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問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生態環境問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同慶寫的 敦煌藝術中的人與自然 和肖良武,蔡錦松,孫慶剛,張攀春的 生態經濟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吳豐昌院士:推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也說明:吳豐昌介紹,如果將過去以解決污染問題為核心的生態環境科技稱為1.0時代,進入新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科技則步入引導社會綠色發展的2.0時代。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文物出版社 和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地景建築學系 彭文惠所指導 吳品萱的 都市生態公園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大湳森林公園為例 (2021),提出生態環境問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公園、公民參與、NGO團體、維護管理、永續經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張聖琳所指導 鍾又任的 共享經濟在蘭嶼的「視差」:區塊鏈科技達悟幣與部落智慧魚幣的共享文化 (2020),提出因為有 共享經濟、跨文化、區塊鏈、達悟幣、蘭嶼、達悟族、漁獲共享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0十大台灣環境議題|關注環境污染並著手改善則補充:台灣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發展與自然資源的失衡; 10大台灣環境議題整理 ... PGE太平洋綠能秉持「種電、農耕、生態保育」的共存理念,協助大眾架設地面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態環境問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敦煌藝術中的人與自然

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問題,作者胡同慶 這樣論述:

《敦煌藝術中的人與自然/敦煌藝術書系》的第一部分,是筆者三十多年來從事敦煌藝術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敦煌藝術中的一些美學規律或特徵。如敦煌壁畫中的美的規定性、實用性和模仿性、敦煌壁畫中的於對稱中求不對稱、節奏感與韻律、誇張變形等美學特徵,以及佛教石窟雕塑藝術的視覺審美心理等。筆者以敦煌藝術的具體圖像為研究物件,認為具象美學與抽象美學相比,不僅比較容易讓廣大民眾理解、接受,提高民眾的藝術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於藝術家或工匠們的創作或製作,也具有實際的可指導性和操作性。另外,敦煌壁畫中的模仿性、節奏感與韻律、誇張變形等美學特徵和石窟雕塑藝術的視覺審美心理等,都容易為藝術家或工匠所理解,具有實際的可操

作性。 《敦煌藝術中的人與自然/敦煌藝術書系》的第二部分,是試圖對敦煌文化中關於人生、關於人與人關係即倫理學方面所進行的一些探討。如從道德理想角度探討了敦煌壁畫中所反映的社會理想和宇宙觀,從人生觀、道德原則、家庭關係、忠孝觀念、善惡思想、理想人格等多方面對佛教的倫理思想進行了探討,從敦煌結社活動探討人的群體性以及個體與集體的關係,通過將《太公家教》與《增廣賢文》進行比較,對不同時代不同倫理思想進行了探討,另外還試探了敦煌壁畫中反映的婚姻倫理關係,分析了敦煌僧尼飲酒習俗與道德規範的關係,等等。 《敦煌藝術中的人與自然/敦煌藝術書系》的第三部分,筆者首先對敦煌壁畫中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行了探討,然

後分析了古代敦煌環保意識基礎及其與現代大西北可持續發展之關係,並對當代敦煌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反思,另外介紹了兩千年前出現在敦煌地區的環保法令《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介紹了涉及古代敦煌水資源和水利建設的一條重要敦煌文獻S.5874寫卷,還特別介紹了一項傳承千年的敦煌灌溉用水管理制度。這些,對於我們今天如何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環保問題或許能有所啟示。 胡同慶   男,1954年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1984年從四川樂山奔赴甘肅敦煌。曾為《敦煌研究》資深編輯,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敦煌具象美學和古代社會生活史,已出版《品味敦煌》《敦煌古代遊戲》《魅力敦煌一一從

美學角度賞析敦煌藝術》《敦煌古代衣食住行》《盛女敦煌一一揭秘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往事》《敦煌壁畫中的養生》《敦煌文化(普及本)》《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藝術面面觀》《華麗敦煌一一敦煌龍鳳紋飾圖錄》等20部著作;發表《莫高窟早期龍圖像研究》《敦煌晚期壁畫中的天國圖像》等140多篇論文。另外還發表了不少詩歌、遊記和雜文。

生態環境問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J爸 #綠鬣蜥 #危害種
【J爸贊助帳號:822 059540378052】
斗內完請FB私訊想說的話,下一部影片幫你說出來!
---------------------------------------------------------------------------------------------
本頻道影片不接受擅自剪輯、翻拍、後製或任何新聞、商業用途
------------------------------------------------------------------------------------
「肚子餓」找瑋納:https://www.weinastore.com/
「手電筒」找風雷:https://www.facebook.com/Storm1441
「鎮暴槍」找益飛:https://www.facebook.com/Efapaintball
------------------------------------------------------------------------------------
綠鬣蜥常見問題Q&A 20題:https://youtu.be/TOi04sVHX8M
不要用BB彈射綠鬣蜥:https://youtu.be/df45zjjeWkA
不要抓野生綠鬣蜥來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SAtati1oM
------------------------------------------------------------------------------------
有問題或代購商品請私訊↙
Joby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JobyDad/
Joby Line:https://lin.ee/DLVi1rD

都市生態公園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大湳森林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問題,作者吳品萱 這樣論述:

摘要都市化是二十一世紀影響環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度都市化發展伴隨社會與生態環境問題,環境快速變動導致太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生活,在緊密的都市空間裡,公園綠地是都市中少存的綠地開放空間,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主張,都市綠地對人類有諸多好處:可以調節氣溫、改善空氣品質、阻隔噪音、提供人們從事休閒運動和社交活動、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因此建議都市要提供人均綠地面積為9平方公尺,近年,許多心理和環境學家研究指出,綠地對人體與心理健康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接觸大自然可以減少壓力產生幸福感,公共綠地可以讓人更快樂。因此,面對環境的永續議題,加上近年生態保

育和環境維護的意識提升,都市公園被賦予重要角色,開始朝向生態化發展,重視生態棲地的保育與營造以建立生態系統的平衡,延續人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環境。生態公園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後續維護管理和保育意識,因此,本研究以桃園大湳森林公園為例,建立未來生態公園永續經營管理機制,透過案例的借鏡分析,了解國內生態公園的推動發展和經營,藉由個案研究對大湳森林公園進行基礎二手資料的搜集、摘錄整理和分析,本文第四章環境資源說明到棲地分區營造,摘錄自生態調查單位,從生態專業的調查和整合了解生態棲地的組成和發展,加以分析探討,以及第四章第六節規劃設計發展,摘錄自規劃設計單位,檢視對大湳森林公園營造建置時所建構的發展脈絡和

目標,並利用參與觀察和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彙整目前公園的發展狀況,在形塑生態化公園的過程中,發掘生態公園面臨的困境和課題,作為未來大湳森林公園經營管理機制建立之依據。本研究對象大湳森林公園原為保一總隊大湳營區,2017年8月退役後交由桃園市政府管理,因長期作為營區使用,環境干擾程度相對較低加上生態性高,具有多樣的植被和棲地組成,為都市中珍貴的自然資源,因此桃園市政府以生態保育的規劃朝向森林公園定位發展,2018年1月市政府委託生態調查單位和規劃設計單位,先後執行生態調查資源盤點工作和公園整體規劃設計,2020年6月正式動工,進行生態棲地的營造工程,直至目前施工作業持續進行當中,預計2022年底

前完工。本研究對象大湳森林公園面臨土地資源的轉型利用,為平衡都市擴張和生態維護的保育,以生態化發展,平衡生態環境與生活場域之保護,因此,期望透過大湳森林公園的發展過程,了解建置過程所造成的生態影響和環境衝擊等相關影響因子,找出形塑生態化公園的困境與課題,未來如何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棲地環境,建立對大湳森林公園的經營管理,且具有生態維護保育之機制,以達到生態化公園的永續經營之參考價值和關鍵。

生態經濟學

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問題,作者肖良武,蔡錦松,孫慶剛,張攀春 這樣論述:

  本書分為十章,針對生態經濟學做出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的任務就是介紹生態經濟學的基本情況。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學習首先要瞭解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瞭解它的內涵與性質、研究對象和內容、學科體系構成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主要介紹生態經濟系統的概念、特性、組成要素及功能,以及生態經濟系統要素配置及方法、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矛盾與協調統一等內容。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理解和掌握生態經濟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於把握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規律,對生態經濟系統進行優化調控,從而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章將介紹生態經濟學的價值觀、產值觀、效益觀和財富觀。價值理論是

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價值理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下,為了抑制或消除外部不經濟性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一個基本的思路是使人們在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損害環境者付出相應的代價,這就牽涉環境和資源的價值問題。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價值論問題是不可迴避的,這關係到理論體系的建立,也關係到生態經濟學向縱深領域的發展。   第四章解說生態產業,這是在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產業。它的出現和發展,能夠有效地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極大地滿足人

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第五章從生態旅遊的基本概念開始,對生態旅遊的基本特點、要求及發展進行詳細闡述。生態旅遊是生態經濟引入旅遊業的具體應用,把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納入旅遊業。生態旅遊具有生態性、保護性、高品位性、專業性、限制性等特點,既強調環境保護,又滿足了消費者的旅遊觀光需求,是現階段旅遊業發展的一個新業態。   第六章分析正確處理好資源、環境和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人類消費模式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當前全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消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與人類的消費觀念是直接

相關的。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這就要求人們更加重視消費問題、消費觀念問題,消費觀念一旦形成又會反作用於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並對其產生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第七章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4%增長到2017年末的58.52%,城鎮人口達到81347萬人。人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浪費、生活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的出現。為了解決這些城市問題,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生態城市理論應運而生。生態城市理論在城市建設目標、效果和方法手段上均不同於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在目標上,從傳統

規劃的單一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過渡到生態經濟的綜合發展目標;在效果上,從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過渡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綜合最優;在方法手段上,從傳統規劃的少數幾個學科過渡到以系統工程思想為指導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   第八章敘述人們應以實現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途徑,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方式。中國欠發達地區面積廣,人口多,自然條件複雜,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豐富,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和生態支撐。如今,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環境形勢相當嚴峻,生態經濟建設尤為重要。   第九章從基本概念入手,對國內外的生

態補償類型、機制、政策進行詳細的論述,並結合案例具體分析。生態補償涉及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學科的綜合性給生態補償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理論基礎包括公共物品理論、外部性理論、生態資本理論、產權經濟理論、利益博弈理論、社會公義理論等。   第十章是在探索生態經濟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克服體制機制性障礙,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才能保障生態經濟發展。因此,加強生態經濟建設,制度保障是關鍵   作者簡介 肖良武   經濟史博士,經濟學教授。現任經濟系主任,兼任生態文明中心生態經濟研究所所長。 第一章 導論 ……………………………………

………………………… (1) 第一節 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 (2) 第二節 生態經濟學的內涵與性質 ………………………………… (6) 第三節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 (11) 第四節 生態經濟學學科體系及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 ………… (13) 第五節 研究生態經濟學的意義 …………………………………… (15) 第二章 生態經濟系統 …………………………………………………… (19) 第一節 生態經濟系統概述 ………………………………………… (20) 第二節 生態經濟系統的組成 ……………………………………… (25) 第三節

生態經濟系統要素配置及方法 …………………………… (28) 第四節 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矛盾與協調統一 …………………… (37) 第三章 生態經濟學的價值理論 ………………………………………… (43) 第一節 生態經濟學的價值觀 ……………………………………… (44) 第二節 生態經濟學的產值觀 ……………………………………… (48) 第三節 生態經濟學的效益觀 ……………………………………… (54) 第四節 生態經濟學的財富觀 ……………………………………… (59) 第四章 生態產業 ………………………………………………………… (65) 第一節 生態產業概述及原理 …………

…………………………… (66) 第二節 生態農業 …………………………………………………… (69) 第三節 生態工業 …………………………………………………… (77) 第四節 生態服務業 ………………………………………………… (83) 第五章 生態旅遊 ………………………………………………………… (95) 第一節 生態旅遊概念及內涵 ……………………………………… (96) 第二節 生態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 (99) 第三節 生態旅遊的特點與原則 …………………………………… (103) 第四節 生態旅遊系統 ……………………………………………… (107

) 第六章 生態消費 ………………………………………………………… (117) 第一節 消費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 (118) 第二節 消費主義的危害及成因 …………………………………… (119) 第三節 生態消費的內涵及特徵 …………………………………… (125) 第四節 生態消費的意義 …………………………………………… (128) 第五節 生態消費模式及其構建 …………………………………… (129) 第七章 生態城市建設 …………………………………………………… (145) 第一節 生態城市概述 ……………………………………………… (146) 第二節

生態城市建設的評價方法 ………………………………… (151) 第三節 生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 ………………………………… (154) 第四節 生態城市規劃、 建設與管理 ……………………………… (164) 第八章 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 …………………………………… (175) 第一節 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意義 ………………………… (176) 第二節 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現狀 ………………………… (177) 第三節 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途徑 ………………………… (183) 第九章 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研究 ……………………………………… (195) 第一節 生態補償機

制的概述 ……………………………………… (196) 第二節 生態補償機制的國際經驗與借鑑 ………………………… (203) 第三節 重點領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案例分析 ………………………… (206) 第四節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戰略與政策框架 …………………… (212) 第十章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 ……………………………………………… (227) 第一節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意義 ………………………………… (228) 第二節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現狀 ………………………………… (232) 第三節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途徑 ………………………………… (234) 參考文獻 ……………………………

………………………………………… (241)   序   隨著人類對環境資源開發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18世紀以後,大量工業機械的應用,開採業、製造業特別是冶煉業、化學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大量煤炭被開採,過度開荒、毁林,「石油農業」模式的大規模應用等,造成全球範圍內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系統並嚴重威脅著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不可分割的。由於經濟增長的原材料主要來自自然,如果經濟發展損害了環境,環境的惡化必然限制甚至破壞經濟的發展。尤其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農業、

林業、礦業和能源生產至少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依賴這些產業生存和就業的人口比例則更高。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中,自然資源的出口一直占很大比重。結果,這些相對貧窮的國家在出口越來越多稀有資源的同時也變得日益貧窮。同時,對自然資源的過量開採,必然導致環境的破壞,進而帶來更嚴重的災難,經濟發展也將終止。如何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問題。正是由於以上原因,生態經濟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今天,我們只有穩步推進生態經濟建設,才會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生態經濟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

上,新增「生態旅遊」「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研究」兩章,以適應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本書的編寫分工為:肖良武負責全書的框架設計並編寫第一章;黃臻負責第二章的編寫;孫慶剛負責第三章的編寫;蔡錦松負責第四章的編寫;鄭瑞、李藝負責第五章的編寫;張韜負責第六章第一節至第四節的編寫;劉清海負責第七章的編寫;張攀春負責第六章第五節、第八章的編寫;羅騰飛、袁國龍負責第九章的編寫;文瑾負責第十章的編寫。全書的統稿、審核、定稿由肖良武、蔡錦松、孫慶剛、張攀春共同完成。   本書涉及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面廣,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尚有很多,故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  

共享經濟在蘭嶼的「視差」:區塊鏈科技達悟幣與部落智慧魚幣的共享文化

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問題,作者鍾又任 這樣論述:

達悟幣是以區塊鏈為基礎發行在蘭嶼的社區代幣,為要解決觀光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創造島嶼金融可能性而做出的創新設計。達悟幣的實驗期間中,推廣與宣傳並非一路順遂,甚至處於停滯階段。本研究以「共享經濟」為主軸關注兩個面向,其一為達悟幣個案本身的設計理念與發展推廣過程;其二為達悟族社會中存有的漁獲共享系統。首先反思基於社區代幣理念出發的達悟幣的設計方案,再深入分析達悟族漁獲共享之社會意涵。本研究採行的研究方法以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以及搭配二手的內容分析與論述分析為主。本研究發現,達悟幣仍處於貨幣系統思維的層次,並非合適的機制設計,而達悟族漁獲共享的深層理念屬於一種「社會責任」的型態,比起個人的貨幣積

累來得更凝聚部落。因此本研究建議達悟幣需要跳脫貨幣的思維,改往設計「量化」社會責任的方向與結合傳統「禁忌」作為執行規範才較能體現達悟族傳統思維,且較有可行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