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居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社子島居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麗玲寫的 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洪伯邑所指導 徐碩的 堤外廣土水環流:防洪建設、人水關係與社子島地景張力 (2020),提出社子島居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防洪基礎建設、人水關係、地景、社子島、臺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張世賢、顧慕晴所指導 陳夢琨的 臺北市社子島開發案探討:複雜適應系統觀點 (2020),提出因為有 作用者、社子島開發案、複雜適應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子島居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子島居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

為了解決社子島居民的問題,作者楊麗玲 這樣論述:

  社子島是台北市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   這裡沒有高樓,到處可見的是鐵皮屋工廠和資源回收場,   過去社子島背負大台北地區防洪的重責大任,長達半世紀都限建,   磚房壞了不能拆掉重建,只能在屋頂以鐵皮加蓋的方式拉皮整修。   整個社子島生活機能很差,甚至沒有超商、大型商店,   更別提診所、銀行、郵局,居民不明白,明明有繳稅,卻活得像二等公民。。。   沿著台北市延平北路向北行駛,繁華市容漸漸變了樣,如果不是看到延平北路七段這個路牌,根本無法想像這裡就是台北市,說這裡像鄉村一點也不為過,主幹道狹小,發展原地踏步,都是因為限建。      1963年葛樂禮葛樂禮颱風對台北地區造成重大

的災害後,政府為了降低水患的風險,先是加高淡水河、基隆河的河堤,進而將士林段的基隆河改道,1970年經濟部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中,將社子島列為洪泛區,停止島上一切建設,土地建物限制開發,房屋也不能改建,不能申請水電,電力公司及自來水公司也不能幫居民接水電,居民如要搬進來得寫切結書。徹底放棄了對社子島居民安全承諾的天職,藉以換得台北市精華地段、政府機構的安全。      老屋不能整個拆除重建,只能原地修緝,為了防漏雨,磚牆屋頂跳tone地搭上鐵皮,形成違建多、磚瓦防搭蓋鐵皮屋頂的景象。當地富洲里里長李賜福無奈說:「房子結構可能都存在風險,但拆了就成無殼蝸牛,只好勉強湊合」       還有一家

好幾戶住在一個屋簷下,一門牌一水表只能共用。居民挖了蓄水池存水,以免水壓不夠,被台北盆地首要兩條河川--淡水河與基隆河環繞的社子島,竟連居家用水都有問題,更別提生活機能。社子島居民說:「不要說什麼台北曼哈頓、威尼斯…什麼的,這裡根本是三流的城市啊!」就像許多人形容的「台北市的庄腳所在」,相對於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台北都會風貌,這裡全是低矮房舍,破舊的瓦簷磚房、歪歪斜斜的巷弄,有些巷弄窄到僅可通行摩托車或腳踏車,與行人錯身而過時,得小心慎行,以免相撞,也有些巷弄裡,甚且是你家後巷緊貼著我家門前,一不小心就會闖進別人家裡。   市民覺醒卸下十字架,復活咱的島!       半個世紀以來,社子島的

居民在颱風、暴雨來的時候,惶惶不安;同為台北市民,連個便利商店都沒有,生活機能比高山上的原住民還差。      從李登輝當市長時期提出的社子島開發計畫,至今歷經12任台北市長皆提出不同的願景與政治支票,但社子島的居民從年輕等到白頭,等到的卻是承諾連續跳票。「台北曼哈頓」、「水都威尼斯」、「河濱花都」……,甚至還有「色情風化賭博專區」。但不管甚麼開發案,沒有一個能過關、實現的,社子島至今仍被滯洪區、禁建令的緊箍咒牢牢套住,台北的世外桃源已經荒廢近半世紀,1萬多居民聽得到口號,卻始終看不見希望。   社子島的悲情歷史由來已久,作為防洪限建區,她為台北人承載了半世紀的十字架,而大多數的台北人對「社

子島」的地理位置往往一知半解,更罔論了解她的歷史。2014年,新的臺北市長上任,社子島居民對開發模式進行了一次住民公投,似乎窺見了解禁的曙光,從戒嚴時期的政治粗暴到今天,台灣逐漸走向進步的公民社會,社子島民半世紀的血淚犧牲,仍持續成為歷史的遺憾?或能翻轉社子島現象成為台灣社會民主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期盼本書的出版為社子島居民權益發聲,為落實開發承諾進行督促。 本書特色   本書基於關懷、求真、嚴謹的立場出版,這是   1第一本探討社子島過去與現在的人文專書。   2採訪社子島將近60位居民,深入了解在地的故事。   3收錄社子島居民、攝影名家、媒體、政府機構獨家經典照片,橫跨幾世紀,從各面

向呈現社子島的美麗與哀愁。   4產、官、學多方資料匯集,建構半世紀社子島今昔。 名人推薦   台北市市長 /柯文哲   台北市市議員/何志偉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校長/唐彥博   財團法人喬大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郭國榮   專文推薦   台北市都發局局長/ 林洲民   社子島富洲里里長 /李賜福   台北永樂扶輪社社長/陳煙平   喬大地產執行副總/郭國哲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黃瑞茂   社子島福安里里長 /謝文加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聯合掛名推薦

社子島居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社子島開發案延宕50年,內政部昨天審議社子島主要計畫展延,北市府今天接著召開環評續行會議,不過反對派的社子島自救會痛批,北市府還沒舉行公民參與委員會,討論社子島替代方案,就先進行環評,至於贊成派的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則大力支持北市府推動區段徵收,加速通過環評。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055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堤外廣土水環流:防洪建設、人水關係與社子島地景張力

為了解決社子島居民的問題,作者徐碩 這樣論述:

在既有的學術討論中,基礎建設經常被視為常民無法、或甚少感知的系統,唯有在意外時才會從隱形變為可見。儘管此種觀點在近年已遭挑戰,基礎建設的感知面向仍有待探索。本文以與社子島有關的防洪建設為主題,探討基礎建設作為「地景」,如何透過「再現」與「日常生活」被感知。社子島在1970年被經濟部指定為「洪氾區」,但仍持續有居民在社子島生活。臺北市政府於1974年開始建設社子島防潮堤,該防潮堤並於1987年核定的「社子島築堤保護案」提高到20年洪水重現期距的強度至今。期間,社子島先後興起了蔬菜專業區、未登記工廠聚落等土地使用。本文討論臺北都會及社子島的防洪基礎建設之再現,以及社子島居民們的日常生活,發現社子

島與臺北都會防洪建設的差距,與社子島落後、與都會隔絕形象有所連結。而社子島防潮堤的綠美化措施,試圖翻轉社子島的負面形象,卻排除部分在地居民參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拉開社子島與臺北的距離。至於社子島的親水生活、與水有關的民俗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則呈現有機、多元的特性。透過觀察社子島與臺北都會的關係,以及社子島地景之「再現」與「日常生活」的交集,本文主張社子島的處境,不只是「社子島遭臺北犧牲」的論述足以理解,而是涉及了社子島與臺北都會兩套防洪建設的衝突,並與「洪水」必須排除在「都市」之外的觀點有關。而地景的「再現」與「日常生活」並非總是對立的兩端,而是具有緊密的連結,並在不同情境下浮現互

相穿梭的動態。

臺北市社子島開發案探討:複雜適應系統觀點

為了解決社子島居民的問題,作者陳夢琨 這樣論述:

臺北市社子島以往遇豪雨、颱風,就會淹水,1970年在洪患治理考量下,評估社子島不宜開發,成為禁建區。2014年臺北市長柯文哲,為實現選舉政見,加速開發社子島,但當地居民未能接受拆遷補償安置計畫,環保團體及學者專家也質疑社子島開發計劃。本論文從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探討社子島開發案,了解作用者對開發案的態度,並分析其偏好差異,為期全面深入分析社子島開發案,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探討社子島之複雜適應系統(CAS) 演化過程。本研究發現,複雜適應系統的觀點對本研究具有優異性。在質化部分獲得:1.阻礙社子島開發案關鍵原

因:臺北市政府決策粗糙輕、i-Voting投票未具民意正當性、拆遷補償偏低與安置條件充滿疑慮、鄰近洲美里案例讓社子島居民失望。 2.社子島開發案的促進者:臺北市政府、社子島促進會、地產公司;其抵擋者為:社子島自救會、有房無地、中低收入戶者、環境保護、文化保存者。3.作用者實際作為:政府官員要加速開發、當地居民意見分歧、學者專家連署反對、政治人物透過議會質詢關切。4.社子島開發案進展的情況:政府通過開發法規、房地產熱絡、居民抗爭和對立增多、社子島開發遭監察院糾正。5. 社子島開發案要形成共識很難,很多居民是外地遷入,缺乏共同歷史記憶,臺北市政府經費困難,又缺乏有力人士居間謀合。在量化部分,以因素

分析發現社子島開發案的5個共同因素是,房地漲價、利益衝突、願景程度、搬遷意願與溝通獎勵,並對作用者互動過程與結果的質化訪談,予以完全證實。以集群分析發現:高配合度集群認為政府獎勵措施能有效化解利益衝突、中配合度集群關心搬遷與未來願景、低配合度集群認為開發案拖太久,對願景與房地漲價持負面觀點。本論文提出社子島開發案政策建議:針對作用者個別情況處理社子島之開發;擴大公民參與,引導作用者良性互動;引導作用者從分裂與矛盾的自我利益,到公共利益之建構;都市計畫重新檢討;建立「多樣互賴誠摯對話」機制以及社子島開發案應分階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