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動力車中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空氣動力車中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五十嵐太郎寫的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和馬歇爾.布雷恩的 工程之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江蘇科學技術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玄良所指導 林子堯的 科學閱讀融入STEAM教育應用於國小能源議題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空氣動力車中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學閱讀、STEAM、能源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顏晴榮所指導 陳威儒的 STEAM教育融入魔術科學營隊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STEAM教育、科學魔術、魔術課程、教學策略、學習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空氣動力車中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氣動力車中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為了解決空氣動力車中國的問題,作者(日)五十嵐太郎 這樣論述:

本書共分為“大阪世博會與20 世紀60 年代”“未來的兩張面孔”“對於東京的想像力”“作為未來都市的東京”“近代烏托邦的系譜”“從烏托邦到科學”“亞洲與電腦”“虛擬空間的另一端”“21世紀視角與愛知縣世博會”九個章節,詳細闡述了日本兩位建築師五十嵐太郎和磯達雄結合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對“未來都市”的思考和對城市未來的構想。 本書由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與建築專門記者磯達雄共同撰寫,兩人分別從日本戰後至今的建築家的思維、現實中曾經提出過的未來都市計畫構想,以及小說、電影中虛構的未來都市兩個方面入手,旁徵博引地談論那些與時代緊緊相扣的未來的夢,也從中看見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

能未來。 五十嵐太郎,日本建築史學家、建築評論家、東京大學博士。主要著作有《終結的建築/開始的建築》《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現代日本建築師列傳》等。 第1章 大阪世博會與20 世紀60 年代 007 第2章 未來的兩張面孔 022 第3章 對於東京的想像力 031 第4章 作為未來都市的東京 046 第5章 近代烏托邦的系譜 054 第6章 從烏托邦到科學 069 第7章 亞洲與電腦 077 第8章 虛擬空間的另一端 088 第9章 21 世紀視角與愛知世博會 096 後 記 111 圖片展示 113 2010 年5 月,上海世博會

開幕了。 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主題,會場面積占地528 公頃,參展單位達240 個以上,預定參觀人次為7000 萬人的上海世博會,不論從任何層面來看,都超越了之前所有的世博會。 上海世博會的象徵建築“中國館”,是將展示室騰舉至空中的巨大建築,整體造型模仿了古老木造建築的木構組合方式,是能使人感受到歷史與傳統的設計(圖1 ~圖3)。這次上海世博會的亮點在於愛護地球環境的“低碳世博會”,因此博覽會中大量使用電動車、精化壁面、LED 照明等生態環保技術;另外,改造舊建築進行再利用的展館也相當多。 採訪各個展館時,到處都能發現關於綠色能源

、綠色材料等最新的環境共生技術的介紹。但與這樣的展館共同展示的,卻是另一幅未來都市的圖像——以空橋連接起來的超高樓大廈、周邊環繞著的是高架列車和空氣動力車(air car)等新型交通系統林立交錯的景象。而這與四十年前的大阪世博會所描繪出來的未來都市,並無太大的改變。 隨著電腦影像處理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表現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然而這些圖像表現的內容卻與往昔並無二致。我們所夢想過的未來都市,直到現在似乎仍然尚未脫離想像的階段。 讓我們繼續回到中國上海世博會。《香格里拉》(2005)是日本小說家池上永一的作品,也曾被改拍成動畫片。這部電視劇以21 世紀中葉的東京為背景,描寫地球變暖現象急劇惡

化時,碳取代了金錢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碳排放量則成為新的國力指標。日本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採取了東京整體綠化政策。徹底實行這個方案的日本,不再只是停留在屋頂綠化的階段,而是讓植物完全吞噬高樓大廈,讓整個東京市徹底叢林化。同時,東京的皇居上空則建設了名為“亞特拉斯(Atlas)”的空中都市。“亞特拉斯”是以碳素材為支柱的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其中居住了350 萬名特權階級,他們不用降落到地面,就在此處生活。 這部電視動畫所描繪的是——即使在徹底考量環境的未來社會中,人們還是持續建設出20 世紀時構想出來的巨型結構景象。即,即使在崇尚保護自然環境的時代,人們仍舊嚮往著那

個曾經的未來都市。如此束縛著我們的未來都市,其根源究竟來自何處? 而其意象又如何改變?本書試圖探索未來都市的歷史,思考時代與地域更迭對未來都市的想像所造成的變遷。 未來都市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城市規劃的延展,是由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學者共同構想出來的;然而另一方面,像《香格里拉》這類的小說、漫畫、電影等虛構文本,也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描繪出未來都市的樣貌。在這本書中,希望不僅能收錄建築師們貼近現實的計畫,同時也將小說家們遠離現實的想像納入,以兩方並重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未來都市的圖像。 本書的執筆者中,五十嵐太郎是建築史研究者,現在除了在大學任教之外,同時也撰寫建築評論。我之前在建築專業雜誌出版社擔任編

輯,現在是一名獨立的建築專業記者,活躍在建築領域。 在撰寫本書的分工上,凡是建築師或在現實上與未來都市相關的章節都由五十嵐太郎負責,而小說、電影中出現虛構的未來都市部分則由我撰寫。我們兩人都是建築專業人士,同時對虛構的未來都市圖像都有著濃厚興趣,在領域上也多少有相互重疊的部分。 章節的構成則以一個主題為中心,以現實與虛構兩方面的考察交錯配置的方式構成:第1、2 章討論從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到1970 年的大阪世博會會這段時間裡,對未來都市的興趣與認識顯著提高的現象;關於東京的未來都市論述在第3、4 章中呈現;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現代期間關於烏托邦的系譜則安排在第5、6 章,因為電腦而改變的

未來都市面貌會在第7、8 章呈現出來。最後的第9 章,則由五十嵐執筆,以與第1 章的大阪世博會對照的方式,討論2005 年的愛知世博會。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開啟探尋之旅,朝向未來都市出發!

科學閱讀融入STEAM教育應用於國小能源議題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空氣動力車中國的問題,作者林子堯 這樣論述:

    隨著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發布與施行,能源教育已融入國小教育階段。依據教學現場資料顯示,自然科學領域高年級教材與本校再生能源設施存在課程統整性,故本研究透過科學閱讀結合STEAM教育設計能源教育課程。採行動研究方式,對偏遠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實施兩循環教學,並於研究期間蒐集課堂錄影、學生學習單、學生訪談、協同研究者觀課紀錄表、省思日誌等質性資料,輔以再生能源前後測驗、學生課程回饋單等量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結果可知,「太陽GO潔能」教學方案結合科學閱讀與STEAM教育融入能源議題具實施成效,提升學生於再生能源的認知表現、正向態度,及應用生活中的行為。研究者則透過省思精進課程設計及

教材開發之個人專業成長。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供相關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作為教學與研究方向的參考。

工程之書

為了解決空氣動力車中國的問題,作者馬歇爾.布雷恩 這樣論述:

史上最強系列第7集《工程之書》 從拋石器到好奇號火星車   250則趣味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工程知識的百科   圖文並茂的豐富百科.博古通今的中外歷史   趣味橫生的常識故事.條理分明的資料寶典   「我希望你能從本書找到250個令人驚歎、可讓你看清全貌的工程典範,   這樣就能領會工程師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馬歇爾.布雷恩   工程師一手打造我們的現代世界。他們在各自崗位,多半隱身幕後,不會大張旗鼓。要是少了這些工程師,我們就會回到石器時代。   工程師如何讓一棟大樓安全夷為平地?   哪三件過失造成車諾比核電廠爆炸?   人造衛星如何隨時朝著正確方

向?   這些值得深思的問題,只是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提及的幾個例子。現在我們就要跟著作者布雷恩展開一趟迷人的旅程,踏進工程的世界,探索250個最重要且耐人尋味的工程大事:弓箭(西元前3萬年)、狩獵採集工具(西元前3300年)、吉薩大金字塔(西元前2550年)、指南針(西元1040年)、拋石器(西元1300年)、比薩斜塔(西元1372年)、萬里長城(西元1600年)、機械式擺鐘(西元1670年)、動力織布機(西元1784年)、高壓蒸汽機(西元1800年)、伊利運河(西元1825年)、拇指湯姆型蒸汽火車頭(西元1830年)、電報系統(西元1837年)、隧道鑽鑿機(西元1845年)、縫紉機(西元1

846年)、大笨鐘(西元1858年)、電梯(西元1861年)、自由女神像(西元1886年)……   這些令人著迷的工程史涵蓋五花八門的主題,像是古羅馬輸水道、中國的萬里長城、蒸汽火車頭、空調、巴拿馬運河、登陸月球、Prius油電混合動力車、智慧型手機,以及哈利波特禁忌之旅的遊樂裝置。   本書內容依年代順序撰寫,每則史上工程大事包含一幅令人驚豔的全彩圖像,並附上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工程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工程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工程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工程觀念和大師傑作。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工程百科。

STEAM教育融入魔術科學營隊之研究

為了解決空氣動力車中國的問題,作者陳威儒 這樣論述:

魔術一向是個相當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項目,用魔術來包裝學習科學與數學,可以很容易的讓學生體驗並同時學到學科知識。讓學生用魔術學科學並結合STEAM教育的想法,來自於與研究者接觸之魔術教育團隊經歷多年的魔術教育經驗,發現這樣的學習模式與STEAM教育的理念有許多地方不謀而合。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之個案研究,探究STEAM教育如何融入魔術科學營隊課程。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STEAM教育融入魔術科學營隊的教學流程、STEAM教育融入情形、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以及過程中遭遇的問題。 營隊為期一週,本研究進行兩梯次,由兩位不同教師授課,課程內容及進度皆相同。研究對象為

20位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生,男生8人,女生12人。研究結果發現課程教學流程採「觀察—探討—魔術—科學—統整」進行,營隊符合STEAM教育的精神並大量使用STEAM教學策略,學習態度採李克特五點量表問卷,答題平均數為4.31顯示學生學習態度顯示正向積極。遭遇問題的解決方案包含簡化魔術道具操作步驟,在道具製作課程因人數較多造成課程延遲,故在課程設計上需要加入一個時間較短的課程與其搭配,並在故事編寫課程中學生反應不佳,讓未來進行故事編寫課程時,加入提示引導步驟,並且由教師循序解說,以供學生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