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澤宏,李孟樺,孫政豊寫的 圖解國際標準驗證 ISO 9001:2015實務(2版) 和王廣宇的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中國對外翻譯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張懿所指導 顏銘呈的 牡蠣養殖之碳足跡估算-以七股牡蠣養殖為例 (2013),提出產品碳足跡認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牡蠣養殖、碳足跡、碳封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溫肇東所指導 陳兆琦的 企業導入碳管理之個案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盤查、產品碳足跡、碳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產品碳足跡認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產品碳足跡認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國際標準驗證 ISO 9001:2015實務(2版)

為了解決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問題,作者林澤宏,李孟樺,孫政豊 這樣論述:

  圖解讓國際標準驗證更簡單   ●輕鬆理解國際標準驗證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配合圖表輔助,加深學習記憶   本書分三大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的前三章,採用圖解讓讀者能快速有效了解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要點條文與實務推動精神,包括國際標準介紹、品質管理系統要項、概述。第二部分為重點條文4.0組織背景至條文10.0改進要求,透過重點圖表與實務說明,啟發讀者融入工作生活化系統思維。第三部分為附錄,附錄1融合其他國際標準條文要求(ISO 13485、ISO 14001、ISO4 5001、ISO 50001),提供管理者明確推

動ISO管理審查目標;附錄2提供TAF國際認證論壇公報,企業明確從推動至宣告通過ISO驗證可預期的結果;附錄3補充適合各產業之ISO 9001:2015條文要求與適合二輪車輛之品質一致性審驗作業要求。   本書著重實務Case study個案教學,對應條文解析補充教學,有別市場專書內容,適合高中職及大學以上老師與學生深度了解ISO國際標準驗證之基本知識,更是適合產業社會新鮮人跨域學習品質管理系統之口袋書。

產品碳足跡認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眾成工業」健身品牌介紹

訪問:何信謙 國際業務經理

  眾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80年,以「誠信、專業、服務」為企業價值觀,專注於健身器材事業的發展,並以Body-Solid、Steelflex、Fitnex s三大品牌行銷全世界130餘國。 眾成公司主要競爭優勢為善用兩岸生產資源有效降低成本,提供具附加價值的產品給顧客。本身擁有優良的研發團隊,結合精湛的製造技術,產品均通過S.G.S ISO 9001認證及歐盟CE、美國UL/ETL等國際性產品安全標準,連續多年榮獲台灣精品獎及風雲獎等殊榮。

  眾成公司始終秉持「把健康快樂帶給使用者, 成為健康器材產業的領航者、建立熱情健康的企業文化」為企業願景,堅持顧客滿意的最高服務原則,期望為人類創造兼具健康與活力的優質健身器材。 ☆榮獲2005、2006、2007年TSMA風雲獎 ☆榮獲2009、2011、2013年TAISPO創新產品卓越獎。

☆勞獲2010年BSI碳足跡認證
☆榮獲2003、2005、2006、2010、2011、2013、2017、2018年台灣精品獎
☆取得S.G.S、ISO9001、ETL、CE證書

經營理念 經營理念:『崇本務實、團隊創新、追求卓越、永續經營、回饋分享。』 品質政策:『研發創新符合需求,客戶至上品質第一,持續精進永無止盡。』

主要商品 / 服務項目 *專業運動設備製造廠商,生產優質具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產品線涵蓋: 1.重量訓練器材類: 單功能機、多功能複合機、健身房專用肌肉訓練機、室內健身器材、舉重器材、國際級舉重器材、舉重棒、健身設備配件。 2.心肺有氧訓練器材: 電動跑步機、橢圓機、磁控車。

粉絲頁: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牡蠣養殖之碳足跡估算-以七股牡蠣養殖為例

為了解決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問題,作者顏銘呈 這樣論述:

溫室效應是近年來熱門科學研究議題,如何降低或封存溫室氣體室氣體的排放量是現今節能減碳急需發展的方案。本研究目的在於使用碳足跡模式,以牡蠣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其生長過程中可將海水中的CO2以碳酸鈣(CaCO3)形式轉換成殻體之生物礦化特性(Biomineralization)來進行養殖貝類對二氧化碳封存的實際效益計算,並計算牡蠣養殖生命週期之碳足跡,作為水產品碳足跡認證之重要依據,以提升產品之附加經濟價值。海溫室氣體的調查研究中,生命週期之分析除了評估各產品生產對環境衝擊之外,並藉由了解各排放源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篩選出影響力最大之排放源,並修正或尋找替代方案,最後達到低碳生產的目標。研究結果顯示

,單一養殖戶放養牡蠣養殖殖時間為180天,每年可生產約40萬公斤牡蠣,碳封存量為155,760 KgCO2e,碳排放量為24,062.8 KgCO2e,碳足跡為-0.329 KgCO2e,換言之,牡蠣養殖碳封存量大於養殖過程之碳排放量。牡蠣養殖過程中,棚架材料之竹筏部分為主要排放源,佔總排放量約81.9%,目前竹筏已有不鏽鋼管為替代品,可大幅延長棚架壽命,但因價格昂貴以及颱風天災等不可抗拒之因素等可能造成遺失,目前漁民大多維持傳統使用竹筏為主。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為了解決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問題,作者王廣宇 這樣論述:

中國確立了“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發展目標,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的里程碑。作為發展中大國, 中國計畫僅用 30 年的時間減少排放,實現從達峰到中和任重道遠。在這一目標指引下,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變革。消費、市場、監管、投資等領域該如何應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零碳金融》一書嘗試回答這些新問題。 本書聚焦碳中和實現的金融驅動力和經濟分析,結合金融投資的一線實踐,提出金融支持綠色轉型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尤其是後者,在雙碳目標落實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本書還對碳金融、碳足跡、碳資產管理、碳交易監管等前

沿問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綠色金融及碳金融體制機制,著重發揮轉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術和驅動產業“轉綠”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靠政策、市場、技術三者合力完成。本書另外從數位化減排、有為政府以及新實體企業行動等角度,梳理綠色轉型的綜合路徑。現代企業實施“減碳為零”戰略,更多企業家抱著“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長期金融資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規模化綠色產品和服務,才是全社會實現碳中和願景的通途。   王廣宇 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董,吉林大學校董,長江商學院金融

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會長。 王博士于 2008 年創立的華軟資本是國內領先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主導項目曾多次獲評業界優秀案例。他在金融科技、上市與投資並購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曾多次榮膺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家、中國優秀股權和創業投資家突出成就獎、中國 TMT 產業十佳投資人物、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傑出青年投資家、中國傑出並購人物、金牛股權投資精英、卓越金融科技領袖等榮譽。 王博士著有《負利率: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新實體經濟》《先鋒:股權投資在中國》《2049 智慧崛起》《知識管理:衝擊與改進戰略研究》等多部作品。   第一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雙碳目標與新發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路徑 / 003 (二)減排要依靠市場機制 / 004 二、綠色溢價 / 009 (一)平價碳成本 / 010 (二)綠色溢價與碳價 / 011 三、碳產權與外部性 / 012 (一)氣候變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產權 / 012 (三)碳配額與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與風險溢價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權特性 / 018 五、風險管理 / 018 (一)非市場風險 / 019 (二)市場基礎、運行和濫用風險 / 021 第二章 綠色消費與碳足跡 一、碳足跡與碳資訊披露 / 02

7 (一)碳標籤 / 027 (二)消費源頭減排 / 029 (三)碳資訊披露 / 030 二、綠色消費引導綠色供給 / 032 (一)綠色戰略頂層設計 / 033 (二)執行新型消費計畫 / 035 (三)增加創新綠色供給 / 036 三、綠色行為與個人激勵 / 037 (一)觀念機制更新 / 037 (二)環保行為干預 / 041 第三章 零碳金融 一、金融:零碳化調整 / 047 (一)實現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 (二)發展零碳金融至關重要 / 054 二、氣候金融 / 056 (一)內涵與實踐 / 057 (二)氣候金融體系 / 059 三、權益與包容性金融 / 063 (一

)權益金融和投資基金 / 063 (二)普惠與包容性金融 / 066 四、可持續金融 / 067 五、零碳金融應重視發輾轉型 / 069 (一)完善綠色標準 / 069 (二)披露環境資訊 / 070 (三)激勵低碳投融資 / 070 第四章 碳金融 一、碳排放權交易 / 075 (一)交易標的 / 075 (二)商品與金融屬性 / 077 二、主要規則 / 078 (一)交易制度 / 078 (二)市場主體 / 081 三、碳產品 / 082 (一)碳現貨:新征程 / 082 (二)碳期貨:大未來 / 084 (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 四、碳基金投資 / 090 第五章 綠色金融

一、綠色信貸 / 101 (一)界定與概述 / 101 (二)綠色信貸制度 / 105 (三)銀行綠色信貸管理 / 107 二、綠色證券 / 109 (一)界定與概述 / 110 (二)制度與指數 / 113 (三)ESG與資訊披露 / 116 三、綠色債券 / 120 (一)界定與概述 / 120 (二)標準與實踐 / 121 (三)發行條件與流程 / 127 四、綠色保險 / 131 (一)界定與概述 / 131 (二)制度與實踐 / 133 (三)發展與保障 / 136 五、完善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 (一)優化綠色金融標準 / 141 (二)強化能力完善認證 / 142 (三

)創新產品鼓勵披露 / 143 第六章 轉型投資 一、能源清潔和可再生 / 147 (一)清潔發電和可再生能源 / 149 (二)生物質開發利用(非電力) / 151 二、能源密集型製造業 / 152 (一)製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 (二)製造業升級與減排 / 153 三、交通和居住產業 / 154 (一)新能源汽車 / 154 (二)節能建築 / 156 四、農業現代化與科技化 / 157 (一)動植物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 / 158 (二)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科技 / 161 (三)農業現代化設施與資訊化 / 161 (四)林業科技與森林碳匯 / 165 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

(一)碳減排技術 / 165 (二)零碳與負碳技術 / 168 第七章 有為政府 一、碳政策組合 / 175 二、碳稅與碳邊境稅 / 178 (一)碳稅的討論 / 178 (二)碳邊境稅與碳洩漏 / 180 (三)碳關稅對中國的挑戰 / 182 三、碳監管 / 183 (一)國外碳市場的監管經驗 / 184 (二)構建公平有效監管體系 / 185 (三)強化市場監管手段 / 186 (四)全程監管:從排放行為到配額交易 / 187 四、完善法制體系 / 188 (一)提高層級配套細則 / 189 (二)完善法制內在邏輯 / 190 五、消除非市場壁壘 / 193 (一)規範各行業減排技術標準

/ 193 (二)構建碳排放核查體系 / 193 第八章 國際借鑒 一、美國:自主碳減排交易 / 197 二、歐盟:完備碳市場嘗試 / 199 三、日本:碳排放總量交易 / 202 四、印度:探索碳期貨和碳融資 / 205 第九章 數位化減排 一、數位化浪潮:推動減碳 / 211 二、數位化生活與居民減排 / 213 三、數位化轉型與企業減排 / 214 (一)數字產業發展優先減排 / 216 (二)數位化轉型加速製造業減排 / 219 四、能源互聯網驅動減排 / 220 (一)釋放數位化潛力提效 / 220 (二)能源與工業互聯網脫碳 / 221 五、數位化減排的新空間 / 224 (

一)發揮大型科技公司的優勢 / 224 (二)助力城市管理和運行減碳 / 227 第十章 新實體企業:重做一遍 一、實現碳中和,企業是主力軍 / 231 (一)明確雙碳戰略 / 231 (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 (三)內部碳資產管理 / 233 二、零碳金融:支援新實體 / 235 (一)服務之上更應支援轉型 / 235 (二)傳統金融加速“點綠成金” / 237 三、企業家精神: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 238 四、應對氣候危機:中國企業在行動 / 241 參考文獻 / 247 後 記 / 255 附 錄 / 257  

企業導入碳管理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問題,作者陳兆琦 這樣論述:

國際間溫室氣體管理的已從組織型盤查擴展至產品供應鏈盤查,產品碳足跡成為各界期望揭露之資訊。企業可藉由透過產品碳足跡盤查導入碳管理,除了可取得第三方單位的產品查證聲明書外,因在盤查過程中利用生命週期評估技術及溫室氣體暖化指標,更可促使供應鏈一起落實節能減碳而降低成本的要求。本研究從輔導單位的角度,輔導一家台灣的紡織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盤查導入碳管理,以幫助企業藉推動碳管理而落實節能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