版的《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特別將斯瓦米韋達誦讀經文的梵文原音錄音,收集在隨書的MP3光碟中。讀者不僅能從字面意義來理解經文,也能跟著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發音,感受經文中的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微妙體驗。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

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經》篇章介紹   《瑜伽經》一共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經,講述什麼是三摩地。第二篇名為「行門篇」,有55句經,是關於習練的種種方法、手段。第三篇「顯通篇」也有55句經,是講述修練瑜伽能引起的種種稱為「通」的殊勝能力。最後的第四篇「獨寂篇」有34句經,是講解脫境地,稱為「獨寂」,因為我們目前所覺知的自己是混雜了物的覺知,《瑜伽經》所謂的解脫是終於能將物和本我分離,不再誤認物為本我,孤立了的本我就稱

作「獨寂」。   《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析瑜伽八肢法的三內肢,   以及練就三耶昧後,可能出現的多種殊勝超能力「悉地」。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行門篇》之後,   第三本解譯續作   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   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   帕坦迦利在《瑜伽經》中,由簡而繁地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        第一篇說明所謂「瑜伽」是

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第二篇接續「修」的主題,教導對治「離定心」的具體修法「行瑜伽」,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煩惱」(苦),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這些內容分別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之中。        本書《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為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內肢」部分的專注、禪那、三摩地開始。這三肢雖然個別成立,卻很難明確劃分開來。在功夫深厚之後,這三肢一氣呵成、三管齊下,就叫做「三耶昧」。隨著三耶昧修行過程中發生的轉化變易,有可能出現類似超能力的多種「悉地」現象。第三篇從第16經到倒數第二句的

第54經,都是在講由專注於不同對象的三耶昧,其成就效驗所可能帶出來的種種悉地,一共列出將近三十種。悉地是某種不尋常的超凡能力或現象,例如:能知過去未來、能聽懂動物語言、能知別人心念、能進據別人身體等,皆無法用當今科學來解釋。   斯瓦米韋達提醒大家,悉地是人類生命本有的潛能,沒有發出來是因為遭到淤塞。一旦通了,自然會展現出來。在純粹的靜坐之途中,各種悉地有時會不請自來。悉地縱然迷人,卻大多是不可取的。悉地的出現能讓修行人知道自己有所進步,增加信心,肯定自己是走對了路。但修行人要能放下悉地,既不可追求,也不可執迷,否則會增長自尊自大的我慢心,阻礙了修行的進步。   修三耶昧只有一個目的,就是

「獨存」,這才是瑜伽最終的成就。至於什麼是「獨存」,則在第四篇中才詳細介紹。   ◎本書源起   本書是根據斯瓦米韋達於2007年3月31日至4月14日,在印度學院中講課的錄音聽寫翻譯而來。這次授課一共有15講,每講約20至30分鐘,是延續他在2006年年底所開講的《瑜伽經》第一篇(三摩地篇)和第二篇(行門篇)。譯者亦參考了斯瓦米韋達所著的《瑜伽經釋論》第三輯,從中摘譯部分材料做為補充。   ◎編排特色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及《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經文的梵文原音誦讀錄音也收集在隨書的光碟中。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

。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隨書MP3光碟   特別將斯瓦米韋達誦讀經文的梵文原音錄音,收集在隨書的MP3光碟中。讀者不僅能從字面意義來理解經文,也能透過音聲來感受經文的生命力。   ◎《瑜伽經》篇章介紹   《瑜伽經》一共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經,講述什麼是三摩地。第二篇名為「行門篇」,有55句經,是關於習練的種種方法、手段。

第三篇「必普提篇」有55句經,是講述修練瑜伽能引起的種種稱為「悉地」的殊勝能力。最後的第四篇「獨存篇」有34句經,是講解脫境地,稱為「獨存」(又譯獨寂),因為我們目前所覺知的自己是混雜了物的覺知,《瑜伽經》所謂的解脫是終於能將物和本我分離,不再誤認物為本我,孤立了的本我就稱作「獨寂」。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說悉地的由來,心地的業、心印與習氣,剎那生滅論、唯識論的謬誤,   本我與心地之關係,以及終極的獨存境地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後,解譯完結篇   在悉地之中,等級最高的是能分辨本我和悅性布提的明辨慧

。然而,要到連明辨慧都捨了,才能終於實證到獨存,從此本我不再和原物的種種衍生物有任何瓜葛,而能夠「獨」,這才是瑜伽的終極目標。   《瑜伽經》的「獨存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繼續講述「悉地」,並且討論了「悉地」如何發生以及所引起的「身見」和業力理論。接著,從第14經一直到第24經,都是在駁斥佛家的理論,包括剎那生滅論、唯識論等,因為帕坦迦利認為,提倡這些理論的人會讓自己困在低階的「有智三摩地」。第二部分從第25經開始,詳細講述什麼是「獨存」,包括如何斷除干擾、得法雲三摩地,然後終極解脫。   ◎《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簡介   成書於兩千五百多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出自印

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   第一篇說明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第二篇接續「修」的主題,教導對治「離定心」的具體修法「行瑜伽」,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煩惱」(苦),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內肢」部分的專注、禪那、三摩地開始,談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類似超能力的多種「悉地」現象。這些內容分別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

‧必普提篇》之中。   ◎本書源起   斯瓦米韋達於2006年底至2007年初,在印度學院中做過一次「瑜伽經初級班講座」,但是只講完了前三篇。一直到了2012年的11月,他才接續講第四篇。那個時候他的身體日益衰弱,又因為他在翌年(2013)的3月要進入一個為期五年的靜默期,要忙著處理很多未辦事項,所以第四篇的講課只能斷續為之,原本計畫的十二堂課縮短為十堂。所幸後來得到二位貴人相助,收集到斯瓦米韋達過去幾十年間講授《瑜伽經》的紀錄。一位是斯瓦米韋達的繼任人,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總會的現任精神導師斯瓦米瑞塔梵(Swāmī Ṛtāvan Bhāratī),那些授課的原始紀錄大多是他當年整理謄寫下來的。

另一位是傳承的資深老師司通馬(Stoma),他自告奮勇開始撰寫第四篇的釋論,完成斯瓦米韋達的遺願。   在編譯的過程中,譯者選取的材料有四個來源:   1.斯瓦米韋達2012年11月講授第四篇的錄音。   2.斯瓦米韋達對《瑜伽經》經文的文字翻譯,年份不詳。   3.斯瓦米韋達於1973年至1978年講述《瑜伽經》的課程文字紀錄,其中第四篇部分。   4.斯瓦米韋達於1985年講授第四篇的文字紀錄。   此外,譯者也參考了斯瓦米韋達在著作中也經常引用的,由上世紀的數論瑜伽大師斯瓦米哈瑞哈若難達(Swāmi Hariharānanda Āraṇya)所寫的《帕坦迦利的瑜伽哲學》(Yoga P

hilosophy of Pantañjali)。   ◎本書編排特色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前三本的編排方式。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線上聽)

為了解決瓜葛注音的問題,作者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這樣論述: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說悉地的由來,心地的業、心印與習氣,剎那生滅論、唯識論的謬誤, 本我與心地之關係,以及終極的獨存境地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後,解譯完結篇   在悉地之中,等級最高的是能分辨本我和悅性布提的明辨慧。然而,要到連明辨慧都捨了,才能終於實證到獨存,從此本我不再和原物的種種衍生物有任何瓜葛,而能夠「獨」,這才是瑜伽的終極目標。   《瑜伽經》的「獨存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繼續講述「悉地」,並且討論了「悉地」如何發生以及所引起的「身見」和業力理論。接著,從第14經一直到第24經,都是在駁斥佛家的理論,包括剎那生滅論、唯識論等,因

為帕坦迦利認為,提倡這些理論的人會讓自己困在低階的「有智三摩地」。第二部分從第25經開始,詳細講述什麼是「獨存」,包括如何斷除干擾、得法雲三摩地,然後終極解脫。   ◎《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簡介   成書於兩千五百多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   第一篇說明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第二篇接續「修」的主題,教導對治「離定心」的具體修法「行瑜伽」,

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煩惱」(苦),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內肢」部分的專注、禪那、三摩地開始,談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類似超能力的多種「悉地」現象。這些內容分別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之中。   ◎本書源起   斯瓦米韋達於2006年底至2007年初,在印度學院中做過一次「瑜伽經初級班講座」,但是只講完了前三篇。一直到了2012年的11月,他才接續講第四篇。那個時候他的身體日益衰弱,又因為他在翌年(2013)的3月要進入一個為期五年的靜默期,要忙著處理很多未辦事項,所以第四篇的講課只能斷續為之,原本計畫的

十二堂課縮短為十堂。所幸後來得到二位貴人相助,收集到斯瓦米韋達過去幾十年間講授《瑜伽經》的紀錄。一位是斯瓦米韋達的繼任人,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總會的現任精神導師斯瓦米瑞塔梵(Swāmī Ṛtāvan Bhāratī),那些授課的原始紀錄大多是他當年整理謄寫下來的。另一位是傳承的資深老師司通馬(Stoma),他自告奮勇開始撰寫第四篇的釋論,完成斯瓦米韋達的遺願。   在編譯的過程中,譯者選取的材料有四個來源:1.斯瓦米韋達2012年11月講授第四篇的錄音。2.斯瓦米韋達對《瑜伽經》經文的文字翻譯,年份不詳。3.斯瓦米韋達於1973年至1978年講述《瑜伽經》的課程文字紀錄,其中第四篇部分。4.斯瓦

米韋達於1985年講授第四篇的文字紀錄。此外,譯者也參考了斯瓦米韋達在著作中也經常引用的,由上世紀的數論瑜伽大師斯瓦米哈瑞哈若難達(Swāmi Hariharānanda Āraṇya)所寫的《帕坦迦利的瑜伽哲學》(Yoga Philosophy of Pantañjali)。   ◎本書編排特色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前三本的編排方式。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

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心靈導師。1933年出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家庭,自幼在家中學習,未入讀過正式學校。九歲時即能為人講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十四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   斯瓦米韋達先後獲得倫敦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他對世界各個主要

宗教的歷史根源和教義,均有相當程度的研究,熟稔十七種語言,擅長引導不同信仰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體驗靜坐。   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衣缽,成為北印度瑞斯凱詩(Rishikesh)道場的負責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凱詩成立了斯瓦米拉瑪禪修學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多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合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實驗。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韋達在印度學院中安詳離世,回歸永恆的靜默。 譯者簡介

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瑜伽修行語錄》、《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哈達瑜伽》、《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筆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台灣明名文化出版)。 《瑜伽經》第四篇「獨存篇」綱目 本書源起 譯者前言:瑜伽的終極目標 楔子 ◎悉地的由來 第1~3經 ◎心地 ‧瑜伽士的化心 第4~5經 ‧關於業、心印、習氣 第6~11經 ‧時間和質性 第12~13經 ‧駁

斥佛家理論 第14~21經 ‧本我與心地之關係 第22~24經 ◎獨存 ‧斷除干擾 第25~28經 ‧法雲三摩地 第29~33經 ‧終極解脫 第34經 【附錄1】《瑜伽經》是否屬於口授傳承? 【附錄2】《瑜伽經》的研究題目 【附錄3】《瑜伽經》概要   譯者前言 瑜伽的終極目標   《瑜伽經》第三篇講到修練「三耶昧」(saṁyama)有可能出現種種的「悉地」(siddhi),例如能知過去未來、知天上星辰運行、易換身體等,一口氣列出了三十幾種,然後忠告修行人不可執迷於這些「本事」,因為它們會成為最終「解脫」(mokṣa)的障礙。而這些悉地當中,最高的莫過於能分辨出「本我」(pur

uṣa)和「悅性布提」(sattvika buddhi)的「明辨慧」,最後連這個明辨慧也捨了,才能終於實證到「獨存」(kaivalya,又譯獨寂、獨耀),也就是第一篇第3經所說的「見者安住於自性(本性)」境地,本我不再和「原物」(prakṛti)的種種衍生物(主要是布提)再有任何瓜葛,所以能夠「獨」(kevala),這才是終局的解脫。根據《瑜伽經》,這才是瑜伽的終極目標。   第四篇一開頭就提出來,除了三摩地(也就是三耶昧)之外,悉地還可能來自另外四種情況:天生而有(其實是從前世帶來的)、服用草藥而有、靠持咒而有、靠苦行而有。佛教也有類似的說法,報通(類似生而有之)、修通(類似由三摩地以及苦

行而有)、依通(類似由持咒以及藥物而有)、妖通(《瑜伽經》沒有提及)、鬼通(《瑜伽經》沒有提及)。《瑜伽經》僅列舉了悉地的五種起因,但沒有再進一步解釋,例如沒有說明為什麼服用草藥會產生悉地,以及究竟是哪些草藥才有如此的效果。   帕坦迦利接下來說,生成不同的物種、身體,這種轉化的悉地,是由於原物「流注」而發生。他緊接著解釋,這種「流注」不需要(也許不能)刻意去推動,只需要把阻隔之物移開就會自然發生,就像是農人要引水灌溉相鄰的田地,只需要把水閘打開即可。如果我們講的是轉世,那麼下一世會生為哪一類物種,自然與我們這一世的行為是有德還是無德,有很大關係。但是,這裡也可能是在解釋瑜伽士如何變出「化身

」。斯瓦米韋達在講述第三篇的時候,曾經提到印度物理哲學的兩句名言:「一切皆由勢能所構成」(sarvam śaktimayam jagat)以及「一切即一切」(sarvam sarvātmakam)。例如,水可以變成酒,幹細胞可以變成肝臟細胞,只要能駕馭勢能(śakti,夏克提),就能將任何物轉化成任何物。數論瑜伽認為,我們之所以無法做到,是因為被自己生生世世的煩惱習氣所限制住。然而,對於瑜伽士而言,這種轉化卻是如此之自然,正是水到渠成。   此處所謂的「瑜伽士」(yogi),是已經證得最終三摩地開悟解脫的人,不是被現代人所濫用的稱呼。問題是,到了如此境地之人,已經捨棄了心的作用,他為何還要造

出化身?這化身還有沒有心的作用?如果有的話,又是怎麼來的?怎麼控制的?如此是否會造業?斯瓦米韋達告訴我們,瑜伽士之所以要造出化身來,完全是因為慈悲心,動機是為了教化、救助世人,而不是為了一己自私的目的。第四篇的第2 ∼ 7經,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解釋這個現象。   瑜伽士的行為不會造業,其他人的行為,不論是善、惡、善惡混合的,都是造業。由於造業,所以產生了「習氣」(vāsanā)。「習氣」這個梵文名詞有時會和另一個梵文名詞「心印」(saṁskāra)被認為是同義字。但是在《瑜伽經》中還是將兩者予以區別為佳。我們所有的行為,不論是身體的、言語的,還是心意的,都是在造業(karma),這個業會在

我們的心地「業庫」(āśaya)中留下印記,也就是心印,心印就像是在心地這塊土地種播下了種子,形成了習氣「vāsanā」,這個字也是「薰」的意思,久而久之薰染成為某種傾向,變成我們的人格特質。這些都是在無意識層面發生的過程,是我們普通心念所見不到、意識不到的。只有當修行有所成就,心識能擴充到無意識層面,才能認識到。習氣從無意識層面冒出來,先是成為某種模糊的情,等到這個情變得明確,就成了心念(vṛtti),然後心念變成具體的行為,又成了業,如此循環。   《瑜伽經》在第二篇講「煩惱」(kleśa)時,曾經講過業的道理,此處在第四篇的第8 ∼ 11經則是更進一步解釋習氣如何產生,有何特性,靠什麼

維持存在。如果能夠把維持習氣存在的因素給滅了,習氣自然就會消失,業的循環之鏈也隨之而斷,因此不再入輪迴轉世,這也是瑜伽修行的重點所在。   此後的第12 ∼ 13經是在解釋習氣(以及任何東西、現象)似乎存在或不存在,是因為被分為三個「時間的路途」(adhva,或者說「時際」)的緣故,也就是它們在過去、現在、未來(前際、中際、後際)顯現或隱沒,使得我們認為它們存在或不存在,但它們其實是一直存在的。這個觀念是第三篇第9 ∼ 15經所講「轉化」(pariṇāma)原理的延續,讀者需要回顧第三篇的說明。   第14 經開始就牽涉到一個瑜伽和佛學中某些宗派的基本分歧之處。《瑜伽經》主張,我們的心,以

及心所覺察到的外面對象萬物,二者不但是分離的,而且對象是有的,並不是如某些佛學宗派主張外物並非實有,而是由心念所造出來的。這個爭論想必在《瑜伽經》作者帕坦迦利的時代是個重要的議題,所以他用了許多句經來反駁。《瑜伽經》在第一篇提到「證量」(pramāna),就是說什麼可以用來做為真實與否的證明和量度標準(譯按,這個名詞有時候被認為是在形容「證悟」的功夫,似乎並非它的原意),一共有三類:(1)知量(pratyakṣa),以感官直接認知來量度證明,(2)比量(anumana),以邏輯推理來證明,(3)聖言量(āgama),以聖人(經書)之言來證明。帕坦迦利在此處是用了一連串的邏輯推理,也就是比量,來

反駁那些「外道」的主張,並沒有訴諸於權威引用聖言量來表述。他詳細的論點在此就不重複,請讀者自行閱讀思索。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雖然大多數人認為《瑜伽經》此處是在反駁佛教的理論,因而推斷《瑜伽經》是在佛法流傳之後才成書。斯瓦米韋達卻是少數力主《瑜伽經》早於佛陀的時代,而此處所反駁的是某些當時已經存在且盛行的主張,這些主張其後被佛教某些宗派所認同,成為了佛教的一種理論。   第二點需要說明的是,斯瓦米韋達提到,雖然《瑜伽經》關於外物是否存在的主張,與佛教某些宗派的看法似乎是相互矛盾的,然而我們如果將《瑜伽經》的觀點理解為是一種「認識論」的主張,而佛教所提出的是「本體論」的觀點,那麼兩者之間的

矛盾就未必不可融合。《瑜伽經》完全是以實用為主,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讓修行人在實修時可以用得上。因此,這裡似乎是在提出反駁的論述,其實也是在描述我們心的覺知過程,為何心會有覺知的作用,假如心不是真的有覺知的能力,那麼是「誰」在覺,「誰」在知?這就是接下來第22 ∼ 24經所牽涉到更為重要的議題:「本我」。   在研究《瑜伽經》時,讀者一定要明白它的理論基礎是「數論」哲學。數論的主張是,唯一能「覺」的只有「本我」,它不可分,沒有衍生物。另一類是「原物」,它是死東西,是無覺的。原物由悅性、動性、惰性三種質性所構成,由於三種質性失去了均衡,所以衍生出一連串的再分類,一共有二十二類。第一個由原物所

衍生出來的,在宇宙是「大」(mahat),在個人則是「布提」(buddhi)。布提是所有物質中最精微的,它也像是一面鏡子,當本我反映在這面鏡子中,布提就從原本的「不覺」變成了「似乎有覺」,於是先起了「我」的自覺,然後開始能覺知萬事萬物,也就是有了「心」的作用。因此,根據數論的主張,「心」根本就是「物」,只不過比起其他的衍生物,例如感官、五大元素,「心」是最精微的物。如果沒有本我,「心」根本不起作用。   有趣的是,「心」是最「無私」的,它的存在、它的作用都是為他,不是為己。這個「他」,就是它的主人──本我。然而,本我其實是本來清淨的,根本就不會被捲進「心」的作用漩渦中,它只是一名旁觀者,完全

中立,甚至可以說是無動於衷。我們這些沒有開悟的人,以為自己遭受到種種的束縛和苦痛,其實這些都發生在「心」中,本我並沒有真的在受苦。因此,所謂開悟,悟到的是本我和原物、和「心」等等是分離的,這就是「明辨慧」。所謂的解脫,就是本我不再和原物、和「心」有任何糾葛,它安住於自性中,這就是《瑜伽經》的終極目標:「獨存」。   斯瓦米韋達說,第22、23經是關鍵的經句,我們一定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要如是去思維。否則我們就白學《瑜伽經》了,就根本不懂何謂瑜伽。   修行人有了明辨慧,雖然能區別本我和非本我,還沒有到最終的解脫境地,但是它的「果」是,對自己的本質不再有疑,不再會有「我是誰」這類的疑惑(第2

5經),以及此後會一心傾向於達至最終的獨存境地(第26經)。要注意的是,《瑜伽經》的經文並不一定只用「本我」(puruṣa)這個名詞,而是因應不同的語境,會使用「見者」(draṣṭṛ,或draṣṭā, darśinaḥ)、「見力」(dṛk-śakti),或是「覺性之力」(citi-śakti)、「所有者」(swāmin,主人)等不同的名詞來表示「本我」。   正因為還沒有到最終的解脫境地,所以第27經說,在修行的過程中,只要有縫可鑽,隱藏中的舊習氣還是會冒出來,干擾到修行人。如何才能把習氣給清乾淨?第28經說,要用到第二篇所說清除「煩惱」同樣的方法。   修行人到此已經把所有的障礙都清除了

,就如同前面第3經所描述的農夫引水灌溉的例子一樣,一切智慧自然湧現,得到「遍知正智」。如果能夠連這個智慧也捨了,做到了第一篇第16經所謂的終極無執,那麼就到了「法雲三摩地」(dharma-megha-samādhi,見第29經),它的「果」有三個:(1)一切煩惱業行都斷了(第30經),所以不再入輪迴,(2)一切蓋障已除,幾乎無所不知(第31經),(3)三種質性的目的已達,它轉化的「序」(krama)已經結束(第32經)。   第33經解釋什麼是「序」。最後的第34經說,因為不再有衍生的「序」,三種質性回溯到它們源頭的原物,到此本我和原物徹底分離,所以覺性之力安住於它的自性中,這就「獨存」!《

瑜伽經》到此全部結束。   最後要提醒讀者,雖然第四篇讀起來像是完全在講理論,其實不然,只不過它所描述的種種悉地、習氣、心地本質是非常高的境地,所以會覺得似乎離我們很遠。斯瓦米韋達在書中告訴我們,不要只是研讀,要把這些境地變成我們實際的體驗,才是學習《瑜伽經》的目的。   本篇是譯者自己的學習筆記,如果對讀者尚有助益,則該悉數歸功於斯瓦米韋達的教導,一切錯謬自然全是譯者的疏失。 【楔子】 《瑜伽經》第四篇的篇名是「獨存篇」(kaivalya-pāda)。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1973年我在美國明尼亞波里市的喜馬拉雅瑜伽中心開過一次課程的講座,共有174卷錄音卡帶。2006 ∼ 2007年

間我在此地(印度的學院)講過《瑜伽經》前三篇,但只是簡單地介紹,非常簡短。你們需要先去聽2006年那三篇的錄音(譯按,已經整理翻譯成《瑜伽經白話講解》系列三摩地篇、行門篇、必普提篇共三本),否則你就無法聽懂這次的課程。 同時,我也要再度提醒大家,如果你不先對數論(sāṇkhya)哲學有所了解,你也不可能懂《瑜伽經》。有這麼多先修功課要做,因此如果明天只有一半的人,後天變成三分之一,下個星期只剩下三個人來聽,我也不會覺得意外。 這次講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明年(2013)將要進入為期五年的靜默,也許七年,也許更久,乃至永遠不再開口⋯⋯。我的時間不多,還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我為《瑜伽經》寫釋論書,過

去已經出版了第一篇和第二篇,一共有一千五百頁左右。目前我正在寫第三篇,有桑傑.沙斯提(Sanjay Shastri)博士以及潘迪特.賈格達南德(PanditJagadanand)這兩位高明的梵文學者從旁協助,希望不用太久就可以出版。本次第四篇的課程預定只講十二堂,當然不可能做到鉅細無遺,不足之處只有等我寫完第四篇那本釋論書了,如果我此生能寫完的話。 在我靜默的期間,我們傳承中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會繼續執教,你同時也需要自習,光是我已經出版的那兩本《瑜伽經》釋論書,每本都需要用上二、三年的時間仔細學習才能充分了解。在正式講解這一篇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瑜伽經》的脈絡,它是如何開展,如何導入第四篇。 前

面我們在學習第二篇「行門篇」(sādhana-pāda)的時候說過,瑜伽也有和佛教苦、集、滅、道「四聖諦」相對應的教法,這是瑜伽的四根支柱,我們稱為:應斷(heya)、應斷之因(heya-hetu)、應斷之滅(heya-hāna)、滅之道(hānopāya)。 什麼是「應斷」,應該要避免、要斷除的?經文說:「應斷未來苦」(II.16),還沒來到、還沒發生的苦,是「應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