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分布地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石虎分布地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容嘉寫的 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 和WalterScheidel的 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劉建男所指導 顏全佑的 以自動相機估計中台灣石虎族群密度 (2021),提出石虎分布地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動相機、密度估計、個體辨識、空間直觀捕捉-再捕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呂政冠的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口頭傳統、口頭檔案、民間文學、文類、傳說、現代性、楊乃武、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的重點而找出了 石虎分布地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石虎分布地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

為了解決石虎分布地區的問題,作者張容嘉 這樣論述:

  為什麼一群語言腔調、祖籍地來源、飲食習慣都「不太一樣」的一群人,會想像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祖先、分享共同文化,形成客家群體的想像,在當代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彼此串連?   關於客家想像的形成課題,在整個客家知識體系建構裡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近二十年以來學界探討重點已經從過往探究客家是什麼,轉向於關注客家如何形成。   將近兩百年的客家想像內涵,事實上隨著時間、空間、以及參與者的介入有著很大的變化。空間上更是從中國華南一帶逐漸發展出來,在1920年代影響東南亞,1970年後更擴及於全球。本書認為,透過考察客家想像的形成與內涵變化,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客家人跨國串連的現象。

石虎分布地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主持:柳丁哥哥、阿傑老師

這次來到的是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的「羅馬公路」。羅馬公路是沿著鳳山溪上遊河岸所開闢的,靠近羅浮的那一段,在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南方。因為連接桃園「羅浮」及新竹「馬武督山」,而得名。整條公路除了陡峭挺拔的山壁、綿密層疊的山巒,還有廣大茂密的桂竹林,景致十分優美。沿途行經慈湖、錦山森林國家公園、三民蝙蝠洞、小烏來瀑布、復興吊橋等,是條自然景觀豐富而多變的生態公路。

1.魏氏奇葉螳螂:魏氏奇葉螳螂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但數量不多。體長29 -34m m,體色深褐色,胸部細長。特徵是頭頂上方有一枚刺突狀的犄角,外表酷似環境中的枯葉,會倒掛在樹枝上,習性十分隱密,一般不容易發現。成蟲出現於7-11月,夜晚有趨光性,但很敏感。

2.黑枕藍鶲:為台灣特有亞種。身長約15公分,因為頭後方有一明顯黑斑,且全身為美麗的寶藍色,所以得名黑枕藍鶲。也有「台灣鳥界中的藍寶石」的美稱。是棲息在低海拔的山林裡的留鳥。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丘陵地帶的雜木林、果樹林或竹林中。黑枕藍鶲叫聲宏亮,常發出像「回!回!回!」的連續叫聲。

3.兩點赤鋸鍬形蟲:兩點赤鋸鍬形蟲是台灣特有亞種,分布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山區。與一般深黑色的鍬形蟲不同的是,兩點赤鍬形蟲體色呈黃褐或橙褐色,前胸背板外側的黑點是牠的重要特徵。大顎有 5-6 個齒狀突起就像鋸子一樣,雄蟲的大顎可以當作打架的武器。以吸食樹汁或腐爛的果實為生,多半躲在木頭的縫隙之中。兩點赤鋸鍬形蟲的幼蟲以朽木的纖維組織及真菌菌絲為食,因此母蟲會找枯木或腐木產卵。

4.小啄木:小啄木是台灣特有亞種,也台灣體型最小的啄木鳥。會發出「嗶、嗶」的響亮叫聲。由於體色黑白相間,保護色佳,不易被人發現。喜歡攀附在枝幹上,快速敲啄挖取藏匿在樹皮裡的小昆蟲,是有名的樹醫生。啄木築巢不使用任何巢材,先在枯木樹幹上挖個洞,再把巢築在樹洞之中,卵直接生於樹洞裡。

5.黑腹虎頭蜂:黑腹虎頭蜂的頭部為紅褐色,腹部和翅膀為黑色 ,第一腹節下方兩端有不明顯的褐色環紋。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 3-4月初巢築於接近地面的土穴,5-6月族群龐大後會遷移到約10公尺的大樹上。巢型為球狀,築巢的速度很快,只要數個月就能造出如藍球般大小的巢,巢房高達40,000多個。冬天黑腹虎頭蜂會分散到地底過冬,等春天暖和季節再回到原來的巢裡群聚。習性凶猛,受到騷擾時,會攻擊任何移動的對象

6.雙金環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低、中海拔500-1,500公尺地區,高海拔則是零星分佈。主要特徵為腹部每一、二腹節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環帶,第二腹節隻環帶分成三段,第三腹節以後為黑色,因此也稱黑尾虎頭蜂。雌蜂體長3.6 ~ 3.8 cm,雄蜂3.0 ~ 3.2 cm,工蜂3.6 ~ 3.8 cm。是台灣體型第二大的虎頭蜂。

7.黃腳虎頭蜂:體表有絨毛,特徵為腳跗節有明顯的淺黃色,也因此被稱為黃腳虎頭蜂。
別名叫「黃腳仔」、赤尾虎頭蜂。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的山區,高、低海拔都能看見牠們的蹤跡。雌蜂體長2.9 ~ 3.1 cm,雄蜂體長2.1 ~ 2.3 cm,工蜂體長2.0 ~ 2.2 cm。

8.台灣大虎頭蜂:與黃腳虎頭蜂不同,台灣大虎頭蜂體表絨毛較少,特徵為頭部呈淺黃褐色;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末端數節呈黃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高、低海拔零星分布。雌蜂體長5.0 cm,雄蜂為3.9 cm,工蜂為4.0 cm。又稱土蜂仔、大土蜂(台語)。

9.長臂金龜:台灣長臂金龜是台灣體型最大的金龜子,體長為4.2~6.7公分,主要特徵為特別發達的前肢。前胸具有強烈的金屬光澤,呈現黑紫、黑綠或黑褐色,翅鞘上因為個體差異有著數量不一的不規則狀黃色碎斑。分布於海拔200~1800公尺的山區林地。成蟲出現於夏季,活躍期為5月~10月。由於特徵特殊,避免被不肖業者大肆捕捉為考量而列入保育類。是台灣八種保育類甲蟲中唯一被列入保育類的金龜子。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以自動相機估計中台灣石虎族群密度

為了解決石虎分布地區的問題,作者顏全佑 這樣論述: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為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由於石虎實際族群密度資料的缺乏,難以準確估算全島石虎族群量。本研究在南投縣中寮鄉設置後寮及龍眼林等兩個各30 km2的樣區,每個樣區各有30個1 km2網格並設立1樣點,每個樣點架設兩部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拍照及個體辨識,主要目的有四:(一)利用捕捉-再捕捉法估算兩個樣區之石虎密度;(二)評估每個樣點兩台相機比一台相機在石虎密度估計上的成效;(三)探討每個相機樣點的石虎出現頻度指數(Occurrence Index, OI)是否可反映在該樣點出沒的個體數;(四)探討電腦輔助軟體-Hotspo

tter在石虎個體辨識的應用性。結果顯示,在後寮樣區分別以非空間直觀捕捉-再捕捉法(Non-spatial capture–recapture methods, CR)及以空間直觀捕捉-再捕捉法(Spatially explicit capture–recapture methods, SECR)所估計的石虎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 km2 有55隻及49隻;龍眼林樣區分別以CR法及SECR法估計的密度為每100 km2有57.5隻及41.9隻。使用兩台自動相機之照片比起使用單一相機照片,石虎密度於後寮及龍眼林樣區分別提升11.5%及77.2%。兩個樣區內不同樣點OI值與石虎辨識量皆呈現顯著正相

關,相關係數分別為0.772及0.878。本研究發現電腦輔助軟體-Hotspotter能提供研究人員進行個體辨識之參考,但無法完全取代以人工進行個體辨識。

大逃離:羅馬帝國滅亡如何開啟現代經濟大分流

為了解決石虎分布地區的問題,作者WalterScheidel 這樣論述:

人類逃離大一統帝國,才有繁榮與自由! 統一vs分裂,全球帝國史.宏觀比較之作     ★現代經濟體系誕生的關鍵,始於羅馬帝國的消失不見     綜觀人類歷史數千年,從東方的秦漢帝國到西方的羅馬帝國,大一統帝國堪稱歷史的常態。歐洲、東亞、南亞、中東與北非,大帝國幾乎無所不在。然而,本書作者席代爾主張,統一其實不利於制度競爭與經濟創新。如果人類過去從未逃離大一統帝國,那很可能就不會出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今天的我們也無法逃離無知、壓迫、匱乏與疾病。     那場史無前例的「大逃離」,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歐洲:曾經統治高達八成歐洲人口的羅馬帝國,滅亡後再也沒有重建。歐洲從此

逃離羅馬,逃離大一統帝國的宰制,進入長期競爭的列國體系。     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千年分裂,正是歐洲日後在十七、十八世紀得以率先走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滅亡,或者羅馬式大帝國再度重建,那麼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現代經濟,以及現代經濟帶來的繁榮與自由,很可能也不會出現。     ★無法複製的羅馬經驗:從拜占庭到拿破崙的千年帝國「失敗史」     大逃離如何可能?為了回答這個大哉問,本書首先要回顧羅馬帝國崛起的歷史。因為羅馬帝國當初得以稱霸歐洲的條件,正是攸關日後大一統帝國能否重建的關鍵。     羅馬帝國為何崛起?席代爾指出,除了在地理上得天獨厚,羅

馬人還打造了一套高度動員的經濟體系,變成了超級戰爭機器,因此稱霸了地中海,並在歐洲打造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     為何羅馬式大帝國再也沒能重建?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如何不斷成功逃離「大一統帝國的野心」?歐洲歷史上有沒有哪次經驗,是大一統帝國差點就要重新出現?好比說,如果拔都沒有下令撤軍,蒙古人是不是就能在歐洲建立媲美羅馬的大帝國?倘若拿破崙成功入侵英國,法蘭西是否就能統一歐洲?     本書接著會分析拜占庭、阿拉伯、查理曼、德意志、蒙古、鄂圖曼、哈布斯堡與拿破崙等八個歐洲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藉由「反事實思考」的假設性思想實驗,逐一從天時、地利與人和等多重方面,檢證這些案例與羅

馬帝國的條件差異,找出大一統帝國重建不能的根本原因。     隨著重建大一統帝國的一次次失敗,歐洲逐漸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多中心列國體系與權力分立。當權力不再定於一尊,競爭成為新的常態。各國不斷競爭的結果,提高了創新的制度誘因,替日後的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與現代化創造了新的可能與機會。     ★當中國陷入分久必合的陷阱,歐洲憑什麼擺脫統一的魔咒?     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為何只有歐洲逃離了大一統帝國?本書將以全球史的尺度,分析比較東亞、南亞、中東與北非等地的大帝國,特別是對照差異最大的歐洲與中國:前者在羅馬之後再無大一統帝國,反觀後者則從秦漢之後就陷入朝代興替的大一統帝國循

環,而且帝國疆域還越來越大、分裂期越來越短。     為什麼大逃離不是出現在中國?為何歐洲與中國在帝國發展上,走上了如此不同的道路?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還是人為制度的操作?      從地理流域分布、中央集權的程度、與游牧大草原的鄰近程度、對海外探索的態度,到不同的財政與軍事制度,本書將逐一檢視地理、生態、文化、政治與經濟制度等各個層面,全方位解析中、西方在打造大一統帝國上的經驗異同,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導致十九世紀「西方崛起、中國衰落」的現代經濟大分流。     席代爾將「經濟繁榮」與「逃離統一」相連,精彩論證「分裂競爭」才是「創新進步」的泉源。《大逃離》因此不僅是一本宏觀

比較中、西方千年帝國成敗的大歷史,更是一本攸關人類生存條件的反思之作。   本書特色     ▲當羅馬碰上《西方憑什麼》與《大分流》:從千年歷史中找出現代經濟繁榮的條件。   ▲統一vs分裂:全球帝國史宏觀比較之作,改變你對東、西方大帝國歷史的想像。   ▲歷史從未遠去:大一統帝國的崛起與滅亡,至今仍攸關著人類繁榮與自由的命運。   得獎紀錄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美國學術專業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決選   專文導讀     林明仁|臺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鄭紹鈺|臺大經研所碩士暨研究助理   共同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一奇|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全球好評     法蘭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大衛.克里斯欽|「大歷史」學派開創者   彼得.梵科潘|《絲綢之路》作者   喬爾.莫基爾|《富裕的槓桿》作者   艾曼達.佛曼|《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作家   菲利普.霍夫曼|《歐洲為何征服世界》作者   好評推薦     ★法蘭西斯.福

山(Francis Fukuyama)|《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本書的假設深具挑戰性且反直覺:羅馬式大一統帝國的失敗,催生出相互競爭的去中心化體系,才使得現代經濟增長成為可能。」     ★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大歷史」學派開創者:   「席代爾從論證嚴謹的反事實思考中得出了驚人的結論:如果中世紀歐洲再度出現了新的羅馬式帝國,世界史都將改寫,今天可能也不會有所謂的現代性出現。」     ★彼得.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作者:   「大膽挑釁的出色之作。」     ★喬爾.莫基爾(Joel M

okyr)|《富裕的槓桿》作者:   「學識驚人、野心龐大且思想深刻,席代爾不屈不撓地再度寫下足以顛覆全球史的創新之作。」     ★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冠軍作家:   「席代爾沒有同行,他以完全獨樹一格的方式,揭開影響人類生存卻又罕為人知的關鍵法則。」     ★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T. Hoffman)|《歐洲為何征服世界》作者:   「席代爾這部橫亙兩千年的全球史傑作告訴我們,當世界紛紛朝大一統帝國邁進時,西歐為何能在羅馬帝國瓦解後維持政治分裂之勢,以及為何這一長期差異能用來解釋持續性經濟成長的起源。」

    ★《泰晤士報》(The Times):   「席代爾並不是在鼓吹『西方最優』或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事實上,本書予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人類進步並非勢所必然,而是極其脆弱與偶然。」     ★《歐洲社會學學報》(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宛如一座由大量實證數據與嚴密論證支撐的紀念碑,出版即經典,足以名列過去二十餘年來的重要著作。」     ★《經濟文獻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本書展示了經濟學領域如何受益於歷史學家,因為史家不僅能提供橫跨數世紀與多個大陸的大

範圍歷史研究,還擁有對特定歷史時期的詳盡知識,並掌握最專業的學術動向。」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大學時候,老師要我們辯論:羅馬帝國的滅亡究竟是經濟的原因呢?還是道德的原因呢?辯論比賽總要評出勝負,但是羅馬帝國究竟因何沒落的爭議卻是永無止休。羅馬既然不是一天造成的,西方人甚至還把它叫作『永恆之城』,那麼以它為首都的帝國為何會土崩瓦解,也就大費思量。席代爾這本書給了你很有意思的答案,還跟你說了更多──從羅馬到中國,再說到大分流開創的繁榮與自由……。」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大家都聽說過《羅馬帝國衰亡史》這部書,因為大國衰亡是歷史沉思

的『原型』。兩千兩百年前的〈過秦論〉是同類作品。本書作者別具隻眼,主張『羅馬帝國的興起』是更重要的歷史問題。學者早就指出:羅馬帝國的一去不復返,造就了現代經濟發展──最近五百年『西』昇『東』降的歷史大勢。可是作者提醒我們:羅馬帝國的興起本就是機緣巧合的歷史事件。整部歐洲史,要是將羅馬帝國一筆勾銷,分裂、競爭造成的多中心舞台,仍是解放生產力、創意最最重要的條件。對『大國』崛起有興趣的讀者,絕不能錯過本書。」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大中華文化教育常強調一統天下的重要性,暗示極權即效率,統合即安定,是有利於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本書挑戰了這個迷思,說明現代經濟發展的

源頭之一就是歐洲國家的分裂與競爭,互不隸屬的分權才能帶來自由與繁榮。羅馬帝國興亡的啟示,至今仍然映照著中國與歐盟盛衰的前途,因此也值得關注臺灣前途的讀者借鏡。」     ★王一奇|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反事實分析之於歷史研究,就像水之於魚一般,許多歷史研究者因身處其中而難以自覺,甚至否認其存在於歷史研究。本書作者近乎挑釁地將反事實分析視為研究『現代性』誕生的核心方法,也讓企圖反對其論點的人,都得先進入反事實分析的方法論脈絡。本書展現了細膩的歷史反事實分析,並據以重新建構了我們對現代性誕生這一大歷史問題的因果認知。」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人類的歷史長期被帝國所支配,即使到現在仍然如此。然而,同時統治廣大世界的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究竟哪一個才是歷史的特例呢?為何是歐洲興起資本主義並且統治現代世界呢?本書視角在地理上橫跨了歐亞大陸,上下橫跨數千年,讓我們從『逃離帝國』的角度思考人類歷史在關鍵時刻所產生的差異。帝國不僅是過去式,也是現在式,甚至可能是未來式。我們要加入中華帝國的循環,或是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與帝國分離呢?」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由於108課綱編排的緣故,我們與羅馬及其後繼者的距離變近了。拜占庭、查理曼、神聖羅馬、拿破崙,這些課本中陸續談到的帝國,以及一次又一次加冕,一次又一次恢復

羅馬的努力,終歸徒然。歐洲逃離世界史的傳統模式,走出自己一條開放、競爭的康莊大道。這是一本爽快的書。席代爾把整個世界歷史拿來比較歸納,讓我們這些因為教學所需、經常比較歸納的中學老師大開眼界。」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為了解決石虎分布地區的問題,作者呂政冠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口述傳統曾經是民間社會傳遞訊息、交流經驗最重要的媒介;但是當口述傳統遇到名之為現代性的文化場域時,為了適應受眾結構的改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二十世紀初期是印刷媒體報紙頻繁地介入口頭傳播軌轍的時期,其中又以傳說文類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將以傳說和印刷媒體的關係,進行其媒介轉轍的現象描述,並從中思索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本文選擇了三個傳說案例,來說明三種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第一則是「楊乃武」,約莫是在1920年前後以商業戲劇的形式傳播至台。這則渡海而來的傳說為我們展示現代語境底下,口述傳統亦會透過商業與人口移動,得以加速傳播,並擴大傳播範圍。「楊乃武」在傳說形成到傳播至台的過程中,經歷

多重轉轍的過程,在傳統冤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司法的感性敘事,並使其在無傳說物依附的情況下,得以在台持續流傳。多重轉轍是現代口頭敘事的必然情況,但是本文舉出「嘉慶君遊台灣」為例,透過該則傳說形成的歷史記憶與地方起源說詞,藉此說明口述傳統在遭遇文字媒體時,並非全然的失守。一個仍保有活潑的傳講潛勢的傳說,證明了口述傳統在現代語境下仍然保有其生命力。最後,本文以「義賊廖添丁」的傳說生命史為例,指出亦有由文字流向口傳的「反向轉轍」的狀況。而這種反向轉轍的發生,必須同時建立在傳統框架的穩定敘事,與民間反應現代想像(或殖民想像)下的情境關係。因此本文認為「廖添丁」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的當代傳說。最後本文

則以「口頭檔案」與「文字媒介」的觀察,去思考文字/口頭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並指出文字的侷限性,及其反應講述語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