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殿注意事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皇帝殿注意事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牛敬飛,段志強等寫的 老師來不及教的101個秦漢趣史 和葉高樹的 滿文《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朕,在皇帝殿爬山 - 科技人文雜誌也說明:然皇帝殿登山口頗多,本次採牛頭犄角O型縱走,免接駁困擾,遍覽精華區,時間可長可 ... 階梯,黃袍漸次脫身,當看到停車場時,再次打回凡間,結束皇帝大夢。 注意事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自由之丘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王遠義所指導 張智瑋的 蔣中正國家建構的型範:戰前江西之經驗(1930~37) (2014),提出皇帝殿注意事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蔣中正、江西省、管教養衛、國家建構、基礎性權力。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郁夫所指導 吳清輝的 古今圖書集成相關問題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古今圖書集成、陳夢雷、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集成學、類書、百科全書的重點而找出了 皇帝殿注意事項的解答。

最後網站石碇皇帝殿、筆架山縱走之行 -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則補充:注意事項 : 一、此次皇帝殿及筆架山皆是500公尺以上山峰,大家攀登時務必注意自身安全。此次活動所有費用皆不先行收費,故請預備充足金額並自行處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皇帝殿注意事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師來不及教的101個秦漢趣史

為了解決皇帝殿注意事項的問題,作者牛敬飛,段志強等 這樣論述:

  中國歷史上催生最多英雄豪傑的年代   翻淌在愛、惡、欲的滾滾紅塵中,   鐵漢也不禁暴露一顆玻璃心,美人笑裡藏刀只為奪江山!   ◎年少的韓信幾度懷才不遇,是誰挽留了失意的他?   月光下,蕭何出營夜追,正巧碰上寒溪高漲,劉邦才沒錯過這位一代軍神。   ◎開創外戚干政先例的王莽,運用什麼暗黑伎倆成功竄漢?   假意辭官,樂善好施,好人面具一戴三十年,就是怕人背後口舌敗名聲。   ◎好運嫁到貴人的呂后,最後怎麼變成心狠手辣的恐怖殺手?   母愛真偉大,毒殺繼子,凌虐情敵,望子成龍不擇手段。   霸王項羽聞楚歌唱別虞姬,智多星蕭何聯手呂后誘殺韓信。   一段不亞於古

羅馬帝國的傳奇盛世,多少的愛恨血淚,   是非成敗,轉頭皆成後世億萬炎黃子孫的嗚呼嘆息!   築長城、鬧黨爭、斷袖情。秦漢時代的政治、文化、科技、醫藥,以及朝廷民間軼聞大公開!課堂老師來不及教的知識,三分鐘一則增長見聞,隨翻隨讀,野史控必備手冊!   【秦漢文明獨步全球】   ◎世界第一條等高線運河:除了雄偉的萬里長城,秦始皇還沿山勢起伏建造靈渠,成功連通中原與百越,一統中原。   ◎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制度:學界泰斗董仲舒設立太學,規模從五十人擴展至三萬學子,這所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教養出代代才華洋溢的文人儒士。   【民俗智慧報你知】   ◎漢朝人如何對付猖獗的鼠患?   除了燻煙灌水,還

要殺狐狸取其眼珠,甚至在墳墓內放置陶狗守護陰宅平安。   ◎兩千年前的胎教有哪些注意事項?   孕婦夜晚要聽詩,床睡正中間,生孩子面容才會端正,德行好棒棒。   ◎公開嗆聲會被殺頭,人民對政治心懷不滿的時候要怎麼發洩?   黑函告發、匿名申訴,抓耙子技巧古今皆適宜。   ◎古人沒去過外太空,他們怎麼解讀掛在天上的星星月亮?   張衡說:天是雞蛋,地是蛋黃,星辰依隨氣的流動運行天地之間。   ◎「沐猴而冠」、「舉案齊眉」、「後來居上」典故從何而來?   更多有趣的成語小故事翻書揭密!   【你認識這些幕後英雄嗎?】   ◎ 聽說班固沒有寫完《漢書》,是誰接手這部名著?   妹妹班昭繼承

遺志,續補大作,成為中國首位女歷史學家。   ◎ 荊軻刺殺秦王的現場,還有哪些目擊者存在?   小醫官拿藥袋K中荊軻,衛兵再跳上去緊抱不放,秦王才有空抽劍應對。   ◎漢光武帝手下的良將馮異,為什麼喜歡坐在樹下休息?   馮異聰明能幹又不居功,眾將爭賞時,他總避於大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本書特色   ◎歷史速成→想問就問!三分鐘輕鬆增長一則見聞。   ◎考據專業→作者群為歷史學者,內容係出典籍考據而來。   ◎秦漢百科史→秦皇統一、楚漢相爭,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奧秘盡窺。   ◎必備野史→是歷史故事愛好者的最佳讀物,亦是課本以外的進階秦漢小百科。   ◎深入淺出→每則典故約五百字,輕

鬆吸收!   ◎秦漢豆知識→延伸101則雜學小知識。  

皇帝殿注意事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鳶嘴稍來國家步道為中部地區中海拔熱門登山路線,鳶嘴山、稍來山,是可以分開走的兩條步道,其中鳶嘴山以險峻危崖出名,而稍來山以秋天滿佈的台灣紅榨槭為名,兩山連走沿途峭壁綿延、景觀秀麗。

船形山、鞍馬山位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內,雪山山脈中末段稜脊,由稍來小雪山國家步道串連,從35.2k收票亭附近登山口起登,至49k小雪山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本路段長約10公里。

本次成員:露比爸、彤彤、阿樺、阿政
googlemap
地點:https://goo.gl/maps/B4ipLShQSeEcfpQ8A

------------------------------------------------------------------------------
露比爸IG :https://www.instagram.com/mingyen0405/

露比爸FB:https://www.facebook.com/mingyen0405

彤彤IG: routong88


------------------------------------------------------------------------------
我的設備:
GOPRO HERE 8
DJI MAVIC2
IPHONE XR
剪輯軟體:
Adobe premiere pro
登山裝備:
迪卡農登山鞋
拆穿式透氣褲
登山包
水:2000cc
糧食:香蕉、乾糧

蔣中正國家建構的型範:戰前江西之經驗(1930~37)

為了解決皇帝殿注意事項的問題,作者張智瑋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探討蔣中正於1930~1937年之間如何型範其建構現代國家的模式。此期間在完成北伐後對中共展開軍事圍剿,他試圖融合中國傳統社會控制方法與現代西方觀念,展開一連串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的改革,從中體現了現代國家的建構過程。江西省作為對中共軍事圍剿的中心,在熊式輝主政下施行一系列地方政治改革措施,其中包含了許多傳統的中國社會控制方式,而正也體現了蔣中正其有關地方政治改革觀念。同時,江西省的農村與同時期中國其他省份農村,均面臨了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危機,江西農村在當時更成為毛澤東建立革命根據地並成功動員農民的大本營,並且展現了毛澤東建構現代國家的另一種模式。所以分析江西為何能夠成為中共進行武裝

革命的重要根據地,以及其能成功動員農民的主要動力何在,成為理解蔣中正據以提出其著名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策略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西省政府於1930年代進行一連串的地方政治改革,分析其方案內容以理解蔣中正對於地方政治改革與建構現代國家之間的關係。對蔣中正而言,進行地方政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張與強化國家對基層社會之基礎控制能力,借以強化對農村社會的控制。但為使改革成功而必須適應中國之國情,因此蔣中正採借了中國傳統帝國時期有關農村社會控制與動員的手段,例如保甲制度、團練與強調恢復傳統道德精神的新生活運動等。其後,蔣中正以江西省的實際作法與成功經驗作為其掌握國家權力後的具體施政參照,例如1939

年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毅然決定全面革新進行縣政制度,也反映了相同的政治改革邏輯。在蔣中正的政治改革理念中,不僅反映了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掙扎、反抗與妥協,衝突、轉化與融合,並且有意或無意地採取了中國特有的習慣與制度,從而體現了現代性的多元特性。

滿文《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

為了解決皇帝殿注意事項的問題,作者葉高樹 這樣論述:

  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敕撰《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由允祿等人以滿文編定刊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經阿桂、于敏中譯成漢文,收入《四庫全書》。書分六卷,係由大內現行條例、掌故、祝辭,以及器用數目和形式圖組成,官方特賦予隆重國家儀制、展現立國規模、宣揚滿洲傳統等多重意義,為研究清朝宮廷薩滿祭祀儀式的重要材料。史學家金毓黻(1887-1962)曾言:「是書有滿文、漢文二本,是則讀是書者,非兼通滿文,不能博其義蘊。」朝鮮學者金九經(1906-1950)則說:「欲研究是書者,舍滿文原本,莫能得精確之認識矣。」   本《譯註》以日本東洋文庫藏滿文《清文祭祀條例》(乾隆十二年)、《欽

定滿洲祭神祭天典例》(乾隆四十五年)為底本,逐句轉寫羅馬拼音、譯出漢文,復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對照;遇有專門詞彙,則據《御製增訂清文鑑》、《清文總彙》等字書的釋義加註,期能提供後續研究參考。 本書特色   ★薩滿信仰+滿洲故俗+愛新覺羅皇室治國禮法,盡在其中★   ★滿文(羅馬拼音)+漢文+當代譯註,參校各版本,逐條對譯★ 譯註者簡介 葉高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攻清史,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著有專書《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以及〈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從「八家均分」到「按官給俸」──清朝八

旗俸餉制的建立〉等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編譯、版本及其史料價值/葉高樹 凡例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 【第一冊】 上諭 職名 目錄 祭神祭天議 獻鮮背鐙祭議 彙記滿洲祭祀故事 坤寧宮元旦行禮儀注 堂子亭式殿元旦行禮儀注 堂子亭式殿祭祀儀注 堂子亭式殿祭祀祝辭 尚錫神亭祭祀儀注 尚錫神亭祭祀祝辭 恭請神位祭於堂子儀注 恭請神位入宮儀注 坤寧宮月祭儀注 坤寧宮月祭祝辭 祭神翌日祭天儀注 祭神翌日祭天贊辭 【第二冊】 坤寧宮常祭儀注 坤寧宮常祭祝辭 四季獻神儀注 四季獻神祝辭 浴佛儀注 浴佛祝辭 【第三冊】 報祭儀注 報祭祝辭 堂子立杆大祭

儀注 堂子立杆大祭祝辭 坤寧宮大祭儀注 坤寧宮大祭祝辭 大祭翌日祭天儀注 大祭翌日祭天贊辭 【第四冊】 求福儀注 求福祝辭 為嬰孩求福祝辭 獻雛雞背鐙祝辭 獻子鵝背鐙祝辭 獻魚背鐙祝辭 獻雉背鐙祝辭 獻鮮背鐙祝辭 堂子亭式殿祭馬神儀注 堂子亭式殿祭馬神祝辭 正日祭馬神儀注 正日祭馬神祝辭 次日祭馬神儀注 次日祭馬神祝辭 跋語 奏 【第五冊】 祭神祭天器用數目 【第六冊】 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圖 徵引書目 *以下節選自葉高樹:〈《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編譯、版本及其史料價值〉 一、前言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弘曆,hung li,1711-1799,1736-17

95在位)敕編《四庫全書》,除收錄中國歷代典籍之外,並兼及清初以來官、私著述。見於《四庫全書》的清朝官書,其撰成之初,即不乏以滿、漢兩種文本或滿、漢合璧形式刊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以下簡稱《典禮》),則是唯一一部先以滿文編寫,專為纂入《四庫全書》而改譯漢文者。   《典禮》一書,記宮廷薩滿祭祀儀式,乾隆十二年(1747)先以國語、國書定著,四十二年(1777)復詔繙漢字。官方賦予是書各種意義,包括:一、隆重國家儀制,與《大清通禮》(乾隆二十四年,1759)並舉,兩者「相輔而行,用彰聖朝之令典」。二、展現立國規模,和《大清通禮》、《皇朝禮器圖式》(乾隆三十一年,1766)、《御製增訂清

文鑑》(乾隆三十八年,1773)、《欽定開國方略》(乾隆五十四年,1789)等同列,為國家「所以嚴萬世之法,守而鞏無疆,丕丕基者,粲然大備」之書。三、宣揚滿洲傳統,《欽定開國方略》記騎射,《御製增訂清文鑑》載語言,《典禮》非但詳儀式,更呈顯「稟性篤敬,立念肫誠」的淳樸特質,「較古人執豕酌匏之風,尤為謹凜」;而騎射、清語、淳樸三者,係構成滿洲核心價值的「滿洲之道」,其重要性可知。   宮廷薩滿祭祀有堂子(tangse)祭天和坤寧宮祭神之分,其時程為:「每日,坤寧宮朝祭、夕祭;每月,祭天。每歲,春、秋二季,大祭;四季,獻神。每月,於堂子亭式殿、尚錫神亭內掛獻淨紙;春、秋二季,堂子立杆大祭」,以及

四月初八日佛誕祭祀前在堂子內浴佛。其中,在堂子立杆大祭(ambarame wecembi)之前,先於坤寧宮有一連二日的報祭(uyun jafambi);大祭之後一日,則在堂子亭式殿(ordo)祭馬神(morin i jalin wecembi),另於祭馬神室(morin i jalin wecere boo)祭馬神一連二日。又坤寧宮月祭、大祭翌日,則祭天;在坤寧宮戶外廊下,尚有不定期舉行的求福(hūturi baimbi)儀式。   祭祀時,向神祇乞求、禱祝的薩滿(saman,祝神人),宮廷例由女性擔任。她們身繫閃緞裙(alha hūsihan)、腰鈴(siša),手執神刀(halmari)

、手鼓(untun)等祭器,按既定程序引導典禮進行,並適時念神歌(jarimbi);太監等則在旁或打著鼓(tungken)、扎板(carki),或彈著三弦(tenggeri)、琵琶(fifan)相和,《典禮》即系統地記錄相關內容。全書共六卷,首列奏議二篇、彙記故事一篇(卷一);次為儀注十九篇、祝辭十九篇、贊辭二篇(卷一至卷四),計有四十篇;再是器用數目一篇,分堂子、坤寧宮、祭馬神室三大類(卷五);殿以器用形式圖一篇,共一百二十幅(卷六),是了解官方頒布的薩滿祭祀儀式的重要材料。 (*【二、編譯經過】【三、版本比較】兩段此略,請見原文) 四、史料價值   金毓黻(1887-1962)為《重

訂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作〈序〉,曰:「金源禮制紀載之僅存者,惟《大金禮集》一書耳,而所載者悉為正隆(1156-1161)、大定(1161-1189)以後所定之典禮,多依仿漢制,故俗百無存一,《金史•禮志》率本是書。清室由東北入主中原所定《通禮》,亦多緣漢制,惟祭天於堂子、祭神於坤寧宮,猶能保存故俗。今欲因滿洲之禮制以上考金源之故俗,則捨是書其又何求?」   認為《典禮》不僅保存滿洲傳統,且是探究金朝(1115-1234)禮制的線索,其重要性已明。關於是書的史料價值,試進一步析論如下。   漢譯本《典禮》將乾隆十二年滿文本書成〈上諭〉中「meni gioroi hala wecerengge

oci.(若是我們的覺羅姓跳神者)」一句,譯作「若我愛新覺羅姓之祭神」,對此學者早有討論,認為舉此造成專記皇室薩滿祭祀的誤解,甚至衍生出將愛新覺羅家族的祭儀作為滿洲諸姓氏共同規範的看法,以致忽略此書係總結整個覺羅氏薩滿信仰的意義。惟兩種文本都經乾隆皇帝親自核定,對於滿、漢文文義的出入,不致無所知悉,而結果如此,或有彰顯其權威性的用意。從《典禮》的內容來看,各項儀注的規範,都是根據宮中現行「條例」;考訂祝辭的依據,率出自內廷新、舊薩滿或五旗王公之家;協助典禮的人員,如司胙官(amsun i janggin)、司香長(hiyan i da)、司香婦人(hiyan i hehesi)、太監等,均隸屬

於宮廷;祭祀舉行的場所,無論是堂子、坤寧宮或祭馬神室,皆為大內空間;祭器型制的講究,更非常人所能負擔,自然可以理解為皇室專有,尤其是堂子祭典。   堂子原為女真部落祭祀的場所,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hong taiji,1592-1643,1627-1643在位)諭定祭堂子、神位典禮,並禁止民間私設,曰:「祭天祭神,倘不齋戒,不限次數率行往祭,實屬不宜。嗣後,每月固山貝子(gūsai beise,宗室封爵第四等)以上各家,各出一人,齋戒一日,於次早初一日,遣彼詣堂子神位前,供獻餅酒,懸掛紙錢。春、秋舉杆致祭時,固山貝子、固山福晉(fujin,夫人)以上者往祭,祭前亦須齋戒。除此外,其妄

率行祭祀之舉,永行禁止。」   至康熙五十七年,更停止宗室王公自堂子請神回府,堂子祭典遂為皇帝獨佔。因此,將《典禮》視為是宮廷專用的「祭祀書」,亦無不可。然而,也不能忽略允祿等奏請「有情願抄錄者,俱准其抄錄」之議,以及《典禮•坤寧宮月祭儀注》結尾處有「凡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以及宗室、覺羅,並伊爾根覺羅、錫林覺羅姓之滿洲等,俱如此儀祭之」等語的意義。例如:道光八年(1828),覺羅普年(1792-?)據滿文本繙譯摘編成《滿洲跳神還願典例》,收錄〈坤寧宮每月跳神儀注〉、〈跳神第二日還願儀注〉、〈祈福儀注〉等三篇儀注。此當為普遍適用者。   值得注意的是,〈彙記滿洲祭祀故事〉的性質,與其說是

總結覺羅氏薩滿信仰,不若視之為允祿等人整理的「調查報告」。是篇先敘滿洲國(manju gurun)敬天與神、佛,自盛京創基以來未敢改易的傳統。其次,以宮廷祭儀為中心,從「大同小異」的觀點,呈現大內、宗室王公,以及滿洲人等的情形。例如:自大內以下至覺羅姓滿洲人等皆用女薩滿,挑選的範圍則視各家的身分、等級而有不同,若不能得人,即以本家家長代替。再次,分析生活環境變化對祭祀內容的影響,說明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例如:祭祀用的各種「餻(efen,餑餑)」,本以「稷米(fisihe,小黃米)」為原料,惟「江南各省駐防滿洲人等,因其地不產稷米,即以江米(yeye handu,黏梗米)代之。在京之滿洲人等,或無

莊頭者,其釀酒、灑餻、打餻,即以所領俸米內江米代稷米用」。復次,記述祭祀規範。例如:為祭祀而釀酒、做餻者,其器皿必專用,是以大內特立「神廚(amsun i boo)」,王府及勳舊滿洲人家均各專設一分,「單姓寒門,並無另室之家,於祭期之前,整理祭品後,洗滌鍋、缸,封閉,以備祭祀之用」。最後,則提示諱忌之事。例如:「滿洲人等,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請出神位,暫安於潔淨之室」等。文中多次出現「覺羅姓之滿洲人等(gioroi halai manjusai)」、「滿洲人等(manjusa)」,兩者指涉對象顯然有所區別,不盡然僅限於宗室、覺羅或覺羅姓。   《典禮》代表官方對傳統祭祀的整理和規範,與滿洲社

會流傳的祭祀文本相對照,可進一步了解其意義。茲以漢文《滿洲西林覺羅氏祭祀書》為例,是書據抄錄者嚴奉寬所言:「此鄂文端公族祭祀家規」,即雍、乾之交大學士鄂爾泰(ortai,1677-1745)家族的祭祀書。書中收錄〈條規〉七種,多見於《典禮》,但無祝辭;各〈條規〉的編排方式則有別於《典禮》,均包括儀注、祭祀器用數目、注意事項等。在儀注、器用數目方面,係屬「皆隨土俗,微有差異」的部分,西林覺羅家族的規矩自然和宮廷有所區別;在注意事項方面,與〈彙記滿洲祭祀故事〉互有異同。以祭祀期間的禁忌為例,《典禮》曰:「又已釀酒,則不入有服之家。倘遇不得已之事必須往者,已汙其目,則不即入祭室。必俟新更月建後,始入

焉。或易其衣冠、沐浴,過三日後,亦可入。……若族中孝服,則在大門外釋去孝衣,始入院內。如無另室之家,則淨面、洗目,焚草,越火而過之,始入。」   《滿洲西林覺羅氏祭祀書》曰:「凡祭祀,自作酒日始,不往弔,不探病,不觀死物。或出門,途遇送殯等事,俱為不祥,宜急藏避。家人在外常行,難避不祥等事,但令用鹽水洗目。尚堪更以見其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之意也。」   《典禮》另有「凡滿洲豢養牲畜人家,不令豬入祭室院內,倘有走入者,即省其豬以祭之。省(silgimbi)者,避宰割之辭」;「若族中孝服,則在大門外釋去孝衣。始入院內」等禁忌。《滿洲西林覺羅氏祭祀書》亦有類似的說法:「馬、驢、牛、騾、豬、羊等

畜,亦不許入戶。倘有畜類入戶,則割去其耳,以除不祥」;「一切孝服,及繫白帶、穿白鞋者,一概不許進門」。又滿文本《典禮》指出,「dergi booci fusihūn.(從皇上家以下)sula uksun. gioro.(閒散宗室、覺羅)jai gioroi hala manju sade isitala.(以及至於覺羅姓滿洲們)gemu ulgiyan i wecembi.(都是用豬跳神)」,漢譯本特別列出「伊爾根覺羅、錫林覺羅姓之滿洲人等」;然《滿洲西林覺羅氏祭祀書》曰:「凡祭祀天神俱係用豬,惟我西林覺羅氏豬、羊俱可用,此事歷來已久,不能稽考。但用羊務擇口齒小而肥,澤純白無雜毛者吉」,兩者顯

有不同。其中相同者,說明《典禮》係有所本;相異者,則反映官方嘗試規範的用意,但並非強制執行。   關於在祭祀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祝辭,論者指出,經由《典禮》的整理,出現藻飾化、講究語法、用詞準確等特徵。就用詞準確而言,試以《滿文原檔》收錄的「enduri de jiha lakiyara de hendure gisun.(在神前掛錢時說的話)」,與滿文本、漢譯本《典禮》近似者做比較。   (*……下略……) 五、結論   乾隆皇帝敕撰《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一書,先於乾隆十二年由允祿等人以滿文編定刊行,再經阿桂、于敏中於乾隆四十五年譯成漢文,並收入《四庫全書》。官方賦予此書隆重國家典

禮、展現立國規模、宣揚滿洲傳統等多重意義,是研究清朝宮廷薩滿祭祀儀式的重要資料。   《典禮》共分六卷,係允祿等人根據大內現行「條例」,以及經由蒐集、比對而確定的掌故和祝辭組成,具有整理、公開資料的意義。阿桂、于敏中奉旨譯漢時,先將器用數目、器用形式圖繙出,再進行儀注、祝辭的繙譯。惟祝辭中有若干神祇名號、禱祝用語已無法詳究,便採取音譯的方式,以「闕疑傳信」。雖然研究者嘗試以字音比較的方法進行解讀,但是成果仍屬有限,也未必令人信服。   就版本而言,《典禮》的滿文本有二:一是乾隆十二年刻本,一則是乾隆四十五年以後的刻本。在漢譯本方面,就個人所見,則有《四庫全書》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內閣寫進

呈稿本」,以及收入《遼海叢書》的坊刻本。比對滿、漢文本的差異,約為有滿文而無漢文、有漢文而無滿文,以及滿、漢文義有出入等幾種情形,均屬從事滿、漢文本比較時所常見,並不影響對全書內容的認知。   《典禮》的性質,呈現皇室薩滿祭祀的儀制,也有覺羅姓或異姓滿洲人等適用的部分;尤其〈彙記滿洲祭祀故事〉一篇,更是薩滿信仰的傳統與現況的總整理,可以和民間流傳的「祭祀書」互相參照。然而,應以滿語誦念的祝辭,因整理而失去原有特色,譯成漢文更屬無謂,反致減損其史料價值。 【凡例】 一、正文滿文轉寫羅馬拼音,係以日本東洋文庫藏《清文祭祀條例(hesei toktobuha manjusai wecere m

etere kooli bithe)》(No.432)為底本,再參照《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例(hesei toktobuha manjusai wecere metere kooli bithe)》(No.434),並逐句譯出漢文。 二、正文各段「標楷體」漢字,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以為對照。 三、正文【  】內的數字,為滿文本原書頁碼。 四、第六冊「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圖」,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六各圖重新繪製。 五、註釋各條滿文詞彙的定義,以傅恆等奉敕撰《御製增訂清文鑑》(乾隆三十八年,1773)為主,並參考其他幾種字書,包括:沈啟亮《

大清全書》(康熙二十二年,1683)、馬齊等編《han i ara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御製清文鑑)》(康熙四十七年,1708)、李延基編《清文彙書》(乾隆16年,1751)、祥亨主編《清文總彙》(光緒二十三年,1897)、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1993)、胡增益主編《新滿漢大詞典》(1994)、劉厚生主編《漢滿詞典》(2005)、河內良弘編著《滿洲語辭典》(2014)。 *本書滿文羅馬拼音和漢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杜祐寧同學,以及碩士班趙冠中、管珮文同學打字輸入;第六冊各圖,則由碩士班吳佩樺同學重新繪製,在此一併致謝。 ========

================================ hesei toktobuha manjusai wecere metere kooli bithe.(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ujui debtelin.(首卷)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一wecere metere jalin gisurehengge.(為跳神、還願議者)祭神祭天議

古今圖書集成相關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皇帝殿注意事項的問題,作者吳清輝 這樣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與期刊論文研究成果統計。第二章為編纂者。首先介紹主持並從中牽線的誠親王允祉生平,並說明其對《集成》中西學文獻的貢獻、《律曆淵源》文獻資料的提供、允祉與康熙的互動與雍正對允祉迫害。其次,介紹陳夢雷的生平,最著者,如蠟丸案、第一次流放東北、返回京城、第二次流放、雍正的迫害,與客死塞外。再其次介紹重要的天文曆法編纂人才楊文言。最後,介紹蔣廷錫生平與其仕途一帆風順、通達事理且嚴於職守,因此得到雍正的賞識。第三章為編纂過程。先分析四篇重要史料中所記載重要訊息,包括官方史料缺失、《集成》初名《彙編》、〈啟〉與〈疏〉之比較四篇史料綜合比較等,以此說明編纂經過,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集成》醞釀期。第二階段《律曆淵源》延伸期。第三階段蔣廷錫的修訂期,並說明成書之後,雍正對原編纂者的迫害。第四章為康熙與《古今圖書集成》的關係,前因為康熙樂於編書,其中以《律曆淵源》最具代表,並愛好西方科學,如天文與曆法學、算數學、醫學、地理學等,而這都是《集成》最顯著的特色。其次,由於康熙皇帝的支持,使重要的文獻資料取得更為容易。第五章為版本流傳,分別依先後順序,以說明雍正6年(1728)印成的銅活字版、光緒10年(1884)印成的鉛字本、光緒20年(1894)印成,簡稱光緒版、民國23年(1934)印成的中華版與近代的電子各種版本介紹,並說明比較其同異處。最後並說明銅活字版集成的

存佚情況。第六章為形式體例。首先闡述三級類目的形式,分別為六彙編、三十二分典、6117部與部下子目的特色,並根據凡例以說明彙考、總論、圖、表、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其次,說明《集成》的體例特點為根據儒家的分類思想、天人相應的類目體系、分類細密與經緯交錯。再其次說明形式分類上缺點有受限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政治力的介入、著錄書名與引文格式不一、按注欠缺統一、引文重複刪節嚴重等。第七章為內容略考。以蔣廷錫〈進表〉與〈凡例〉中的條例,以說明六彙編與三十二分典內容依據。由於《集成》卷帙過大,因此僅以〈曆象彙編〉為例,實作《集成》引用書圖略考。其中〈乾象典〉共引書192種、〈歲功典〉共引書161種、

〈曆法典〉共引書32種、〈庶徵典〉共引書149種。此外以引書頻繁者《春秋繁露》為例,進一步比較原書的引書狀況。最後,說明收錄大量版刻插畫的重要特色。第八章為結論。首先總結編纂過程為政治性色彩濃厚。其次,說明《集成》的價值為規模宏大,徵引豐富,結構嚴謹,體例完備,引書取材,價值遠大,圖文並茂,收錄廣泛。再其次,說明《集成》的缺失。最後,說明《集成》對後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