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有縫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窗戶有縫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向田邦子寫的 回憶‧撲克牌 和伊本.亞歷山大的 天堂的證明:一位哈佛神經外科權威醫生的瀕死體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窗户有缝,怎么处理 - 百度知道也說明:2、如果缝隙很大,则可以选择在缝隙处填砖或者敷水泥浆,这样才能保证墙体与窗框缝隙填的结实不透。这一般是安装完后的补救办法,最好是在测量时把握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究竟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劉希平所指導 賴柏佑的 室內生物性氣膠被動式採樣與負壓影響之研究 (2018),提出窗戶有縫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物氣膠、細菌、真菌、被動式採樣、主動式採樣、粒徑分佈、負壓影響。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所指導 林敏男的 我國燈塔文化資產價值與保存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燈塔、傳統燈塔、文化資產價值、保存的重點而找出了 窗戶有縫隙的解答。

最後網站DIY 門窗風切聲改善(2015.12.08) @ 方格外の趣味 - 隨意窩則補充:號稱隔音抗風壓的雙層氣密窗,在風城的環境下感覺普普. 想不到風切聲還是從軌道與拉門的縫隙中灌入. 拿椅腳的止滑墊來圍堵風口剛好,背膠一撕即能粘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窗戶有縫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回憶‧撲克牌

為了解決窗戶有縫隙的問題,作者向田邦子 這樣論述:

 收錄直木獎得獎作  銷售超過2,000,000冊 人與人的關係就好像一場撲克牌遊戲, 歡笑裡往往暗湧著謊言…… 在寫下《回憶‧撲克牌》的時候,我試圖潛入過去的記憶裡,像是將一張牌塞進一疊撲克牌的縫隙中。──向田邦子 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專文解說   ▌內容簡介 13篇最引人低迴的家庭故事  13面窺探複雜人性的「向田窗」 參加屬下婚禮卻帶著異樣心結的丈夫、喜歡偷看高中男生上體育課的主婦、因為不如妹妹八面玲瓏而自卑的中年女子、不小心傷到兒子而遭全家排擠的母親……從父母、子女、夫妻,到手足間,最平凡的家庭日常裡,往往有最緊張的關係,與最壓抑的靈魂故事。向田邦子筆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一言以

蔽之,而是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文藝評論家尾崎秀樹如此評價《回憶‧撲克牌》:「作者筆下的畫面,透露出看似平凡生活中的男女內心的深淵。」 本書收錄向田邦子榮獲日本直木獎的名作〈水獺〉、〈狗屋〉與〈花的名字〉等十三篇小說,每篇以素有「向田窗」之美稱的獨到角度描繪,宛若推開一扇扇朝向人心內在風景的窗戶,而故事中一道道家庭劇的浮光掠影,也召喚著讀者最私密的人生經驗…… ▌撲克牌如人生 ♠ 黑桃象徵佩劍,致敬婚姻中忍不住舉起菜刀的時刻 宅次站了起來。一邊攀著紙門一邊往廚房走去,等到回過神來,手上已經握著菜刀。他不知道想刺的究竟是自己的心臟,還是厚子高聳如橘子的胸部呢?「還不錯嘛!」厚子的聲音說。「都能

抓住菜刀了呀,再加點油就行了!」語氣顯得明朗,兩顆如西瓜子左右分離的黑色小眼睛跳躍著。 ──〈水獺〉 ♣ 梅花象徵老百姓,外遇並不總是要追尋光鮮亮麗 富子也開始變得多話了。臉部和身體的表情也豐富了起來,彷彿一天比一天更有自信了。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庄治變得很容易疲倦。…… ……原以為可以安然地躺在巨大的年糕上面,一定神,才發現年糕已經變成了光滑柔亮的裸體模特兒。 ──〈緩坡〉 ♥ 紅心象徵愛情,但愛情是一汪學海無涯 她看見在擦著手的妹妹從盡頭走來,和丈夫擦身而過時,彼此交錯的那邊肩膀微低了一下,眼光帶著笑意。好像在說:「我先回座位了。」也像是說:「姊夫也真是的。」甚至也可解讀為沒有發出聲音

的笑聲。從背後無法看到丈夫的眼睛,但妹妹的那種眼神是阿麻永遠都學不會的。 ──〈男眉〉 ♦ 方塊代表金錢,真正重要的是想用金錢交換什麼 阿勝深情地看著達子的眼睛說:「魚富開業至今已經是第三代了,將店後面的兩間房子打掉,應該有不小的建地。假如蓋成公寓,光是靠租金也能生活了。考慮到商店街的魚店受到來自超級市場的衝擊,未來恐怕沒有什麼發展。我倒是想開間小店也不錯,你覺得咖啡廳好,還是小酒館好呢?」用過壽喜燒火鍋,也吃完了餐後的西瓜,阿勝仍沒有起身告辭的意思。 ──〈狗屋〉 ▌各方好評 將生與死穿插在日常生活之中,透過我稱為是「向田窗」的窗戶觀察人生,詳實地寫出人間百態。──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

這是一部修剪去日常場景,巧妙描繪出人心黑暗、軟弱和骯髒的傑作。──日本讀者zanzan1205(Booklog) 無處不在的普通人,與無處不在的普通事物,竟能如此壓迫人的內心。──日本讀者sagami246(Booklog) ▌向田邦子的文學遺產 被譽為「大和民族的張愛玲」,向田邦子在逝世後的四十年間,仍然廣受大眾讀者、學者專家,乃至於出版社、影視產業的喜愛。文學館等為她舉辦展覽,大學為她設立「向田邦子文庫展示室」,電視台每年依據她的原作或劇本推出年度大戲,出版社甚至為她設立名為「向田邦子獎」的電視劇本獎。 向田邦子豐碩的創作生涯,以及對於日常生活的深刻體會,持續啟發日本國內外的知名創作者

,包括作家朱天文、導演侯孝賢、是枝裕和等人,讓我們不斷看見即便是日常生活的細微瑣事,只要加以抽絲剝繭,以藝術的方式加以呈現,也能發現其中難以忘懷的幽微記憶、傷感,以及生命力。 ▌延伸閱讀:向田邦子作品一覽 女人的食指 父親的道歉信 向田邦子的情書 回憶‧撲克牌 男時女時 宛如阿修羅

窗戶有縫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房間新改造✧
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

三級開始後
長時間在家
熱浪來襲

剛好中間經歷了年中慶
所以小小的添購了一些置物架
還有改造的壁紙窗簾

這次主要改造了
看不順眼很久的兩個區域

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

①廁所那面綠色牆
這間房間原本是我爺爺住的,當時想說要有點禪意,爺爺也喜歡植物,所以把房間漆成綠色的,但沒想到這個綠色超級反綠光,所以房間到了晚上都會有點綠綠黃黃,我是在懷孕晚期才搬過來,那時候只有力氣改了一面牆的顏色,當時以為這樣會改善,就這樣住了三年,我還是不滿意那面牆,考慮不大移動,要趁小童睡覺或不在的短暫時間時施工,最後設計了拱門的方式貼壁紙,也選了暖色調的中型色-髒橘,中和環境色,但只有那一小塊是不夠的,為了讓綠色不那麼突兀需要一些過度,找了綠色混橘色的幾合何圖騰,剛好可以遮浴室,幾何又可以有整齊的效果(我在幻想),上面再放一塊帶有環境色的插畫掛布,切割了綠色的牆,但是還是用相近色去佈置,整個反光也被切割不會那麼綠。

剛好呼應對面的落地窗(落地到榻榻米)

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

②落地窗榻榻米區域

這裡原本是用了淺灰色的捲簾,原本也是想說有中型色的概念,但後來發現他無法阻擋綠色的反光,加上捲簾拉下還是會有些小縫隙,每次在拍照也覺得那面窗很醜,最後選了孔雀綠的沙簾,又是綠色是不是再打我前面的臉,但不同的綠色反光效果不一樣,這個綠就不會反光,顏色比較重,放了窗簾也不會顯得那塊區域跟房間很突兀,榻榻米本身也是我煩惱很久的產物,但我很喜歡他,後來選了復古的櫃子放上面整個協調很多,櫃子除了延伸我的置物,還有擋住小童過去玩電腦主機的電源,原本清空是因為那裡有窗戶可以開,但因為地震的關係,那边窗戶已經卡死,所以就直接算了,櫃子很輕也很好移開去打掃。

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

剩下區域之前都介紹過了,就不詳細解釋了。

房間會這麼複雜也是自己沒辦法忍受有空白,原本小童還是嬰兒,所以就盡量清空了,現在已經是要三歲的兒童,會好好收東西,不能亂碰的東西也說的明白,所以每天生活的空間還是自己喜歡比較好。

極簡/極繁/隱藏收納/開放收納
不管是那個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以前也有朋友問我這樣會不會很壓迫,但我覺得一面白色的牆會讓我很抑鬱。

我媽也問我為什麼不多做一些隱藏收納,但我就是一放到櫃子裡就找不到東西,最後就不會拿出來了,也因為我覺得不可愛的東西就不會想擺出來,反而更能斷捨離,也會更謹慎的購買我喜歡的東西,某方面來說就不會浪費了。

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也更願意打掃家裡。

這是我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當然現在是三個人一起睡一間房,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劃分好區域,避開就好,看看開心先生那個被隱藏的辦公室,不要去干涉就好,他也開心,那是屬於他自由的空間。

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ᨉ

音樂: Barefoot
音樂家: Summer Soul

#roomtour #極繁主義

室內生物性氣膠被動式採樣與負壓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窗戶有縫隙的問題,作者賴柏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改造之培養皿進行生物性氣膠被動式採樣之可行性,藉由被動式採樣之結果與主動式標準採樣方法之結果進行比較,評估改造與無改造之培養皿在被動式採樣間之效率差異。 本研究以公共衛生學系研究生自習室進行調查。在2019年5月到7月間隨機挑選三天有學生使用之時間進行採樣,選取自習空間中兩個採樣點調查,代表此環境之生物氣膠濃度,每組採樣1.5個小時。研究使用之儀器包含採集生物氣膠之主動式採樣生物氣膠採樣組及被動式採樣之採樣架與改造培養皿、記錄溫度及風速之熱線式風速計及調查生物氣膠粒徑分佈之微孔均勻沉降衝擊器(MOUDI),以探討室內生物氣膠分布狀況與評估主動式採樣及被動式

兩種改造與未改造培養皿間之採樣差異。生物氣膠濃度結果顯示,此研究生之自習空間於任一時間點生物氣膠之濃度皆符合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之規範,雖然採樣期間窗戶不曾開啟,僅靠人員進出之開關門與空間之縫隙進行換氣,生物氣膠之濃度仍未超過法規標準。MOUDI的調查結果以微粒菌數中位粒徑法(Number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 NMAD)製圖,製圖結果顯示細菌採樣之對數常態分佈線性為0.84,真菌採樣之對數常態分佈線性為0.99,兩者皆呈現高度相關,在大氣中呈現對數常態分布為穩定狀態。而此自習空間之細菌之中位粒徑(d50)為2.18 μm、σg約為7、PM2.5細菌氣膠微粒百分

比約為53%;真菌之中位粒徑(d50)範圍介於0.67 μm、σg約為4、PM2.5真菌氣膠微粒百分比為84%,顯示此室內空間中之細菌粒徑與分部皆大於真菌。改造培養皿被動式採樣效率差異的部分,以被動式採樣結果與主動式採樣結果進行線性迴歸觀察其相關性並進行比較,雖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中兩種改造培養皿與未改造培養皿間無顯著差異,但在相關性的部分,細菌中兩個組別與真菌中三個組別呈顯著相關並呈現中度相關,其餘則無顯著。由結果推測,改造後培養皿之停滯層下降應對於暴露式培養皿之被動式採樣法的採樣效率有所幫助,但可能由於環境之擾動、人員之活動及粒徑分佈的不同,造成並非越薄的停滯層就會有越好的採樣

效率,故可以現場狀況進行挑選不同的停滯層厚度之培養皿進行被動式採樣,確定濃度高之區域後,再以主動式之標準方法進行檢測,降低主動式採樣對場所造成的噪音困擾。此外本研究以MOUDI評估生物氣膠在負壓採樣腔中的存活狀況,檢視處於MOUDI各階層所產生不同負壓下的細菌和真菌濃度之差異。在負壓測試的部分中,細菌和真菌的濃度似乎在較強之負壓階層是有下降的,但無法確認微生物受負壓影響的趨勢。

天堂的證明:一位哈佛神經外科權威醫生的瀕死體驗

為了解決窗戶有縫隙的問題,作者伊本.亞歷山大 這樣論述:

一個你我這輩子都看不到的世界! 一位哈佛神經外科權威見證天堂、療癒了靈魂缺口的奇蹟故事! 一部關於瀕死體驗的突破性著作! 一場探索靈魂、叩問生命真義的珍貴力作!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雙料冠軍   ‧Amazon讀者書評超過16,000則,平均4.5顆星   ‧全美暢銷突破200萬冊   ‧打破唯物思維的最佳見證   一位科學家真實的瀕死體驗,為人類揭開了死後的華麗世界   一位哈佛神經外科的權威醫生,在毫無預警下,罹患了一種極為罕見的細菌性腦膜炎,短短幾小時內便陷入昏迷,斷層掃瞄顯示他大腦的新皮質受到嚴重損傷,功能已完全關閉,就算有機會甦醒,這輩子也不可能再說話和寫字。  

 然而七天後,正當醫院勸他的妻子要有心理準備時,他睜開了眼睛!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完全恢復健康,能說能寫、能走能跳,與正常人無異,只不過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篤信科學、認定「瀕死體驗」只是大腦幻想的專業醫師。那昏迷的七天,他不僅看見天堂的景象,親身感受到造物主的存在,還遇見一名女子,那是他從未謀面、更不知其存在的親人……   這個真實故事,讓聽聞過的人都直呼不可思議。   他的復原不僅是醫學上史無前例的奇蹟,他的經歷更徹底翻轉了無神論者的生命觀!   ◎無論你是基督徒、佛教徒、量子物理學家,或是想探索未知的人,這本書都是打破現有思維的最佳工具。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小野(作家、電影人)、陳

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荊宇元(身心整合醫師)、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雷蒙‧穆迪(瀕死體驗之父、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醫學博士)、比爾‧古根漢(國際瀕死研究學會顧問)、布魯斯‧葛雷森(醫學院教授)、麥克爾‧蘇利文(牧師)、皮姆‧范洛曼醫師(心臟病學家)、艾倫.翰彌頓醫師(醫學博士)   ‧人類總是對死後的世界感到疑惑,或是恐懼。如果那是比人間煉獄美好的天堂,如果那是悲慘世界所不能比的極樂世界,那我們在害怕什麼?怕從此消失在這個地球上,永無輪迴或是重生之時? 我從很小就活在這樣的害怕之中,直到有一天我真的想去自殺了,反而眷戀起人生的種種美好,想通人生本來就是從「空無」到「有」生

命,然後再度回到「空無」,然後便好好地活下去,繼續尋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和意義了。 這本書是透過一位科學家真實的瀕死體驗,為人類揭開了死後的華麗世界;當我們知道了死後的世界,是不是會改變我們活著的態度和信念呢?或許這才是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吧。──小野   ‧本書深具療癒力。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親身經歷,為渺小與尚有太多未知的人類開啟了靈魂不滅與上帝存在的確據。喪親者或許可以因此得著安慰,因為我們的至親摯愛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於另一世界。但更大的意義是,我們知道人短暫的一生是有限的,一切的物質擁有並非永恆,真正可以深存於我們靈魂之中一同離去的,才是永恆不變的生命價值,這本書讓我們得知那是──愛與生命

的療癒。──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研究瀕死現象四十餘年,伊本‧亞歷山大醫師的故事,無疑是我聽過最不可思議的經歷。在我看來,關於死後世界存在與否,伊本‧亞歷山大醫師就是活生生的證明。他的病情特殊,加上無懈可擊的科學推論,世俗的觀點仍不足以解釋他所經歷過的一切現象。對我而言,他的經歷無疑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暢銷書《死後的世界》作者雷蒙‧穆迪   ‧如果電視台要找一個有瀕死體驗的人,請他將瀕死體驗寫成書籍發行,公開說服他人,並且在媒體上宣傳推廣的話,應該找不到比神經外科醫生伊本‧亞歷山大更具資格的人選。他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字字懇切,思緒清晰;經歷過靈魂洗禮的他,是結合科學與靈魂世界的最佳

推手。——《來自天堂的問候》作者比爾‧古根漢   ‧本書不只描述真實的靈魂經驗。亞歷山大醫師從事神經科學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所謂瀕死體驗不過是大腦的幻覺罷了;但是,親身經歷過後的震撼,使他從此改觀。他誠實敘述出,科學認知與這段難以抹滅的經驗在他心中產生拉鋸的過程。他的經歷十分吸引人,是相當特殊的靈魂經歷文獻。或許,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會因本書而有所改變。——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暨神經行為科學教授布魯斯‧葛雷森博士   ‧無論你是科學家,或是懷疑、或是深信、或是想要探索靈魂世界的人,作者的故事都值得參考。翻開本書,你將看到神秘面紗背後的某些景象,那是超乎人類作夢、想像的範圍。——喬治亞州亞

特蘭大聖公會麥克爾‧蘇利文牧師   ‧這本重要的書……應該會打破許多科學禁忌。——《死後的意識》作者皮姆‧范洛曼醫師   ‧作者以獨特的觀點,從身為患者的靈魂意識角度出發,結合科學知識,帶領讀者進入神的世界,本書故事最吸引人之處,即在於讓讀者看到離開人世後的另一個世界──我們無需有所畏懼。——《手術刀與靈魂》作者艾倫.翰彌頓醫師   ‧我曾讀過許多類似書籍,但大多抱持懷疑態度。但這本書以科學分析方式,引導讀者接受作者所經歷的現象。經過五年喪子之痛的我,因為這本書的出現,接受有天堂的存在,也才得以稍感安慰。相信許多經歷過失親之痛的人,可以透過本書而感到安慰。──讀者M.W.   ‧同樣經

歷過瀕死體驗的我,曾經不斷尋找答案,希望得到瀕死體驗的合理解釋,但卻始終無法找到任何的書或影片,可以確實解答心中的疑惑。直到這本書出現——伊本的經歷顯然比我(以及我所見過)的經歷更深層、更深切。本書內容除了描述我所見過的類似情景之外,也提供許多科學佐證。無論你是基督徒、佛教徒、量子物理學家,或是想探索未知的人,這本書都是打破現有思維的最佳工具。──讀者Pat   ‧閱讀這本書後,更堅定我對未來靈性生活的信念。我高齡98歲的母親在陷入昏迷10天之後過世,當時她被我們兄弟姊妹及許多子孫所環繞。亞歷山大醫師的經驗為我的生命帶來安慰與改變。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追尋、想要更深層了解生命與愛的人。──讀者

J.S. 作者簡介 伊本‧亞歷山大(Eben Alexander, M.D.)   從事神經外科研究長達25年,以發展現代神經外科技術、處理複雜的大腦病情而聞名全球。在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及相關單位的15年間,其個人發表,以及和他人合作發表的神經外科文章與期刊超過150篇。2008年,一場幾近無懈可擊的瀕死體驗發生在他身上,整個事件掀起一場革命性的突破。許多人都曾有過瀕死體驗,但在科學家眼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伊本‧亞歷山大正是不相信瀕死現象的科學家之一。身為受過專業訓練的神經外科醫生,亞歷山大知道所謂的瀕死體驗感覺很真實,但不過就是大腦在極度壓力下所產生的幻覺。直到他親身體驗過一遭,

才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為何。 譯者簡介 張瓅文   喜愛旅行、攝影、品酒與調酒的博士生。   譯有:《把妳生回來》《在你曾在的地方》《母親的守密者》《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等書。 來自各界的迴響與推薦 〈前言〉改變我一生的事件 1.     睡夢中疼痛感襲來 2.     我的幸福家庭 3.     大腦遭細菌嚴重攻擊 4.     最後喊出的一句話 5.     親友都趕來醫院 6.     黯黑的地底世界 7.     家人為我定下生命之錨 8.     華麗的樂音與天堂之路 9.     造訪以色列時被感染? 10.   神性所在的核心

世界 11.   原來我對親生父母如此在意 12.   認親之旅療癒了我 13.   語言文字難以形容的經驗 14.   星期三的宣告 15.   特殊的瀕死體驗 16.   對靈界的遺忘是一份禮物 17.   朝深井拋出心靈繩索 18.   醫學史上的首例 19.   主宰宇宙的法則 20.   你也會這樣守護著我嗎? 21.   天堂之路關閉 22.   一道完美的彩虹 23.   六張臉龐 24.   宛如新生兒甦醒 25.   返回之後 26.   尚未完全復原 27.   科學界朋友不相信我說的 28.   想把經歷告訴全世界 29.   極度真實的另一個世界 30.   沉浸在瀕死

體驗的文獻中 31.   從鬼門關前回來 32.   從醫生的角度說出自身故事 33.   上教堂的全新體會 34.   意識之謎 35.   最後的困惑 36.   照片奇蹟 體外意識 感謝 附錄1:史考特.韋德醫生的話 附錄2:以神經科學角度解釋我的經驗   前言 改變我一生的事件   小時候,我經常夢到飛翔。大部分的夢境,都是我站在庭院仰望星空,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整個人慢慢往上飄。一開始,我是自然往上飄;但我很快發現,隨著高度增加,前進的速度快慢越取決於我怎麼做。如果過度興奮,被這樣的經驗沖昏頭,我很快就會⋯⋯重重地摔回地面;但只要夠冷靜、處之泰然,便可漸漸加快速度,直上星

空。   或許就是這些夢境,使我在年紀稍長後,愛上了飛機與火箭—任何能帶我進入天上的東西我都喜歡。每次跟家人一起搭飛機,從起飛到降落,我的臉總是緊緊貼在窗戶上。還記得十四歲那年,我去學飛滑翔翼,當拉起把手,解開與拖曳飛機間的繩索後,滑翔翼在草坪上滑行時,胸腔中心臟的衝擊感。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到獨存與自由。我的許多朋友,都是在駕車過程中得到這種感覺,但對我而言,在一千英尺的高空駕駛滑翔翼,其刺激程度遠比駕車多上百倍。   大學時期,我加入北卡羅萊納大學的高空跳傘社,當時覺得自己像是加入了秘密兄弟會,跟一群知道某種特別且神奇事物的人在一起。第一次跳傘時,我心裡害怕極了,第二次更是嚇得半死;但在

第十二次跳傘時,當我跨出機門,從空中落下一千英尺後才打開降落傘(我的第一次「延遲十秒」),我知道自己找到家了。大學時代的我,跳傘次數高達三百六十五次,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的時間超過三個半小時,幾乎是二十五名跳傘夥伴加起來的紀錄。雖然後來我停止了跳傘活動,還是很享受栩栩如生的跳傘夢境,這樣的夢向來令我感到愉快。   傍晚時分,夕陽緩緩沉落水平線時,那是最佳的跳傘時刻。我很難形容那時候跳傘所帶來的感覺:是一種無以言喻、很靠近某種東西的感覺,但我知道自己還想要更多。不過那種感覺絕對不寂寞,因為我們不會單獨跳傘。每次跳傘通常會有五、六個人,有時甚至是十人、十二人一起跳,形成一排自由落體的陣仗。挑戰難度越

高,感覺越棒。   大學三年級時,某個美麗的秋日週末,我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跳傘隊員,以及北卡東部幾個愛好跳傘的朋友,相約一起去跳傘。當天跳傘時,我們由一萬零五百英尺的高度一躍而下,形成十片人型雪花。在落下七千英尺之前,我們是一支完整的隊伍,享受著整整十八秒在兩大片積雲的縫隙間飛翔,並在距離地面三千五百英尺時,各自打開降落傘。   降落地面時,太陽也漸漸下山了。不過我們還是加快腳步上飛機,迅速起飛,打算趁著落日餘暉,進行第二回跳傘。我們準備進行六人星形跳傘,而我是最後一個跳下的。在我正前方的男子叫做查克,他在「造型跳傘」(簡稱RW)—意指設計自由落體跳傘特技—的經驗十分豐富。我們還在七千五百

英尺的高度享受夕陽之際,下方一點五英里處的街燈紛紛亮起。傍晚時分跳傘所看到的景色,往往出奇的美麗。   雖然我跳下的時間比查克慢不到一秒鐘,我還是得加快速度趕上其他人。前面七秒,我直速向下俯衝。照這種降落速度,我每小時可以比其他隊員快上一百英里,所以在其他人形成初步隊形時,我便能立刻加入。正常的造型跳傘程序是在三千五百英尺高度時,所有的跳傘者必須分開,與其他人拉開最大距離。接著每個人都得「揮舞」雙臂(表示準備打開降落傘),並且抬頭確認上方無人,最後拉下開傘索。   「三、二、一⋯⋯跳!」   迅速加入隊形後,我原本打算展開雙臂,拉住操控繩(我們從手腕到臀部間裝有布料翅膀,能有效緩衝在高速

狀態開傘的衝擊力),希望能讓跳傘裝的喇叭袖與褲管在空中飄揚。   但我沒機會這麼做。   筆直落入隊伍後,我看到其中一名新手降落的速度過快。或許是因為急速落入周圍的雲層裡,導致他有點受到驚嚇—這提醒了他,他正以每秒兩百英尺的速度下墜,而且還一度被雲層包圍。   他不但無法減速從隊伍邊緣加入,反倒高速衝入行列,撞開了大家,造成其他五名跳傘者此刻在空中失控翻滾。而且大家的距離更近了。通常跳傘者後方會形成低氣壓的大亂流,若此刻有人陷入其後,則會立刻加速,撞上下方的人。結果會造成兩名跳傘者同時加速,再度撞上可能在下方的其他人。簡單來說,這就是場大災難。   我調整身體角度,避開眾人,也避免在空

中繼續翻滾。我一直調整位置,直至落入「正確位置」,也就是看到地面上某個神奇的點後,便可準備打開降落傘,享受兩分鐘從空中緩緩飄落的時光。 我環顧四周,很慶幸看到其他失控的跳傘者,此時也紛紛拉開距離,避開了一場災難。   查克也在眾人上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正朝我的方向直直而來,而且就停在我的正下方。因為一陣翻滾,大家通過兩千英尺高度的速度比查克預期還快。或許他覺得自己很慶幸,在那種情況下不需遵循任何規則—沒錯,就是這樣。   他肯定沒看到我。我還來不及細想這念頭,查克色彩繽紛的導傘已經從背包中迸開。他的導傘緩衝了周圍每小時一百二十英里的風速,並直接朝我射出,主傘隨後跟著拉開。   打從我

看到查克的導傘射出瞬間,我能反應的時間不到一秒。要被展開的主傘打到也不需一秒的時間,而且很有可能,接下來會撞上查克。在那種速度下,如果我撞上了他的手或腳,我只能聽天由命;但如果我直接撞上他,那我們兩人可能都會粉身碎骨。   有人說,在這種情況下,眼前景象的移動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這話一點都不錯。當下的我,就是以微秒的速度看著眼前發生的動作,就像看著慢動作電影一樣。   當我看到導傘的一瞬間,我的雙臂擺至兩側,而在拉直身體、頭部朝下直落的同時,稍稍弓起臀部。這樣的垂直性能加快速度,而弓起的弧度能讓身體從無到有、逐漸產生水平力量,身體變成一個有效的翅膀,引導我迅速穿過前方查克展開的彩色降落傘。

  我以每小時一百五十英里、每秒兩百二十英尺的速度穿過他身邊。在這種速度下,我很懷疑他是否能看清楚我的臉部表情。如果他看到了,肯定會發現我滿臉驚嚇的模樣。不知怎麼地,在這種情況下,我是以微秒的速度產生反應,竟然有時間去思考該如何處理當下的複雜情況。   而且⋯⋯我真的解決了問題,兩人都平安降落。那感覺就像是,在比平常更需要反應能力的情況下,大腦在一瞬間獲得超能力。   然而大腦是怎麼辦到的?在我過去二十餘年、投入神經外科研究的職業生涯中—研究大腦、觀察其運作方式,以及進行大腦手術—我有無數的機會能好好探討這個問題。   我得到的結論是,大腦真是個神奇的器官:超乎想像的神奇。   我

現在知道,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其實更奧妙。但我必須先徹底改變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我的世界觀,才能一窺答案的真實面貌。本書即在描述徹底改變我心中想法的事件。這些事件讓我相信,當查克的導傘彈出的瞬間,即便神奇如大腦,但真正採取反應行動拯救我的,並非大腦,是更深層的自己。那部分的我之所以能迅速反應,是因為不受時間影響,跟大腦與身體的反應方式大不相同。   事實上,就是這一部分的我,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孩子一樣,渴望回到天空。這不僅是最聰明的我,也是存在於最深處的自己,只是在過去大部分的人生中,我不願意去接受與相信罷了。 但我現在相信了,而接下來,我要告訴你為什麼。  我是神經外科醫生  我在杜克大學醫學院

取得醫生資格。在醫學院的十一年間,加上在麻省總院、杜克大學與哈佛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訓練期間,我專攻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互動方式。在這十一年裡,其中有兩年的時間,我致力於研究動脈瘤出血時,大腦血管的病理反應方式,即所謂的腦血管痙攣症狀。   在英國新堡大學完成腦血管神經外科研究後,我在哈佛醫學院擔任外科醫學助理教授長達十五年,專長為神經外科。這些年間,我曾為無數的病患開刀,其中許多都是相當嚴重、面臨生死交關的大腦病症。   我的研究領域大多與發展先進技術過程有關,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為例,該項技術有助於外科醫生使用放射線,在治療中精確對準顱內病灶,且不會影響周圍的大

腦區域。我也曾協助發展以核磁造影導引神經外科手術過程,有助於修復棘手的大腦症狀,如腫瘤或血管病變。在這些年裡,我也曾單獨或與他人合作,在需經過同儕審核的醫學期刊中,共同發表超過一百五十篇以上的文章或論文,並且在世界各地的醫學會議中,發表過兩百場以上的研究報告。   簡言之,我畢生奉獻給科學。使用現代醫學設備來幫助及治癒患者,並且不斷學習有關人類身體與大腦的新知,都曾是我一生的志業。我曾認為,自己是無比幸運,才得以投身其中。更重要的是,我有一個美麗的太太與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且熱愛工作的同時,我也沒有忽略家庭。我始終認為,家庭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恩賜。從許多方面來看,我知道,我是個非常幸運的男人。

  然而,二○○八年十一月十日那天,五十四歲的我,好運似乎用盡了。我罹患一種罕見疾病,陷入昏迷長達七日。在這段期間,我的大腦新皮質,主管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行為之處,全面失效了。我完全失去活動力,基本上,形同不存在。   當你的大腦不存在時,你也跟著消失了。身為神經外科醫生,多年來我聽過許多患者的奇特經歷,通常都是發生在心跳停止之後:包括到神奇而謎樣的地方旅行,或是與過世的親友交談,甚至是遇見神。 無疑地,這些事情聽起來都很神奇。而所有事情在我看來,純粹只是幻想。但為什麼這類的說法卻又層出不窮呢?我不敢說自己清楚原因,但我相信,所有的意識一定都與大腦有關。如果大腦不工作,你就不可能有意識。

  因為大腦是製造意識的第一線機器。機器壞了,意識也隨即停止。雖然大腦運作過程複雜且神秘,但本質上其實很簡單,就跟看電視一樣,不管你多愛看哪個節目,一旦拔掉插頭,電視關了,節目也沒了。   不過,這是在我大腦停止運作前的想法。   在昏迷期間,我的大腦不是無法正常運作,而是根本無法運作。我現在相信自己所經歷的,可能就是所謂的瀕死體驗。許多關於瀕死體驗的現象,都是發生在一個人心跳停止一段時間之後。在這些情況下,大腦新皮質的功能也會暫時失效,但普遍還未受到嚴重破壞,因此只要在四分鐘內,透過心肺復甦術或重新活化心臟功能,便能重新導入含氧血。但我的情況與大腦新皮質功能毫不相干。我所經歷的,是一個

真實存在的意識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我的人腦完全不受任何限制。   我的經歷就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個不錯的瀕死體驗故事。身為一名專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具有數十年的研究經驗與在手術室裡的實務背景,我不只比一般人更善於判斷現實情況,也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究竟有何意義。   這些事情的意義之重大,很難以言語描述、形容。我的經驗告訴自己,身體與大腦的死亡並非意識的結束,即便人入了土,意識經驗還是持續著。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注視下進行,神關愛、照顧著每一個人,也關心宇宙中所有生命終將走向何處。   我去過的那個地方是真實的,與那個世界的真實性相較,我們現在的生活完全就像一場夢。然而,這不

代表我不珍惜此刻的生活。事實上,我比以前更珍惜現在的一切。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看透了生命的本質。   我們此生的生命並非毫無意義,只是因為站在這個角度,我們無法看清真相,至少大部分的時間是如此。在我昏迷期間發生的事情,應該是我這輩子說過最重要、但也最難以說清的事情,畢竟事情的發展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範圍。我不是逕自站出來、說出一切就算了。因為同時間,我的結論也是基於醫學分析、基於我對最新的大腦科學與意識研究所知。當我了解到這趟旅途背後真正的意義時,我知道我必須說出一切。想辦法適切說明這段經歷,已經成為我此生中最主要的任務。   這並非表示我將醫學工作與神經外科醫生的職業生涯拋諸腦後。而是我認為

,既然我有幸了解到,原來生命並非隨著身體或大腦的死亡而結束,那我便有責任,將所看到人世間以外的世界模樣,公諸於世。我尤其想與之前聽過類似故事、想相信卻又不敢完全相信的人,一同分享我的經驗。   因為有許多這樣的人,我想我必須將這段經歷化為文字,以書本形式呈獻給大家。接下來我要說的故事,其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事情,而且,一切都是真的。 5. 親友都趕來醫院  被送入重症區後,我的情況持續惡化。 昏迷指數為八(格拉斯哥昏迷指數滿分為十五),顯示大腦嚴重受損,在接下來幾天中,情況持續惡化。急診室幫我做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評值為十八(滿分為七十一),顯示我在住院治療期間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三十。更準確來

說,由於我的檢查結果呈現急性的革蘭氏陰性菌腦膜炎,且神經功能迅速惡化,被送進急診室的我,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有百分之十的存活率。如果抗生素沒有發揮作用,接下來幾天內,死亡機率會持續增加—直到機率變成百分之百、無法挽回為止。 醫生幫我施打三劑藥性強烈的靜脈抗生素,接著把我送進新家:一間個人的大房間,是加護病房區,就在急診室樓上。 身為外科醫生的我,以前時常進出加護病房檢查病患。會住在加護病房的患者,幾乎都是瀕臨死亡邊緣的重症患者,所以醫護人員可以同時兼顧多名患者。但是像現在,有一組醫護人員攜手合作,要救回集各種奇怪症狀於一身的我,這也算是難得一見的畫面。以往在加護病房進出時,我的心情總是夾雜著無

比的榮耀與殘酷的沮喪,心情的起伏完全取決於手中盡力搶救的病人,最後到底是撐過去,還是生命從此在自己的指尖消逝。 在這種情況下,布里南醫生與其他醫生都跟荷莉一樣,希望對我的病情保持樂觀態度,但現實卻不允許他們如此。現實的情況是,我短時間之內死亡的機率很高。就算沒死,我的大腦皮質可能也早已被入侵的細菌侵蝕殆盡,大腦也無法再進行任何精密運作。我昏迷的時間越長,下半輩子變成植物人的機率也越高。 幸運的是,除了林奇堡總醫院的同事外,其他親友也紛紛趕到醫院幫忙。在荷莉抵達醫院一小時後,麥克爾.蘇利文也趕來了,他是聖公會的教區牧師,也是我們的鄰居。就在荷莉衝出門跟上救護車時,她的手機響起,是她的多年好友希薇

亞.懷特。希薇亞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總能在重大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準確得知消息。荷莉認為她有通靈能力(我則傾向選擇較為合理的解釋方式,就是她善於猜測罷了)。荷莉簡短告訴希薇亞事情發生的經過,並且打電話通知我的至親:住在附近的妹妹貝西和住在波士頓、四十八歲的小妹菲莉絲,以及大姊珍。

我國燈塔文化資產價值與保存之研究

為了解決窗戶有縫隙的問題,作者林敏男 這樣論述:

我國的燈塔包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自1778(清乾隆43)年,在澎湖的西嶼建有傳統的七級浮圖「西嶼塔燈」。歷經不同歷史背景與複雜多變的管理體系,相繼興建、改建、遷建與修建,其中多數燈塔至今仍持續發光且正常運作。本研究以分布於全國之36處燈塔,以目前交通部航港局所管轄臺澎金馬地區燈塔為對象。其中已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11處,25處尚無文化資產身分,12座已開放參觀,未來仍持續朝開放觀光發展。 IALA燈塔維護手冊第一章首揭:「傳統燈塔是國家的獨特遺產,處理上有別於其他資產,因為燈塔是世界海事遺產的重要象徵,對地方及國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現今燈塔對短程的助航功能已逐漸式微,為保存

傳統燈塔的需要,急需為這些過剩的資產找出不同的使用功能。燈塔的文化資產意義遠超過建築價值,它含括整體的海事傳統和歷史,包括貿易運輸形式、航海安全與船難,有必要去證實與告知,以使未來的世代獲益。傳統與變化等記錄的呈現也很重要,因為它將成為未來世代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對於我國燈塔文化資產價值與保存做了最適切之詮釋。 因應燈塔類文化資產的特殊性、必要性與急迫性,為揭開與保存燈塔豐富的建築與歷史文化,期許能透過本研究成果,論述其文化資產價值與保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