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光年結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盛夏光年結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文字慾寫的 二流人生 和文字慾的 二流人生(作者親簽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經典國片《盛夏光年》/ 屬於青春的懷疑和矛盾。 - 波波黛莉也說明:在青春的路途中懷疑自己。 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結局詮釋的方式。 沒有答案、不知道後續,只是將一切說開,瞭解了彼此的內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尖端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 蔡麗玲所指導 林柔妤的 臺灣同志電影中的性別再現與性別平等教育意涵 (2020),提出盛夏光年結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志電影、同志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意識型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郭博州所指導 游裕德的 迷彩城市.忙疏離-游裕德創作論述 (2013),提出因為有 迷彩、城市、忙疏離、數位影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盛夏光年結局的解答。

最後網站谈谈我对盛夏光年结局的理解 - 豆瓣則補充:盛夏光年 的影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如同盛夏般放肆去爱,这个夏天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片子。我已不再年轻,许多事情也只有长大了才会明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盛夏光年結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二流人生

為了解決盛夏光年結局的問題,作者文字慾 這樣論述: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將期盼當作是一種祝福,而不是索討。」 把傷痕寫成詩,在文字裡活下來, 說不出口的苦悶與掙扎,來讀文字慾吧。     標題是名詞, 內容是名詞解釋、定義。 詩體是日,文體是夜。   本書是詩+散文的共同體, 有著相同的標題,卻又彼此獨自存在。     二流人生,是作者透過詩、透過書寫,從現有的困境,去回溯孩時的傷痛,才發現,現在的關係折磨,都是出自原生的苦痛。如今,怎麼去面對這些記憶,去成為更好的人,可能還沒有定論,但學著去發現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行為和情緒轉折,背後的原因,學著與其共處共生。     我們都曾為目標而熾熱,

人生卻因二流而完整──二流人生並不是退而求其次的人生,而是一個關於更可能實踐的新世界的重建。   #勇者   你知道/勇者從不計較,永遠/能否真的是永遠   〈勇者〉   你逃避了許多事情,但你逃避不了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道謎語,一旦降落到這世界,就必須用一生去解開自己。   #啟蒙   我們必須在快樂裡/感受撕裂,在悲傷裡/得知愉悅   〈啟蒙〉   母親常說我軟弱。的確是。   我想快樂,我想成為那種快樂的人,不是一流也可以的那種。   #編織訓練   為了獲得/所有情感交織而成的感情/學習噤聲/我是困窘的失

予者/情緒的啞巴   〈編織訓練〉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將期盼當作是一種祝福,而不是索討。   而有時候,我們會陷入只能選其一的困境裡,但在時間裡,我們擁有的,往往是全部。   #初夜   傷害自己/習慣開始/被訓練服從他人的器官/也開始習慣著/自己從情緒進食   〈初夜〉   對於愛,對於赤裸,真實總是將我的想像打破。愛容易長繭,關係容易磨碎,靈魂容易臃腫, 血管卻是這麼脆弱。   你是脆弱的,本來就誰也沒必要堅強。   #殘留物   懂得潛入很深的水域/懂得在被傷透前/創造另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逃脫   〈殘留物〉

  而大部分的人只是將溫柔當成藉口, 一種不想面對, 無力抵抗的理由。   畢竟大家都能接受的謊言, 就是最正當的推託。   #遷徙與妥協   就像某些事物美好/只需要一個夏天/就是永遠/例如,希望以及戀情/而某些悲傷/卻得度過幾年冬天   〈遷徙與妥協〉   如果是風景。   那你一個需要學會的,便是控制自己。   給任何受過傷,無論在多遠的光年, 心中仍正值盛夏的你。   願未來,我們都以書寫為榮。   畢竟,記住原本的記憶和痛, 並沒有錯。   願後來,你第一個愛上。   最後一個離開。   #勇者的夢

  我知道我並不是勇者/只是名旅人/但你永遠是王子/然而就算少了你/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勇者的夢〉   「希望有人能將最後三顆司康一次帶走。」   我不禁地問,為什麼,這很難嗎,賣完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M說,如果只剩一顆,通常都會留到最後,甚至沒賣掉。   「許多客人看到只剩一顆,就不想挑人剩下的,不看外觀、不看口味,常常走到門口,看到只剩一顆就轉身離去。人們總是想要從幾百顆中,挑走一顆,他們喜歡的,那種百裡選一的感覺。」   原來,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所有結束的開端都是華麗的旅程   還不懂得學習如何告別(例如,勾選待辦事項,確認執行)

/以為流離失所的那些/被吹斷的折枝/脫離母體後/未能存活/稱為一種解脫   〈所有結束的開端都是華麗的旅程〉   害怕黑暗是有罪的。   因為那些人們,努力所發的微光,為的就是讓你與黑暗共生。   為的就是提醒你,比起放棄,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宇宙。沒完沒了的掙扎,才能有,沒完沒了的人生。   【關於二流人生】   這本書是我最面對自己的書寫,很誠實的面對過去,甚至揭露自己最不敢觸碰的自己。   如果能坦承的去面對過去,雖然痛苦,雖然好痛,也可能會再陷入悲傷,但一定能再往前進。   真的去擁抱自己,陪伴自己,不是去找很多理由,而是去全面性的瞭解當時

的狀況,填補空缺。   也許在受傷的當下,我們不是不能面對傷痛,不能面對的,往往是自己。   離開衝擊,離開當下。   我們慢慢的重新開始,直到為了想守護更好的人,我們鼓起勇氣重回現場,去成為更好的人。   名人推薦   Mary See the Future先知瑪莉樂團|詩人 李長青|作家 李欣倫|詩人 徐珮芬|旅遊作家 曹馥年|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鄧惠文|作家 鍾文音|詩人 羅毓嘉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自序 第一卷  慾望的孩子 勇者 情感追隨者 啟蒙 編織訓練 第二卷  青春殘留物 傲嬌 如何長繭 初夜 殘留物 哭

與不哭 第三卷 遊牧民族 上班人生 遷徙與妥協 野火 一夜的距離 勇者的夢 所有放棄的開端都是華麗的旅程 第四卷 二流人生 旅人的房間 每段廝守終生 局部患者 局部治療 結局的故事 結語   【自序】     「成為普通人有多難,我只想成為快樂的人。」     取名,是一件很玄的事情。但說玄似乎又太過迷信,應該說有趣吧。   我不愛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對於母親認為面對某些無能為力的事情,都該概括簡稱為「命」,感到惶恐,也許是認為,如果連面對一些小事的心態,自己都無法決定,會讓許多人感到不安吧。包括我。   情緒與感受之間,就是這麼微妙,自己無法面對自己

的,在資訊不對等的旁人眼中,便如同進入另外一個次元。讓人深陷囹圄。     扯遠了。     我的本名是父母請人算的,但跟村裡其他同一屆的男生不同,唯獨我名內無「杰」這個字,取而代之的是,筆畫較多的「斌」,當時學寫字時,我一邊克服左撇子的先天書寫特性,換過來右手,一邊含淚面對練習寫姓名。      算命師說,我在夏天的高溫出世,名裡不能有火。   再三權衡下,卻未在名裡注水,而是取了其他名字。      說也奇怪,從小,因身體不好,家人四處奔波求醫,神佛都問,最後歸落在民間信仰,作為關聖帝君的養子。然而,關聖帝君在信仰形象中,總是一手執筆一手拿關刀,也意外的和

我的名相吻。成年後,和母親提過此事,母親也感驚奇。   一切都是意外。   實然,我曾十分厭惡這個名字。   長大的過程中,總認為自身歷史短暫,輕翻幾頁便能全數閱完,但世界之大,人際之窄,村裡有「杰」的孩子,都在眾人的祝賀之下,以所謂正規的方式,進入了看似人生勝利組的預備道路。   而作為先天殘缺的自己,卻始終感到舉步維艱。     我從未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在當時,我只想成為更好的他人。   但我倔強地從不肯示弱,彷彿在這個世界裡,只要先築起比他人高的牆,牆內的世界便難以窺視。畢竟,殘破難以直視。     「反正,與這個名字無關,我本來就是難以存活的個

體。」我卻總在某些被比較,或無形感到被比較的時候,責怪這個名字。或許,靈魂有分等級,我大概算是一生在追求成為普通人,卻強制傲嬌忸怩的靈魂。     成年之後,初入社會奔波,當了記者,偶然中聽到有命理專業背景的受訪者說,姓是前生,名字代表今生,分別為特與質,姓名代表命運。因此才會有先天缺什麼,名字補什麼之說,與國外或電影情節常看到,取名是盼下一代一輩子記住自己的美好,或是紀念某人的初衷,彼此不同。     那我的呢。   算命師說,「能文能武、文武雙全,這孩子可能會一生忙碌。」   對我來說,我的姓名像是一個巨大的隱喻。     你對於它的態度某部分決定了你是否喜

歡自己。     我的名字裡面沒有任何的缺乏,有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特質,面對燥如荒原的生命,我的靈魂不分悲喜好惡,總是垂直的點燃,燃燒著我的缺乏我的不安我的凝視及我的俯瞰。   某種程度,我反面的決定了我的命運,也許它離順從的選擇,道路相悖,我們卻回到同一個終點,同一開始。     村裡的其他男孩,紛紛以英俊的姿態進入還算令人稱羨的工作。   其中一名有「杰」的男孩,課業極好,運動也是,高中便上了當地第一志願,高傲良善的他,在考大學時,進入了非一流大學不唸的循環裡,直到出社會的某日,我聽聞他在某國際機場擔任航警的工作,領取高薪。   我從未感受到他想擔任警職的想

法。   沒想到啊。這份驚訝面向眾多,我想最大的是,對於生命總有出乎意料之事的詠嘆吧。     我們的選擇要將我們帶往何方呢。     「弱者並沒有對,但弱者的存在不是錯。」     因為我們是人,因為做過弱者,無論肉體上或心靈上的,因此我知道弱者的相依,也懂為了弱者,犧牲自己的強者。連自己都救不了的強者,還能稱自己強者嗎?     錯了,真正的強者都是先面對了自己而來的。     關於名字。     允文允武跟文武雙全是不一樣的,是跟「我活在你裡面」及「我們一起走」的感覺類似,當人們有了選擇,或成為他人的選擇,「更優秀」並不是成為通往未來的唯一途

徑。   而是「一起活下去」的意願,這股一同的力量會成為一種「好」,會成為對於明日期待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那種。     我意外的用文字活下來了,無論身,無論心,都讓我安放在這瞬移的世界,變動的世界。   我的命格裡仍然缺水。儘管這是事實。     但我能活得像水。   並不是我對命認輸,而是我想,柔軟地一直活下去。   為了和你們一起。  

盛夏光年結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臺灣同志電影中的性別再現與性別平等教育意涵

為了解決盛夏光年結局的問題,作者林柔妤 這樣論述:

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認識同志及友善同志,因此臺灣的同志電影常被用來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然而,同志電影是否一定符合性別平等教育之精神,可以毫無疑慮地直接使用呢?本研究從性別平等教育的視角出發,以《十七歲的天空》(2004)、《盛夏光年》(2006)、《刺青》(2007)、《女朋友。男朋友》(2012)、《滿月酒》(2015)及《誰先愛上他的》(2018)六部臺灣同志電影作為分析文本,以高中以上各級學校、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場合為適用對象,旨在探究臺灣同志電影在性別平等教育中的性別平等教育意涵及性別再現。本研究採用文本分析,拆解臺灣同志電影中的情節,藉此探討同志電影中具有的性別平等教育意義

之處,並進一步分析同志電影文本中的性別再現,以釐清臺灣同志電影中所呈現的性別樣貌。本研究發現,同志電影具有正面看見同志之意義。同志電影中角色魅力及引人入勝的情節,均蘊藏著豐富的性別訊息。舉凡人物的描繪、親密關係的建構、家庭關係的書寫、社會關係的描繪等等,都是可用以進行性別平等教育的素材。除了以同志議題結合情感教育及性教育的教學之外,同志電影亦能用來探討臺灣同志運動及同志公民權等性別平等教育的相關議題。但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某些同志電影仍然可能藉由編排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的階序、呈現刻板化的女性形象,以及再製溫柔母親的樣貌、或展現了厭女的一面。同時,令人感動的溫情化結局也可能弱化同志處境或美化

其所面臨之衝突,進而淡化電影中對同志運動的訴求。因此,本研究認為,同志電影確實具有性別平等教育之價值,然而在觀看同志電影時,仍應持續留心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及潛藏的性別意識型態。在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時,需轉化其中的負面教材並適時地加以指正,才能藉由同志電影,達成性別平等教育欲消弭性別歧視、尊重性別差異之目標。

二流人生(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盛夏光年結局的問題,作者文字慾 這樣論述: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將期盼當作是一種祝福,而不是索討。」 把傷痕寫成詩,在文字裡活下來, 說不出口的苦悶與掙扎,來讀文字慾吧。   標題是名詞,   內容是名詞解釋、定義。   詩體是日,文體是夜。   本書是詩+散文的共同體,   有著相同的標題,卻又彼此獨自存在。   二流人生,是作者透過詩、透過書寫,從現有的困境,去回溯孩時的傷痛,才發現,現在的關係折磨,都是出自原生的苦痛。如今,怎麼去面對這些記憶,去成為更好的人,可能還沒有定論,但學著去發現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行為和情緒轉折,背後的原因,學著與其共處共生。   我們都曾為目標而熾熱,人生卻因二流而完整──二流人生並不是退而求其次

的人生,而是一個關於更可能實踐的新世界的重建。   #勇者   你知道/勇者從不計較,永遠/能否真的是永遠   〈勇者〉   你逃避了許多事情,但你逃避不了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道謎語,一旦降落到這世界,就必須用一生去解開自己。   #啟蒙   我們必須在快樂裡/感受撕裂,在悲傷裡/得知愉悅   〈啟蒙〉   母親常說我軟弱。的確是。   我想快樂,我想成為那種快樂的人,不是一流也可以的那種。   #編織訓練   為了獲得/所有情感交織而成的感情/學習噤聲/我是困窘的失予者/情緒的啞巴   〈編織訓練〉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將期盼當作是一種祝福,而不是索討。   而有時候,我們會

陷入只能選其一的困境裡,但在時間裡,我們擁有的,往往是全部。   #初夜   傷害自己/習慣開始/被訓練服從他人的器官/也開始習慣著/自己從情緒進食   〈初夜〉   對於愛,對於赤裸,真實總是將我的想像打破。愛容易長繭,關係容易磨碎,靈魂容易臃腫, 血管卻是這麼脆弱。   你是脆弱的,本來就誰也沒必要堅強。   #殘留物   懂得潛入很深的水域/懂得在被傷透前/創造另一個看似自由/的選擇逃脫   〈殘留物〉   而大部分的人只是將溫柔當成藉口, 一種不想面對, 無力抵抗的理由。   畢竟大家都能接受的謊言, 就是最正當的推託。   #遷徙與妥協   就像某些事物美好/只需要一個夏

天/就是永遠/例如,希望以及戀情/而某些悲傷/卻得度過幾年冬天   〈遷徙與妥協〉   如果是風景。   那你一個需要學會的,便是控制自己。   給任何受過傷,無論在多遠的光年, 心中仍正值盛夏的你。   願未來,我們都以書寫為榮。   畢竟,記住原本的記憶和痛, 並沒有錯。   願後來,你第一個愛上。   最後一個離開。   #勇者的夢   我知道我並不是勇者/只是名旅人/但你永遠是王子/然而就算少了你/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勇者的夢〉   「希望有人能將最後三顆司康一次帶走。」   我不禁地問,為什麼,這很難嗎,賣完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M說,如果只剩一顆,通常都會留到最後,甚至沒賣掉

。   「許多客人看到只剩一顆,就不想挑人剩下的,不看外觀、不看口味,常常走到門口,看到只剩一顆就轉身離去。人們總是想要從幾百顆中,挑走一顆,他們喜歡的,那種百裡選一的感覺。」   原來, 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所有結束的開端都是華麗的旅程   還不懂得學習如何告別(例如,勾選待辦事項,確認執行)/以為流離失所的那些/被吹斷的折枝/脫離母體後/未能存活/稱為一種解脫   〈所有結束的開端都是華麗的旅程〉   害怕黑暗是有罪的。   因為那些人們,努力所發的微光,為的就是讓你與黑暗共生。   為的就是提醒你,比起放棄,你值得擁有更好的宇宙。沒完沒了的掙扎,才能有,沒完沒了的人生。   

【關於二流人生】   這本書是我最面對自己的書寫,很誠實的面對過去,甚至揭露自己最不敢觸碰的自己。   如果能坦承的去面對過去,雖然痛苦,雖然好痛,也可能會再陷入悲傷,但一定能再往前進。   真的去擁抱自己,陪伴自己,不是去找很多理由,而是去全面性的瞭解當時的狀況,填補空缺。   也許在受傷的當下,我們不是不能面對傷痛,不能面對的,往往是自己。   離開衝擊,離開當下。   我們慢慢的重新開始,直到為了想守護更好的人,我們鼓起勇氣重回現場,去成為更好的人。 名人推薦   Mary See the Future先知瑪莉樂團|詩人 李長青|作家 李欣倫   作家 曹馥年|精神科醫師

.榮格分析師 鄧惠文|作家 鍾文音|詩人 羅毓嘉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文字慾   文字慾,一九九一年生。臺南人。乘載慾望的文體,在原始缺乏與緬求間懵懂,過多放逐,一股巨大的陰影襲來,遂著有《二流人生》。 自序 第一卷  慾望的孩子 勇者 情感追隨者 啟蒙 編織訓練 第二卷  青春殘留物 傲嬌 如何長繭 初夜 殘留物 哭與不哭 第三卷 遊牧民族 上班人生 遷徙與妥協 野火 一夜的距離 勇者的夢 所有放棄的開端都是華麗的旅程 第四卷 二流人生 旅人的房間 每段廝守終生 局部患者 局部治療 結局的故事 結語 自序   「成為普

通人有多難,我只想成為快樂的人。」   取名,是一件很玄的事情。但說玄似乎又太過迷信,應該說有趣吧。   我不愛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對於母親認為面對某些無能為力的事情,都該概括簡稱為「命」,感到惶恐,也許是認為,如果連面對一些小事的心態,自己都無法決定,會讓許多人感到不安吧。包括我。   情緒與感受之間,就是這麼微妙,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在資訊不對等的旁人眼中,便如同進入另外一個次元。讓人深陷囹圄。   扯遠了。   我的本名是父母請人算的,但跟村裡其他同一屆的男生不同,唯獨我名內無「杰」這個字,取而代之的是,筆畫較多的「斌」,當時學寫字時,我一邊克服左撇子的先天書寫特性,換過來右手

,一邊含淚面對練習寫姓名。   算命師說,我在夏天的高溫出世,名裡不能有火。   再三權衡下,卻未在名裡注水,而是取了其他名字。      說也奇怪,從小,因身體不好,家人四處奔波求醫,神佛都問,最後歸落在民間信仰,作為關聖帝君的養子。然而,關聖帝君在信仰形象中,總是一手執筆一手拿關刀,也意外的和我的名相吻。成年後,和母親提過此事,母親也感驚奇。   一切都是意外。   實然,我曾十分厭惡這個名字。   長大的過程中,總認為自身歷史短暫,輕翻幾頁便能全數閱完,但世界之大,人際之窄,村裡有「杰」的孩子,都在眾人的祝賀之下,以所謂正規的方式,進入了看似人生勝利組的預備道路。   而作為

先天殘缺的自己,卻始終感到舉步維艱。   我從未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在當時,我只想成為更好的他人。   但我倔強地從不肯示弱,彷彿在這個世界裡,只要先築起比他人高的牆,牆內的世界便難以窺視。畢竟,殘破難以直視。   「反正,與這個名字無關,我本來就是難以存活的個體。」我卻總在某些被比較,或無形感到被比較的時候,責怪這個名字。或許,靈魂有分等級,我大概算是一生在追求成為普通人,卻強制傲嬌忸怩的靈魂。   成年之後,初入社會奔波,當了記者,偶然中聽到有命理專業背景的受訪者說,姓是前生,名字代表今生,分別為特與質,姓名代表命運。因此才會有先天缺什麼,名字補什麼之說,與國外或電影情節常看到,取名

是盼下一代一輩子記住自己的美好,或是紀念某人的初衷,彼此不同。   那我的呢。   算命師說,「能文能武、文武雙全,這孩子可能會一生忙碌。」   對我來說,我的姓名像是一個巨大的隱喻。   你對於它的態度某部分決定了你是否喜歡自己。   我的名字裡面沒有任何的缺乏,有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特質,面對燥如荒原的生命,我的靈魂不分悲喜好惡,總是垂直的點燃,燃燒著我的缺乏我的不安我的凝視及我的俯瞰。   某種程度,我反面的決定了我的命運,也許它離順從的選擇,道路相悖,我們卻回到同一個終點,同一開始。   村裡的其他男孩,紛紛以英俊的姿態進入還算令人稱羨的工作。   其中一名有「杰」的男孩,

課業極好,運動也是,高中便上了當地第一志願,高傲良善的他,在考大學時,進入了非一流大學不唸的循環裡,直到出社會的某日,我聽聞他在某國際機場擔任航警的工作,領取高薪。   我從未感受到他想擔任警職的想法。   沒想到啊。這份驚訝面向眾多,我想最大的是,對於生命總有出乎意料之事的詠嘆吧。   我們的選擇要將我們帶往何方呢。   「弱者並沒有對,但弱者的存在不是錯。」   因為我們是人,因為做過弱者,無論肉體上或心靈上的,因此我知道弱者的相依,也懂為了弱者,犧牲自己的強者。連自己都救不了的強者,還能稱自己強者嗎?   錯了,真正的強者都是先面對了自己而來的。   關於名字。   允文

允武跟文武雙全是不一樣的,是跟「我活在你裡面」及「我們一起走」的感覺類似,當人們有了選擇,或成為他人的選擇,「更優秀」並不是成為通往未來的唯一途徑。   而是「一起活下去」的意願,這股一同的力量會成為一種「好」,會成為對於明日期待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那種。   我意外的用文字活下來了,無論身,無論心,都讓我安放在這瞬移的世界,變動的世界。   我的命格裡仍然缺水。儘管這是事實。   但我能活得像水。   並不是我對命認輸,而是我想,柔軟地一直活下去。   為了和你們一起。

迷彩城市.忙疏離-游裕德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盛夏光年結局的問題,作者游裕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城市疏離為創作主題,擬態概念、迷彩圖象做為創作形式,創作內容主要是研究者在城市公共場域與街道巷弄中穿越、流動,微觀人與人與城市空間的關聯性,將關注與體驗的意象,轉化呈現於作品中。創作的媒材與方法運用數位攝影、數位影像輔助繪畫,抽離現實的色彩,擷取真實之片段,重組虛擬的空間畫面,表達在現代科技城市裡,對人群生活樣貌的省思。以下將本文整體架構概略簡述:一、緒論: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創作研究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步驟。二、文獻探討:採質性分析方式,運用社會學、心理學與藝術史作為分析工具,探討某個社會特殊情景和局部現象,並探討近代美術發展史上各學派創作理念、美學形式原理

原則等史料,思索迷彩圖像符號在藝術創作中的意涵與象徵意義,以建構研究者的創作理念與創作主題。三、創作內容與形式分析:針對研究者內心的心象表現與轉化過程提出說明,並分析如何將個人整體創作理念融入形式之美的實踐歷程,讓本研究能得到具踏實的實現。四、作品賞析:依據學理基礎和創作理念發展「城市之迷」和「城市之眼」二個系列創作,列舉二十件作品,分別從內容、形式、技法等方面逐一作剖析,以表現虛擬與真實的城市意象,以及自我與他我的依存關係。五、結論:對本研究的總結及未來創作方向的省思。簡述如下:透過理論的探究,瞭解學理與創作間的關連,透過藝術創作實踐,建立未來的創作空間。關鍵詞:迷彩、城市、忙疏離、數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