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面番鴨養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獸醫學系所 吳弘毅所指導 駱清波的 台灣水禽細菌性下痢疾病與藥物敏感性試驗之研究 (2019),提出紅面番鴨養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鴨、聚合酶連鎖反應、藥物敏感性試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面番鴨養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水禽細菌性下痢疾病與藥物敏感性試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紅面番鴨養殖的問題,作者駱清波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包含鴨、鵝之水禽平均年消費量高達3800多萬隻,市場產值高達80億元以上,主要以屏東縣、彰化縣、雲林縣為大宗,國內肉鴨以紅面番鴨、土番鴨以及北京鴨為主要養殖,其中又以北京鴨單價產值最高。高溫炎熱且潮濕多雨,易於各種病原與病媒孳生,特別是經由鴨排泄物散佈的疾病如沙門氏菌症、大腸桿菌、雷氏桿菌、家禽霍亂、病毒性腸炎等。依照大腸桿菌型別不同所造成之感染模式及病症皆有所差異,常見病畜腸道黏膜損傷、下痢、尿道感染、腦膜炎、敗血症。在沙門氏菌上,可由空氣飛沫或污染食物,攝入後感染,常可引發敗血症、急性腸炎及慢性腸炎。沙門氏菌具人畜共通傳染性,可造成人類及動物嚴重的腸胃炎、菌血症及傷寒等疾病與經濟

損失,迄今仍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雷氏桿菌會引起水禽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感染率相當高,也造成嚴重的死亡率。近年來,鴨隻現場臨床實驗對抗生素使用反應效果不如預期,造成細菌性感染而使鴨隻死亡率上升的問題愈趨嚴重。本研究自2018年1月起至2019年12月收集台灣中部、南部地區之水禽鴨場有下痢臨床病徵的鴨隻為樣本,收集360件樣本進行分析此三種細菌在各年齡、品系、季節及地區的發生情形,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檢測,並進行細菌鑑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以了解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

.)及雷氏桿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在鴨隻存在的情況,提供疾病防治之參考。結果顯示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雷氏桿菌皆好發在1日至21日齡的幼鴨比例最高。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雷氏桿菌皆在夏季發生率最高,其次是秋季,再次為春季,而冬季最低。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雷氏桿菌皆在南部地區的發生率高於中部地區。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雷氏桿菌在陽性檢出之樣本中,南部地區所占比例比中部地區較高,皆超過50%。在北京鴨、土番鴨與紅面番鴨三種鴨種中,檢出比例最高的皆為大腸桿菌,其次是雷氏桿菌,沙門氏菌最少。使用8種常見水禽用藥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Enrofloxacin、Cephalexin

對80%以上的樣本都具有有效性,Colistin、Doxycycline、Flumequine對70%以上的樣本都具有有效性,Sulfamethoxazole+Trimethoprim對50%以上的樣本具有有效性,Amoxicillin、Fluconazole只對40%以上的樣本具有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