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瑪麗·K.斯溫格爾寫的 劫持:手機、電腦、游戲和社交媒體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行為與進化 和(美)溫迪·L.莫斯等的 我的青春期:青少年心靈成長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信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湯志民所指導 吳珮青的 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學校競爭優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楊晰勛所指導 劉芳瑜的 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中的語言學習與社交互動 之研究─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電腦輔助語言學習、MMORPG、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社會互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劫持:手機、電腦、游戲和社交媒體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行為與進化

為了解決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問題,作者(美)瑪麗·K.斯溫格爾 這樣論述:

一本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的書,基於一位心理學博士20年的臨床經驗及其作為神經認知科學研究者的腦—電研究成果。在這本面向大眾的科普書中,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了手機、電腦等可擕式數位設備及讓人“永不下線”的互聯網對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腦的影響,從神經認知科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證明了數位媒介與大腦和人類行為的關係,探討了手機等如何對人的大腦進行劫持或操控,並給出了自己作為從業醫師的實際建議,兼具可讀性與可靠性。   圍繞著“數位媒介成癮”這一主題,作者精心構建了全書的結構,既以社會觀察及自己經手的實際病例作為例證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又專門介紹了神經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及資料成果作為科學支撐,兼

具可讀性與可靠性。書中主要討論了如下問題: 與電腦和網路持續“連線”,究竟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如何從腦—電研究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數位媒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手機或平板電腦究竟是解放了家長還是禁錮了兒童?遊戲與社交網路是導致青少年兒童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嗎?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該如何面對“數字一代”,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與指引? 數字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我們該如何處理數位媒介、網路社群對真實社交生活的影響?網路霸淩、狂躁、抑鬱、群體性孤獨、強迫性搜索……這一切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是技術本身的問題,還是我們使用的方法出了問題? 瑪麗•K.斯溫格爾(MariK.

Swingle) 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生物回饋認證學會會員,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醫師和神經治療師。2015年美國應用心理生理學和生物回饋協會年度大獎獲得者,行為和腦科學聯合會2015年度大獎獲得者。因連續獲得該領域早期職業影響力雙料大獎,所以她是一位被寄予厚望的科學家。研究方向主要是:探討數位技術對兒童及成年人大腦的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她開設的診所深受患者信賴,研究與臨床醫療都曾獲得肯定,也經常針對數字媒體對大腦及心理的影響發表演講。 前 言 / 001 第一章. 技術控制 VS.被技術控制 / 001 第二章. 數位媒介的吸引力 / 015 第三章. 我們的大腦究竟發生了

什麼 / 027 第四章. 陷入困境:大眾焦慮 / 049 第五章. 從數位原住民到數位兒童 / 071 第六章. α腦波的故事 / 085 第七章. 好處、壞處和中性之處 / 121 第八章. 從數位兒童到數位大腦 / 143 第九章.學習、遊戲和家庭 :高強度社會中的衝突 / 163 第十章.社會化之一:孩子的遊戲 / 189 第十一章.社會化之二:成人的遊戲(性與性別) / 213 第十二章.社群、溝通、數位彌合以及友誼 / 241 第十三章.網路成癮:新世界 / 257 第十四章.最後的思考 / 277 後 記 / 283 附 錄 / 291 注 釋 / 293 社

會變革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一種足以改變社會面貌的革新,這種革新會改變我們的所思、所想和所為,以及我們與個人、群體和文化互動的方式。當這種革新到來時,我們通常會興高采烈地去擁抱它;但是當這種革新已深入社會的肌理之中,並導致社會發生變化時,就會有人開始質疑這樣的變化究竟是不是好的,它所帶來的好處是否能抵消它的壞處。現如今,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階段,那個革新就是數位元媒介的產生。 手機、電腦和互聯網已嵌入了全球文化之中,創造出了一種數字文化:大多數人對此表示歡迎,少數人對此表示反對,所有人都受此影響。當然它帶來了非常多的進步,然而數十年之後,我們同樣也看到了非常多的負面影響。數字時代的黑暗面正在顯露出

來。 數字媒介的負面影響正在擴大。大多數人要麼沒有看見,要麼裝作沒有看見,全然被動地接受了它們——教育機構、商界、父母、夫婦等,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事情不對。在這本書裡我們將會討論這個新時代所帶來的這些改變,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搞清楚我們應該接受哪些,應該拒絕哪些,以及應該認真嚴肅地對待哪些。 問題在於,之前這樣的討論往往會變成某種代際爭吵——老一代會抱怨新一代愚蠢、粗魯,整日沉迷於數位設備,宅在家裡,逃避現實的人際關係;而新一代人,就像他們的父輩在很多年前做的那樣,認為前數字時代的老人無知、守舊、自大、不尊重隱私、觀點過時,應該放下架子跟上潮流。不過這些爭吵都是徒勞的。如果我們總是堅持這種代

溝和地位的討論,那我們就有可能忽略真正的重點:我們的行為以及相應的大腦功能,都在經歷微妙或者明顯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毫無疑問將改變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接下來的這代人,我們應該睜開眼睛,仔細觀察,監測變化,獲取新知,在這個全新的、美妙的、被數字媒介改變的世界中,找出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希望成為什麼。 ……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黑暗面。 問題顯露 在過去的20年裡,一些團體的學者和醫療從業者開始系統記錄一些新出現的症狀,這些症狀看上去似乎與數位技術的濫用有關。時至今日,這些症狀已被確認確實與之相關,特別是在性別、社會化、教育和禦宅族領域。兒童和青少年人群濫用數位元媒介會

引起行為失常,導致學習障礙與情感失調;成年人的焦慮、抑鬱、性功能障礙、性變態、失眠、社交孤立、假性親密關係、婚姻衝突、工作表現失常等都與數位元媒介濫用高度相關。在醫療實踐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年紀非常小的病人案例,那些案例表明情感與認知發展障礙和數位元媒介濫用有讓人非常不安的聯繫。 開眼看世界 我一直認為,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文化當中,我們比以前更有智慧,吸取了過去的教訓,不會再重蹈覆轍。但是,過去18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根本不是這樣。我們知道酒精、食品、藥物被濫用的危害,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濫用數位元媒介從來不會與症狀、障礙和疾病聯繫起來,更別提認識到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了。 毫無疑問,數位元媒介將

會繼續發展下去,它會推動我們的文明繼續前進。它本身不是威脅,這本書也不會這麼宣稱。但是,互聯網和所有這些數位元媒介能給予的,它們也能夠收回。我們如何使用數位元媒介,與數位元媒介交互,依賴數位元媒介,以及數位元媒介和我們的現實世界與真實的人際關係才是關鍵。 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並不是這些技術給予我們的積極影響,這些影響已不言自明;我們要討論的是這些技術所代替或者拿走的那些東西:舊的技術、行為、技能、關係、同情、價值……可能還有智慧。如今我們應該將關注點移向數位技術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廣泛影響。我們現在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數位技術究竟帶來了什麼? 關於此書 這本書從一個治療師的角度寫就。作

為一位臨床醫師,這本書從我的臨床經驗而來:數位元媒介是如何影響兒童、夫婦、家庭和學習的。這個名單很長。 縱觀社會大變革,其中的歷史、研究和資料、發展中的理論、有關大腦功能和精神疾病的文學、專業思考、通俗文學、臨床觀察等內容構成了編寫此書的基礎。本書中我會展示媒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為的,以及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如何運作。 我也會探究亞文化的改變,如中學霸淩、家長圈、約會文化。同樣,社會整體文化的變革,包括工作、性別、精神健康、學習、娛樂、創意過程、情感發展等也是本書考察的範圍。個體的興趣缺乏與大眾的過度反應的對比,及其與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的關係,我也會討論。書裡會研究一種最極端的新現象

:互聯網成癮(Interne tAddiction,IA),它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一種威脅與日俱增的成癮症。 我將從三個互相關聯又獨立的角度來討論“數字現象”。 首先,我會討論整個大背景。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我們所有人,不論你是什麼年齡、性別、文化或者信仰。 其次,我會討論一些代際專屬的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是嚴格地按照時間來劃分,而是按照技術應用的年代來劃分的。 最後,我會用成癮的級別來討論數位元媒介的效果。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會放棄或者接受某些活動來使用數位元媒介,以及我們是怎樣做的。 針對科研者,本書中有專屬的部分,我稱之為“科學角”,該部分會補充科學研究的一些參考細節。如果你並非科研

工作者,就可以跳過此部分,無損於書中主幹。 在書中我還會時不時給出建議:如果你覺得書裡描述的某些情況實在眼熟,那麼也有一些選項和解決方案可供借鑒。我的目標是確保數位技術仍是我們生活的有益補充,而不是佔領了我們認知、工作、教育、社交、娛樂的所有人性元素。 偉大開端 微妙的行為變化 首先,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 很快我們就把萬維網簡單地叫作“網路”,它是最新奇,也是最有效的通信方式。不再受地理的限制,只要一台電腦和一條電話線,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入網路,而且是免費的。20世紀90年代我們很多人都使用過學校投資的電子郵件,以及之後的即時通信工具。那是在我們買得起手機之前最有效的通信方式。

很快我們就發現,互聯網也改變了“個人”行為。我還在讀研時就開始使用電子郵件和朋友互相吐槽。以前我們會拿著咖啡或者啤酒閒聊,現在這些都變成了電腦上的聊天記錄。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很好玩,但是一些人,包括我自己,都注意到我們面對面社交的機會變少了,生活像是缺少了一部分。儘管那時我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但我隱約感覺到了一種空虛的情緒在蔓延。就我自己而言,我懷念那種面對面社交帶來的享受。 而且從那之後,我們當中有些人完全沉浸在這些電郵聊天之中,有些人則沒有這麼投入——不過仍然會每週收發電子郵件。這種微小的、幾乎不被注意到的社交行為的分歧開始在我們當時小小的大學網路裡出現,導致了社交圈的分化。 如今回想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作為一個碩士研究生的經驗並不罕見。在最早期就有玩笑式的文章報導互聯網造成了社交行為的變化。   有一個段子在當時廣為傳播:有人看到一群國際學生待在自己的寢室裡各自對著電腦傻傻發笑,並對旁邊的人視而不見。當時我們覺得這簡直莫名其妙,讓人發笑。你的朋友就在你旁邊坐著,為什麼你會選擇坐在電腦前玩遊戲或者與海外的朋友聊天呢?這個段子的結尾則抖了一個很完美的包袱(以當時來看):他們的確是在社交。原來他們在電腦前並非在與海外朋友交流,而是和這個屋子裡的其他人通過電腦聊天。 當時有些人注意到了這種行為,不過把它看作對新鮮事物的無害癡迷而已。但是我們那時並沒有預見到,這只是之後事

情的預演,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沒有人能想到。時至今日,僅僅20年後,這些行為已完全不再是不正常的了,數位手段已變成了年輕人的主要交流方式。 從微妙到極端——濫用的第一個跡象 很久以前,人們就認為長時間使用互聯網需要被嚴肅對待,否則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不良後果。2我在研究生階段對社交分化進行觀察時發現,對某些人來說,互聯網並非擴大了社交網路,而是在溝通和社交的幻覺下導致了社交回避和孤立。 類似地,在學術領域,原本理想的研究和教學工具現在對學術表現和課程參與產生了負面影響。學生開始蹺課,遲交作業,熬夜在網上娛樂或者“研究”。對一些人來說,之前用來工作、學習、打工或者跟家人、朋友、同事在一起的時間,

現在全部奉獻給了互聯網——於是他們就沒空幹別的了。 數位元媒介原本是讓人能夠更高效地社交、工作和生活的,現在卻展現了完全相反的情況,嚴重降低了效率。一些學者開始討論對互聯網的長時間使用是否會讓人上癮。3,4,5,6,7在20年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所有成癮症狀中,有一些濫用是毫無疑問的成癮,但是中間的灰色地帶並不那麼好判斷。我們如何判斷某種行為在什麼條件下從正面變成了負面,從正常變成了毀滅性的?反過來說,我們是否應該適應並且接受?這種變化是否是歷史車輪的一部分? 開始意識到影響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去研究20世紀的諸多偉大發明在剛剛出現或者普及階

段是什麼情況(如電話、電視、汽車等)。這些發明都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好處,但也有一些負面影響。汽車是一個典型例子:汽車的優點已毋庸多言,而其壞處,比如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容易使人肥胖等問題也同樣廣為人知。但是汽車所造成的那些更加微妙、更加複雜的影響,以及那些對文化造成的正負面變化又是什麼呢?例如,很少有人考慮到,汽車對我們生活造成的最核心的也是最大的影響在於我們對時間的管理和對交通範圍的期望。 汽車的中心地位在大眾社會變化中的一個典型的影響就是郊區的發展。在20世紀中葉,汽車被宣傳為一種讓人脫離喧囂城市,住在負擔得起的郊區住宅的理想工具。這種新的私人交通方式成為美國夢的表現形式:一幅詩意的畫面

,表現了安靜的社區景象,孩子在街道上玩耍,廣闊的後院裡剛剛洗乾淨的衣物在微風中飄蕩。 但還不到30年,美夢就慢慢變成了噩夢。郊區生活變成了上下班單程一個半小時的通勤時間——一天3小時、一周15小時——原本實現夢想的手段反倒讓人犧牲了更多時間。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已對這樣的時間浪費習以為常。我們習慣了遠離朋友、家人,以及個人閒置時間變得更少的現狀。接送孩子上下學,送孩子參加足球訓練,以及與孩子一起玩耍要開車開得越來越遠已變得司空見慣。兒童現在不在一起玩的原因之一就是同齡人都住得太遠了。 這一切還有更深遠的影響:損失在通勤上的時間逼迫我們不得不購買和消費速食、速凍食品和罐頭(全都是加工好即時可

吃的東西),因為沒有人有時間和精力能夠花在烹飪上,更別提一起吃頓飯了。核心家庭對兩輛車的需求也導致了人們債務的增長和財政的緊張,人們需要工作更長時間才能負擔得起生活。悠閒地開車上班,星期天下午出去兜風,這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入侵 同樣,數字時代也不知不覺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臺式電腦、筆記型電腦、電子郵件和手機對我們來說都是從天而降的好東西:這些工具改變了全世界的工作空間,突破了之前的物流限制和通信效率。這些技術將我們從辦公室解放出來,消滅了空間距離,並以虛擬時間代替了空間距離。 但在這些發生的同時,與汽車一樣,數位元媒介的恩賜變成了詛咒。我們一開始所歡迎的隨時隨地互聯現在入侵了生活中的所

有空間。我們處於永遠“待命”的狀態:同事、父母、配偶、子女、情人,我們必須(同時)扮演所有角色。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無法或者不能從這種“便利”和喧囂中脫身了。 這對我們的大腦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簡單的回答是我們的大腦正在加速,但不是那種有益的加速。雖然我們對數字時代的神經生理反應或者說功能性適應性達到了一個更高的興奮程度,但糟糕後果也隨之而來。是什麼樣的糟糕後果呢?簡而言之,高興奮度會導致自我安靜的能力下降。提高興奮程度更進一步會導致自我刺激和自我娛樂的能力下降。這包括觀察、整合資訊和創造性能力降低。總的來說,我們保持精神集中、保持冷靜、仔細觀察、認真沉思和產生新想法的能力降低了——很多20

歲以下的年輕人覺得這些都是空虛和無聊的東西。 如果沒有刺激,我們會覺得煩躁不安。我們需要有事可做,有東西可看。我們現在難以安靜下來,難以達到放鬆、滿足的狀態,難以享受一夜好眠。 這樣的影響十分廣泛。從生理和文化的角度來講,這樣的大腦狀態的改變會影響學習、社交、娛樂、陪伴、養育和創造這一系列的能力——形成社會和文化的幾乎所有要素。之前調節情緒和行為的神經生理過程正在失調。隨之而來的將會是大規模的行為—生理以及文化轉變。將這些放在失調或者病理學的圖譜中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對數位元媒介的超量使用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自閉症、情緒失調(包括焦慮、抑鬱和憤怒管理)、其他成癮症狀和各種強迫

症都有非常明確的關係。

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流量為王!迎接TikTok時代:百萬播主實戰上線,TikTok經營操作大公開」介紹

訪問作者:蕭聰傑 HUGO

內容簡介:
  領先二步是先烈,領先一步是先驅!
  站在全球短視頻龍頭的肩膀,一起在TikTok浪尖上再創事業新高峰。

  自媒體當道,運用TikTok建立個人品牌,百萬粉絲不是夢。
  《紐約時報》曾將此App 評為「可能是現存唯一真正令人愉悅的社交網路……,成功催生了大批影響力人物,這些用戶擁有數百萬粉絲,在青少年中有著家喻戶曉的地位」,其國際市場影響力已超越騰訊。
  TikTok 因COVID-19 疫情,在全世界的居家令下,成為當時(2020 上半年)全球手機應用程式下載量第一名。

  迎接5G 時代,短視頻思維當道
  影片已經超越傳統娛樂媒體的角色,成為主流傳播,也成為現代年輕人的重要表達媒介。
  透過自媒體經營個人品牌,有些人可以成功建立自己的專業形象,從而找到更多商業機會或職涯貴人,甚至有專業的自媒體經營者透過系統化的知識教學,在「數位學習」趨勢正興盛的現在成功變現!

  官方認證銀牌播主的超導流教戰攻略
  就算是新手上路,也能夠坐擁流量池的第一步!
  每一個影片誕生的初期都在一個初級流量池內,影片會被推薦給那些最有可能對內容感興趣的用戶。然後,根據第一批用戶對影片產生的行為回饋,機器會生成對影片品質的評價,從而決定影片是否進入下一個流量池,並獲得更大的流量推薦。
  對TikTok來說,點讚量、評論量、轉發量、完播率是爆紅關鍵!

  數據思維:熱搜無權限,成功無上限
  數據時代下,經營頻道都應講究「成效」,所有影片都應能獲取數據資料,但真的有正確「解讀」數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連「累積數據」的方式都是錯誤的。
  換句話說,你正拿著錯誤的數據得到錯誤的結論,並執行錯誤的創作策略。本篇告訴你,在TikTok裡該如何取得數據,如何因應數據思考策略。
  看懂數據,才能把流量變現金!

作者簡介:蕭聰傑 HUGO
◎學歷:英國財管碩士

◎專業經歷
勁牛學院聯合創辦人
TikTok官方認證創作者
中華網紅自媒體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麥肯錫外聘稽核
美爽爽化妝品財務長
出版社財務顧問、理財顧問
ERP導入系統整合

◎榮譽事蹟
TikTok一個月百萬流量頻道:「財富小百科」

  2020年2月26日開始TikTok 創作,在摸索中成長;開始時以圖文加上音樂的方式呈現視頻,提供會計、財務等專業知識予用戶,幸運地在同年4 月即獲得TikTok 邀約申請銀牌創作者,5 個工作天即入選為銀牌創作者。

  2020 年4 月成為第102 個官方核准的銀牌創作者,到2021 年3 月將近一年的時間,只有133 個TikTok 官方核准的銀牌以上創作者;增加的21 個創作者中,另有5 個官方核准創作者是由我協助達成。

  2020 年6 月,開始陷入和其他創作者一樣的困境,因為持續付出並沒有得到相對的回報;TikTok 也沒有任何獲利的管道,不少優質的官方認證創作者因為無法獲利而退出TikTok。

  由於會計財務出身,對數字的敏感度極高,開始研究中國大陸抖音,蒐集很多數據,發現TikTok 簡直是當年Facebook 的翻版,甚至於未來發展更甚於當年的Facebook;同年,除了輔導4 位創作者達到銀牌認證,也開始將所學建立一套SOP。

  創作者想達到官方認證並不難,只要知道方法,再來就是堅持信念持續創作,貢獻價值給平台及用戶,時間會證實一切。


作者粉絲頁: 勁牛學院⎪網路自媒體趨勢工廠

出版社粉絲頁: 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問題,作者吳珮青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之差異情形,探討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之相關情形,探究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知識分享對學校競爭優勢之預測力,並建構此三變項之結構方程模式及驗證教師知識分享之中介效果。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所採用之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以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為母群體,共計抽樣66所公立國民小學,發出1,25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91份,回收有效率達86.86%。資料處理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之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探討。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一、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空間領導的知覺程度現況屬中上程度,以「建構教育空間」表現最佳。二、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知識分享的知覺程度現況屬中上程度,以「分享學習機會」表現最佳。三、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競爭優勢知覺程度現況屬中上程度,以「組織能力優勢」表現最佳。四、男性校長、北部區域及12班(含)以下規模之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空間領導知覺程度較高。五、女性教師、30歲(含)以下之教師、研究所碩博士畢業教師、10年(含)以下服務年資教師、兼任導師之教師、北部與東部及離島區域學校及12班(含)以下規模之學校,對教師

知識分享知覺程度較高。六、30歲(含)以下之教師、10年(含)以下服務年資教師、東部及離島學校及25~36班規模學校,對學校競爭優勢知覺程度較高。七、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整體彼此間具有中度至高度相關。八、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知識分享對學校競爭優勢具有預測力。九、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知識分享與學校競爭優勢的適配度良好。十、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會透過教師知識分享間接影響學校競爭優勢,教師知識分享具有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以供教育行政人員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一、強化校園使用者共同參與之機會,凝聚對空間的認同與歸屬感,提升校長空間領導之成效。二

、重視校長本身及學校規模與地區對空間領導之影響力。三、營造校園合適的空間場所與良好的教師氛圍,並提供行政支持,有助促進教師知識分享實踐。四、鼓勵男性、年長、年資長之教師經驗傳承與跳脫窠臼,提供兼行職教師之分享管道,有助促進教師分享表現。五、學校對於組織能力優勢可持續努力,並宜加強重視環境設施優勢之建構與發展及學校績效優勢的提升。六、強化資深、年長教師對學校競爭優勢之參與感與使命感,以提升學校競爭優勢。

我的青春期:青少年心靈成長指南

為了解決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問題,作者(美)溫迪·L.莫斯等 這樣論述:

青少年是一段充滿變動和可能性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孩子開始感到困惑、不自信甚至感到與眾不同。你感受到了嗎?這本書就是專門寫給你的——進入青少年階段的你!這本書里有許多秘訣、建議、研究結果和常見的問題去幫助你更好地度過青春期。本書主要內容有:幫你找到成長的最佳位置幫你適應在家庭里的角色幫你更加獨立和有責任心幫你對未來做出決定和設立目標幫你了解身體變化的秘密幫你學會喜歡其他朋友幫你交朋友和融入集體讓你學會處理讓你學會處理耀眼、調侃,被欺侮。幫你完成學業,做事更加有條理還有更多。溫迪L.莫斯博士,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是注冊心理學家,同時擁有學校心理學證書。莫斯博士在心理學領域辛勤耕耘30余年,先后

在醫院,診所,個人時間,臨床和學校部門工作過。由於在學校心理學領域的特殊貢獻,莫斯博士被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授予學校心理學專業證書殊榮。她是美國學校心理學學會成員。而且,她出版《做自己:激發自信和自尊》以及《孩子不要拿輔導手冊:影響學習者的難題教師指南》兩本書,同時寫了很多論文。莫斯博士目前是《團體工作專家雜志》和《學校心理學雜志》的評論員。她也是該系列之《我要做自己》的作者。唐納德 A.摩西,醫學博士,其研究方向是青春期心理學。他是有40多年經驗的執業心理學家。曾在日間照料中心的藥物濫用方面和住院戒毒療程中擔任心理顧問,現在馬薩諸塞州紐約市的長島北岸大學醫院工作。摩西博士還曾是美國空軍的一名

航空醫務軍官,與空乘人員一起工作。在他的私人診所,他是一名既能幫助兒童和青少年處理社會、家庭和學業的壓力,又能夠阻止和克服藥物濫用的心理學專家。摩西博士還著有:《你正在促使孩子飲酒嗎:如何處理青少年的酗酒和濫用藥物》,他還經常出現在電視和廣播上,探討如何預防青少年濫用藥物。 致小讀者的信第一章 成為一名青少年 1做你自己! 3成長沒有統一的時間表 8社交生活的開始 12感覺、想法和行為的變化 14第二章 青少年在家里的變化 18角色的改變 20和父母相處的變化 23和兄弟姐妹相處的變化 27家庭時間,還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 28記住:你的想法會改變! 29第三章 青少年的

獨立性 32你是否獨立? 34學會獨立 37自主思考 39第四章 作出決策,設定目標 43作出決策 45設定目標 49三種類型的目標 52目標的優化選擇 56第五章 青春期的生理變化 60生理變化 62身體意象 71講究衛生 74展示自己 76擁有自信 77第六章 愛慕和約會 80被別人吸引 82應對他人的捉弄 85處理約會的問題 89第七章 青少年的社交生活 94友誼會發生變化 96結識新朋友 98在朋友中扮演的角色 101和朋友組團玩耍 103單獨和孤獨 107第八章 社交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111謊話、謠言和嘲笑 113欺凌和旁觀 118同齡人的壓力 122家庭規則 123社交媒體 124

第九章 青少年在學業上的變化 128更多的作業和責任 130能否走捷徑? 137找到最佳的學習環境 140結 語 143

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中的語言學習與社交互動 之研究─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為例

為了解決社交媒體 影響學習的問題,作者劉芳瑜 這樣論述:

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利用目標語進行社會互動能夠有效地幫助溝通能力的學習。然而,全球受疫情影響,各國實施社交距離並取消了各種公眾聚會,更不用說是出國,這讓語言學習者更難有機會語母語講者交流互動以提升溝通能力。網路社交媒體因此為語言學習者帶來了新希望。過去許多在電腦輔助語言學習領域中,使用了商業現成(commercially off-the-shelf, COTS)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 games, MMORPG)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平台,得到了許多正向的結果。不過卻有學者認為部分MMORPG過於開放或以社會導向為主,其

缺乏明確的教學與學習目標,甚至欠缺遊戲的規則與機制,並將部分MMORPG排除在研究之外。同時又有學者認為目的過於明顯的任務可能會影響學習者學習成果。因此本研究使用FiveM架設以《俠盜獵車手5》為基礎的角色扮演遊戲伺服器,以學習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成人為研究對象,再加入任務型語言學習方法(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TBLL)增強玩家在遊戲中的社交互動,以瞭解語言學習者在以社會導向的MMORPG中的社交互動以及語言學習社交策略為何。研究結果發現華語學習者利用COTS MMORPG進行非正教育學習,不只可以接觸到母語者,亦能夠因為社交對象不同的身分背景而有多樣化的真

實語境。遊戲中的學習者社群,也能給予學習者在遊戲上或語言學習上的支持。訪談內容則顯示,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習者皆可能在遊戲中感到焦慮不安,包含語言焦慮及跨文化交流中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焦慮。在社交策略的使用上,學習者最常使用尋求幫助、智慧猜測、主動開啟話題、提出問題尋求清或確認以及與母語者合作。然而對於中高語言能力學習者,遊玩COTS MMORPG並無法提升其聽力理解力。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華語學習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