綮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綮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睦禮遜寫的 寧波方言字語彙解 和李惠綿的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大學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鄭崇趁所指導 樂家赫的 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之認同度研究 (2014),提出綮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教學正常化方案、方案評鑑、評鑑指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綮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寧波方言字語彙解

為了解決綮注音的問題,作者(美)睦禮遜 這樣論述:

《寧波方言字語彙解》(An Anglo-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po Dialect)由美國旅甬傳教士睦禮遜(William T. Morrison)主編,上海美華書館(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於1876年出版,是史上一本有英漢對照的寧波方言工具書。該書記錄了19世紀中後期寧波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和大量自然口語語料,用於幫助當時初到寧波的外國人瞭解和學習寧波話,同時也對後人研究寧波方言歷史面貌和演變有重大參考價值。詞典正文共538頁,正文前有《序言》、《寧波方言音節列表》和《說明》,正文後列

出世界各地地名的寧波話讀音。 睦禮遜(William T. Morrison) 19世紀美國旅甬傳教士。 前言 / 1 寧波方言音節表 / 1 說明 / 1 正文 / 1-538 世界地名寧波話讀音對照表 / 539-559 中西語言學傳統各有所長:西方長於語法,中國長於辭書。西元前1世紀,希臘語文學者色雷克氏便撰成《語法術》,對本族語的語法體系做了分析,整理出名、動、代、介等八大詞類。約在同一時期,中國人有了第一部語文詞典《爾雅》,分 19個義組及語類,收列詞彙並做解釋。《爾雅》被奉為十三經之一,足見古人對詞典的看重。兩漢有《方言

》《急就篇》《說文》《釋名》,或搜輯方言詞語,或意在教人識字,或系統梳理文字,或以闡釋詞源為旨,——這種以辭書服務于語文教學、進而帶動語言文字研究的繁榮景象,在同時期的羅馬帝國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些辭書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說文解字》,它是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字典,所發明的部首析字和檢索法一直沿用至今。這之後的發展不煩細述,總之辭書越出越多,到了明末傳教士來華,一方面發現中國人沒有語法書,覺得不可思議,以為是中國學術的一大缺憾;另一方面,看到中國辭書種類奇多,代代傳承而編纂有方,則不能不大為嘆服。 外國人學習和教授漢語,尤其需要瞭解它的語法體系,把握它的運作規則。由於沒有現成的中國語法書可用,

傳教士必須自力更生,花大力氣編寫漢語語法書。此時,歐洲傳統的語法學範疇、概念、分析方法等便開始發揮作用,頗能供傳教士編撰漢語語法書借力。當然壞處也在這裡,即常為今人詬病的套用。然而詞典不同。詞典中國人有的是,所以傳教士雖然不能拿來就用而得自編,但因為有中國本土詞典當作樣本,從整體框架、編纂路數到字詞條目的設立和釋義,都可以參考利用,於是就能省力許多;甚至直接就拿本土詞典(如明末清初暢行的《字彙》)當母本,把其上的字條悉數或者挑選一部分譯成西文,便算是編成了一部西洋漢語詞典,也就是漢歐雙語詞典。這樣的漢歐詞典,常見的編排方式有兩種:一種採用中國傳統的部首筆劃法,一種採用音序法。後者又分中式的和西

式的:中式的,即按中國韻書如《廣韻》上所見的韻類編排西式的,即根據拉丁注音,按字母的順序排列。用作檢索的方法,部首法和音序法各有便利與不便,所以,有些考慮周全的編纂者會為部首詞典配上一個音序檢索表;反過來也一樣,音序詞典的後面經常附有部首檢字表。這說的是漢歐詞典,以漢語字詞立條,用歐語詮釋意義。如果是歐漢詞典,用歐語的詞目立條,以帶出漢語對應詞,則一般就採用西式的音序法。 早期傳教士來中國,都是走海路,從華南口岸入境。入華之初,逗留于廣東、福建等地,有些人就在那裡播教而終其一生;有些人得以繼續北上,抵達江浙、華北以及中國西部。而正是在粵、閩兩省,方言問題較之其他省份更加突出:官話主要通行于公

務人員、學者書生中間,日常生活中傳教士們仍不得不面對難以聽懂的方言土語。所以,在早期的西洋漢語詞典上,官話與方言混雜的現象十分普遍;即便是萬濟國所編的西班牙語-漢語詞典,明確題作《官話詞彙》(Francisco Varo. 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Mandarina.1679),也夾雜著許多閩方言的語詞,其中有些可能是無意間混入的,有些則可能明知屬於方言,而仍予以收錄,只是沒有說明而已。後來的詞典家更傾向於區分,雖然也常把明顯不屬於官話的詞語收進詞典,但會刻意說明來源。這種把方言與官話分開處理的意識逐漸增強,至 19世紀中期應中西交往大增之需,便終於促成了各種方言詞典

的產生。收於本系列的《上海方言詞彙集》(1869)、《英粵字典》(1891)、《寧波方言字語彙解》、《西蜀方言》(1900)、《客英詞典》(1905),就是其中較重要的五種;細分之,前三種為歐漢型,後兩種則屬於漢歐型。 中國古代不是沒有記錄方言的著述。兩千年前,西漢揚雄便輯有《方言》,可以劃歸辭書之屬。可惜之後的十多個世紀裡,再也沒有出現堪與揚雄之著比肩的同類作品。直到明清,似乎才有了起色:與一批搜輯俚言俗語的著作一道,出現了一些考索某一特定地區方言詞語的專書,如明末李實的《蜀語》,康熙時毛奇齡的《越語肯綮錄》,乾隆年間茹敦和的《越言釋》以及胡文英的《吳下方言考》。這些方言書上所見的詞條,從

百餘到近千不等,均為編著者出於個人偏好而選收,或多或少顯露出獵奇之趣,其詮釋則經常帶有溯源或考據的目的。 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西士所編的方言詞典很不一樣: 一是使用拉丁字母注音,較準確地記錄了當時漢語方言的實際音值; 二是為日常交際服務,著眼於聽和說,更全面地收集了一種方言的普通詞彙,包括大量常用的片語和短句; 三是載錄了 19世紀我國各口岸及商埠洞開以後進入漢語的大批西洋物名、西學概念、西語表達及其漢譯。 對於今人考察中國近代方言發展史以及中西語言文化交通史,這批西洋漢語方言詞典獨具價值,非中國本土的任何方言著作所能取代。唯其種類頗多,本次組織重印並予注釋的僅為其中的一小部分,期盼未

來能有更多同類的著作,以這種具有研究性質的重刊本形式面世。

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之認同度研究

為了解決綮注音的問題,作者樂家赫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欲藉由現有之教學正常化方案的措施發展為基礎,了解背景來源及實施現況後,配合文獻及專家建議,發展我國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其結果可以做為教育行政機關未來發展之參照。本研究以問卷調查進行,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抽取40所國中小之665位教師為受試者,回收問卷603份,有效問卷597份,回收率89.8%,可用率99%。調查結果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總體屬於高度認同二、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之編班辦法層面屬於高度認同程度三、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之課程發展層面屬於高度認同程度四、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之教學活動層面屬於高度認同程度五、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之教學評量層面屬於高度認同程度六、國中教師在教學活動比國小教師的認同度高七、服務年資越資深對於教學正常化方案評鑑指標認同度越高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為了解決綮注音的問題,作者李惠綿 這樣論述:

本書跨越戲曲與音韻兩大領域,通釋《中原音韻》全書 全面箋釋此部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對元明清戲曲音韻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編撰《中原音韻》,兼具「曲韻、曲論、曲譜、曲選、曲評、曲唱」之性質,是第一本曲學專著,也是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影響後世深遠。本書作者歷時六年完成《中原音韻箋釋》,約四十萬字,是目前第一本完整的箋釋。依據原著內容,分「韻譜之部」和「正語作詞起例之部」兩冊。「韻譜」有十九韻部,為元曲押韻之依據。「正語作詞起例」共二十七條,前二十五條屬「正語起例」之性質,闡釋中原音系及審音辨字等要義;最後兩條屬「作詞起例」之性質,論述創作北曲之原理原則與

鑑賞評點。   本書兼顧戲曲知識與音韻脈絡,對文本詳加「箋釋」,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以期充實完備。全書有三個特點,其一,溯源十九韻部的讀音,係摘錄《廣韻》或《集韻》之反切釋義,別於明代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其二,採取中原音系有入聲的觀點,釐清「戲曲正音」與「實際語音」之別。戲曲正音入派三聲,是為廣其押韻;而實際語音在誦讀之間,仍有入聲之別。其三,以現存元曲印證周德清之說,有助於具體掌握《中原音韻》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箋釋引用資料豐富,務求詳實,理論明確,脈絡清晰。本書跨越戲曲與音韻,旨在通釋全書,便於讀者明白知曉,對元明清戲曲音韻學之研究有重大意義。 名家推薦   曾永義(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姚榮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金周生(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