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明智,陳政傳寫的 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實習 - 最新版(第四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 和郝洛西,曹亦瀟的 光與健康:以實證設計為根基,引領全球光與照明的研究與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科大 和一葦文思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半導體工程系 李重義所指導 朱廉軒的 發光二極體在高驅動電流下之可靠度測試與故障分析 (2020),提出紅外線 反射 開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光二極體、高驅動、壽命測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陳忠男所指導 陳章傑的 CMOS-MEMS反射式紅外線吸收層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CMOS製程、吸收率、反射式紅外線吸收層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外線 反射 開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實習 - 最新版(第四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影音

為了解決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問題,作者盧明智,陳政傳 這樣論述:

  1.基本元件強迫複習:為本課程建立好的基礎,重拾學生對所學更有信心,讓應用實習得以順暢進行。   2.實驗模板製作應用:從一定能成功的小作品下手,它是進入商品化產品製作的入門,用以支援所有的感測實習。

發光二極體在高驅動電流下之可靠度測試與故障分析

為了解決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問題,作者朱廉軒 這樣論述:

目錄中文摘要 -------------------------------------------------------------- i英文摘要 -------------------------------------------------------------- ii誌謝 ------------------------------------------------------------------ iv目錄 ------------------------------------------------------------------ v圖目錄 -------

--------------------------------------------------------- vii表目錄 ---------------------------------------------------------------- xi第一章 緒論 ---------------------------------------------------------- 11.1 前言 ---------------------------------------------------------- 11.2 研究動機 -------------------

----------------------------------- 2第二章 發光二極體與可靠度測試介紹 --------------------------------------- 32.1 發光二極體簡介 ------------------------------------------------- 3 2.1.1 LED歷史 ------------------------------------------------- 3 2.1.2 LED發光原理 --------------------------------------------- 4 2.1.3

 LED材料與結構 ------------------------------------------- 5 2.1.4 LED電學特性 --------------------------------------------- 10 2.1.5 LED光學特性 --------------------------------------------- 18 2.1.6 LED打線材料 --------------------------------------------- 22 2.1.7 LED封裝材料與方式 ------------------------------

--------- 242.2 可靠度簡介 ----------------------------------------------------- 29 2.2.1 可靠度介紹 ---------------------------------------------- 29 2.2.2 可靠度失效模式與機制 ------------------------------------- 32第三章 實驗流程與方法 -------------------------------------------------- 373.1 測試條件準備 -----------------

---------------------------------- 37 3.1.1 實驗樣品 ----------------------------------------------- 37 3.1.2 實驗條件與設計 ------------------------------------------ 38 3.1.3 實驗前量測 ---------------------------------------------- 453.2 實驗流程 ------------------------------------------------------- 59 3

.2.1 實驗方法 ------------------------------------------------ 59 3.2.2 量測方法 ----------------------------------------------- 65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84.1 紫外線LED樣品之實驗結果討論 ------------------------------------ 684.2 紅外線LED樣品之實驗結果討論 -------------------------

----------- 764.3 綠色LED樣品之實驗結果討論--------------------------------------- 784.4 紅色LED樣品之實驗結果討論--------------------------------------- 854.5 萊姆色LED樣品之實驗結果討論-------------------------------------- 89第五章 結論 ----------------------------------------------------------- 90參考文獻 ------------------------

--------------------------------------- 92 圖目錄圖1 LED加速老化測試之壽命曲線 --------------------------------------- 2圖2 LED之歷史發展圖 ------------------------------------------------ 4圖3 LED發光原理示意圖 ---------------------------------------------- 5圖4 III–V族半導體材料在300K時能隙與晶格常數關係 ---------------------- 7圖5 分段背

電極LED示意圖 -------------------------------------------- 9圖6 擴散接面平面型LED示意圖 ---------------------------------------- 9圖7 各式LED結構剖面與發光方向示意圖 --------------------------------- 10圖8 垂直式結構LED示意圖 -------------------------------------------- 10圖9 在無偏壓下的PN接面示意圖 ----------------------------------------

12圖10 在順向偏壓下的PN接面示意圖 -------------------------------------- 13圖11 PN接面二極體之電流-電壓(I-V)特性 -------------------------------- 14圖12 串並聯電阻對於PN二極體的電流-電壓(I-V)特性 ----------------------- 16圖13 二極體串聯電阻求法示意圖 ---------------------------------------- 17圖14 二極體I-V特性半對數圖 ------------------------------------

------ 18圖15 LED發光強度與電流關係圖 ----------------------------------------- 21圖16 不同環境溫度對LED相對發光強度關係圖 ------------------------------ 22圖17 手動焊線機進行金線打線後俯及側視圖 ------------------------------- 24圖18 LED封裝流程圖 -------------------------------------------------- 25圖19 各式LED封裝方式與結構 -----------------------

------------------- 26圖20 LED發生內部全反射(TIR)示意圖 ------------------------------------ 27圖21 簡易LED封裝方式 ------------------------------------------------ 28圖22 Luxeon高功率LED封裝結構 ---------------------------------------- 28圖23 電子硬體壽命曲線示意圖 ------------------------------------------ 32圖24 LED主要失效模式 --

---------------------------------------------- 33圖25 實驗選用之LED模組及其各LED相對位置 ------------------------------ 37圖26 含散熱模組的最終實驗樣品圖 -------------------------------------- 38圖27 各測試樣品模組俯視圖 ------------------------------------------- 41圖28 壽命實驗前經挑選後之各樣品之UV LED原始光強度 --------------------- 43圖29 壽命實驗前

經挑選後之各樣品之IR LED原始光強度 --------------------- 43圖30 壽命實驗前經挑選後之各樣品之Green LED原始光強度 ------------------ 44圖31 壽命實驗前經挑選後之各樣品之Red LED原始光強度 -------------------- 44圖32 樣品A~C之UV LED I-V曲線圖 -------------------------------------- 46圖33 樣品A~C之UV LED Semi-log曲線圖 --------------------------------- 46圖34 樣品A

~C之UV LED光譜圖 ------------------------------------------ 47圖35 樣品A~C之IR LED I-V曲線圖--------------------------------------- 48圖36 樣品A~C之IR LED Semi-log曲線圖 --------------------------------- 48圖37 樣品A~C之IR LED光譜圖 ------------------------------------------ 49圖38 樣品2A~2C之Green LED I-V曲線圖 ----------

----------------------- 50圖39 樣品2A~2C之Green LED Semi-log曲線圖 ---------------------------- 50圖40 樣品2A~2C之Green LED光譜圖 ------------------------------------- 51圖41 樣品2A~2C之Red LED I-V曲線圖 ----------------------------------- 52圖42 樣品2A~2C之Red LED Semi-log曲線圖 ------------------------------ 52圖43

樣品2A~2C之Red LED光譜圖 --------------------------------------- 53圖44 樣品2D之Lime LED I-V曲線圖 ------------------------------------- 54圖45 樣品2D之Lime LED Semi-log曲線圖 -------------------------------- 54圖46 樣品2D之Lime LED光譜圖 ----------------------------------------- 55圖47 數位式溫度表(DH-3003A)及溫度測試棒 ---------

--------------------- 56圖48 第一部分樣品經過432小時燒測後表面溫度分布圖 ----------------------- 57圖49 第二、三部分樣品經過408小時燒測後表面溫度分布圖 ------------------- 58圖50 第一部分實驗設計模擬圖 ------------------------------------------ 60圖51 連續模式工作週期示意圖 ------------------------------------------ 60圖52 脈衝模式工作週期示意圖 ----------------------

-------------------- 60圖53 LabVIEW程式脈衝模式設定工作週期 --------------------------------- 61圖54 使用示波器量測實際輸出工作週期 ---------------------------------- 61圖55 第二、三部分實驗設計模擬圖 ------------------------------------- 62圖56 連續模式下LED驅動電路圖 ---------------------------------------- 62圖57 第二部分脈衝模式下LED驅動電路圖 ---------

------------------------ 63圖58 Arduino程式設定輸出工作週期波形 --------------------------------- 63圖59 使用示波器量測MOS開關電路實際輸出工作週期 ------------------------ 64圖60 MOS開關電路實體圖 ---------------------------------------------- 64圖61 太陽能板構成之光強度計 ------------------------------------------ 66圖62 使用光強度計量測設計圖 --------

---------------------------------- 66圖63 實際使用光強度計量測實體圖 -------------------------------------- 66圖64 實驗流程圖 ---------------------------------------------------- 67圖65 UV樣品LED之光強度監測圖 ---------------------------------------- 70圖66 樣品A之UV LED表面汙染碳化狀況 ---------------------------------- 70圖67 樣品A

之UV LED I-V圖 ------------------------------------------- 71圖68 樣品A之UV LED Semi-log曲線圖 ---------------------------------- 71圖69 樣品A之UV LED I-V及動態電阻圖 ---------------------------------- 72圖70 樣品A之UV LED光譜圖 ------------------------------------------- 72圖71 樣品B之UV LED表面碳化狀況 ----------------------

---------------- 73圖72 樣品B之UV LED工作時激發附近未點亮LED上螢光粉 -------------------- 73圖73 樣品B之UV LED光譜及螢光粉波段放大後光譜圖 ----------------------- 74圖74 樣品B之UV LED I-V圖 ------------------------------------------- 74圖75 樣品B之UV LED Semi-log曲線圖 ---------------------------------- 75圖76 樣品B之UV LED I-V及動態電阻圖 ------

--------------------------- 75圖77 IR樣品LED之光強度監測圖 --------------------------------------- 77圖78 樣品B之IR LED表面破裂狀態 ------------------------------------- 77圖79 使用非導電針狀物碰壓樣品B之IR LED驗證引線脫落 ------------------- 78圖80 Green樣品LED之光強度監測圖 ------------------------------------ 79圖81 樣品2A之Green LED I-V圖

-------------------------------------- 80圖82 樣品2A之Green LED Semi-log曲線圖 ----------------------------- 80圖83 樣品2A之Green LED I-V及動態電阻圖 ----------------------------- 81圖84 樣品2A之Green LED光譜圖 --------------------------------------- 81圖85 品2C之Green LED I-V圖 ----------------------------------------

- 82圖86 樣品2C之Green LED Semi-log曲線圖 ------------------------------ 83圖87 樣品2C之Green LED I-V及動態電阻圖 ------------------------------ 83圖88 樣品2C之Green LED光譜圖 ---------------------------------------- 84圖89 樣品2B之Green LED封裝膠破裂及表面碳化狀況 ------------------------ 85圖90 樣品2B之Green LED使用1.5A點亮後發亮狀況 -----

-------------------- 85圖91 Red樣品LED之光強度監測圖 --------------------------------------- 86圖92 樣品2C之Red LED I-V圖 ----------------------------------------- 86圖93 樣品2C之Red LED Semi-log曲線圖 -------------------------------- 87圖94 樣品2C之Red LED I-V及動態電阻圖 -------------------------------- 87圖95 樣品2C之Red

LED光譜圖 ----------------------------------------- 88圖96 Lime樣品LED之光強度監測圖 -------------------------------------- 89 表目錄表1 不同發光顏色、光子能量及材料關係 -------------------------------- 6表2 金屬導線-金、銀、銅三種材料特性比較 ----------------------------- 24表3 各種失效模式與機制 --------------------------------------------- 35表4 各

顏色LED規格參數 ---------------------------------------------- 39表5 第一部分發熱量計算方法 ----------------------------------------- 40表6 第二部分發熱量計算方法 ----------------------------------------- 40表7 第三部分發熱量計算方法 ----------------------------------------- 41表8 各樣品與測試條件 --------------------------------------------

--- 42表9 實驗第一部分樣品A~C燒測前UV LED量測數據比較 ---------------------- 47表10 實驗第一部分樣品A~C燒測前IR LED量測數據比較 ---------------------- 49表11 實驗第二部分樣品2A~2C燒測前Green LED量測數據比較 ----------------- 51表12 實驗第二部分樣品2A~2C燒測前Red LED量測數據比較 ------------------- 53表13 實驗第三部分樣品2D燒測前Lime LED量測數據 ------------------------- 55表1

4 樣品A之UV LED光電量測數據整理 ----------------------------------- 73表15 樣品B之UV LED光電量測數據整理 ----------------------------------- 76表16 樣品2A之Green LED光電量測數據整理 ------------------------------- 82表17 樣品2C之Green LED光電量測數據整理 ------------------------------- 84表18 樣品2C之Red LED光電量測數據整理 ------------------------

--------- 88

光與健康:以實證設計為根基,引領全球光與照明的研究與應用

為了解決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問題,作者郝洛西,曹亦瀟 這樣論述:

照明影響健康的時代鉅作 以實證醫學為根基 引領全球光之照明、色彩與健康的權威研究 從住宅、學校、辦公場所、醫療與安養院所乃至都市規畫 創建改變人類光與照明應用技術的全新里程碑   遠古以來,人類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19世紀末電燈發明;從此以後,人類正式邁入夜生活時代,也開始經歷日夜顛倒、時差、3C藍光導致失眠等健康困擾。   本書奠基於醫學與研究實證,闡明光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既是建築與照明、醫療專業人士的教材,也是學術價值極高的科學研究用書,更提供許多光與照明實際應用設計的專業規畫方案,為建築與照明行業從業人員提供學習參考和創新思考的引導,是為21世紀照明與健康的嶄新里程

碑,提供富有前瞻性與永續性的發展視野。   本書作者郝洛西,現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畫學院教授,亦是全球知名、專門從事與顏色、視覺與照明領域的數位、科學研究和設計工作的專家。她自2014年起便帶領本書共同作者曹亦瀟,一起進行關於全年齡的光與健康研究、設計與應用工作,本書即為兩位作者12年研究之集大成,為人類提出劃時代的珍貴成果——掌握光照,便能掌握健康。   ★ ★ ★   壹、醫學實證光與健康的關係   本書引用近700項國際研究文獻+繪製400張圖表,針對視覺發育、視力健康、生物節律、情緒認知、新陳代謝、免疫調節等方面,提供詳細的醫學理論並設計實驗研究進行分析,是為照明設計改善及促進

人體健康的堅實依據,而如何利用照明技術來積極改善健康,將是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勢。   ■ 控制光照,就能改善健康——以褪黑激素為例   褪黑激素不僅影響睡眠週期,若分泌不足,除了會提高乳癌、攝護腺癌等的罹患風險,也跟發胖和近視有關。實驗顯示,350lx(注:lx為照度單位,表示被照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之光通量)左右室內照明的光強度,已能使夜間褪黑激素分泌濃度顯著下降,由此可知,不當的室內照明會影響使用者的睡眠節律;反之,由老化、輪班和快速時區變化引起的節律紊亂及睡眠障礙,也能藉由室內節律光照來改善。   ■ 不同光譜的光療效用   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若接受積極的光照便可回復健康,最廣為人知的便屬

紅外線光療,除了治療或輔助治療急性與慢性軟組織損傷,還可促進新陳代謝和細胞增生;而偏頭痛採用窄波段綠光,亦具有干預療效。   貳、全面剖析光照對各年齡發展與特定對象之健康影響   了解光對健康的影響之後,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運用自然光與人工照明,不僅可避免對健康造成傷害,對於希望採用光療來改善疾病症狀的醫學界人士,更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先驅研究。本書除了逐一分析不適當的自然採光或照明,對不同年齡族群與特定對象所造成的正面與負面健康影響,更提出不同發展階段應注重的照明要點,以及健康方面的改善與治療建議。   ■ 嬰幼兒   因為其眼球藍光透過率較成年人高出4倍,因此藍光可直達嬰幼兒的視網膜,對黃

斑部發育造成影響,必須盡量避免接觸富含藍光的電子設備。但藍光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波長390~470 nm的高強度藍光可用於減輕新生兒黃疸狀況,治療效果極佳。   ■ 青少年   光照與經常用眼過度的青少年視力健康及其學習績效有關。除了使用未經認證的健康照明燈具、桌面照度的設置不合理、與檯燈下光亮度對比過大、重點照明燈具布置錯誤、長時間使用平板或手機等,都是普遍導致眩光和視力惡化的問題。而課業壓力亦嚴重壓縮青少年的睡眠時間,也使他們具有晚睡晚起的現象,應關注日間自然採光效果,包括減少入睡後的光線干擾,在光汙染嚴重地區應用窗簾阻檔室外人工光源等方法來防範。   ■ 老齡人口   此階段眼睛功能明顯退

化,包括視敏度及色彩辨別能力、對比敏感度、明暗適應能力都下降,對眩光特別敏感、視野範圍縮小等問題,都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因此居家環境需提高照度水準、避免眩光、確保相鄰空間亮度的平穩過渡與照度均勻度、良好的光源顯色性、增加對比度,以及採用寬板設計的開關面板與延時開關等,都能避免老人最常發生的跌倒問題,改善整體的生活品質。   ■ 孕產婦   以產婦產程的光照陪伴為例,從產前、待產、分娩、產後各階段,產婦的身心都會面臨極大的變化。因此作者研究團隊提出光照分娩陪伴方案,在宮縮逐漸強烈的第一產期維持暗光,使褪黑激素含量增加,為分娩提供動力,並且在分娩室設計模擬花開時節花朵繽紛的光照意象,以幫助

產婦放鬆、鎮靜。此一方案在廈門的醫院分娩中心實施應用,並獲得了極佳的回響。   ■ 年長病患   隨著社會高齡化與失智症患者的增多,在治療上除了用藥控制,也可以利用高色溫、高強度的光源,在不同時段提供不同照度和方向的方式(早晨7:30採6,500K、8:00前從200lx逐漸達到至少1,000lx垂直照度並維持、傍晚18:00逐漸降低至200lx),來改善患病老年人的畫夜節律,並可能減少躁動行為,使照護上更加輕鬆。   參、不同場域的健康照明規畫   醫療界盡其所能尋求一切辦法幫助患者減輕病痛,提高生命品質,然而除了內外科的用藥與治療,在作者團隊歷時多年的研究下,也開啟了以光照輔助醫療,甚至

達到治療效果的可能性。本書針對各種不同環境的居住健康,包括:住家、教室、辦公室、工廠生產線、醫院手術室與病房、安養機構、地下空間,甚至極地科學考察站等,從波長、色溫、照度、光源位置進行周全的評估分析,包括從牆面、地板到天花板的光線反射、漫射、散射等條件,到照明控制時段與開關設計等細節都考慮在內,提供了建築設計與照明業者最詳盡週全的專業建議。   ■ 教室   小學課堂有較多動手操作,因此需要足夠的直射光照。中學生的學習以讀寫作業為主,教室光環境應強調視覺舒適和緩解用眼疲勞,課桌面在符合標準規定的300lx照度的情況下,應斟酌再提高。而美術教室、電腦教室等視覺作業要求更高的教室,照度值則需達到5

00lx,甚至更高。而為了觀看多媒體投影設備,燈光和窗簾經常是關閉的,學生在黑暗中寫字會嚴重影響視力,因此多媒體投影區和座位區應設立獨立的照明。   ■ 安養中心   以安養中心或長者居室為例,提高照度並增加對比度;減少相鄰空間的亮度差以避免產生視疲勞;浴室、廁所燈則宜採用延時開關等,都能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風險。   ■ 地下空間   地下空間普遍多有封閉、潮濕、通風不良等問題,可以透過諸如將自然光引入地下空間、地下照明模擬自然環境意象、在出入口採用重點照明設計,以避免明暗快速變化時所會引發瞬間盲視或眩光等方法,對地下空間的先天條件不良加以改善。   ■ 手術室   手術與病患性命攸關,因此手術

室中需要最高標準的、最專業化的照明條件。國際照明委員會、北美照明工程協會建議,手術室環境照度均在1,000lx以上;而為了保證手術醫生對病灶組織、血液等色澤變化的辨識和判斷能力,光源顯色指數Ra應大於90,特殊顯色指數R9應大於0,而且這些標準還應盡可能提高。室內環境照明的光源色溫需與手術無影燈色溫相同或接近。手術操作時,為確保避免眩光和陰影以及視野內照度均勻,因此燈具需在手術枱四周以環狀設置。此外,熱能會引起外科醫生的不適,也會使暴露在外的病人組織脫水,盡可能控制800~1000nm範圍內的光譜能量分布。   肆、城市夜景照明的發展與隱憂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了2050年,全世界70%

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之中,也因此,城市的照明規畫與光害防治,亦將隨著人口愈來愈多而更顯重要。   ■ 城市健康照明的進展   近幾十年,城市照明建設發展有著飛躍式的進步。除了照明燈具的品質提升、燈具配光更加合理,使得路面照度更加均勻、大幅減少交通事故。而近50%的傳統光源被LED取代,照明節能也引領了城市的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此外,作者也針對建築立面的LED媒體廣告,提出亮度、解晰度、刷新頻率、色彩、內容複雜度,之於觀者視覺與情緒舒適度的影響分析,對於現今為數愈來愈多的LED廣告媒體與城市空間的整合,有著極為關鍵且建設性的參考價值。   ■ 繁榮背後的隱憂與警示   城市中不適當照明將造成光污染

,若不加以重視,將對動、植物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對於野生動物更甚。諸如昆蟲趨光而被燈具的高溫燒死、夜間建築照明使得鳥類迷失方向甚至撞上玻璃帷幕而亡、建築物和路燈照明也會使兩棲動物無法入睡……等等,都將造成致命且無法彌補的生態浩劫。因此作者亦針對上述提出了分析與警示,希望人類在追求以科技促進健康福祉之餘,也必須關注各界對於其他物種與生態環境的重視。 名人推薦   ★台灣永續建築與健康建築研究先驅   成功大學建築系前系主任   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 江哲銘 特聘教授/博士——專業推薦

CMOS-MEMS反射式紅外線吸收層之研究

為了解決紅外線 反射 開關的問題,作者陳章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提出相容於CMOS製程的反射式紅外線吸收層,藉著反射層來增加光在介質中的吸收路徑以提升吸收層的吸收率。吸收層採用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提供的TSMC 0.35 μm mixed-signal 2P4M標準製程(D35)進行設計,分別將製程中的四個金屬層與兩個多晶矽層作為反射層,所涵蓋的吸收路徑長度範圍從2.9 μm到11.46 μm。本論文的吸收層以CMOS-MEMS熱電堆元件做為載台,透過量測出來的電壓訊號來探討吸收路徑對吸收率的影響,另外也設計出具有不同蝕刻孔洞的吸收層,藉此探討吸收層上的孔洞對吸收率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的

波光學模組來模擬吸收層的吸收率,根據模擬得到的吸收率和黑體輻射理論來計算出吸收層的吸收功率,並將吸收功率導入熱傳模擬來得到熱電偶的溫差,最後利用熱電偶的溫差、席貝克係數差以及對數來計算出元件的電壓訊號,並與元件量測出來的電壓訊號做比較。 根據模擬的結果顯示,吸收率會隨著吸收路徑的增加而提升,在紅外線吸收路徑增加到2.9 μm後,吸收率提升的幅度會趨緩,其中吸收路徑11.46 μm的吸收層有51% 的吸收率,與吸收路徑2.9 μm的吸收層相比可提升約7 %的吸收率。根據元件量測的輸出電壓顯示,量測出來的輸出電壓和計算出來的輸出電壓在不同的吸收路徑下具有相同的趨勢,其中吸收路徑11.46 μ

m的吸收層之元件有56.9 μV的輸出電壓,由於量測架構中的鍺視窗會限制不同波長的入射功率之權重,因此與吸收路徑2.9 μm的吸收層之元件相比可提升約20 %的輸出電壓。吸收層上的孔洞對吸收率的影響並不顯著,元件輸出電壓並無提升,但吸收層由於孔洞的關係而體積較小,因此元件具有較低的時間常數,能藉此提升元件的反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