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下針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痛下針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適寫的 容忍與自由: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和吳桐禎的 中國人應知的成語常識(插圖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九評國民黨也說明:本文姑且從俗,也來個「九評」,為當下國民黨痛下針砭。 一評「反共基本國策」:國民黨統治台灣長達半個世紀,在兩蔣時代可謂「反共」號角響徹雲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華品文創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楊泰順所指導 楊合進的 從新制度論探討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 (2012),提出痛下針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制度主義、廉政設計、貪腐、反貪腐、理性選擇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王成勉所指導 姜依官的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狀元、三元、商輅、宰相的重點而找出了 痛下針砭的解答。

最後網站針砭 - Wiktionary, the free dictionary則補充:Derived termsEdit · 俗耳針砭/俗耳针砭 · 痛下針砭/痛下针砭 · 針砭時弊/针砭时弊 (zhēnbiān shíbì). Last edited on 23 June 2023, at 09:12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痛下針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容忍與自由: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為了解決痛下針砭的問題,作者胡適 這樣論述:

堅持批判,重估價值! 臺灣必須選擇自己的方向。 胡適,在臺灣傳遞「五四火種」的起跑者, 打開胡適思想,就打開一扇窗。   我們與胡適的距離——可以是100年,也可以恍如昨日——   雖然間隔著百年,但一樣在面對民主爭議、學術自由、社會弊端、女權等問題,   胡適說:「紙上談兵容易,任何阿貓阿狗都可以談,重點是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做戲無法,出個菩薩』,不解決問題,遇到困難只能請出菩薩來解圍更是可悲。」   他侃侃而談、批判犀利,努力帶來一點一滴的改變,   當我們閱讀胡適,他的思維、陳述、洞見、勇氣、幽默,會打開一扇窗,讓我們也能直面自己的世界。   胡適畢生著述不輟,遺存的文字財富超

過千萬,不是一般讀者可以問津通覽。而且市面上各種胡適精選卷帙浩繁,本書借鑑既有的成果,企望有所突破,自呈特色,乃以胡適的思想關懷為主題,避開學術作品,精選猶然深具現實意義並可激發思考的原著二十篇,期可提供多樣角度的認知。   ◆三大主題   ◎卷一〈傳統與現代〉,選錄胡適對於思想文化和教育諸領域之思考。胡適執著的理想,以「再造文明」為核心,在思想文化方面,胡適始終不以空洞玄虛的「主義」為然,主張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   ◎卷二〈自由與容忍〉,選錄胡適闡釋自由民主的文章。胡適始終服膺自由民主的信念,即令世局變易無常,他從不轉移退讓。胡適還強調「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異

己」,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進,培養一個「有人味的文明社會」。   ◎卷三〈個人與社會〉,選錄胡適思索如何推動社會改革的著作。胡適倡導健全的個人主義,強調「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呼籲養成獨立思想的能力。注重從自己身處的社會現實環境入手,主張要「站在這個社會裡來做這種一點一滴的社會改造」,反對「獨善的個人主義」。 本書特色   胡適畢生遺存的文字財富超過千萬,胡適紀念館的館長潘光哲老師以「思想關懷」為主題,避開學術理論篇章,精選猶然深具現實意義並可激發思考的原著二十篇,提供讀者多元閱讀胡適的面向。   ◎於各篇首設計「解題」單元,摘述各文主旨,解釋相關的時代或思想

脈絡,偶做簡要評論,有助於讀者掌握胡適的敘述重點與相關課題的背景。   ◎於各篇末設計「延伸閱讀」單元,舉引與該文相關之資料文獻,便於讀者深入,取精用弘;如果要知曉與該文相關的本來歷史場景或是思想脈絡,自可按圖索驥,追查考究。   ◎本書附有〈建議閱讀書目〉一篇,精審舉列胡適的著作與史料、研究胡適的著作及與胡適相關的網站,以初學者可理解為考量,撰寫推介按語,簡單介紹各種文獻資料的用途和價值。   ◎本版增添「附錄」一篇:〈「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潘光哲撰)。   ◎本書選文,均附刊相關圖像,如胡適及相關人物的照片、胡適原文手稿、以及胡適著作原版書影等,文圖

並茂,增加閱讀興趣。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   字適之,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宣傳民主、科學。   胡適提倡白話文和新詩,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一九五七年,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四月到臺灣定居就任。一九六二年病逝,中央研究院於院內成立了胡適紀念館。另外,在研究院附近另有一胡適公園,為胡適的墓地。   胡適一生影響甚廣,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

試集》、《胡適文存》、《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盧山遊記》、《胡適文選》、《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四十自述》、《南遊雜憶》、《胡適留學日記》、《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編者簡介 潘光哲   筆名彭廣澤、勞棟,1965年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歷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

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台灣史。   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 》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並主編《(新版)殷海光全集》、《(新版)胡適全集》、《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等史料彙編;並另主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一二○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等書。   序  願把金針度與人 編輯說明 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卷一.傳統與現代 第一篇 多研究些問

題,少談些「主義」! 第二篇 新思潮的意義 第三篇  杜威先生與中國 第四篇《國學季刊》發刊宣言 第五篇 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第六篇 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 第七篇 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 卷二.自由與容忍 第八篇 自由主義是什麼? 第九篇 人權與約法 第十篇 從民主與獨裁的討論裡求得一個共同政治信仰 第十一篇 陳獨秀最後對於民主政治的見解序 第十二篇 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第十三篇 胡適致陳獨秀 第十四篇 容忍與自由 卷三.個人與社會 第十五篇 易卜生主義 第十六篇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第十七篇 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 第十八篇 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後 第

十九篇 為學生運動進一言 第二十篇 貞操問題 胡適年表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 「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潘光哲) 編輯後記 我的「胡適閱讀史」:被閹割的「五四火種」在臺灣(潘光哲)   序 願把金針度與人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以下簡稱胡適紀念館),位於臺北市南港區,初建於一九六二年,迭經興革,屹立無間,始終是海內外紀念與研究一代哲人胡適最重要的殿堂。   胡適紀念館是緬懷紀念胡適的天地。胡適紀念館由三大部分構成:一為臺北南港胡適故居,是他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間在臺灣擔任中研院院長的住宅;故居的建築、廊道、擺設等格局,大體上仍保持胡適生前起

居生活的原有風貌。二為陳列室,由美國美亞保險公司史帶(C. V. Starr)先生捐贈,建造於一九六四年。陳列室以「常設展區」展示胡適的著作、手稿、照片、遺物與紀念物、播放紀錄片等;又設有「特展區」,專題介紹胡適生命世界的軌跡,不定期更換主題。三為胡適墓園與胡適公園。進入胡適公園,依丘阜拾級而上,即至墓園,曲徑濃蔭,深有山林幽靜景緻。瞻仰憑弔之餘,另有遊觀登臨之勝。凡仰慕懷念胡適或有所興趣的朋友,胡適紀念館是必到參訪的園地。胡適紀念館必將繼續努力,讓來訪的朋友享受感性與知性兼具的感動,流連而忘返。   胡適紀念館也是研究胡適生平事蹟和思想的基地。胡適紀念館得天獨厚,收藏胡適的資料(特別是晚年

部分),舉世無雙。曾經親臨胡適紀念館,利用館藏資料進行研究的學者,遍布寰宇。胡適紀念館現在已經向全世界公開開放「胡適檔案檢索系統」,利用電腦網路,研究者不必親臨現場,經過簡單的申請手續,進行線上檢索系統查詢,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與研究相關的原始資料。亦且,經過前賢費心耗神,整理編纂,並與民間出版機構通力合作,胡適紀念館主持或協助出版的資料成果,舉凡《胡適手稿》十冊、《胡適作品集》三十七冊、《胡適的日記(手稿本)》十八冊、《胡適日記全集》十冊、《胡適英文文存》三冊、《胡適未刊英文遺稿》、《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

選集》、《遠路不須愁日暮:胡適晚年身影》以及新近開始推出的新版《胡適全集》等等,有口皆碑。這些資料與出版品,都為開拓「胡適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促成「胡適研究」的天地綻放燦爛的花朵,供應了無窮的動力。在「胡適研究」的領域裡,胡適紀念館願意持續向研究者提供服務,扮演好應盡的角色。   胡適紀念館還應該是將胡適象徵的意義發揚光大,使之得以經過批判繼承而可歷久彌新的助力。在華人世界裡,環繞著胡適的話題,從來不曾間斷,代表著胡適永遠是人們感到興趣的人物。「胡適研究」的學術成果,更是佳作頻出,蔚為顯學,彰顯了胡適必然是理解歷史趨向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在瞻望未來進程的時候,胡適的生命旅程與思想世界,無

論成敗得失,都是我們永不枯竭的「思想資源」。那麼,因應時代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胡適研究」的成果,持續推陳出新,讓胡適在歷史長河裡貢獻過的心血,可以散發永恆的光芒,能夠刺激無限的反省,胡適紀念館自然責無旁貸。基於這樣的信念,這部《容忍與自由:打開胡適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就是我們謹以敬懷之心,實現這樣的責任,推動進行的第一步嘗試。   胡適畢生著述不輟,遺存的文字財富超過千萬,實非一般讀者可以問津通覽。挑選精華之作,匯為一編,導引初學讀者略窺其間美富,進而體會吟詠其旨趣,承繼宏揚其精神,批判轉化其遺產,本來就是胡適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業,一九三○年問世的《胡適文選》,正是其例。在此之後,類似的著作

,層出無已,始終是文化出版界的熱門主題。本書借鑑既有的成果,企望有所突破,自呈特色。在卷帙浩繁的胡適著述裡,本書以胡適的思想關懷為主題,盡量避免純粹學術理論的作品,精選猶然深具現實意義並可激發思考的原著二十篇,期可提供多樣角度的認知。本書的選文,基本上也力求依據最原始的資料版本進行編輯刊印,以免貽誤讀者。本書並嘗試與眾不同,選文附刊相關圖片,文圖並茂,也在每篇選文內設計「解題」與「延伸閱讀」兩個單元,書末並另附「建議閱讀書目」一篇,期可有助於初學讀者的理解和掌握。「解題」部分,摘述各文論說主旨,解釋相關的時代或思想脈絡,偶做簡要評論。「延伸閱讀」單元則舉引相關文獻,或舉列胡適其他原著,以便讀者

得以再登堂入室;讀者於研讀胡適原著之後,倘若意欲更為深入認識相關歷史場景或思想脈絡,可就各文舉列之研究成果,按圖索驥,繼續追查考究,或可廣增識見,或可開展研究。「建議閱讀書目」一篇,精要舉列胡適的著作與史料、研究胡適的著作以及與胡適相關的網站,從初學讀者的角度撰寫推介語,簡單介紹各種文獻資料的價值和貢獻,有心想要進入胡適的生命與思想世界的初學朋友,或可依序而進,不至無可依傍,無所歸向。「鴛鴦繡取從君看,要把金針度與人」,是胡適獨創並力行不輟的心得。謹此懷持胡適的原始意念,師法其意而選編本書,奉獻於有心的世眾。想望所及,不敢自誇自矜,是否有當,期待讀者的批評指教。   歲月悠悠,浪起潮落,胡適

的時代已遠,胡適的墓木已拱。只是,做為「人」的永恆問題與現實的挑戰,則仍無或已時;自由、民主與科學這些理想的內涵意義與落實途徑,始終有待思索實踐。胡適期待的理想世界,和我們的夢想處境,不可能一成不變;胡適回應自己時代問題的解答,自然也不會是我們面對自身現實的萬靈丹藥。胡適的遺澤所在,不是他提供了解決人生問題的標準答案,設定了突越生命困境的金科玉律。相對的,叩問追索胡適多彩多姿的生命歷程,體驗品味胡適獨特鮮明的精神遺產,總有「功不唐捐」的結果。正如胡適說過的:「播了種一定會有收穫,用了力決不至於白費」。關心思考自己與群體命運和將來的朋友,透過理解胡適,應該能夠藉以知曉前此歷史發展的軌跡,建立現實

批判反思的基本能力,從而找尋可供抉擇的方向,建構理想的未來。希望本書的選編、內容設計與相關文獻資料的指引介紹,可以幫助讀者開始認識和理解這位影響深遠的一代哲人。如果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於胡適更濃郁的興味,進入胡適豐富多樣的生命世界,必將是我們最大的榮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 胡適紀念館主任 潘光哲 敬序 二○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解題】一九一七年返回中國的胡適,面對風雲變幻莫測的政局,認為在從事政治改革之前,應先致力於文學、思想、社會的改造,所以他一度主張不談政治,不幹政治。不過,當胡適在一九一九年六月接替《每週評論》的編務之後,他再也無法避免談政

治。因此,他決定就若干基本的問題,特別是針對當時思想界的流行風潮,痛下針砭,從此拉開了自己論政的序幕。胡適曾說自己的這篇〈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是自己「政論的導言」,他呼籲以「細心考察社會的實在情形」做為「輿論家的第一天職」,所以「一切學理,一切Isms(主義),都只是這種考察的工具」。胡適的主張,受到李大釗等人的批評討論,就此引發了「問題與主義」論戰。胡適晚年回顧說,所有的主義和學理應是都該研究的,但是我們應當把它們當成一種假設的觀念來研究,而不應該把它們當成絕對的真理,或終極的教條,或是把它們當成宗教信條一樣來奉行、來頂禮膜拜。這樣才能培植自身創造性的智慧,訓練我們對解決當前團

體和社會裡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從含有迷信的抽象名詞或學理中解放出來。本報第二十八號裡,我曾說過:現在輿論界的大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究竟是什麼東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現時社會的需要。那些迷信軍國民主義或無政府主義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現時社會的需要嗎?要知道輿論家第一天職就是要細心考察社會的實在情形。一切學理,一切「主義」,都只是這種考察的工具。有了學理作參考材料,便可使我們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種情形有什麼意義,應該用什麼救濟的方法。我這種議論,有許多人一定不願意聽。但是前幾天北京《公言報》、《新民國報》、《新民報》(皆安福

部的報)和日本文的《新支那報》,都極力恭維安福部首領王揖唐主張民生主義的演說,並且恭維安福部設立民生主義研究會的辦法。有許多人自然嘲笑這種假充時髦的行為。但是我看了這種消息,發生一種感想。這種感想是:「安福部也來高談民生主義了,這不是給我們這班新輿論家作一種教訓嗎?」什麼樣的教訓呢?這個可分三層說:第一,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鸚鵡和留聲機器都能做的事。

從新制度論探討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

為了解決痛下針砭的問題,作者楊合進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貪腐反映治理失靈,而反貪腐就必須由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 ture)的變革做起。本研究係以新制度論(new institutionalism)的觀點論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新制度論包括:理性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官僚制內幕(inside bureaucracy)等作為本研究之經,廉潔國家之廉政措施為緯,並以組織理論的三個層次貫之,析論我國政府的廉政設計。本研究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及演繹法研究途徑及圖書館式文獻分析法來獲取資料。假定(assumption)「人是理性,廉政設計必須以人類理性自利為設計準則」,個人在

理性選擇下必會尋求最大利得並減少損失。本研究在肅貪設計上之政策建議為:一、上層的在政治系統上:首要健全選舉法制,以定期選舉防杜貪腐,並厲行責任政治。但因競選經費不貲,成為貪腐的根源,必須有效限制選經費及政治獻金。二、中層的肅貪機構本身:廉政署隸屬法務部,與調查局形成「交叉火網」,符合新制度論的權威分散、管轄重疊,既競爭又合作的複式佈網關係。三、下層的法令規定部分:(一)周備的肅貪法律,嚴格且有效率的執行,將能遏止貪腐歪風。(二)擴大公民參與,自組廉政組織,如村里廉政平台及廉政志工,以發揮監督機關施政功能。(三)強化弊端揭發的獎勵與保護措施,使弊端揭露更方便,並加揭發弊端之誘因,對揭露者立法保護

。(四)以高薪養廉能,讓公務員不必貪。若能衡酌上述基本要項,痛下針砭,我國的廉政設計必是最符合理性自利的設計,必能有效降低貪腐的發生。 

中國人應知的成語常識(插圖本)

為了解決痛下針砭的問題,作者吳桐禎 這樣論述:

中國成語「字字皆有本」、「語語皆經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本書邀請語文學領域的專家研究者, 以深入淺出的文字, 配上精美的圖片解說, 讓您輕鬆了解中國成語典故的最佳讀本。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遠不是一本書所能囊括的。《中國人應知的成語常識(插圖本)》按筆劃順序介紹。作者是語文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每一篇簡短的文字背後其實都有多年的積累,他們努力使這些文字深入淺出、嚴謹準確。同時,我們給一些文字選配了圖片,使讀者形成更加直觀的印象,看起來一目了然。 本書重點   「一鳴驚人」、「一敗塗地」的「一」是「一次」的意思嗎?   是「一籌莫展」還是「半籌

不納」?   「了然無聞」與「了然於胸」的「了然」有什麼區別?   是「入境問禁」還是「入境問俗」?   「八拜之交」是交友雙方互拜八次嗎?   「千金一諾」 與「季布一諾」 有關嗎?   「大言不慚」與「大言欺人」有何不同?   「大家風範」、「珠玉在側」都是比喻人品的嗎?   「子虛烏有」為何與「憑虛公子」同義?   「不甚了了」是貶義語嗎?   「不愧屋漏」與「不欺暗室」為何同義?   「分道揚鑣」是兩方決裂的意思嗎?   「天長地久」常用來比喻什麼?   「天高地厚」有幾種用法?   可用「斗方名士」誇獎人嗎?   「付之一笑」、「一笑置之」同義嗎?   「出口成章」有幾種含義?   

「布衣之交」為何是「平民之交」?   如何理解「平易近人」的「平易」?   桃園結義之交為何是「生死之交」?   「休養生息」等同於「休息」嗎?   「光怪陸離」與「五彩繽紛」可互相代用嗎?   可用「光風霽月」形容人嗎?   廉頗、藺相如之交為何是「刎頸之交」?   「名不虛傳」與「名實相副」同義嗎?   何謂「如虎添翼」?   可用「汗牛充棟」指學識淵博嗎?   為何「耳濡目染」與「過庭之訓」有關?   「妙不可言」妙在何處?   孔融、禰衡之交為何稱為「忘年之交」?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為了解決痛下針砭的問題,作者姜依官 這樣論述:

「三元」為中國科舉考試一項特殊的成就,在中國歷史上擁有「三元」頭銜者,共計有十三人。而商輅是明朝僅有的「三元」人物。過去在學術界對其少有討論。本論文即以商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平事蹟與一生之作為,更進一步瞭解其人之志業與在歷史中的意義。商輅之所以能「三元及第」,有其客觀因素,如身處富庶之江南,文風鼎盛,書香傳家。在科舉路上除了個人的機運與貴人的扶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與屢敗屢戰的精神。商輅在朝為官時間長達二十二年之久,曾經歷「土木堡之變」、「京師保衛戰」及「奪門之變」。其所處之時期,正值明朝歷史上的轉折點。政治日趨混亂黑暗,內有宦官亂政,外有強敵侵擾。在此內憂外患之際,商輅能屹立不倒而

為三朝元老,最高官至吏部尚書,以少保退休致仕,其之所以能在動盪的政治中受到敬重,其中有很大的關鍵是在於他的為人處事和平正直,簡樸端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從商輅所遺留下來的《商文毅疏稿》、《文集》,以及他的後代子孫為他所做的《年譜》中,可以瞭解到他的政治思想與為政之道。從疏稿中,他針對時政,痛下針砭,對於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狀況,也提出許多具體的看法。雖有些未能立即奏效,然其貢獻卻可見之於日後。故可證商輅為明代賢相之一,於「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不朽事業均有可稱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