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天氣預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東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黃正光所指導 蕭駿的 以風速預測風力發電量-以彰工發電站為例 (2021),提出線西天氣預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再生能源、風力發電、線性迴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蕭葆羲所指導 蔡欣怡的 臺灣中部地區細懸浮微粒之季節性與氣象因子影響分析 (2015),提出因為有 細懸浮微粒濃度、臺灣中部地區、空氣品質監測站、氣象因子、季節、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的重點而找出了 線西天氣預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線西天氣預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風速預測風力發電量-以彰工發電站為例

為了解決線西天氣預報的問題,作者蕭駿 這樣論述:

再生能源涵蓋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地熱能、生質能…等等,雖然很廣泛但是其中以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是目前最為推廣的方法,尤其在離岸風力發電上投入龐大的資源。然而風力會隨著地區、季節及天氣上的不同而有差異,使得風力發電量的穩定度也受影響,這樣不利於整體用電的調度,若是可以藉由氣象的資訊提前預測風力的發電量,可使得電力調度更靈活。本文以彰化彰工風力發電站的發電歷史資料及氣象局彰化縣西觀測站的氣象資料為依據,利用線性回歸方式,建立風速與發電量的多項式關係,探討利用風速值來預估發電量,發現基本線性迴歸、二次方程式及三次方程式之間差別較大,而三次方程式到五次方程式差別較小,也可看出風速的三次方的確與風的

功率有關係。

臺灣中部地區細懸浮微粒之季節性與氣象因子影響分析

為了解決線西天氣預報的問題,作者蔡欣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之公開閱覽資料,彙整99年至103年間臺灣中部地區包括臺中市忠明、豐原、大里、西屯、沙鹿;南投縣南投、竹山、埔里及彰化縣彰化、二林、線西,合計11個空氣品質監測站點之監測數據,分析各測站細懸浮微粒濃度變化與氣象因子:溫度、降雨量、相對濕度及風速的關聯性,再根據季節的發生變化,探討影響細懸浮微粒濃度的可能因素。除釐清污染成因外,冀亦能在未來對於空氣品質預報及改善上有所貢獻。原取得之11個測站數據,經剔除無效數據後,臺中市忠明及豐原測站單月有效數據未達20天以上,餘9個測站以地理位置及分析細懸浮微粒濃度變化後,發現臺中市大里及西屯、南投縣南投及竹山、彰化縣

彰化、二林及線西,其濃度變化相似度極高,是以最後取臺中市大里、沙鹿、南投縣竹山、埔里及彰化縣二林合計5個測站為目標,使用SPSS程式分析5測站之細懸浮微粒濃度及氣象因子之皮爾森相關係數,並繪製其散佈圖且求得R2值。由5年區間的資料變化可得知,以相關係數判定其結果,就溫度而言,除大里站100年及101年度外,呈現0.1~0.6之間的負相關;降雨量則呈現0.1~0.4的負相關。相對濕度除大里、沙鹿及二林外,皆呈現0.1~0.6的負相關;風速除竹山、埔里外皆呈現0.1~0.6的負相關。經簡單線性迴歸後,最後得出細懸浮微粒濃度與氣象因子其有低到極低的負關聯性,亦即當溫度、降雨量、相對濕度及風速的升高,

則細懸浮微粒濃度則降低,但因關聯性極低,甚或發生正相關的變化,其主要原因為受氣候及地形條件影響。就季節性的變化而言,細懸浮微粒濃度的污染高峰區常落於春、冬兩季,夏、秋季普遍落於低峰。當冬季至春季大陸冷高壓夾帶境外長程傳輸的空氣污染物,滯留鋒面又不利於污染的擴散時,細懸浮微粒濃度升高,如有降雨則又加速細懸浮微粒的濕沉降;而季風風向的改變及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將使細懸浮微粒濃度降低。是以在不同季節裡,因天氣型態及氣象因子的條件不同,將有可能導致細懸浮微粒濃度的改變。