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蓮英秦魁傑寫的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精裝版) 和unknow的 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从习俗到庆祝方式并不一样 - 文汇报也說明: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王瀞苡所指導 劉奕柔的 雲林北港藝閣之閣台構成與裝飾元素之變遷研究 (2020),提出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閣、閣台布景、北港、文化資產、民俗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李汾陽所指導 周甄含的 民間文化信仰帶動地方觀光之研究-以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土地公的重點而找出了 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韩端午节申遗背后的文化反思 - 中国侨网則補充:端午节 前夕,中国正式启动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程序。据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该项目报送联合国,目前已进入了初评阶段。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精裝版)

為了解決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作者王蓮英秦魁傑 這樣論述: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精裝版)一書共七章,分別從中國傳統插花的由來與發展、中國插花藝術體系、中國傳統插花的理念、中國傳統插花的創作核心和品評標準、中國傳統插花的基本構圖形式、中國傳統插花造型的主要技法、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當代傳承傳統插花作品賞析等方面對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進行系統闡述。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精裝版)理論與實操並重,圖文並茂,可供廣大插花藝術愛好者以及園林、園藝專業師生學習參考,同樣適用於從事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教育教學的廣大師生參考。 王蓮英,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芍藥分會會長。自上世紀80

年代從事牡丹芍藥研究,一直領導協會從事牡丹芍藥資源調查、整理和登錄工作,繼承並發展了我國牡丹芍藥品種分類體系,編著的《中國牡丹品種圖志》被歐洲園藝專家譽為“牡丹聖經”;出版《牡丹》、《中國牡丹與芍藥》、《中國牡丹品種圖志續志》等專著,在河南伏牛山建成世界芍藥科植物遷地保護中心;從事牡丹育種20餘年,育成黃色、橙色、紅色系列等牡丹遠緣雜交新品種,填補了我國牡丹花色育種的空白,其中‘華夏一品黃’為我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的黃色品種,並在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獲新品種金獎。指導研究生挖掘牡丹二次開花資源及花期調控技術措施,其意義和效益遠大於日本寒牡丹。多年領導牡丹主產區和全國大型花展牡丹專題插花藝術展,推動

牡丹的切花生產,宣傳牡丹文化。獲林業部科技進步獎、首屆梁希科學技術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省部級獎項多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插花”代表性傳承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插花花藝資深大師,現任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名譽會長、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與芍藥分會會長、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會長。創辦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北京插花藝術研究會、全國插花花藝培訓中心。2008北京奧運會頒獎用花主要設計者,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中國古典插花名品名著賞析》、《插花花藝學》、《中國傳統插花系列教程》。為推動中國插花花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表率,是帶動中國插花花藝發展的領軍人。

001 第一章 中國傳統插花簡述 002  第一節 中國傳統插花的由來與發展 一、萌芽期(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3世紀)西周、春秋戰國 //002 二、初級發展期(西元前206—西元589)漢、魏、晉、南北朝 //005 三、興盛期(581—960)隋、唐、五代 //009 四、鼎盛期(960—1279)宋代 //017 五、低谷期(1206—1368)元代 //023 六、成熟期(1368—1840)明代至清中期 //026 七、衰微期(1840—1978)清末至改革開放前 //036 八、復蘇發展期(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至今 //044 046  第二節 中國插花藝

術體系 一、中國傳統插花 //046 二、中國現代插花 //049 三、中國現代花藝 //052 056 第二章 中國傳統插花的理念 057  第一節 中國傳統插花理念的內涵 一、以花悟道為宗旨和目的 //057 二、以崇尚自然、師法自然而高於自然為指導思想 //057 058  第二節 中國傳統插花理念的由來與根基 一、理念的由來 //058 二、理念形成的根基 //059 061 第三章 中國傳統插花的創作核心與品評標準 062  第一節 中國古典美學與傳統藝術中關於形神理論發展略述 063  第二節 中國傳統插花的創作核心—重形尚意 一、形和意的內涵 //063 二、中國傳統插花中重

形尚意的內涵 //063 064  第三節 中國傳統插花的創作如何做到重形尚意 一、創造形式美 //064 二、創造內涵美、意境美 //064 065  第四節 中國傳統插花的品評標準 一、自然美 //065 二、意境美 //068 三、線條美 //074 四、整體美 //077 080 第四章 中國傳統插花的基本構圖形式 081  第一節 構圖的含義和目的 081  第二節 構圖的意義與作用 一、規整的幾何形構圖形式 //082 二、自然式的非幾何構圖形式 //083 086 第五章 中國傳統插花造型的主要技法 087  第一節 木本花材的修剪與整形 一、修剪的層次與方法 //087 二

、修剪的注意事項 //087 三、整形的原則與要點 //088 090  第二節 草本花材的整理與造型 一、草本花材的整理 //090 二、草本花材的造型 //090 三、實例操作 //090 091  第三節 撒的花材固定法 一、撒的由來與意義 //091 二、撒的形式 //092 三、撒的應用 //092 四、“起把宜緊,瓶口宜清”的傳承 //093 094 第六章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 095  第一節 不同人群的插花表現形式 一、民間插花 //095 二、寺觀插花 //097 三、宮廷插花 //100 四、文人插花 //103 105  第二節 不同主題內涵的表現形式 一、

寫意式插花 //105 二、寫景式插花 //106 三、諧音式插花 //107 四、組合式插花 //108 110  第三節 傳統節慶插花表現形式 一、春節插花 //110 二、端午節插花 //113 三、中秋節插花 //115 四、重陽節插花 //116 116 第四節 不同季節和節氣的插花表現形式 一、春季插花 //117 二、夏季插花 //120 三、秋季插花 //123 四、冬季插花 //124 127 第七章 當代傳承傳統插花作品賞析 152 參考文獻

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網上2017文摘;[記者從江門市鶴山市古勞鎮日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5月28日(本周日)該鎮將舉辦古勞水鄉「荷香一夏」歡樂節。活動從端午節開始,並連續舉辦七場特色活動。端午節之後,歡樂節還將持續到中秋節(10月4日)前後。整個「荷香一夏」歡樂節期間,古勞水鄉將舉辦「趣味龍舟樂」端午派對、品味龍舟飯、「三夾騰龍」、「詠春•水鄉」主題攝影大賽、「畫說古勞」、「浪漫七夕,緣分水鄉」荷花姻緣會暨啤酒花燈節等13項活動,時間持續4個多月,內容精彩紛呈。這個端午節有出行打算的市民,可以去古勞湊湊熱鬧了,活動將充分展示當地原生態的水鄉人文風情,讓遊客感受古勞水鄉的各項民俗。5月23日,記者來到古勞水鄉,從水鄉遊客服務中心坐船出發,遊覽面積超過300畝的荷花園。記者沿途看到,園內許多荷花含苞待放,偶有荷花已悄悄盛開,前來遊玩的遊客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據瞭解,今年古勞水鄉第一朵荷花在5月8日已經盛開。一些攝影愛好者和賞花愛好者聞訊後紛紛趕來觀賞,當地遊客數量開始增多。鶴山市古勞鎮副鎮長侯錦強告訴記者,古老水鄉共有面積約1000畝的荷花,5月初荷花初綻後,本地市民率先聞到荷香。記者瞭解到,為期三天的端午節假期,古勞水鄉將舉辦「荷香一夏」歡樂節開幕式、「趣味龍舟樂」端午派對、「美味水鄉,粽情歡樂」端午節親子派對、「端午漢韻秀」、「詠春聯歡,水鄉童樂」慶「六一」遊園會、品味龍船飯以及「三夾騰龍」七大特色活動。今年的系列主題活動將突出親子游和古勞地方文化體驗遊兩大特色,讓遊客充分感受水鄉的民風民俗。前來遊玩的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學習製作粽子、品嘗端午節傳統食品,帶孩子到現場跟詠春師傅學習詠春招式,與詠春少年交流過招,還可以參與遊園遊戲,贏取豐富獎品。「三夾騰龍」也是遊客們不可錯過的一大盛事。據介紹,「三夾騰龍」是鶴山著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古勞水鄉水文化中的一個閃耀篇章。每年農曆五月初三、初四,在沙坪河與古勞河的交匯處,古勞人都會舉行龍舟賽。「每到龍舟競渡的時候,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河湧裡槳影翻飛,喊聲陣陣。」吳兆民說,今年端午節,古勞水鄉各支龍舟隊將齊聚三夾進行友誼賽,這是遊客們感受古勞傳統民俗文化的絕佳時機。]
古勞水鄉養殖業發達,從傳統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到桂花魚、鱸魚、鱉魚、基圍蝦、美國蛙等高附加值的優質品種,古勞人都有養殖。而且,集約化、立體化經營在這裡已有一定的規模,擁有幾十畝魚塘、幾千頭豬、幾萬隻雞鴨的養殖者並不罕見。今天的古勞,堪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每天曙光初露,摩托車、農夫車和小船穿梭往來于水鄉至沙坪之間,把這裡出產的塘魚、蔬菜、三鳥、生豬等源源不斷地運往市區銷售。

雲林北港藝閣之閣台構成與裝飾元素之變遷研究

為了解決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作者劉奕柔 這樣論述:

臺灣藝閣源於清代閩、粵移民渡海來臺時所傳入。藝閣常出現在迎神賽會慶典中,裝扮的主題多以戲曲故事內容為主,增添迎神慶典的熱鬧氣氛。在太平洋戰爭後,北部藝閣因都市化而沒落,中南部地區成為藝閣發展的重要基地;尤其北港朝天宮每年定期辦理藝閣遶境活動與競賽,讓藝閣製作技術的產業生態鏈能延續發展至今。本研究旨在探討北港地區藝閣的閣台構成與變遷情形,以及分析北港藝閣的裝飾元素的特色與發展情形。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並以顏三泰藝師與黃信鎔老師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藝閣的發展過程、閣台的構成與裝飾元素,舞臺形式與布景特色,以及藝閣風格、交通工具、燈光、音樂、閣台布景、材料應用、主題裝扮等進行相關之研究分

析。研究發現:藝閣的整體閣台布景,與現今的一般閣台的基本形式相似,可視為移動式的靜態藝術展現平臺。藝閣製作以攜帶性、安全性與客戶訂製為優先考量,以符合客戶藝閣主題故事之閣台布景內容需求。藝閣可作為傳統工藝文化創意產品發想的元素或表現形式。

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海

為了解決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青海省因境內擁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美輪美奐的青海湖也使青海省彰顯著一種令人震撼的壯美與博大。這裡有著高山縱橫、雪山連綿,崑崙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玉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等;江河眾多,湖泊密佈,長江、黃河、瀾滄江姬發源於此,中國最大鹹水湖-察爾汗鹽水湖、黃河源頭最大的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等。   這裡的文化繁衍眾多,柳灣彩陶、喇家遺址、吐蕃墓葬、宗日文化、卡約文化、諾木洪文化等默默講述著祖先艱辛的生存足跡和驚人的聰明才智;唐蕃古道、南絲綢之路,似乎還在見證著過去的輝煌與繁榮。   這本書裡用了十一個篇章來介紹美麗的青海,包括歷史青海、

漫遊青海、民族青海、青海宗教、歌舞青海、藝術青海、文物青海、飲食青海、住宿青海、購物青海、鄉俗青海等,透過文字內容,帶領讀者走進青海、走進青藏高原,一起聆聽「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民間文化信仰帶動地方觀光之研究-以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

為了解決端午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作者周甄含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變遷,各方面發展迅速,一些習俗及傳統文化慢慢沒落。民眾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端午節要吃粽子,但土地公要怎麼樣呈現他的重要性呢? 因此桃園市政府在推動土地公文化相關活動時會比較吃力,相較第一屆2008年土地公文化節的盛大活動,結合很多多源的活動來吸引民眾的目光。從民俗祭典、踏街遶境、到結合元宵燈會,土地公花燈及活動,期望可以由活動的舉辦,讓民眾重新認識傳統的民間信仰,進而帶動地方發展。但歷經了 14年,活動的規模卻不如從前。由原來的動態節慶活動,慢慢轉變成靜態的土地公文化館展館呈現,有利有弊。本研究是接續型的研究,訪談觀察中發現其轉變的原因。土地公過於普及化,無法成為一個地方獨有的特色

,主政者的改變,想法也會跟著不同,以及經費的有限,年輕一代相較於老一輩的人,對於信仰比較不虔誠,如何讓對土地的感恩之心向下扎根?要從小主人翁開始接觸,也要讓讓年輕人有對土地有著無形的感念之心,進而對國家更有向心力。最後,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跟方向,希望好的初衷要好好保留,持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