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制氫工藝與技術 和吳志勇,陳坤禾,許天秋,張學斌,陳志源,趙怡欽的 內燃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氫燃料電池缺點也說明:由於燃料電池的原理係經由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而非產生大量廢氣與廢熱的 ... 氫燃料電池優點多,運作無污染,不會排放任何廢氣、僅產生可飲用的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出版社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枓工程系 蘇順發所指導 呂彥辰的 PP/磺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複合材料 (2016),提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溶膠-凝膠法、二氧化矽奈米顆粒、磺酸化、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曾繁根、蘇育全所指導 許昶逸的 甲醇雙氧水混合蒸發器應用於後端甲醇重組反應 (2015),提出因為有 燃料電池、蒸發器、重組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鹼性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及其構造對效率之影響則補充:2.1 鹼性燃料電池(Alkaline DMFC)工作原理. 一般直接甲醇燃料電池以Pt/Ru 合金觸媒來作為陽極材料,Pt 為. 陰極,電解液則為0.5M~1M 的硫酸溶液,並以質子半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制氫工藝與技術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制氫工藝與技術》介紹了氫氣的工業生產過程與原理。為了滿足當前對無碳氫氣,即氫氣生產過程「零CO2排放」的要求,本書介紹了可再生能源制氫,突出了風力制氫和生物質能制氫;還介紹了核能制氫、氨氣制氫、硼氫化鈉催化水解制氫、硫化氫分解制氫、金屬粉末制氫等目前尚未工業化生產但完全的「零CO2排放」的制氫技術。對於通常排放CO2的烴類制氫工藝,本書介紹了其制得氫和炭黑的獨特工藝,從而使其成為另一種「零CO2排放」的制氫方法。 本書適合從事或准備進入氫能領域的企業家、投資家、政策決策者閱讀,可供從事能源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參考,也適合從事能源領域的科技人員

和管理人員及一般讀者閱讀。

PP/磺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複合材料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問題,作者呂彥辰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溶膠-凝膠法製備二氧化矽奈米顆粒,再經磺酸化改質流程,製備磺酸化之二氧化矽奈米顆粒與MAH-PP用塑譜儀做混煉動作,再用複動式油壓成型機製備成複合膜,探討複合膜之各項特性。 由結果顯示製備出的二氧化矽奈米顆粒二氧化矽奈米顆粒經SEM檢測,發現有均勻球狀的二氧化矽奈米顆粒,而且隨著聚合時間的增加,顆粒也隨之增大。二氧化矽奈米顆粒經FT-IR檢測,對稱伸縮振動的矽氧烷基(Si-O-Si)吸收峰出現在766cm-1,非對稱伸縮振動的矽氧烷基(Si-O-Si)吸收峰出現在1000到1200cm-1之間,由於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的碳碳雙鍵(C=C)引入二氧化矽奈米顆粒,所以證實碳碳雙

鍵(C=C)吸收峰出現在1410cm-1和1602cm-1。磺酸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經FT-IR檢測,發現由於苯乙烯磺酸鈉當作磺化劑加入到二氧化矽奈米顆粒,苯環的平面結構振動吸收峰出現在1129cm-1,苯環的平面結構彎曲振動吸收峰在1009cm-1,對稱振動的磺酸根(S=O)吸收峰出現在1040cm-1,非對稱振動的磺酸根(S=O)吸收峰出現在1200cm-1,氫氧基(-OH)吸收峰出現在3400cm-1左右,是因為磺酸根具有吸附水的特性,證實磺酸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有磺酸根存在。磺酸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經磺化度檢測,發現不同時間聚合的二氧化矽奈米顆粒隨著磺酸化時間增長;磺化度也隨之增大。MAH-

PP經MAH接枝率測定,得知加入4g的MAH有最高的接枝率,故選擇加入4g的MAH與不同時間聚合的二氧化矽奈米顆粒在不同時間磺酸化做的磺酸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混合製成複合膜。 複合膜經MAH接枝率測定得知,在酸性環境下,磺酸根本身可能會造成PP氧化,導致MAH更容易接上去,所以隨著磺化時間增加,MAH的接枝率就跟著增加。複合膜經介電常數分析,每條線的界面極化值對應頻率,對應頻率越小表示複合膜中團聚尺寸較大,因ε"/ε'較大,所以可能磺酸基團較為稀疏,對應頻率越大表示複合膜中團聚尺寸較小,因ε"/ε'較小,所以可能磺酸基團較為緊密。複合膜經穿刺分析可得知,PP膜本身如果沒加其他材料的話,PP表

面孔洞會比較小,結晶度比較高,而導致穿刺值最高,有最高的抗拉伸強度,MAH-PP降低結晶度,但提高MAH基團之間的吸引力,所以導致穿刺值下降,磺酸化二氧化矽奈米顆粒加入MAH-PP內部更明顯降低結晶度,但會因極性互相吸引,磺化時間越長,相對吸引力越大,故穿刺值會越來越高。複合膜經I-V分析可以得知,可以發現MAH-PP本身流動的氫離子數目被MAH抓住沒辦法流動,所以相對來說氫離子數目較低,在通上電壓的時候,電流會較低,磺化時間較短的時候,代表磺化度比較低,可流動的氫離子數目比較少,在通上電壓的時候,電流比較低;磺化時間較長的時候,代表磺化度比較高,可流動的氫離子數目比較多,在通上電壓的時候,電

流比較高。

內燃機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問題,作者吳志勇,陳坤禾,許天秋,張學斌,陳志源,趙怡欽 這樣論述:

  1. 使學生複習內燃機科學所需要的熱力學基礎。   2. 使學生充分了解內燃機系統之原理,包含燃料與空氣供應系統、點火系統、燃料與燃燒、潤滑與冷卻,以及廢氣後處理器。   3. 使學生認知並了解當前應用於內燃機開發與研究中重要且先進的雷射診測光學、數值模擬分析與內燃機試驗。

甲醇雙氧水混合蒸發器應用於後端甲醇重組反應

為了解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優缺點的問題,作者許昶逸 這樣論述:

甲醇重組式燃料電池為一整合系統,包括甲醇重組器及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兩種元件。其中前端甲醇重組器為燃料轉換器,目的是將含氫之甲醇經重組反應後轉換成氫氣提供給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使用。而後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為發電元件,可將氫氣燃料包含的化學能轉為電能。本重組器所使用之甲醇氧化蒸氣重組反應(OSRM)屬於複合式放吸熱反應,反應物為氣態甲醇、氧氣、水,此反應可視為甲醇部分氧化及甲醇蒸汽重組反應的結合,可藉由調整進料中氧氣的比例,使甲醇部分氧化反應所產生的熱量,能提供甲醇蒸汽重組反應所需要的能量,使反應熱ΔH°≦0,不需額外提供熱量便可進行反應。目前實驗進度與結果已確定甲醇與雙氧水反應機制不會造成矽晶

圓腐蝕,而甲醇與雙氧水混合情形也已經透過四種結構比較得到最佳結果,希望透過甲醇與雙氧水混合情形之改善進而增加後端重組器產氫之轉換率與產氫率。本實驗研究重點在如何提高OSRM反應物的混和性以提高效率,我們利用甲醇與雙氧水的混合蒸發器來蒸發甲醇與雙氧水並且提升供給氣體燃料的穩定性,本實驗做了四種流道比較氣泡大小與分布之分析,結果顯示本實驗流道在220℃時氣泡佔總流道之體積為65%為最高,氣泡大小分布為本實驗流道平均6.8um^2為最小,由於氣泡大小最小及氣泡比例為最高故可連續提供進料給後端重組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